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沒有不想過好日子的。辛辛苦苦工作,謹謹慎慎做人,思前想後,患得患失,活得那麽累,為了啥,還不就是幸福安寧的生活?但是當安逸和樂真的來臨以後,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也不是。人生的本質就是受罪,有時候我覺得《聖經》的說法也許真是對的,人,可能真的生來就帶有原罪,除非生命熄滅了,隻要生命還延續一天,憂懼就存在一天,《易經》的告誡就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作用。前麵我們講了許多,至此,《易經》的解讀已經進行了四分之一,今天我們就來看六十四卦的第十六卦,豫。豫的含義比較複雜,古人的解釋也很紛紜,總的來說,豫就是高興、安樂、和樂的意思,和憂的意思基本相反。這一卦的哲學含義也比較複雜和跳躍,我總體把握了一下,感覺它實際上主要是講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所以就把本集的名字定為居安思危。下麵我們來看卦。
“豫,利建侯行師”。
豫的時刻,基本就是事業成功的時刻,是享受幸福、成功和喜悅的時候,所以有利於分配權力,建國立業。革命勝利了,革命者變成了國家的主人,掌握了政府權利,就是該論功行賞的時候了。這個省你去做主席,那個區他去做書記,某將軍做上海的市長,某委員做政府的總理,等等等等。豫的時候有利於權利的再分配,“利建侯”就是這個意思。行師就是出兵打仗,為什麽說豫的時刻也有利於幹這個呢?因為豫有人心齊順,百姓擁護的意思。豫,就是大家都高高興興的意思。大家都高興,人人都滿意,國家出兵討伐也很有利,群眾支持嘛,是不是?比如說將來有朝一日真的要打台灣的話,我估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群眾都是支持的。好說歹勸都不行,越寵它越不知道自己的斤兩,隻能痛揍一頓。現在國家興旺發達了,民族自豪感前所未有的高漲,這個時候在誰手裏丟了台灣,誰就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有一兩腦子的統治者也會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更何況現在我們是人心齊泰山移,和平安寧的時候,群眾絕對會支持國家大一統的,因此真要勸不回那頭該死的蠢驢,需要用鞭子教訓一下的話,我想那是大快人心的事情。群眾擁護,自然“利行師”。豫的總體敘述就這些,下麵我們來看它的具體解讀。
第一句話,“鳴豫,凶。”
過上好日子本來是好事,自鳴得意卻不好。鳴豫就是因豫而鳴,因為生活幸福運氣順暢感覺高興而趾高氣揚,快活得發出了長鳴,得意之情溢於言表,那是大大的不吉利。人熬到了出頭之日心中高興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也不要過於得意忘形了,不然就不會有下場。常見有些小人得誌的東西,眼睛長在眉毛上麵,平時看誰都不順,意氣指使,不可一世,這樣的人是不會得意長久的。唐朝武周時期酷吏來俊臣本來不過是個市井無賴,忽然得奇遇飛黃騰達,受到皇上的寵信,於是得意忘形,大興肉刑,製造“突地吼”、“死豬愁”、“定百脈”、“喘不得”、“求速死”、“求破家”等十大酷刑,國內大臣被其滅門者達幾百家,人人畏之如虎。這種鳴豫的日子當然不會有好下場,不久被人參劾,全家被斬。來俊臣就刑後,屍體被仇人分搶一空煮熟下酒,以解心頭之恨。
第二句話,“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介就是狷介耿直的意思。“介於石”就是品行象青石一樣剛正不阿。嗬嗬,總算知道蔣總裁大名的意思了。這句話是說雖然過著幸福安康和悅無憂的生活,但是人的品行卻像青石一樣剛正,不沉溺,不放縱,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這樣的人是吉利的。人在逆境中容易保持清醒,這個不難理解,畢竟事業還沒有成功,需要一個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但是一旦過上了舒心的日子,就會漸漸滋生各種壞毛病來,很難做到善始善終。所以,自古以來,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就是這個原因。現實生活中常見有些人沒發達時尚能兢兢業業,克勤克儉,為人謙遜,謹慎守法,一旦時來運轉步上青雲,馬上就丟棄了這些優良傳統,吃喝嫖賭,無毒不沾,花紅酒綠,醉生夢死。清貧的時候夫妻能相濡以沫,富貴了以後卻勞燕分飛,大都因為不能“介於石”的原因。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誰說不是呢?恐怕這是絕大多數人都難以逃脫的一條規律吧。
第三句話,“盱豫悔,遲有悔。”
盱豫,就是張望著兩眼,急切地盼望著得到享受或重用,從而沉溺在一種豫樂的氣氛中而不能自拔,這種行為如果不能及時改正,就可能會有後悔的事情發生。守株待兔的故事就是這句話的一個很好的注解。天天不幹正事,卻守護著一個甜蜜的幻想,這種想法如果不能盡快改變,就會後吝悔的結果,
第四句話,“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作為國家的主導者,為了能把和平安寧的生活持續下去,就要順應曆史發展潮流,凝聚人心,盡心盡力地搞好國家建設,多為群眾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不要樂極生悲,中途無辜生變。要盡可能地爭取一切同心同德者來支持自己把這種大好局麵發展持續下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獲和吉利。繁榮以後往往接著就是衰退,其中一個通常的原因就是統治者樂極生變,漸漸失去了人心的支持,最後隻能走下坡路。“勿疑,朋盍簪”就是說和平的時期要團結大多數人,不要搞小圈子,隻親近自己的人,要把天下的士人象簪頭發那樣凝聚在自己周圍,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混亂的時期統治者容易做到禮賢下士唯才是舉,因為那時候親近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實學,對自己的事業沒什麽實際的幫助。一旦天下太平了,該享福的時候,親疏遠近的不同就暴露的很明顯。親信心腹說什麽也得安排一個好位置,不是自己圈子的人,即使再有才華,反正現在暫時也用不著他,就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所以古今中外,繁榮的時期沒有時間很長的,人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有些時候我認為西方對人才的態度遠比我們東方公平,很值得我們深思。
第五句話,“貞疾,恒不死。”
安於享樂,沒有長遠打算,本來不吉,但是卻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垂死而不死,為什麽呢?就是因為有正直剛強的大臣輔弼自己,所以才能苟延殘喘很長一段時間而沒有馬上迅速歸於滅亡。三國時期蜀國後主劉禪是最無能的一個君主,但卻是享國時間最久的一位君主,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主要就是因為劉禪的命好,老爹給自己打下了現成的江山,前期有諸葛亮運籌帷幄,後期有薑維鼎力輔佐,有了這樣陽剛正直充滿智慧的國之重臣為他匡扶社稷,昏庸無能的劉禪才能穩坐四十餘年的太平江山,才能“恒不死”,不然的話早就完蛋了。
最後一句話,“冥豫,成有渝,無咎。”
沉溺於歡樂,不知道醒悟,這樣的日子到了極致的時候,很可能就會轉化。物極必反,事情到了最低穀的時候隻有兩種可能,要麽爆發要麽滅亡。《周易》有深刻的陰陽轉化思想,強調物極必反的可能性和普遍性,豫的最後一爻本來壞到了極點,但是卻給了一個光明的尾巴,這就說明再壞的事情,隻要你確實醒悟了,改正了,就會得到吉利的結果。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怕道路錯的深,隻要回頭,就是善道。
今天的時代基本可以說是一個豫的時代,雖然還有許多人掙紮在貧困線邊緣,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豐衣足食不再是一個幻想,更有一部分人提前進入小康小資的行列,這本來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好事。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不少人開始出現“鳴豫”的跡象,有些沉溺於太平無憂而不能自拔了,整日無病呻吟,擺弄些無聊情調,甚至價值淪喪,醉生夢死,昏庸墮落,內訌四起,這是很值得警惕的。我們中華民族在苦難中熬了幾百年,剛剛過上十幾年的太平日子,就滋生出這些不正常的心態和現象,是很不應該的。國家還沒有大一統,國力還沒有十分雄厚,外患還沒有徹底消除,人民內部各種矛盾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這個時候就高枕無憂玩弄人生時間還過早了一些。正確的態度不是自滿應是不斷進取,向更高的目標邁進,這也是下麵我們要討論的內容,請看下集―――見賢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