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阿彌陀佛◥ 念佛普攝無量法門 《淨宗法語大觀》
(2010-06-08 10:24:58)
下一個
◣阿彌陀佛◥ 念佛普攝無量法門 《淨宗法語大觀》
cnorg
37位粉絲
1樓
大安法師輯錄
洞下一宗⑴,皆務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又雲: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誌孜孜於淨業者,得非淨業之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又雲: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
真歇清了:引自《角虎集》
【注釋】
⑴洞下一宗:即曹洞宗,乃禪宗五家之一。
【譯文】
曹洞宗的行人,雖然都以參禪為主,但無不密修念佛往生淨土法門,原因何在?由於念佛法門,乃捷徑修行法門,正依照大藏經的綱要宗旨,接引上上根機者,兼帶接引中下根機的眾生。又說:禪門的泰鬥龍象,已經悟入非空非有的心法,仍專誌精勤修持淨土法門,難道不是證明了以念佛往生華開見佛,尤其簡便易行,超勝於禪宗?又說:三世諸佛,曆代祖師,宗門教下諸行者,無不修持淨業,同歸心性本源。能入念佛一門,則無量法門全都能攝入。
2010-5-21 09:10 回複
cnorg
37位粉絲
2樓
念佛普攝華嚴法界
大安法師輯錄
又問:華嚴法界,密義重重,以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雲何唯一念佛門而能普攝?
答:誠如所說,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然方便。入此一門,乃能遍徹無邊法界。又清涼疏⑴分四法界⑵:一心念佛,不雜餘業,即入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即入理事無礙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測,即入事事無礙法界。是知一念佛門,無法不攝。故此經以毗盧為導,以極樂為歸。即覲彌陀,不離華藏。家珍具足,力用無邊。不入此門,終非究竟。
彭際清:《華嚴念佛三昧論》
【注釋】
⑴清涼疏:指清涼國師所著《華嚴疏鈔》。⑵四法界:華嚴宗所立。世間萬法差別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體,為萬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是真如,理體事相,互融互具,無礙通達,名理事無礙法界;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名事事無礙法界。
【譯文】
又有人問:《華嚴經》中所宣說的一真法界,其秘密義理,重重無盡,以無量的契經作為眷屬,為什麽說隻此念佛法門就能夠普攝一切呢?
答:果真如你所說,《華嚴》教理宗旨博大精深。但初發心修道者,自然以方便法門為應機。契入此念佛一門,就能普遍貫徹無邊法界。清涼國師在《華嚴疏鈔》中類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夾雜其它的行業,即是契入事法界;既而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泯雙亡,真性靈覺迥脫根塵,即是契入理法界;即心即佛,自性作用一齊彰顯,即是契入理事無礙法界;非心非佛,神妙不可測量,即是契入事事無礙法界。從此可知,一個念佛法門,沒有哪一法而不攝受。所以此《華嚴經》以毗盧遮那為引導,以極樂淨土為歸宿。諸往生者即麵覲阿彌陀佛,卻並未離開華藏世界。自性家珍圓滿具足,神力妙用無邊。不入此念佛法門,終究不是學佛求道的究竟。
2010-5-21 09:10 回複
cnorg
37位粉絲
3樓
禪佛二門,到家一著
大安法師輯錄
禪佛二門,發行雖異,到家一著,其理是同。當知所以發行異者,如參禪拈來即是,不著佛求。然若自不能具正知見,又不遇正知見人,縱不退轉,多入魔道,無佛力救護故也。若念佛,一切不取,惟念彼佛,雖無正解及師友開發,但直信有佛身土,發誌即生。縱滯偏小,亦還於正,有彌陀願力救護故也。是名發行有異,非謂法門地位深淺有異也。是知參禪即念佛,念佛即參禪。禪非佛不得往生,佛非禪不得觀慧。念佛參禪,豈有二致?
妙葉禪師:《念佛直指》
【譯文】
參禪與念佛兩種法門,其下手修行的方法雖有不同,回歸自性本源的目標其理則是相同的。應當知道禪淨下手行持不同的原因,比如參禪一法,頭頭是道,拈來即是,不著相以求佛。但是如果自己沒有具備正知正見,又沒有遇到具備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導引錘鉗,則參禪功夫縱然能不退失,也大多流入魔道,這是因為沒有佛力加持救護的緣故。而念佛法門無須借助其它方法,隻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雖然行者沒有正確的知解,也沒有良師益友的勸示引導,但隻要能深信有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發願往生,無不蒙佛接引。縱然開始滯於小乘偏真涅盤,一得往生,最終還能歸於大乘正道,這是因為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加被救護所致。這是說禪淨在下手行持上有差異,並不是說禪淨所證的果位有淺深優劣的不同。由此可知,參禪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參禪。參禪不念佛不得往生淨土,念佛不參禪則不能獲得觀照的智慧。念佛與參禪哪裏有什麽不同呢?
2010-5-21 09:11 回複
cnorg
37位粉絲
4樓
了他即自,法門深妙
大安法師輯錄
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又悉檀四益⑴,後三益事不孤起。倘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
【注釋】
⑴悉檀四益:悉是華言,檀是梵語。悉是遍意,檀為施意。佛以四法,遍施眾生,故名悉檀。世界悉檀順應世間眾生之機,予歡喜益;為人悉檀啟發眾生善根,生善益;對治悉檀針對眾生煩惱加以對治,破惡益;第一義悉檀直指心性本元,入理益。
【譯文】
念佛往生的法門,全在了達他力即自力。如果忌諱談他佛,則是他見未能忘懷;如果隻是偏重自性佛,卻成了我見顛倒。又佛說法普施的四種法益,後三種益(生善益、破惡益、入理益)之事不會無緣孤立而起。如果不隨順世諦,而說世界之法,令聞者深切地生起慶喜信心,則欣求極樂(生善)、厭離娑婆(破惡)二種利益尚且不能生起,何況證悟入理即佛呢?隻有通過事相的修持才能達到理觀的修持,所以阿彌陀佛與諸聖眾齊現念佛人眼前,即是本性的彰顯(自性彌陀)。往生安養淨土,見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即是成就法身慧命,本自具足,不由他悟。這個念佛往生法門深邃奧妙,摧破一切戲論,斬盡一切知見,唯有馬鳴、龍樹諸菩薩,智者、永明諸祖師等上根利智者,才能當下擔荷得去。其他世智辯聰的學者、自認通達儒學者以及浮光掠影的禪客,絞盡腦汁去思惟揣測念佛法門的義理,則越推究偏離越遠,又不如那些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能潛通阿彌陀佛的智慧,暗合實相的奧妙。
2010-5-21 09:12 回複
cnorg
37位粉絲
5樓
閱讀推薦——大安法師輯錄的《淨宗法語大觀》。★★★★★
《淨宗法語大觀》非常經典,希望有緣佛友一定不要錯過!
頂禮大安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