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肯.威爾伯

(2008-04-12 02:45:42) 下一個
  內容簡介

  美麗、活潑、聰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歲邂逅肯·威爾伯,彼此一見鍾情,於是喜結良緣。然而,就在婚禮前夕,崔雅卻發現患了乳癌,於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緣,引發出了兩人共同挑戰病魔的故事。他們煎熬過五年時間,因腫瘤惡化,終而不治。在這五年的艱難歲月裏,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懼,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傷害、痛恨。怨懟,借由靜修與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並且升華到慈悲與智慧……在這個過程中,病者的身體雖受盡折磨,而心卻能自在、愉悅、充滿生命力,甚至有餘力慈悲地回饋,讀來令人動容。
  在這部死亡日記中,女主人公的敘述與男主人公的解說渾然交織為一體,宛如對話、交流,相互解讀。使其內心體驗成為真實的生命經驗。

  文章節選

  我看著山姆對大家說:“沒有多少人記得我是在博爾德向崔雅求婚的。我們當時住在舊金山,我帶崔雅來這裏與山姆見麵,看看他的想法如何。與崔雅見麵才短短幾分鍾,山姆便笑著對我說,他不僅舉雙手讚成,還有點擔心她會吃虧。當天晚上我向崔雅求婚,她隻回了一句話:‘如果你不問我,我也會問你的。’可以說我們的人生是在博爾德與山姆一同開始的,也是在這裏與山姆一同結束的。” 我們後來在舊金山為崔雅舉行一場追悼會——維琪、羅傑、弗朗西絲,還有許多朋友都分享了他們對崔雅的追憶。那一天的追悼會裏,山姆以兩句話總結: “崔雅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最堅強的一位,她教我們如何生活,也教我們如何離去。” 接下來的幾天,信件開始湧入。我感到驚訝的是,許多人竟然都提到相同的事,在我最痛苦的時刻,數百人也同時參與了生死的訣別。

  這是一封家裏寄來的信一我的姑媽寄給我的(我們覺得它是崔雅的象征,是最讓人喜歡的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合一,這是肯定的)。 我發現在這些信中不斷提到“風”、“光輝”、“陽光”與“星星”等字眼。他們是怎麽知道的? “崔雅最喜歡的一首詩……也最能代表她”我的姑媽把它完整地送給了我。 不要在我的墳上哭泣, 我不在那裏,也未沉睡, 我是呼嘯的狂風; 我是雪上閃耀的鑽石。 我是麥田上的陽光; 我是溫和的秋雨。 你在晨曦的寂靜中醒來, 我已化成無語的鳥兒振翅疾飛。 我是溫柔的星群,在暗夜中閃爍著微光。 不要在我的墳上哭泣, 我不在那裏…… 某位與崔雅僅有一麵之緣的女士寄來了一封信,她深深地被崔雅所感動。 “在我得知崔雅進入最後的時刻前,我做了一個夢,那天是九號 星期一的深夜。 “就像大部分人,我強烈地感覺崔雅偉大的靈魂充滿光輝地出現 在我的麵前,另一位讓我感受到這種光芒的人隻有卡盧仁波切。” (卡盧仁波切聽到崔雅的死訊時,特別為“空行之風”做了祈請的法式。) 也許,那就是為什麽那一個夜晚通向“無所處”的夢境的路是如此開闊的原因。她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夢中,崔雅靜靜地飄浮在空中……我想仔細看她的時候,突然 傳來一個巨大的聲音,我察覺那是風的聲音,一股狂風在她的身體四 周吹著,她的身體愈來愈純淨,最後變成透明的,散發著光輝。風繼 續在她身體的四周吹著,聽起來像是一種音樂。她的身體慢慢融入山 上的積雪……化成千千萬萬的繁星,和星空合一了。 “那天清晨我哭著醒來,心中充滿了敬畏與美……” 告別儀式過後,我們聚在一起觀賞崔雅在風中之星年會上的錄像帶,突然有個影像浮現我的腦海中,一個我永遠難忘懷的影像。我們第一次觀賞這卷錄像帶時,崔雅坐在椅子上,疲倦得不想移動身體,臉上戴著氧氣麵罩,相當不舒服。影像中的她很清楚地說:“因為不能再忽視死亡,於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這段演說令許多成年人落淚,甚至為她鼓掌喝彩。 我看著崔雅,看著這卷錄像帶,兩個影像同時出現在我的腦海,一個是強壯的崔雅,一個是受難的崔雅。當時崔雅強打精神問我:“我表現得還好嗎?” 此生,我有幸親眼目睹這顆宇宙的五角之星得到最終的解脫,對我而言這顆星星就是“崔雅”。 再見了,祝你一路平安,我最親愛的崔雅。我會找到你的。 “你保證?”她再一次溫柔地問我。 “我保證,我最愛的崔雅。” 我保證。

  書評

  生亦漂亮 死亦漂亮
  ----讀《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子尤

  這是一本波瀾壯闊的書。當我終於讀完它,合上書,閉上眼睛回想,映入頭腦的,首先是完美完美又完美的女主人公崔雅。接著想起的,是貫穿全書的美好愛情。男主人公威爾伯,美國後人本心理學家、哲學家,書評語寫道:“21世紀確實有三個選擇:亞裏士多德,或尼采,或威爾伯。”足見威爾伯之成就。一個傳奇的機會,他在聚會上遇到了崔雅,兩人一見鍾情,似乎此生隻為尋找對方。從他們相遇的刹那間,就注定永遠不分離,整個過程隻有一個神奇可以形容。

  崔雅美麗,熱衷環保、靈修、宗教,吃素。多麽純潔!這兩個人遇到一起,會迸發怎樣的光芒?就在他們準備結婚之時,崔雅檢查出患了乳腺癌,喜劇轉眼成悲劇,緊隨而來的,是兩人相伴,五年跋涉。我多想知道威爾伯如何用他的哲學、崔雅如何用她的美麗迎接這些苦難。對不起,崔雅那麽智慧,無須用美麗做名片,但她的美又那麽純潔奪目!想起有人評價費雯麗的一句話:“她如此美麗,以至她不需要如此的演技;她如此有演技,以至她不需要如此美麗。”

  威爾伯將他的敘述和崔雅的日記穿插合奏,展示了兩個平凡又不凡的人對抗災難時(既來自疾病也來自自己)的精神交鋒。

  身為癌病患者,我對他們關於疾病的隱喻的探討深有同感,那章叫《被意義定罪》。隻有病人,才會發現人們為疾病賦予了多少價值判斷,比如淋病被視為道德上的疾病,使人背負沉重的枷鎖。“社會眼中的病態,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具破壞性。”“當社會把某種疾病視為不好的或負向時,通常是因為恐懼或無知。”多麽精辟!

  這本書好比一座高樓,有很多樓層,讀者想在哪層探索就在哪層。有愛情,有生活,有治療,有思考,有身、心、靈,還有各種宗教,後人本心理學、長青哲學等等。有不同積累的朋友,可以各取所需。而我,則要繼續接下來的旅行。

  他們都是淵博的人,但過去他們的知識僅僅來自書本,這回卻是從災難中收獲,算是生活實踐。這時的思考,更浸染了人生的真實,不冷冰冰或是說空話。比如崔雅說,因為眾生都在受苦,她覺得自己與眾生深深相連。她將自己對於疾病的觀點寫成文章《什麽才是真正的幫助》,引起巨大反響。“我開始以更慈悲的心情麵對那些生病的人,以更友善的態度來接觸他們……”她指出,人們問“你為什麽要選擇得癌症”這樣的問題,毫無助益,倒不如問“你要如何運用癌症來成長。”她這回真是成長了。

  崔雅經曆了數次手術、放療、化療,試了許多方法,從正統到另類,很多時候還見到了前方的曙光,但是,還是沒有阻攔住癌細胞轉移不停。在一次次的較量中,似乎都是癌症占上風,這對主人公和讀者,都太難了!崔雅和威爾伯也會恐懼,甚至彼此生恨,相互埋怨。他們記下了每一個細小的心思,愈發顯示出人性的光輝。就是這樣的痛苦和哭泣,就是這樣的埋怨和懷疑,讓他們更加融合,更懂寬容,精神在苦難中不斷提升。當這些插曲過去,他們依然堅持著,依然美麗著!不幸的是,癌細胞在崔雅身體裏泛濫,讓她在五年的拚搏後,累了,要離開這個世界了。這是我見過的描寫死亡最細致的文字,魂歸之時,由風雨交加到霎時間四周寂靜,看得我全身奔騰。崔雅一顰一笑一個思想的時刻,都讓我愛上了她。

  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東西如此之多,甚至會改變我們的人生觀念,引領人們不要為一些世俗的蠅頭小利所幹擾,讓心開懷地麵對人生,死亡。世間要是多些這樣美好的人和書,會和平許多。

  大陸版的審校者寫,當他向朋友推薦此書時,他們會問崔雅病好了沒有,當聽到“崔雅還是去世了”的回答時,都失望地說:“也沒有什麽奇跡發生呀。”他們失望,而我,對他們的反應也失望。人們如何對待生,如何對待死,又期待什麽樣的奇跡?

  生病以後,我漸漸認識到,人活著是為了感受人生,明白人生的意義,怎樣活比活本身更重要。崔雅得到上帝的寵愛,在疾病中升華,活明白了,圓滿地完成了人生的旅程,也就是提前完成任務。人們經常策劃慶典像結婚、畢業、生日等等,我倒覺得,不如策劃一下死日。崔雅是在眾人的愛中安詳死去的,沒有一絲遺憾。她死得漂亮,風雨大作,天地為她送行!這樣的死,有什麽不好?她創造了真正的奇跡!

  書名是“超越死亡”,誰做到了?崔雅做到了。她真正超越了生死的狹隘界限!

  四十歲離去,太年輕了,但她獲得的,比許多八十歲的人還多!她不需要我們給予她什麽,相反,用自己的行動,帶給我們一切! 所以在感動崔雅之餘,我們對於如何評判人生的價值,應該好好深思。

  順便說一句,這本書的譯者是胡因夢,就是那個美麗的胡因夢,就是那個才華橫溢的胡因夢,就是那個當電影演員的胡因夢,就是那個將“茵”改成“因”的胡因夢,就是那個曾當過李敖三個月妻子的胡因夢,就是那個和我一樣得過畸胎瘤的胡因夢,就是那個……,我心生碧波蕩漾的因夢湖水。

  我還特別喜歡書中一個好玩兒的故事。崔雅化療時,威爾伯每天在病房間行走,他的大禿頭讓病人以為他也在化療。看到威爾伯如此健壯,腳步如此輕盈,他們覺得這個化療病人好猛!於是,威爾伯在行走間無意的鼓舞了全科的病人。哈哈!有趣!相信崔雅在天之靈看到這兒也會笑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