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啟示錄》十四章三位天使的信息

(2008-12-03 04:26:46) 下一個


《啟示錄》十四章三位天使的信息
--選自王誌勇《基督徒聖約世界觀神學原理傳習錄》


《啟示錄》十四章向我們重申了整個聖經中核心性的信息--敬畏上帝,信靠耶穌,遵行誡命。地上的教會常常在撒但的蒙蔽和威嚇之下偏離聖經真理,甚至逼迫那些持受上帝誡命和忠於耶穌基督的真教會。因此,從聖經啟示、曆史記載和個人經曆來看,教會最大的敵人並不是世界和撒但,乃是自身。小而言之,這是基督徒自身對殘留的邪情私欲的爭戰;大而言之,就是真教會和假教會之間的爭戰,真先知和假先知之間的爭戰。

1)永遠的福音“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飛在空中,有永遠的福音要傳給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國各族各方各民。他大聲說:應當敬畏上帝,將榮耀歸給他。因他施行審判的時候已經到了。應當敬拜那創造天地海和眾水泉源的”(啟146-7)。首先,這福音本身是永遠的福音,不受時代的局限,也不受國家、民族和位置的局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過去一直有效,將來也會一直有效”;[1] 其次,這福音的核心乃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信息,乃是要勸誡罪人敬畏上帝,並且把榮耀歸給上帝;此處所說的“敬畏上帝”所注重的並不是抽象的概念或神秘的感覺,而是指“人對上帝的權威當有的畏懼和敬重,這種對上帝的權威的畏懼和敬重使得他們能夠順服上帝的誡命”(創2212;耶3240;詩11110;箴813;徒941)。[2] 第三,福音的警告就是上帝的審判,上帝豐富的仁慈、寬容和忍耐乃是要引領我們悔改,但那些藐視福音的信息,繼續犯罪的人必遭受上帝可怕的審判;第四,敬拜上帝當以上帝的誡命為規範,尤其是要遵守上帝所命定的安息日。此處所提及的“那創造天地海和眾水泉源的”,指向第四條誡命(出20811),強調的是“上帝對整個世界的主權。”[3] 這是天使向全世界所宣告的福音的信息。

2)審判的信息“又有第二位天使,接著說:叫萬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啟148)。此處所宣告的是對離經叛道的教會的審判。上帝首先要審判的並不是世界,而是他的教會!此處大多數解經家認為“巴比倫大城”是指“羅馬”,筆者深信是指以耶路撒冷為代表的背道的以色列教會,[4] 隻有墮落的教會才會被稱為“大淫婦”(啟171),這在《啟示錄》17章和18章中更加清楚。[5] 審判要才從上帝的家開始,要從那些管理教會的長老開始。教會本來應當忠心傳講上帝所啟示的真理。但實際上,地上的教會往往受世俗的影響,不僅沒有向人提供純正的靈奶,反倒為人提供“邪淫大怒之酒”,並且借助各種世俗權勢迫害忠於上帝的教會!此處的“邪淫”是指背道的教會的作為,而“大怒”則是背道的教會所招致的上帝的震怒。[6] 這乃是世界和教會曆史上最可悲的一幕!離經叛道的教會乃是是上帝所憎惡的,必然要受到上帝嚴厲的審判,“刀劍哪,應當興起,攻擊我的牧人和同伴”(撒137)。離經叛道的教會成為淫婦,逼迫教會的政權成為怪獸。[7]

 3)蒙福的標記“又有第三位天使,接著他們,大聲說:若有人拜獸和獸像,在額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記,這人也必喝上帝大怒的酒,此酒斟在上帝忿怒的杯中純一不雜。他要在聖天使和羔羊麵前,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煙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那些拜獸和獸像受他名之印記的,晝夜不得安寧。聖徒的忍耐就在此。他們是守上帝誡命,和耶穌真道的”(啟149-12)。此處所宣告的是對拜獸之人的審判,聖經中所說的拜獸乃是指對國家和帝王的崇拜。[8] 此處談及那些要遭受上帝的審判的人的標記,這種標記顯然就是不“守上帝誡命和耶穌真道”。聖徒的標記就是遵守上帝的誡命和忠於耶穌的教訓,[9] 這也是第七節所強調的敬畏上帝、榮耀上帝、敬拜上帝的兩大關鍵。此處使徒約翰所強調的就是:“以生命來敬畏上帝和信靠基督乃是必然相伴的。”[10] 根據清教徒解經家普裏對12節的解釋,在麵對敵基督的壓迫和暴政的時候,聖徒所經曆的兩大試煉就是是否遵守上帝的誡命,是否忠於耶穌基督。[11]



[1] David E. Aune,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Revelation 6-16 (Dallas: Word Books,1998), p. 826.

[2] David E. Aune,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Revelation 6-16 (Dallas: Word Books,1998), p. 827.

[3] David E. Aune,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Revelation 6-16 (Dallas: Word Books,1998), p. 828.

[4] Milton S. Terry, Biblical Hermeneutics: A Treatis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4), p. 407.

[5] 參考Kenneth L. Gentry, Jr., The Book of Revelation Made Easy (Powder Spring: American Vision Press, 2008), pp. 71-3.David Chilton, The Days of Vengeance: An Exposition of the Book of Revelation (Dominion Press, 2006), pp. 362-4421-466.

[6] Robert Jamieson, A. R. Fausset, and David Brown, A Commentary, Critical, 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3), V. III, p. 703.

[7] Kenneth L. Gentry. Jr., The Beast of Revdelation (Powder Springs: Americasn Vision, 2002).

[8] 參考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劉良淑譯 (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2年),883-887頁。

[9] 參考David E. Aune,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Revelation 6-16 (Dallas: Word Books,1998), pp. 837-8.

[10] John Peter Lange,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Critical, Doctrinal, and Homilectical: Revelation, ed. Philip Schaff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6), p. 279.

[11] Matthew Poole, Commentary on the Holy Bible, (Mclean: Macdonald Publishing Company, Vol. III, p. 98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