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博

改革宗神學博客。分享神學研究心得,結交誌同道合朋友。座右銘: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聖約神學聖靈論》第一講概論

(2008-10-16 02:13:39) 下一個

王誌勇牧師《聖約神學聖靈論》 第一講  概論

我的讀者們,今天在基督教文明中最缺乏的就是聖靈的大能和祝福的同在。”—賓克[1]

 

我們必須在基督教神學的大框架內研究聖靈論。基督教神學既是對上帝在聖經中所默示的聖言加以研究的科學,也是生活在上帝麵前的藝術,這也就是理論和應用、教義與實踐的問題。在傳統基督教神學中,一般都稱上帝是基督教神學的本體性根基,聖經是基督教神學的認知性根基。在我正在撰寫的《基督教聖約世界觀神學原理》一書中,把聖靈稱為基督教神學的動力性根基。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能夠認識耶穌基督,歸向永生的上帝,最終的動力都是來自聖靈。同時,我們在對聖經、上帝、自我和世界的認識上,一切合乎真理的看見,也都是來自聖靈的光照。

 

        一.基本前提與框架

思維是由語詞、概念、前提、命題、推理和框架組成的。思維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理解,二是判斷,三是推理。

心之官則思,理性是人思維的能力,是人類之靈魂的三大功用之一。其餘兩項功用則是情感和意誌。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特征就是人受造具有上帝的形象,這一上帝的形象集中體現在人的靈魂上。與動物相比,人類靈魂的優異之處就是人具有抽象思維的能力。隻有人發明各種文字,進行書麵性的表達,使人類對自身和周圍世界有不斷深入的認識。因此,人的發展關鍵是靈魂的發展,而靈魂的發展關鍵是思維的發展,而思維的發展關鍵則是抽象思維的發展。這一發展在西方哲學和神學中稱為認知性美德theoretical vitue)。

語詞是思維的最基本的材料;沒有一定的語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的思維就受到一定的限製。因此,理論研究必須具有一定的詞匯量,否則就無法理解研究的文本。概念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不同的詞語表達不同的概念。從語詞上升到概念,已經經過一定的抽象。前提則是推理的開始,任何推理都是從一定的前提出發的,或者是從公理性前提出發,或者是從定理性前提出發。公理性前提乃是不證自明的公理,而定理性前提則是在公理性前提的基礎上經過證明存在或成立的前提。概念、前提和命題明確之後,才能夠進入推理的過程。思維的最終成果不僅是一個命題的發現,更是自覺地形成具有係統性和完整性的世界觀。這種係統性和完整性集中體現在思維或世界觀的框架上。

長期以來,中國人所擅長的是形象思維,這與長期的偶像崇拜有關。中國人的抽象思維的能力缺乏深入的發展,在邏輯、哲學、宗教方麵都缺乏鴻篇巨製,這主要歸因於長期以來極端殘暴的專製製度的壓製。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其感人至深的 《紅樓夢》中所展現的基本上就是形象思維。

 

1.三大前提

1)本體性前提:聖經所顯明的自有永有的三一上帝

離開聖經中所顯明的上帝,我們在認識上帝的時候,不過是霧裏觀花,水中望月,我們所談論的不過是我們自己對上帝的看法而已。人人都有自己的上帝論,罪人都有樸素的宗教感和是非感。

 

    2)認知性前提:上帝所啟示的自證內證的無謬聖經

離開上帝所啟示的聖經,就沒有客觀的判斷標準,一切都成為個人的意見或神秘主義的感覺。人人都有自己的權威和標準,唯獨聖經是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和標準。

 

3)曆史性前提:世界創造、救贖與成全的直線進程

離開聖經中所啟示的曆史背景,上帝的聖言,不管是法律和福音,都會變得毫無意義。這一曆史性前提不僅是上帝所啟示的,也是大公教會曆代以來所認信的。縱觀現代教會曆史,自由派往往注重聖父與創造論;福音派一般注重聖子與救贖論;靈恩派往往注重聖靈與成全論。但正統改革宗神學注重三一上帝在整個曆史過程中的工作。

 

2.兩大框架

1)愛的聖約:以馬內利--我要做你們的上帝,你們要做我的子民。

上帝屈尊自己,與人立約。聖約是國度的憲章,目的在於維係上帝與人之間愛的關係,維持國度的存在,促進國度的拓展和興盛。如此偉大、榮耀的上帝竟然與卑微如蛆蟲的罪人立約,實在是上帝莫大的恩典。聖約意味著關係,而聖約關係的核心就是愛。[2] 上帝因著愛而揀選(申76-8;弗14-6),上帝對我們的要求就是讓我們用愛來回應他的愛(申64-579-16101211113221331993061620;約1415;約壹51-5)。聖約神學對於彌補中國傳統文化中契約意識的缺乏具有重大的意義。

聖約五大要素,可以用THEOS來概括。救恩神學五大要義為TULIP,核心乃是上帝的恩典。聖約五大要素的核心乃是上帝的主權。

1Trahnscendence—上帝的超驗性:唯獨上帝是至高的主宰,是唯一配得崇拜的對象。上帝是獨一的創造者,也是至高的立法者。聖約的依據在於上帝的主權。在約書中,這一部分為主權的宣告the declaration of sovereignty)。此處強調上帝立約的主權(Lordship)。

2Hierarchy—存在的等階性:人是受造物,必須順服上帝在受造界中所設立的法則。上帝賜給人上帝之下,萬物之上的地位。上帝之所以設立聖約乃是行使他的主權,把治理全地的治權賜給人。在約書中,這一部分為主權的行使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此處強調上帝所設立的次序(Order)。

3Ethics—人生的倫理性:人生不是魔術性的,而是倫理性的。我們必須順服上帝所設立的倫理標準,也就是上帝所啟示的律法。倫理部分所規定的乃是聖約的核心條款。違背上帝的律法就是違背上帝的聖約,違背上帝的聖約就是藐視上帝的主權。在約書中,這一部分為主權的約定the terms of severeignty)。此處強調上帝所設立的聖約的標準(Standard)。

4Oath—關係的誓約性:上帝與人之間是聖約性的關係,這種關係是通過誓約的形式確立的。婚姻、教會和國家都是聖約性的組織,通過宣誓立約來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誓約性所顯明的乃是上帝對人獎懲的應許。在約書中,這一部分為主權的承諾the commitment of sovereignty)。此處強調上帝所設立的聖約的獎懲後果(Sanction)。

5Succession—未來的繼承性:也就是聖約的延續性,唯獨經過聖靈更新,信靠耶穌基督的救贖,甘心樂意地遵行上帝的律法的人才是聖約真正的繼承者。在約書中,這一部分為主權的延續the continuance of sovereignty)。此處強調聖約性的未來(Future)。[3]

 

      2)愛的國度:萬主之主,萬王之王:權能國度、恩典國度和榮耀國度。

       上帝是全地的大君王,他的國度永無窮盡。國度是聖約的目的,目的在於彰顯上帝的榮耀。耶穌基督恩惠的福音是國度的福音,離開國度的架構,我們就會隨時偏離真正的福音的內涵。

 

       二.聖靈論的界定 

聖靈論在傳統係統神學中並非獨立的一論。章力生先生在《聖靈論》一書中首先申明:我們研討聖靈必須知道,這是一個難於言宣的,不易處理的課題,這乃論及上帝和世人心靈深處最大的奧秘。關於尋常社會生活的事,我們可用文字和各種習用的成語加以表達。但我們的心靈與永生的上帝有密切的交契,實為一種非常微妙神聖的奧秘,我們實在不能用語言文字把它完全闡明。

 

1.從創造的角度

這個世界雖然受到了人類墮落的影響,但仍然是天父掌權的世界,仍然亂中有序,上帝的旨意和計劃仍然在耶穌基督裏向著他所預定的最終的成全發展。因此,大公教會的信仰首先從宣告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開始,然後宣告耶穌基督的救贖和聖靈的成全。

從創造的基督,我們強調聖靈普遍性的工作,包括普遍性的恩典和啟示。正是因為聖靈這種普遍性的工作,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才能夠在語言和思想上有一定的相通之處,能夠在行為上有一定的合作與互助,共同維持社會次序,促進文明的發展。

 

        2.從救贖的角度而言

耶穌基督的救贖之工已經完全成就,這種在曆史上已經客觀地成就的救贖如何應用在我們的身上,使我們親身經曆、領受耶穌基督的救恩,這就是聖靈的工作。對於墮落的罪人而言,聖靈在救贖方麵的工作當然是最重要的工作,否則我們這些死在過犯罪惡之中的人就完全不能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

傳統改革宗神學,尤其是清教徒神學,所注重的就是聖靈在罪人心中救贖性、聖化性的工作。而靈恩派則是在不深刻地明白、經曆、傳講救恩論的前提下,片麵強調聖靈在與救恩無關的能力和恩賜方麵的工作,這就有些本末倒置。    

 

 3.從成全的角度而言

正如《使徒信經》所告白的那樣,基督教大公教會的神學不僅注重耶穌基督的救贖,更是以上帝的創造為起點和基點,以成全為方向和終點。

在凱波爾神學體係內,強調普遍恩典和普遍啟示,使得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可以在公共生活領域中有語言和思想方麵功能性的相通;同時,對特殊恩典和特殊啟示的強調,也使得基督徒深深明白基督教世界觀與非基督教世界觀在終極層麵的根本性對立。在強調普遍恩典和普遍啟示的時候,自然蘊含了聖靈在受造界中普遍性的工作。聖靈這種非救贖性的工作激發了生命的成長和延續,限製了罪惡的蔓延和爆發,使得世界曆史按照上帝的預旨走向最終的成全。聖靈這種普遍性的工作乃是普遍恩典和普遍啟示中動力性的因素,而耶穌基督的救贖則是聖靈藉著普遍恩典和啟示作工的永恒性和曆史性根基。[4]

同時,既然那些不悔改、最終歸向滅亡的人,上帝尚且向他們施恩,何況他的兒女呢?!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8:32)。基督已經作為我們盟約的代表,為我們重新贏得了治理全地的權柄,並且賜給我們聖靈,使我們可以靠著聖靈所賜給的大能大力,凡事都能做。

                                                  

4.聖靈論兩大方麵

   一是聖靈普遍性的工作,目的在於保守和促進文化的發展;二是聖靈特殊性的工作,目的在於使選民不僅得享生命,並且得享豐盛的生命。

   不重視聖靈普遍性的工作,容易使我們悲觀絕望,與世隔絕;不重視聖靈特殊性的工作,容易使我們本末倒置,緣木求魚。隻有同時重視聖靈兩個方麵的工作,才能夠對上帝、個人和世界有比較整全的看法。

 三.各大宗教靈論

文化都是宗教性的,因為上帝創造人首先就是宗教性的,有神論當然是一種宗教,無神論也是一種宗教,所不同的隻是敬拜的對象和方式。

 

        1.有靈論

泛靈論:萬物有靈論;獨一上帝論:上帝、天使、人。

西方文藝複興時期哲學,把人的靈魂分為三種功用,也稱為三個靈魂,一是植物靈魂(Vegetable soul: 生殖、營養、成長,與動物和植物相同),主要負責成長和生殖;二是感性靈魂(Sensible or animal soul: 認知內在五大感官,外在想象、常識和記憶;欲求有價值傾向的愛憎等情欲,無明確價值導向的憤怒、盼望、絕望、害怕等性情;人與動物共有),主要負責情緒性反應;三是知性靈魂(Rational soul: 理性和意誌;隻有人具有),主要負責理智性判斷。[5] 這種劃分來自亞裏士多德,中世紀神學家阿奎那予以采用。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三大部分:1) 實體:世界由兩大實體組成,一是(精神,spirit or form),二是(物質,materiality or matter)。2)人性: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具有身體,有物質性的需要和欲望。人之所以是有理性的,是因為人有靈魂。靈魂中的主動性因素乃是宇宙性的生命力的一部分,是不朽的;而靈魂的被動性的部分則是個體性的人格,具有與生命經曆有關的記憶和思想,這種被動性的部分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靈魂和身體組成一個有機性的整體。人並沒有永恒性的命運,隨著個體性人格在死亡時解體而不再存在。人所具有的靈性乃是最高級的官能。人把自己身體的欲望順服理性的帶領就合乎他的本性。     3)目的論:宇宙有目的、次序和智慧,來自第一存有上帝,他是不動的動者the unmoved Mover)。

      

2.無靈論

否定任何靈的存在,認為一切最終都歸於物質或虛無,最典型的就是馬克思主義。 因此,否定靈的存在,最終所導致的就是粗俗的唯物主義和虛無主義,不僅使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無所傍依,也會最終喪失一切道德和價值評判標準,所導致的不僅是人心靈上的混亂和空虛,也會導致個人的權利和尊嚴完全喪失基礎,使整個社會淪落在弱肉強食的混亂和暴政狀態之中。

 

       四.聖靈論在聖經中的地位

       1.律法書顯明聖靈普遍性運行的背景和次序;

       2.福音書顯明聖靈特殊性運行的背景和次序;

       3.曆史書顯明聖靈在曆代教會中的工作軌跡;

       4.先知書顯明聖靈對先知的帶領和啟示;

       5.智慧書顯明聖靈做工所結的果子。  

 

        五.聖靈論在基督教係統神學中的地位

聖靈論一直在教會中並不占據顯著的地位。原因有三,一是聖經中關於聖靈的位格的工作的啟示並不顯著;二是與聖父和聖子不同,聖靈不可捉摸,無法想象其形體;三是教會曆史上一直有人在這個方麵走向偏頗和狂熱。

突破性發展:約翰·歐文(John Owen, 1616-1683年)撰述長達931頁《聖靈論》。分為五卷:1)聖靈及其工作通論;2)成聖的本質與福音性聖潔;3)聖靈在禱告中的工作;4)作為安慰者的聖靈;5)聖靈的恩賜。 

歐文撰述此書時已經是58歲(1674年),所以他能夠回顧宗教改革150年以來的曆史(宗教改革始於1517),尤其是他自己所深深經曆的清教主義在十七世紀英國的興衰。他認識到,宗教改革運動中對福音的核心發現就是聖靈的地位、位格和大能。他把加爾文視為注重聖靈的神學家 the theologian of the Holy Spirit)。正如十六世紀英國著名耶穌會宣教士凱姆平(Edmund Campion1540-1581)所主張的那樣:羅馬和日內瓦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關於聖靈位格和工作的觀點上。因為宗教改革把救恩完全歸諸聖靈的工作,這就把救恩從教會手中重新歸回上帝的手中。[6] 在歐文之前,確實沒有專門論述聖靈論的著述。歐文當時說:據我所知,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人對聖靈的屬性、運行和果效進行過綜合性的考察。[7]

另外一本巨著就是亞伯拉罕·凱波爾(Abraham Kuyper, 1837-1920)所著的《論聖靈的工作》一書。此書主要針對當時約翰·威斯理(John Weysly, 1703-1791)的聖潔運動所造成的信仰私人化、主觀化的傾向。凱波爾認為,循道宗提倡個人的主觀性經曆和權利,在社會實踐上,導致反對群體的客觀性權利;在教義上,導致反對上帝的客觀性工作,也就是上帝的預旨和揀選;在教會侍奉方麵,導致反對牧職的客觀性工作。在教會衝突上,極端高舉個人的自由意誌,根據個人的喜好和經曆來解決教會內部的衝突。它所剩下的唯一的目標就是個體性罪人的歸正;並且為了這個工作,也放棄了有機性的方法,隻是使用機械性的方法讓人歸正。循道宗的影響不限於英國安立甘教會,而是以福音派之名滲透到各大基督教傳統宗派中。循道宗針對當時建製性教會的冷淡退後而激勵主張個人大發熱心,也得蒙上帝的祝福和使用。但是,凱波爾指出:如果把這種嶄新的靈命生活歸納成一個明確的原則,並且根據這個原則建立基督教人生觀和世界觀,抵擋各種不合乎基督教的哲學、各種在本質上是泛神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闡明自己的立場,並予以持守,這個時候它就一籌莫展,隻能慘敗。它缺乏自覺的棱角分明的原則。再加上極其高揚個體性和主觀性,對於社會問題就無法觸及,並且因為徹底缺乏有機性的統一,也無法形成獨立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寧唯是,它還到處攔阻別人建立這樣的人生觀和世界觀。[8]

 

         1.片麵說

 五旬宗和靈恩派教會強調聖靈在能力方麵的恩賜,忽略:

1)聖靈的位格,傾向於認為聖靈是一種隨時可以支取使用的力量;

2)聖靈在罪人稱義方麵的工作,不傳講上帝所特別啟示的使人知罪的律法;

3)聖靈在罪人成聖方麵的工作,不注重聖靈在教會中教牧職分的恩賜和在基督徒生活中職分與美德的恩賜;

4)聖靈在受造界中普遍性的工作,不注重聖靈普遍性的啟示和恩典;

5)尤其是忽略聖靈在人文性自然科學和實驗性自然科學方麵的工作。

  

        2.整全說    

        改革宗神學雖然以主權的上帝為中心建構整個神學體係,但同時也強調真理的整全性。

        1)整全的上帝:三一上帝;聖靈是完全的上帝,當受敬畏。

         2)整全的聖經:舊約新約;聖靈在各個時代都有工作。

         3)整全的真理:律法福音;聖靈同時使用律法和福音為蒙恩之道

         4)整全的個人:靈魂身體;聖靈不僅聖化人的情感,更開啟人的心智。

         5)整全的使命:文化使命與福音使命;聖靈的工作不限於傳福音和罪人的歸正,更在於裝備聖徒作各樣的善工,並不斷地保守、更新整個世界。         

6)整全的世界:個人、家庭、教會、國家;聖靈不僅在個人生活中做工,聖靈也直接影響到整個家庭、教會和國家。

7)整全的未來:新天新地與聖城新耶路撒冷;聖靈最終要將整個世界更新。

 

3.傳統說

1)上帝論上帝的屬性、三一論;

2)人論人的受造和原罪;

3)基督論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包括基督的狀態和職分;

4)救恩論賴恩得救,因信稱義,分別為聖;

5)教會論教會的定義、分類、職分;

6)末世論個人的歸宿和世界的歸宿。

 

4.世界觀神學

1)真理論序言、使命、詮釋、知識、啟示、宗教、傳統、神學;

2)根基論聖經、聖約、上帝、聖父、聖子、聖靈、國度、未來;

3)框架論世界、天使、個人、家庭、教會、經院、國家、社會;

4)次序論永生、起點、角度、方向、動力、教義、生活、文明;

5)工具論仁教、心學、法治、德政、法理、原則、誡命、倫理;

6)靈修論恩典、品格、美德、境界、門訓、輔導、功夫、策略。

 

      七.總結:惟獨聖言

        我們不僅要強調聖經的權威性,更要強調聖經的相關性。沒有聖經的權威性,聖經的相關性就喪失了堅固的根基;沒有聖經的相關性,聖經的權威性就喪失了實際的意義。聖經並不是讓我們供奉在講壇上的紙教皇,而是引導我們實際生活的指南。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119:105



[1] A. Pink, The Holy Spirit, p. 9.

[2] Ralph A. Smith, Trinity & Reality (Moscow: Canon Press, 2004), p. 38.

[3] 參考Ray R. Sutton, That You may Prosper (Tyler, Texas: Institute for Christian Economics, 1991). Kennethe L. Gentry, Jr., The Greatness of the Great Commission: The Christian Enterprise in a Fallen World (Tyler, Texas: Institute for Christian Ecnomics, 1990); Ralph A. Smith, Trinity & Reality (Moscow: Vanon Press, 2004); Eternal Covenant (Moscow: Canon Press, 2003).

[4] See Vincent Edward Bacote, The Role of the Holy Spirit in Creation and Histro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braham Kuyper (Madison: Drew University, 2002).

[6] Sinclair B. Ferguson, “John Owen on the Spirit in the Life of Christ,” The Banner of Truth Magazine, Issues 293-294, Feb.-March 1988.

[7] John Owen, The Holy Spirit, p. 7.

[8] Abraham Kuyper, The Works of the Holy Spirit, “Preface of the Author,” xvii.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