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網上無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去美國上高中、讀本科將成留學最大浪潮?

(2007-12-21 11:57:24) 下一個

[無名按]:這是新東方元老阿小平在本月上旬一次留學講座上的講話,據說反響相當之強烈。看到它,我想起幾天前的熱點議題:是否應該回國,以及回國對孩子的影響,覺得怪有意思的。

這幾天正在重新學習《圍城》,頓覺又得全新體會。 國內的孩子應該不應該出來?國外的孩子應該不應該回去?究竟有沒有一條路,你走了它,就一定不會後悔?

出國之前,我任某報教育版編輯,曾經接觸過一些少年留洋的孩子,父母那心啊,為了要不要送小小年紀的孩子出去而揪著。原以為拿定了主意便可踏實,沒有想到,孩子走出國門那一刻,揪心的牽掛才真正開始。至於那些最終決定讓孩子留在國內讀書的家長,沒有一天不在關注已經出國的孩子,就像購買了某樣商品的主顧,並不會因為已經買到了所需之物而休息,總免不了要繼續地關注同類商品,下意識地對自己當初的抉擇打著分數。

選擇如此之多,跟當年我們的情形比起來,是當今孩子的幸福。不過,對於要為孩子做出選擇的父母,多一樣選擇,就等於多一個負累。畢竟是在用自己的判斷,去決定他人的命運。而且這個他人,是父母願意用老命去為其換幸福的人。



去美國上高中、讀本科
將成留學最大浪潮

徐小平




徐小平



高燕定

關於留學有很多很多問題,我今天之所以到這裏來講,因為高燕定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的兩本書,我自己沒有觸及到的,中學生的留學規劃以及本科生的留學規劃。當然新東方主要是一個研究生的留學機構,一直到現在為止才進入到本科階段,我們這方麵做得不是很強,那麽老高從美國回來帶來了中學留學規劃和本科留學規劃。

我想講一講,在留學領域裏麵, 2000 年開始,世紀之交的時候,我們有了本科留學,但是本科留學剛剛開始就有了很多很多,類似於國家開放留學執照,許多人可以通過中介出國,但是由於剛開始,這個產業出現了嚴重問題,許多拿到執照的公司幫助你的孩子辦留學,那麽哪個學校給他的招生回扣最多,他往往就會建議你去哪個學校,而許多越爛的學校越多,這也是議論的問題,包括學英語,我們多年來強調的是最好在國內學完英語,不要出國學英語,但是英語學校的回扣更多,可能會達到 30% 、 40% ,所以就導致了很多孩子準備不充分,出國了,但是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最後就出現了留學垃圾這樣的問題,所以一段時間人們就經常問我,孩子什麽時候出國,多大年齡出國最合適,其實無所謂,尤其是最近五六年的實踐表明,留學隻要保證你和孩子良好的溝通,隻要孩子的英語不錯,英語一定要準備好,隻要家庭的經濟狀況不那麽難,其實留學年齡問題不是問題。

我在 2002 、 2003 年的時候經常講,宋氏三姊妹都是小留學生,魯迅、郭沫若、鄧小平也都是小留學生,所以有人說現在多大年齡出去,已經不是一個 concern ,尤其是最近兩三年, Internet 的出現,所以在網上掛在那,很多人跟父母的溝通,要比出國前多得多,出國前嫌煩,一說一不高興,就把門關上了,但是現在我的無數的朋友包括親戚的孩子,就掛在網上,能夠永遠的相互交流,親情、價值觀、家庭的紐帶的聯係,跟社會之間的了解,是徹底的解決問題,所以關於小留學生的問題,在國內的爭論已經不像幾年前那麽嚴重,那麽這樣就是說本科留學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熱的浪潮,美國簽證徹底開放,在 911 以後美國簽證本科非常難,非常難,已經成為一個要命的陷阱,但是到 2004 年美國簽證開始開放, 05 、 06 年可以說徹底開放了,今年簽證通過率就是 80% , 80% 是留學的, 20% 是打工的,其餘的也是應該的,明年我估計會更加開放,所以美國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現在很多人出去讀高中,現在我在新東方做這個做得很多,鼓勵大家去讀高中,假如有條件,英語不錯,家庭資金不出問題,我也鼓勵大家盡量考慮選擇一些不錯的學校,去那邊讀高中,所以出國讀中學和本科會成為未來三五年,最重要的留學浪潮,經常有家長來問我,昨天就有家長來問,我的孩子在北京一個中上的中學,但是他的成績可能是中下,估計考三本到四本,我說什麽叫四本,他說他也不知道,說出來你也不知道。然後我說,你有錢嗎?我說我不要,但是把錢拿出來,送孩子出國,我說今天跟我談完話,明天就退學,後天就來新東方上英文、上托福,但是他的英文還很差很差,要怎麽辦?這個孩子今年16歲,他提前一年上學,我說祝賀你,拿出一年來學英文,這樣就是09年出去讀本科,當然絕大多數都是18歲,高考不行了,要想出去留學,其實我是建議,如果你的孩子人生要在成年以後到一個陌生的國家,要用不同的語言,去追求一輩子的事業基礎的話,拿出一年時間甚至兩年時間來,都是值得的,因為出國要麽不出去,出去無論如何要把英語學好,除非在特別精神崩潰的情況下,你可以出去讀語言學校,一般而言80%、90%的孩子,應該在國內把英語學好,而美國19歲、20歲上大學無所謂。

我前幾天碰到劍橋的一個學生,他們在英國有係統的鼓勵高中生 18 歲以後停學一年,學一門外語、旅遊一個國家,做一門工作,讀一係列的書,它叫 gap year , gap 就是鴻溝的意思,留出一年時間來,這個概念在美國正在流行,還不那麽流行,這是英國的(理念),可是我多年來鼓勵我們的學生,我不叫 gap year ,我叫 lab year ,就是到語音室裏麵把英語學好,就是你 take a lab year ,一年把英語學好,比如說托福 120 ,或者 100 ,總之,如果你能夠拿出一年半年的時間來,把英文學出來,絕不是問題,我這次到洛杉磯剛回來,我這次是陪我小兒子, Thanksgiving holiday 有十天假,我就過去,看了一個新東方的學生,他已經上過大一了,然後來新東方休學一年,讀了一年英文,然後又到美國上了一個很一般的學校,這個學生在那又讀了一年, 21 歲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從大二讀起,那這個孩子在我眼中已經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棟梁了。所以,年齡的壓力,在西方教育體係裏麵根本不是問題。

大家都知道美國猶他州,猶他州是美國摩門教的基地,所有的中學生都會被鼓勵畢業以後拿出兩年時間周遊世界傳教,下次你遇到猶他州來的美國人他一定是摩門教徒,尤其是年輕人,他一定是傳教的,摩門教讓你多生孩子,但不是讓你多娶什麽人。我在美國、加拿大南部生活過,有無數這樣的朋友,但是這個州裏的所有青年他們二十歲上大學非常正常。

我講這麽多是想說明什麽呢?中國學生出國學習最大的問題之一,五年前是錢的問題,但是現在錢已經不是問題了,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交流、溝通,你能夠在課堂上侃侃而談,能夠在未來的老板麵前、同事麵前出奇製勝跟他們對話,讓他們喜歡你。交流、寫作、語言、說話的能力,寫作的能力是一個人在美國這個國家裏,在世界範圍裏麵,能夠獲得競爭成功的最最重要的基礎。所以假如說你們要準備出國的話,英語學好了就毫無問題,英語學好了就走。但是有很多很多家長、學生到了高一、高二才決定走,然後托福怎麽也考不好,這個時候其實我建議不妨拿出一年時間來把英文學好,然後直接到美國讀一個相當不錯的學校,這樣一進去你就非常嫻熟,非常自如,也不怕多花了一年時間,因為說到底我們是雙語,一個人能夠雙語走向世界,實際上這是無與倫比的優秀人才。

我還有一個朋友也是最近找我,他是高考的時候考英語遲到了 1 分鍾,然後警衛就不讓他進去,跪下來求他也沒用,最後高考就徹底崩潰。這個情況下我鼓勵他幹脆出去,幹脆住到國外去,讀一個像樣的學校,美國有很多適合這樣孩子的學校,比如說高中辦 13 年級,他就是讓另外一個國家的孩子學習崩潰了,然後能夠到這裏來,一年時間補英語加文化,然後能夠適應美國大學生活,美國許多大學也有 Language Program ,我覺得可以去那裏,但是這樣費用就等於多了一年,語言學校的學費有的時候比本科生還要貴,但是像這種情況,我估計要去也不是什麽問題。

我目前的谘詢主要集中在中學和大學本科入學上,因為毫無疑問,這是中國未來三五年人才成功的一個新的通道,新的航道簡稱新航道,通向勝利的彼岸,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潮流,未來的中國,國際化的人才市場上就獲得成功,這就像 90 年, 92 、 93 、 94 、 95 回國的那些研究生一樣。但是中國留學三十年,培養了大量的美國研究生,但是這些學生他們正在出現整體性的問題,什麽問題?語言不夠深入,當然和誰比了,和本科一比,和美籍雙語化人一比,對美國、對世界的了解不夠到位,本人的國際化程度不夠深邃。但是過去沒有人才,在 90 年我的無數同學無論上的什麽爛校,隻要你回國首席代表立刻就坐上了,自己做的好的話一直就做到今天,職業就達到頂峰,三四十歲就達到了一個不可企及的成功,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但是這些人現在出去讀兩年的研究生,回國會遇到什麽挑戰呢?會遇到大量從美國畢業回來的本科生的挑戰,在這種人麵前兩年研究生是沒有用的。我本人是兩年的研究生,由於學習智商比較低,所以我花了四年的時間,智商低以及那個時候我生了個孩子(聽眾大笑),做了兩年的全職父親,所以在當時我的英文還可以,但是跟這種真正在美國上過中學、本科的學生一比,立刻變得特別土,就沒有用了。所以這個時代,不能說去讀碩士的是在過去,你沒有讀本科怎麽辦,你還要深造還要西方化、環球化。你去日本東洋化一下,那也很厲害,也是中國經濟的重鎮,一兩千億美元的貿易大國。

如果你能在這個時候不要錯過機會,把孩子送出去讀高二、高三,讀大一、大二,甚至轉學,因為在高燕定這裏我就講到這個問題,我就特別旗幟鮮明了,宣傳這個觀點。過去我羞羞答答,有很多原因,但是我現在明確的講出來。如果你有可能語言準備好了,金錢準備好了,你可以買房子,但是買房子必須有地方住,別搬到高燕定家裏來(聽眾笑)。那麽一定有前途,一定有回報,一定是最佳選擇。我這個題目叫: think like a global man 。實際上就是說,僅僅是讀研究生兩年不太夠,如果你能出去讀本科,直接回來,四年就夠了。四年回來的學生基本上能成為未來 20 年中國需要的人才,那 20 年以後中國基本上就不留學了,我估計那個時候新東方也該關閉了。我目睹了中關村這個樓裏麵 20 年前是什麽樣子,現在什麽樣子,那是翻天覆地,很難想象 20 年以後中國會又達到一個什麽境界。那個時候中國的留學潮毫無疑問應該是過去了,但是就拿未來三五年,我相信又是一個人才奮鬥的搶占製高點的曆史時期,那麽在這個時候出去讀本科,出去讀高二高三或者高一。假如你已經大一大二了,也許可以轉學。我其實過去是反對轉學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我是做簽證谘詢起家的,如果你轉了半天,結果簽證被拒了,那是人生不可承受之痛。但是現在美國留學實際上沒有簽證問題,這個肯定沒有了。我在過去兩三年, 05 年的 12 月底,我看到美國萊斯寫的一封簽證備忘錄,我就經過緊張的思考,召集了記者招待會,告訴大家,美國留學的春天已經到來了,當時我在想,萬一它沒到來呢?萬一春天推遲了對不對?到春寒了,這怎麽辦?萬一拉登又進攻了?但是我出於責任心,使命感,以及對千家萬戶的責任,我不那麽神聖,但是這是真的,一種機會,我必須告訴大家。來了十幾個記者,我說美國留學的春天已經到來了,後來證明這個是對的,因為這是個規律,你想改也改不了。英國、澳大利亞對中國開放,美國不得不開放,否則美國就完了,美國就衰退了。這麽多優秀的中國學生不帶著學費、不斷增值的人民幣去那學習,美國經濟也會下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6)
評論
jwayne_1 回複 悄悄話 chinese high school and undergrad used to be way better than the average american schools (except the top few). but i did notice some degradation of quality recently. for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no comparison, sorry to say that but that's the truth.
2319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江秋水的評論:
同意,嚴重歪曲GAP YEAR 的意義。把GAP YEAR 改成去新東方學英文, 也太赤裸裸了
2319 回複 悄悄話 同意。樓上轉發的文章比徐曉平和高燕定這種互相吹捧,互作廣告的商業行為要有意義的多。
高在美國這裏沒有什麽市場又回國忽悠了。誤人子弟啊。希望真正懂行的華人們有機會回去多和國內親友講講這裏的實際情況。別讓他們花冤枉錢給這幫大忽悠了。
江秋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hanghailijinhai的評論:
這篇文章比徐小平的, 高燕定的都要好! 中國很多家長太功利了, 也許是當今中國社會太功利了。
魯豫有約,這個暑假請了幾位十歲左右的女孩子談談她們的夏令營。 幾個國內的小女孩都表示長大了要‘有權有錢‘,‘要做官’, ’要做名人‘。
江秋水 回複 悄悄話 這位小平同誌真會忽悠。為了讓更多的家長掏腰包, 大玩文字遊戲。例: ‘他們在英國有係統的鼓勵高中生 18 歲以後停學一年,學一門外語、旅遊一個國家,做一門工作,讀一係列的書,它叫 gap year,’英國政府並沒有 ‘有係統的鼓勵高中生 18 歲以後停學一年’,不少學生是因為無法負擔大學的費用, 隻好先用一年時間打工賺錢, 然後再上大學。 慢慢的,有相當數量的學生take a year off, 包括去旅行,做義工等等。有不少學生在一年之後並沒有按原計劃回到大學。 http://en.wikipedia.org/wiki/Gap_year
還有, 關於摩門教的那一段, 也有問題。
出國, 英語是很很重要。 但要在出國之前練好英語, 是否非的到這家公司呢??
cooldw57 回複 悄悄話 21歲讀的哥倫比亞應該是GS吧?這樣的雖然最後也是得到CU的學位,但是 General Study 的學生通常遠遠落後於 CU的其他學院,例如 SEAS 和 Columbia College, 也同時被上述兩個學院的學生看不起
shanghailijinhai 回複 悄悄話 關於中國青少年英才教育的一個演講
-------兼論中學生思維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美國亞洲文化學院教授 吳少海 博士

2006年7月27日


本文根據美國亞洲文化學院教授吳少海博士2006年7月12日在英特爾英才俱樂部和愛因斯特CTY英才中心共同舉辦的2006 暑期青少年英才培訓夏令營裏的演講錄音整理。

吳少海博士簡曆:1982年畢業於上海複旦大學化學係;1988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後。曾任美國W. R. Grace華盛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目前擔任美國亞洲文化學院 (UACA) 教授、國際培訓和發展聯合會(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Training & Development CITD)主席、愛因斯特(中國)理事長。


非常榮幸接受英特爾英才俱樂部和愛因斯特中國的邀請,給中國上海青少年英才俱樂部的同學們做一個演講。給現在青少年做演講是有壓力的,更別說是給青少年英才做演講。主席先生要我講講與英才教育有關的題目,同時,又不斷地提醒我說,現在學生與過去不一樣,很功利。你的演講如果不能幫助同學考試,考上名牌大學,他們可能就沒有興趣。 所以,我坦白地告訴大家,做這個演講我是有壓力的。既然壓力在我這裏,同學們就可以放鬆聽講,有疑慮的地方可以舉手提問題。也可以在後麵的互動部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希望我的演講有新意,對同學們的思路有啟發。同時,我會從一個非常功利的目標出發,來開始我的演講。

好了,讓我們從功利的目標出發。這是我的開場白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今天的青少年英才,一定會成為未來的社會精英嗎?這個問題,也可以用一種更加尖銳的方式提出。

 如果你認為你是一個英才學生,你能保證成為未來的社會精英嗎?
 如果你不認為你是一個英才學生,你還有希望成為未來的社會精英嗎?
 如果在未來你有可能變得平庸,那將會是如何一步一步發生?
 你如何才能避免一步一步變得平庸?

為回答上述幾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把“英才”和“精英”兩個概念搞清楚。然後再進入第二對概念:“思維力”和“創造力”。最後,我們一起討論這兩對概念與在座同學的未來有什麽關係。

先講“英才” 和“精英”有什麽區別。

大家是否注意到,這次夏令營的名稱中CTY,代表什麽?誰注意到?Center for Talent Youth. 這裏的“Talent”可以翻成“英才”。在英語中還有個有趣的單詞,與Talent 經常放在一起使用,叫做“Gifted”.就是禮品Gift加ed,可以翻譯成“天賦”。比如,美國中學裏的英才班,就叫做GT班,也就是“Gifted & Talented”;英才課叫做GT課。為什麽天賦用Gifted這個詞呢?因為根據西方人的文化,每個人都是上帝創造的。如果你天賦特別優秀,特別聰明,那麽,這是上帝給予你的特別的禮物。今天在座的作為青少年英才,被選拔參加這個夏令營,心裏高興嗎? 我知道,你們的家長一定非常高興,很為你們的成績感到自豪。其實,嚴格意義上說,你作為一個“英才”,並不太多是你的功勞。是誰的功勞?主要是你們家長的功勞。因為是先天的天賦,所以與你們家長的基因更有關聯。難怪他們比你們還高興呢! (笑聲)。 “英才”作為“Gifted and Talented”,是指人的天賦在先天上是有區別的。有些人聰明一些,有些人遲鈍一些。當然,這裏的特質不僅僅是聰明,還包括其他一些素質,例如好奇心、主動性、熱情、積極心態、記憶力強等等。你們老師在推薦你時,用來描述你身上的那些優秀的特質和潛能,都可能與天賦有關。因此,可以把“英才”理解成一個“人類學”的概念,因為它與“人的天賦差異性”這樣一個基本事實有關聯。

那麽,“精英”是不是一樣的意思呢?很不一樣。“精英”的英文單詞是:“Elite”。與“英才”不一樣,“精英”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不是一個“人類學”的概念。為什麽這樣說呢?讓我用例子來說明。我們都會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人天賦並不優越,但是通過自身努力,後來成為社會精英。比如,現任美國總統布什大學時是一個成績是C的學生;甚至愛因斯坦在青少年時期還不能算是英才學生。另外,兒童時候特別聰明,長大以後卻不了了之,變得平庸的例子當然更多,我相信你們的家長都可以舉出很多這樣的例子。你們父母希望這種例子不要發生在你們身上。“精英”作為一個“社會學”的概念,是因為它與社會學中的一個統計學規律有關,這個規律叫做“2/8”原理。可以這樣來表述:

“在一個群體的社會實踐中,總是20%的人做80%的事情(或者效益),而另外80%的人隻產生20%的效益。由於同樣的原因,20%的人也往往享受80%的財富(包括資源、注意力、機遇),另外80%的人隻享受20%的財富.”

我相信,這是關於“精英”的最廣泛的定義:這個創造80%效益和享受80%財富的20%的群體,就是所謂的精英團體。“精英”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是因為隻有當人融入到社會群體中,這個統計學規律才起作用。你要知道,統計學規律是非常厲害的規律。它是一個事實性或者經驗性的規律,你都不知道如何去解釋它,但是它就在那裏起作用。這個規律應用非常廣,比如,在商業裏的市場營銷方麵,在管理學上,都經常被提起。

這個“2/8原理”在教育學方麵也有很大的影響。在座的目前還是學生,正在接受教育,所以與你們很有關係。我有一個觀察。在中國,一個學齡兒童隨著年齡和學齡的增加,越變越笨。-----這裏的笨,當然是相對的。不是相對於周圍其他同學,而是相對於自己,相對於你自己。比如說,在3-4歲的時候,非常聰明,很有靈氣。到了小學,還非常聰明,到了初中,差一點,但還不錯。但是,越到後麵,你從他眼睛裏感覺到的那份靈氣越來越少。過去他總是好奇,喜歡提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喜歡問為什麽,喜歡觀察,後來,他越來越對未知沒有興趣,甚至對思考也沒有興趣,他甚至會說,問這些問題有什麽意義呢?老師不會考這些問題的。或者這些問題老師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麽會這樣呢?沒有人會願意變成這樣。但是,還會有人一點一點地變成這樣,為什麽?可以用“2/8原理”來解釋。因為當兒童在早期作為個體,沒有融入社會團體的時候,2/8原理還不起作用。每個人雖然有天資區別,但是社會的統計學規律還沒有發揮作用,兒童個體的天資都有待開發。隨著年齡的增大,與群體接觸越多,社會性越強,作為一個群體行為的統計學規律就開始起作用,開始影響他的成長。最後,精英的2/8原理開始顯現,由於教育資源(包括老師的注意力)的不均勻分配,部分即便是有天賦(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有天賦的)的同學,也可能開始被“擠”出“幸運”的圈子外麵去了。比如說,這次夏令營的英才選拔,就有很多同學沒被選上,難道他們就不優秀嗎?當然不見得,隻不過是因為名額有限,還有很多偶然的因素。

關於“英才”和“精英”概念的區別和關係,我們先說到這裏。等一會兒再回來討論它與我們的關係。現在我來講今天的核心概念,“思維力”和“創造力”。

我發現,許多人講創造力,總是強調創造力與思維,特別是邏輯思維的區別。比如說,創造力來自非邏輯思維,包括形象思維,想象力,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非常規思維,直覺力等等。所以,訓練創造力,就要多做腦筋急轉彎一類的題目,要打破常規思維,1+1等於2。不行,這是常規思維。1+1等於3,4,5。這才是非常規思維。8+8等於?16?不對。等於88。等等。還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我們中國人的創造力所以不如西方人,是因為中國人的邏輯思維,或理性思維太強,非理性思維不夠。我承認這些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我今天要講的觀點。那麽,我要講什麽觀點呢?

根據我在生活經曆中對東西方文化的比較觀察,我發現中國文化中的非理性思維是非常強的。比如中國文學(或者文字)中的比喻句特別多。在我們的語文作文中,特別喜歡用形容詞。用“蘋果”比喻姑娘的臉;用“火盆”比喻高懸在天空的太陽;用“大海”比喻寬廣的胸懷。平時日常語言中的比喻非常豐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非常習慣用“類比”思維。例如,在老子的哲學裏,用一對“陰陽”概念,借用“類比”思維,裝進去許多其他概念:如“天與地”;“剛與弱”;“太陽與月亮”;“男與女”;等等,都屬於類比聯想。還有,老外看中國人的菜單,看不懂。因為裏麵充滿比喻和聯想。每年春節前後,在香港有一道菜,叫作‘金銀滿地’。它其實就是炒雞蛋,其中蛋黃為金,蛋白為銀。中國人用類比的思維方法,聯想到“大吉大利”。許多關於數字諧音的習俗,近年來更是不得了。“8”和“6”這兩個數字,行情大漲。所以,我認為,中國人的非理性思維其實非常發達,即通常說的小聰明。非常規思維,走捷徑,其實中國人非常在行。與此對應的創造力也很發達。但我以為,這種“類比”和“聯想”型的創造力,在大多數情形下,隻能算是小創造力,中國人並不缺乏。中國人缺乏的是“大創造力”。

什麽是我要說的“大創造力”呢?不是寫一句漂亮的廣告語,或者現在流行的短信寫手之類的創造力。我想說的“大創造力”是“理論創造力”,即對於人類的思維和實踐具有重大影響的理論的創造能力。我們今天在中學和大學裏學習的大部分課程,背後都有相關的理論在支撐。以“數理化”為例子。數學裏麵就有“幾何學”、“代數學”、“三角”、“解析幾何”、“微積分”、“函數”、“概率學”、“群論”、“極限”等等。物理學中光力學就有“牛頓經典力學”、“電磁學”、“熱力學”、“統計力學”、“量子力學”。化學理論中有“元素周期理論”、“原子結構理論”、“分子鍵理論”、“有機分子的表達理論”、“表麵化學理論”、“固態化學理論”、“氣體熱力學理論”等等。 在工程學中,有更多的各種各樣的近似理論和模型,用來解釋、預測和模擬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觀察。我要討論的所謂“大創造力”,就是那些為創造這些理論所需要的人類的聰明才智。我要指出的是,所謂的“大創造力”不一定指“思維規模上的宏大”,而主要是指“思維緯度上的獨特和深刻”。因為這些“規模宏大的理論”並不是任何一個人的能力所完成的,而是眾多天才人物和普通實踐者的智慧結晶。我特別要指出的是,這些非凡的理論創造,全部是人類一代一代的天才和普通實踐者的理性思維的成果。沒有理性思維,這些理論的創建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根據我的觀點,“大創造力”與理性思維密切相關。人類的創造力寓於理性思維之中(而不是之外)!

讓我先講一些眾所周知的事實,來支持我的觀點。德國民族,是世界上最理性、最嚴謹、行為也是最古板的民族。邏輯思維非常強,但是,德國人也是世界上最富創造力的民族。而且是大創造力。在近代史和現代史上,大部分大哲學家和思想家是德國人。我們試著舉幾個名字,黑格爾,馬克思,康德,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萊布尼茨。當然還有愛因斯坦,是德國猶太人。另外,英國人也是西方民族中偏於古板嚴謹的民族,但是,英國人對科學的貢獻有目共睹。牛頓是英國人。休謨是英國人。亞當斯密是英國人,達爾文是英國人。這些事例,深刻地說明了創造力與思維力,特別是理性思維力之間的密切關係。

創造力與思維力是通過什麽樣的方式緊密聯係的呢?我要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來說明。

在中學中,我們是如何表達一個物理力?大家知道,中學物理課本告訴我們,力有三個要素:作用點,力的長度和力的方向。可以用一個矢量箭頭來表達。箭頭有一個起點,代表力的作用點;矢量有一段具有長度的中間直線,直線的長度代表力的數值大小;在直線的終點有一個箭頭,代表力的方向。我要借用這個經典的力的矢量模型,來說明思維力和創造力的關係。(吳博士這時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矢量箭頭。)

我認為,在一個完整的思維力模型中,也應該包含三部分:思維力的起點(也可以叫做問題的起點);思維力的強度(也可以叫做思維力的推進程度);思維力的終點(也可以叫做問題的答案或者方向)。在思維力和物理力的矢量模型的類比中,我的觀點是,把思維力終點,類比成物理力三要素中的“力的方向”,實際上含義非常深刻。在後麵的討論中,我會進一步說明。事實上,任何思維的終點,即問題的答案,都隻有暫時的、相對的意義。沒有一個問題的答案具有絕對的終結性的意義。因此,思維力的終點,更像是確立了思維力的推進方向;我們的思維通過這段思維力的推進,確立了一個看問題或思考問題的視角,獲得了在這個視角下所達到的新的認識視野。因此,把思維力的終點,不看成是獲得了一個答案,而看成是確立了思維力的方向,是非常有啟示意義的。我曾經在另一個演講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說“原因”和“結果”相對應,那麽“問題”的對應詞是什麽呢?我說其實不是“答案”,而是“探索”。每一個“問題”,都對應一個“探索”。對“問題”做“思維力”的推進,使我們獲得了“探索”的方向,進入了在這一探索方向上的新的視野。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在一個完整的思維力的矢量模型中,創造力是如何與思維力相聯係的。我認為創造力是直接與思維力相鏈接的。思維力和創造力是一個水乳交融的關係。創造力發生最密集、最活躍的地方,是在思維力的起點和終點。

在思維的起點,是問題的提出。沒有問題,思維就不會發生。我們都知道,提出問題,特別是一個好的、有意義、新奇的、別人沒想到的問題,是非常不容易的。這裏需要什麽?需要獨創性、好奇心、觀察力、直覺力、主動性、動手能力等等。單單這些能力還不夠。要把直覺性的原始問題,轉化成可以應用思維力的理論問題,還需要把這些朦朧、複雜的原始好奇和疑慮,通過抽象、概括、簡化、定義等等過程,並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理性思維進一步推進,也就是思維力矢量模型中的中間部分。

進入中間部分以後,就是思維力的推展部分。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也就是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所總結的形式邏輯三原則: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有時候還包括第四條原則:充分理由律。關於形式邏輯對於思維力和創造力的作用,其實非常重大。可惜今天不能展開。這是另外一個題目。希望以後有機會再講。在目前中國中學期的學術訓練中,對思維力的理解和訓練被局限於這個矢量的中間段。這一點我會在後麵的演講中繼續討論。

在思維力的終點,我們需要什麽呢?我認為有三點:(1)反思力;(2)批判和懷疑精神,(3)超越意識。問題的答案或結論出來了,但還不滿足;不斷地挑戰現成的結論和權威;通過反思、懷疑和批判,和超越,讓思維力繼續推進;在新的層次、新的角度、新的體驗、新的問題框架下繼續推進,使理論不斷地得到修正和創新。

下麵我要說明的是,目前我們學校裏提供的思維訓練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無論對我們的同學、老師和家長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知道,目前中國由於應試教育製度對於教育實踐的限製,在課堂和課外解習題是目前我們學校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最重要的手段。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解習題中的思維,和實際生活和科研中的思維,是非常不同的。因為解習題中的思維,思維力矢量箭頭的兩端往往是明晰的。換言之,也就是問題的提出和問題的答案是明確的。由於習題中“問題”和“答案”本身已被預先確立,學生隻被要求在思維力矢量的中間部分做思維推理。在這樣一種訓練模式中,學生得到的思維訓練,是一個起點和終點兩頭被切掉的思維訓練,我要把它叫做“中間段訓練”,因此是不完全的思維訓練。-----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解難題能力,考試能力也許很強,但是,遇到實際問題,就可能無所適從。為什麽呢?因為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難題,需要一個人具有完整的思維能力,僅有“中間段訓練”的人,是很難勝任實際生活中的難題的。

讓我們看一看實際生活中的難題的例子。實際生活中的難題,包括真實世界中的科學難題,如果用思維力矢量來表達,這些難題的矢量兩端,是模糊的、未界定的、有待界定的。在問題的起點,在實際生活中,能否敏銳、準確地洞見問題,通過觀察、直覺、分析、抽象、歸納等思維步驟,提出並確立問題的原始條件、邊界限製、曆史背景、前人的經驗、對未來的意義等等,是能否界定問題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最關鍵、最根本的一步。這一過程往往是思維者的原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最強大的體現。在思維力的終點,現實中的問題,其答案的正確與否,往往是不確定的、與起始條件和邊界條件有關的、開放的、有待證偽和修正的。因此,與習題中兩端明晰的矢量箭頭相區別,現實中的思維力難題,可以用兩端模糊的矢量箭頭來表示。(吳博士此時在黑板上畫了兩端模糊的矢量箭頭)。

現在,我用科學史上一個有名的難題作為例子,說明在問題的起點,特別是如何界定問題的邊界條件、分析和確立問題的起始概念,等等,需要極大的想象力、抽象力、原創性思維,也就是創造力。我要用經典幾何學作為例子,也叫做歐幾裏德幾何學,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第一個具有數學層次上、高度抽象和精密的理論。時間在2500年以前。地點是歐洲文明起源地的古希臘城邦。在幾何學的發展史中,有三個著名的幾何難題一直困惑了數學家們。其中的一個問題叫做“角三等分問題”,可以表達如下:“將一個角分成三等份”,它是三大難題之一,困擾了無數的天才數學家長達2000多年。同學們也許覺得奇怪,這個問題看起來不是太難嗎? 比如說,角三等分,用量角尺量一量,除以三,不就把角三等份了嗎?這當然可以。因為,在你的問題界定中,可以用量角尺。於是問題就解決了,後麵的思維也就不存在了。但是,那個困擾古希臘哲人的問題的起點,是另一種界定。那就是,隻能“用直尺和圓規”這兩個工具來解題。這就是問題的起點,被明確定義。這個隻能“用直尺和圓規”的前提為什麽那麽重要呢?因為從這個界定出發,進行思維推展,最後推出了我們現在中學數學裏學的全部幾何學。這個幾何學體係在2500多年前由古希臘學者基本完成。所以說“隻能用直尺和圓規”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前提界定。問題的界定決定了思維的方向、深度和規模。為什麽古希臘人那些英才們當時會想出這樣一個天才的“界定”?我們不知道。雖然我們中國古人也知道如何丈量土地,但是我們沒有以同樣的方式提問題,所以我們就沒有開發出幾何理論。一直到19世紀,出生於上海徐家匯的徐光啟才第一次把希臘人的《幾何原本》翻譯過來。你們初中裏做的幾何求證題,都是從那裏來的。------順便提一下,後來被數學家陸續證明了這個難題是無解的。不是解不出,而是證明無解。那已經是17世紀了。笛卡兒等數學家在求證無解以後,硬是繼續把思維推進,後來又創造了另一種幾何理論,就是我們在高中裏學的“解析幾何”。這個例子說明,問題的起點對於理論創造力的重要性。這是第一個例子。

在座的許多同學也許喜歡文科。那我就再舉一個文科的例子。比如說,經濟學,是研究人的經濟行為。我們知道,中國對人類的經濟實踐貢獻很大,比如中國人使用紙幣的曆史,就比西方人早;世界上最早的國際商業交易會,也是在中國開的。但是,中國人對經濟學理論的貢獻卻幾乎為零。最早的經濟學理論,是由亞當斯密,一個英國人,建立的,他寫了一本經濟學經典著作,叫做《國富論》。從此以後,我們才發現,原來經濟行為也可以通過理論模型來描述。為什麽原來不知道呢?這裏又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的起點:前提界定。我們現在知道,西方的幾乎全部經濟學理論,都建立在二個簡單而且絕對的概念上,一個是“經濟人”概念;另一個是“效用”概念。隻有把這兩個概念建立起來,定義清楚,經濟學理論才有了一個基點。這個“經濟人”概念是什麽意思呢?我可以用“分蛋糕問題”做一個說明。“分蛋糕理論”屬於最簡單的Game Theory 也就是“博弈論”。問題可以這樣表達:兩個孩子分蛋糕,媽媽無論怎麽切,都不可能均勻。孩子都要挑大的一塊,要爭鬧。那麽,怎樣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可以讓兩個孩子都沒有意見呢?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博弈論問題,後來從中推出了在博弈論和經濟學中很重要的“極大極小原理”。誰能知道這個最好的策略呢?---對了。最好的策略是讓一個孩子切蛋糕,另一個孩子挑蛋糕。這樣,兩個孩子都會自覺自願,無法爭吵。但是,這個策略的前提,其實整個經濟學理論的前提,都建立在一個前提假定上,就是,兩個孩子都要最大的蛋糕,都要在可能的情況下,自己利益最大化。這就是“經濟人”假定。我們知道,這個“經濟人”假定,在實際生活中並不真實,許多情形下一般人的行為模式並不那樣的自私,比如說,中國文化中的“孔融讓梨”,就不符合這個假定。但是,有了這個假定,才有了現代經濟學。這個例子也很好地說明,關於問題起點的定義,對理論創造的重要性。

其實,不僅是在問題的起點,創造力實際上是融合在思維力的全過程。包括起點,中間和終點。(吳博士這時在黑板上畫了由許多小星號鏈接的矢量圖形)。這個圖像,表達了一個完整思維力。創造力的火花(這裏用小星號表示),所謂的非線性的跳躍性思維,可以貫穿在完整的理性思維鏈當中。如果說當中的短線是思維力的脈衝,連接短線脈衝的就是創造力的火花。但是,沒有思維力作為背景,這些火花隻是曇花一現而已,不會產生大的結果,隻能是一些靈感和創意而已。例如,從樹上掉下來的蘋果,隻所以引發牛頓創立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牛頓在伽利略的力的概念基礎上,做了大量的理性思維,終於有一天他頓悟到,其實發生在地上的力學原理,同樣可以解釋天上的事情,天體運行也可以遵守伽利略的力學原理。盡管牛頓不能理解引力的本質,但是通過數學描述,牛頓完成了整個古典力學理論的創建。愛因斯坦也是一樣。在古典幾何理論的框架下,愛因斯坦無法用數學描述他所頓悟到的時間和空間的性質。一直到應用了非歐幾裏的幾何,愛因斯坦才完成了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構建。因此,頓悟式的創造力,往往發生在理性思維的極端處。“眾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個“尋它千百度”,就是理性思維的徹底展開。還不行,於是一個頓悟,一道靈光,一個創造的火花出現了。沒有“尋它千百度”的功夫,靈光是不會出現的。即便出現了,也隻是無果之花。要成就大創造力,這些非理性思維火花,必須鍥入理性思維的鏈條。

最後,我談一談“思維力”和“創造力”,以及“英才”和“精英”這些概念與在座同學之間的聯係。先回到我們的開場白問題。我們如何避免一步一步地、無可奈何地變成庸才? 我認為,同學們前麵有三座大山。在克服這三座大山時,你可能被甩下來。第一座山:“2/8原理”;第二座山:“他人”;第三座山是“知識”。

關於“2/8原理”,前麵已經討論過。它是一個社會學的統計規律。當你從家庭、到學校競爭,再到社會競爭,一路走過來,這個社會學的規律在你身上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你要保證始終在20%的群體內,享有80%的資源,同時你也要付出80%的努力。由於其他人也想進入20%的圈子,你可能會被擠出來。或者,在不知不覺當中,你滑進了80%的群體。在這裏,你隻能得到20%的資源,當然,你也可以偷懶啦,因為你隻產生20%的效益。這是你在成才道路上的第一座山。因此,無論你多聰明能幹,你仍然必須有很強的競爭意識,並且願意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你在成才道路上的第二座山,就是“他人”。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那些80%人對你的影響。“他人”的人生觀、世界觀、觀點、信念、審美、習慣、生存方式,等等,對你所產生的影響。英文裏有個詞,叫做“Peer Pressure”,就是“同伴的壓力”,這些壓力,或者用更形象的語言來表達,就是“拉力”,會把你“拉進”80%的群體。這個過程,你可能不知不覺,也可能是心甘情願地發生。

那麽,“知識”又是怎麽回事呢?我們都熱愛知識,對知識非常渴望。老師和家長也希望教給你更多的知識。如果把思維力和創造力比喻成肌肉的物理力,那麽知識就是提供給肌肉的養料。但是,我們要認識到,如果你的思維力和創造力的肌肉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本身不發達,太多的知識反而使你的思維力和創造力的肌肉萎縮。因此,生吞活剝、未經過自己大腦思維力的消化,這些知識,可能會起反作用的。在應試教育中,急功近利的知識灌輸,往往導致思維力和創造力的萎縮,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總結起來,上述三座山對你的作用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在“2/8原理”的競爭中你很可能是被“擠出去”的。“他人”則是把你“拉出來”的。“知識”則是讓你“掉進去”的。一個“擠”,一個“拉”,一個“掉”,這個過程也就完成了。同學們應該警惕,這個過程是否已經在你身上發生了。

同學們可能要問,那麽,“思維力”和“創造力”,與“英才”和“精英”,有什麽聯係呢?我們可以想象下麵這種情況。如果你作為一個英才學生,你得到的思維訓練僅僅是解難題一類的“中間段訓練”,也就是說,在思維力的起點和終點,你的訓練是很少。這種情況下,因為你是英才,比其他同學更加聰明,所以你在解難題時,也表現出你的特殊優勢,比人家解得快,當然考試也得高分。父母老師對你也很讚賞,你的自我感覺也非常好。雖然你也發現自己與以前比,除了解題以外,對許多事情的好奇心不如以前,除了題目和課本,你腦子裏對生活、對世界也沒有什麽問題,生活中發現的一些矛盾現象,也沒有力氣和興趣去思考。總而言之,你的好奇心、主動性、觀察力、行動力、想象力都不是那麽飽滿和強烈。功課累了,你更願意沉默,打開電視,看一些大眾娛樂節目,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休息好了,繼續做題目,繼續考高分,繼續受到老師和家長讚賞,繼續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這種情況下,你還是一個非常看好的英才學生。但是,因為你的訓練隻是不完整的思維訓練,你除了解難題,從來沒有機會得到包括起點、中間段和終點在內的完整的思維訓練。當你進入社會,你可能就不能適應真實問題的思考方法。因為你從來沒有得到有效的完整的思維訓練。你甚至都沒有機會進入社會崗位,因為在麵試時,你就被淘汰了,因為你除了消極地回答問題,你的腦子裏都沒有問題了。你眼神裏的靈氣已經消失了。你如果覺得這個描述似曾相似,那你就要警惕了。現在你也許還沒有感覺,你雖然還是英才學生,但是離精英越來越遠了。------回答了前麵的問題,你是這樣一步一步變得平庸的。

那麽,我們的對策是什麽? 這裏我提出“英才教育”的三大原則。
(1)遠大誌向;
(2)嚴格的自我訓練(品格和意誌訓練;體魄和審美訓練;思維和創造力訓練)
(3)參與社會實踐。

所謂“遠大誌向”,就是你必須有強烈的成功欲望,有強大的意誌力和競爭力。所謂“嚴格訓練”,就是這種意誌力的體現。最後一點,“參加社會實踐”,這就是鍛煉和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鍛煉,可以彌補學校裏隻做“中間段訓練”的不足。認識到單純解難題的訓練,是不完整的思維訓練。如果你隻是這種類型的好學生,從現在開始,你就要非常警覺。當你與接受完整思維訓練的人在一起,你就會立即感到壓力。中國同學到國外大學去留學,會感到這種壓力。就是因為我們學校中的思維訓練的這種缺陷和不足。彌補這種不足的一個辦法,就是積極參與實際鍛煉,包括思考和討論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聯係實際的科研題目。在實際的科研題目中,問題的起點往往是模糊的,需要你去體驗、去試驗、去挖掘、去鑒別、去定義、去簡化。同時,在實際生活中,你會發現,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答案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取決於你的前提條件。生活中的答案不是僵化不變的,總是導向新的問題,總是充滿矛盾和疑惑,總是那麽可疑,總是那麽不牢靠,所以,總是引導你繼續思考,去進行反思。-----英才教育中倡導“做中學”,倡導社會實踐,就是這個道理。我希望,英特爾英才俱樂部和愛因斯特CTY英才中心倡導的英才教育理念,就是貫徹這三個英才教育的原則。

我的演講到此打住。謝謝大家的聽講(熱烈鼓掌)。下麵,互動時間,提問題。(非常踴躍的互動問答)


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供稿
shanghailijinhai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孩子與中國孩子有何不同?

不久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講去年中央電視台播出一期由中美即將升入大學的高中生參與錄製的《對話》節目。在價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別給出了智慧、權力、真理、金錢和美的選項,美國同學幾乎驚人一致地選擇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國高中生除了有一個選擇了“美”,沒有一個選擇真理和智慧,有的選擇了財富,有的選擇了權力。   

接下來是製定對非洲貧困兒童的援助計劃。中國學生先是歌頌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吟詠茶馬古道,然後有人彈古箏,有人彈鋼琴,有人吹簫,外加大合唱,最後對非洲的援助計劃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隻說組織去非洲旅遊,組織募捐,還去非洲建希望小學等。有人發問,你們募捐,要我掏錢出來,我的錢都花在什麽地方?我們的學生麵麵相覷,誰也回答不出來。   

美國高中生的方案,則從一些也許我們都想不到的社會生活細節,如教育、就業、食物、飲用水、艾滋病、避孕等實際問題入手,每一項做什麽,準備怎麽做,甚至具體到每一項的預算,而那些預算竟然準確到幾角幾分。整個計劃拿來就可以進入實施階段。   


我把此文貼到自己的博客上,一下子招來十多萬個點擊,500多條留言。這樣一種教育的對比,刺痛了大部分網友的心靈。關於中國教育為什麽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原作者蕭淑珍女士已經作了頗為深入的分析,我沒有必要在此多嘴。但我作為一個在美國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有責任和讀者們分享自己的觀察:美國的孩子與中國的孩子為什麽會不同?   

不妨從我六歲半女兒上幼兒園和小學的經曆說起。她五歲時,參加了女童子軍(girlscouts)。這個組織在美國孩子中非常流行,但結構很鬆散,不過是幾個家長湊在一起,輪流誌願帶孩子而已。女兒六歲時,童子軍派下差使:推銷餅幹,目的是培養孩子的社會和經營技能。童子軍的網站也直言不諱地介紹,美國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從在童子軍賣餅幹開始的。餅幹一包四美元,至少高於市場價30%。這麽教孩子賺錢,是否過分呢?一試才明白,買童子軍的餅幹,沒有人嫌貴。剛開始時,女兒見了哪怕是熟人,害羞得話也說不出來。不過,大人們都特別熱情,一看她穿著童子軍的小製服怯生生地站在那裏,就主動走過來問:你在幹什麽呀?是在賣餅幹嗎?我可以買幾包嗎?就這樣在“客戶”的引導和鼓勵下,她的買賣也開張了。許多買主告訴我們,他們都是在童子軍裏賣餅幹長大的。漸漸地,女兒居然也敢主動張嘴推銷了。   

餅幹有四種,有低熱量的,有巧克力的,等等,每次推銷,孩子要向人家解釋品種,告訴人家買某種餅幹的理由,然後算賬,四塊錢一包,一共多少錢,算術也跟著學了。具體賣的辦法是先找顧客訂貨,登記大家購買的數量,然後“進貨”、“送貨”、收款,要走整個一個商業流程。幾個禮拜下來,女兒居然賣出了32包。總金額128美元。  
 
餅幹賣完,大家湊在一起算賬,看看總收入是多少,讓孩子們討論錢該怎麽花。結論是把錢一分為三,第一部分給組織者,因為人家義務勞動,還要自己繳錢,不公平,所以孩子希望能把誌願者倒貼進來的錢支付了。也就是說,孩子用自己的勞動,掙錢“雇用”了組織的大人。第二部分錢,要捐給那些無家可歸者。這特別合女兒的心願。因為她生在紐黑文,那是個很窮的城市。我們又沒有車,買菜來回走一個多小時,把她放在運動嬰兒車上推著,一路見到許多無家可歸者,所以她不到三歲就有個理想:長大開個餐館,窮人來吃飯不花錢,她隻收富人的錢。第三部分錢,留下來給孩子們開個慶功會。
  
你如果知道美國是這樣培養年幼的孩子,就很容易理解中美高中生的對比了。美國的孩子確實很實際,從小動手,賺錢算賬。他們都意識到錢能幹許多事情,一分一角也不會疏忽。所以我現在也這樣教自己的女兒:你想要什麽,必須先幹點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讀書,練琴,幫家長幹活。什麽都不是白來的,必須自己掙來的。掙來錢後,用我們小時候的話來說,就是要想想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了。這種教育,改變了她的價值觀念。有一次她媽媽和她討論閱讀,書裏麵一位奶奶式的人物對自己的孫女和其小朋友們說,女孩長大嫁給王子,這輩子就大功告成了。媽媽問她有什麽看法。她馬上說那樣不好,因為那樣一個人隻能當生活的“觀察者”,沒有辦法參與,學不到東西。看來,孩子有什麽樣的價值觀念,還是要看大人怎麽教育。   

我們這裏大人教孩子什麽呢?我們也組織過援助非洲災民等活動,那都是學校出麵進行動員,就像搞運動一樣。孩子從中學會的,除了幾個意識形態教條外,就是如何打發上麵派下來的差使。我們的家庭中,逢年過節,孩子們除了吃、放鞭炮,就是拿禮品、紅包,很少有像童子軍這樣民間自發的組織,由家長通過生活的細枝末節自然地向孩子灌輸幫助他人的價值觀念。   

我更有必要提醒讀者,美國的精英高中生,常常自己花錢到非洲等貧窮國家當誌願者,這一經曆,有時成為他們競爭進入一流大學的關鍵。人家那裏沒有大道理,但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浸透著這樣的道德情操:真理和智慧,是他們的價值;財富和權力,是他們實現這些價值的手段。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掌握了財富和金錢,而在於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




shanghailijinhai 回複 悄悄話 什麽是良好的教育


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感受過仁愛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真理世界,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一個問題,從來沒有一個讓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曆和體驗,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麽,他/她就沒有受過真正良好的教育。


美國亞洲文化學院 UACA
菲利普 • 澤裏庫(Philip Zelikow)


************************************************************************

我深信隻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哪吒 回複 悄悄話 嗬嗬,那戴牛仔帽的人怎麽回事兒啊?難道就沒人對他說過,千萬別把自己打扮得像個騙子嗎?
紅地瓜 回複 悄悄話 語言在交流中很重要,特別是在隻注重外表的社會風氣下.但更重要的是對理論的準確理解和對技術的熟練掌握,最重要的是誠信人格的培養.

普通話講的好重要嗎? 並不象一般人人為的那樣重要,很多學術大師普通話講得很差.英文口語重要嗎?新東方真得懂英語嗎?這些忽悠分子讀過WILLIAM SHAKESPEARE嗎?真的英文好嗎?隻是口音少?周圍很多人包括本人從未在新東方上花過一分錢,不是一樣在美國工作?聽一聽日本人的英語,印度一流IT專家的英語,很糟糕,這並不妨礙他們成功.這樣看來,某些忽悠語言學校,整個就是投機分子經營的幫助投機分子的樂園.

中學生留學現實嗎?包括大學生,與父母的交流,特別是麵對麵的交流更重要.

某些忽悠分子學校,不能排除不僅客觀起到了幫助貪官汙吏洗錢的作用,而且耽誤下一代,整個就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騙錢機構.
天罡 回複 悄悄話 隻要讀上名校本科也行,可惜的是去美國讀書的很多進了垃圾學校.美國原來連全獎都拒絕,但現在突然開發,看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猛賺錢,突然開放了中學生留學,趕賺錢潮流呢.結果中國中介弄得垃圾學校漫天飛.
阿小名 回複 悄悄話 在高燕定的博客裏,沙發板凳還有滿地板坐著的,一是城裏的在打量城外風光,二呢,瞅著有點兒像是高老師的托兒。選登幾條,看看分別屬於哪一類哈,嗬嗬。

1。
非常讚同徐老師的看法,我的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和申請,今年9月入讀美國一所著名寄宿高中11年級。因為在國內她已經具有比較好的英文基礎,所以到美國後不需要再經過任何語言培訓,直接上課。良好的語言能力使她順暢地跟老師溝通,與同學相處。短短3個多月進步很大,更自立更自信,身體也比原來結識多了。申請學校時我也曾嚐試找中介,但是遇到了徐老師提到的問題。索性讓孩子自己申請,省下來的中介費用全家到美國參觀學校。孩子的能力是很大的,相信他們,讓孩子出去開創自己的未來吧。

2。
我也讚同徐老師的觀點,我的孩子就在美國留學讀本科.家長們行動起來吧.但是 1 你的家庭一定要有經濟能力; 2 孩子有非常好的英語基礎; 3 孩子有較強的自製力,能自覺地學習; 4 孩子的獨立性強,能處理和解決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

3。
我女兒今年9月去美國讀本科,今天看到它的成績:4門課,每門4.0,全A!她現在感覺學習很充實,很有信心,什麽都想學.和美國同學關係很好.身體很好(在國內經常鼻炎咽炎).我們這條出國路走對了

4。
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隻是到時家中的經濟條件是否能準備好,唉.

有條件的家庭,為自己著想為孩子著想為我們這個國家的未來著想,都該送孩子去英美這樣的國家學習.

我在國內高校(還是名校)做了十多年的老師,對中國高校的教育理念與培養人才的過程越來越失望......還有更失望的是目前的師資與課程的設置.國內的職稱評審製度實在是太爛,對送審論文的學術簽定幾乎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簽定的專家自己的學術學準也是有問題的,還有就是這一過程充滿了大量的中國特色的關係條子,有學術頭銜的老師並不一定有學問,再者學生幾乎沒有啥選擇機會,根本學不到他最想學的科目與知識,開設出來的選修課,任課老師也都是半路出家,一知半解地照本宣科.

上麵有網友說出國念書就是崇洋媚外,那樣的理解太膚淺了,國內教育不是一般的不如發達國家.有條件的家庭隻要自己的孩子有這個獨立學習的能力,性格也算是開朗的話,就堅定地出國吧.
北京饞人 回複 悄悄話 樓下各位不要“杞人憂天”,“九斤老太”了。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
lovenz 回複 悄悄話 我在新西蘭見到的中國留學生裏至少有一半是學業不成功的。

英語語言能力是一方麵。即使是那些過了雅思的,要在異國他向獨立生活、合理安排作息、判斷是非、不受早戀或其他不良習氣的幹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總的感覺是,家長在單方麵的望子成龍,實際上是在往水裏(即:移民中介、海外學校、英語強化班)大把大把地扔苦命錢。貪官汙吏為自己小孩扔的錢,其實最其源,也來自老百姓的辛苦錢。

反而是那些全家移民的子女,在大學裏顯得很自信很出挑,因為有家庭的支持,對當地文化生活的適應能力大大加強。有此後盾,要跟老外在學習上比高下的話,畢竟中國人個人的智商還是不是吃素的。


jjao 回複 悄悄話 前幾年有個黃全喻鼓吹他自己認為美國的”素質教育”, 現在又來了個高燕定鼓吹他自己認為好的”小留學生”計劃.
辛格萊 回複 悄悄話 其實這些人是錢來得容易,花得糊塗,害了下一輩。
nishuone 回複 悄悄話 他們不這麽說怎麽做生意. 而且還是朋友幫朋友. 忽悠的家長交了錢, 最後行不行不是他們的事了.
嶗山道 回複 悄悄話 可悲的中國人,再過幾十年,連自己姓啥都忘了.都成了美國人的狗了.看看這裏的留學拉雞就明白了.
白雲下的橄欖樹 回複 悄悄話 如果有條件的話, 可以利用國外的豐富的教育資源,為自己的人才增加價值. 中國比以前富裕了,機會更多了.(富裕的家庭在很多方麵選擇更多,當然包括子女教育).你看香港富豪,為什麽大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北美和英國去讀書,而且大都是在中學的時候. 但要會理性選擇,而不是盲目地出國. 其實,沒有目標,老留學生也是弊大於利.這些條件包括:
1.有財力保證.
2. 英語一定要好,特別是口語.獨立性強.
3.理性的留學規劃.這是父母出錢,孩子出力的一項投資.
在同等努力的條件下(紈絝子弟不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環境,使人的平台更高. 我們國內的也有很多世家子弟, 很多先走的這條路.譬如:洪晃. 在國外正規大學的本科生(中國學生),甚至都可以有機會自信地衝著來自北美英國等老牌發達國家的同齡人發起挑戰。
山高月小 回複 悄悄話 送錢給人用! 中國的大學就不及外國?

不用功刻苦, 到那裏都沒用.
沒落貴族 回複 悄悄話 小留學生,弊大於利
不得不注冊了 回複 悄悄話 徐小平這人太能忽悠了,新東方也就是90年代初時代的產物,會很快被我們忘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