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當世界童話大師安徒生隻能在誕辰200周年的時候再次被讀者想起,當“流浪的三毛”已成70高齡仍隻有三根頭發的“三毛爺爺”,當鐵臂阿童木化身為懷舊玩具商店的古董,當“沒頭腦和不高興”隻能作為某個年代生人之間的秘語和暗號,我們才知道,這第一口奶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永恒位於回憶彼岸的時光流年,更是一代童話養一代人的奇妙體驗,它體現了代際趨同的文化品位和社會理想,折射出社會變遷和曆史更替的光彩和暗影。重讀我們半個世紀的童年閱讀,足夠成就一次在最真純柔軟文字領域內的文化年輪剖析。
廣義地來說,我們采納信息、獲取資訊的一切行為都可稱作閱讀。就像加拿大曼古埃爾在《閱讀史》中說:“閱讀書頁上的字母隻是閱讀的諸多麵相之一,天文學家閱讀一張不複存在的星象圖;動物學家閱讀森林中動物的臭跡;舞者閱讀編舞者的記號法,而觀眾則閱讀舞者在舞台上的動作;雙親閱讀嬰兒的表情;中國算命師閱讀古代龜殼的標記……這一切閱讀都有書本的讀者共享辨讀和翻譯符號的痕跡。”
在這個人人都是資訊狂的信息世紀,誰還記得幾十年前兒童讀物匱乏的寂寞童年?在電視電腦DVD躁動下多媒閱讀的時代,誰又懷念那些靜悄悄在紙上的單純童話?反過來看,家長是否真的能夠享受跟孩子一同觀看奧特曼的喜悅呢?成人童話作家們又能讀懂多少孩子們閱讀童話時的眉頭和笑容?
1954年—1965年
讀本:《西遊記》、《水滸》、《七俠五義》等傳統讀物;冰心《寄小讀者》(1926年)和《再寄小讀者》(1958年);1960年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麽》叢書;著名翻譯家葉君健翻譯的《安徒生童話》等西方童話故事已經在城市孩子中開始流傳,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兒童連環畫已開始流行。
傳媒視聽:廣播——“小喇叭開始廣播了,噠嘀噠——!”從1956年9月4日開始,這個稚氣的報幕童聲和會講故事的孫敬修老師,在我國第一個少兒廣播節目《小喇叭》中陪伴了幾代少年兒童的成長,延續約半個世紀;雜誌——1962年《兒童文學》雜誌在北京開始籌辦;電影——《小兵張嘎》(1962年)。
密碼:傳統當道,百花齊放
解讀:相比現在,那是一個資訊匱乏的年代,具有獨特魅力、富創造性的兒童讀物並不多,但能和閱讀相伴的童年總是充滿美好回憶。因此,《西遊記》、《水滸》、《七俠五義》等傳統讀物多是當時孩子們的手頭讀物,在看不太懂的情況下,依靠書中簡潔勾描的插圖孩子們在心中虛構了一個又一個奇幻跳躍的傳奇故事。
這些題材也反映在當時的兒童連環畫中。如傳統文學著作《三國演義》、《西遊記》、《楊家將》,30年代流行的漫畫《三毛流浪記》,兒童故事《三隻羊》、《我們永遠互相幫助》,具時代氣息的《董存瑞的故事》、《人人都說公社好》等。
但也有讀物具有脫穎而出的氣質。冰心奶奶的散文詩、散文被稱為具有魔力、溫婉清新的“冰心體”,如果說她的散文以懇切親昵的“軟件”贏得了眾多小讀者的青睞,那麽1960年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麽》叢書則是以活潑插圖和趣味十足的科普知識“硬件”成為了孩子們的熱門書籍,甚至家長們也愛讀。
應該說,上世紀50年代,兒童讀物的發展自建國以來遭遇了一個黃金起點,雖然作品在主題和表現上還存留著某些相似處,但如張天翼、嚴文井、賀宜等優秀兒童文學創作者都寫出了大受歡迎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兒童詩還是兒童文學家庭中比較風光的一族,在學校的主題班會或晚會上,朗誦兒童詩還是一個激情洋溢的保留節目。可惜的是緊接著十年文化浩劫,精神緊張的大人們遺漏了很多事,兒童文學的創作被曆史擱置在了一旁,兒童詩的創作更是寂寞了。
1976年—1985年
讀本:80年代初,已故教育家林漢達和曹餘章撰寫的通俗曆史讀物名著《上下五千年》風靡全國;1978年,著名作家葉永烈出版少兒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格林童話選》是70年代末中國少有的幾部外國兒童文學作品之一。
傳媒視聽: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被改編為廣大少年兒童喜愛的同名人偶電視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出諸多精美可愛的動畫片。
密碼:科幻迷人,動畫娛人
解讀:1976年初,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的青年編導葉永烈發表了小說《石油蛋白》,這標誌著十年浩劫後的第一次在兒童文學領域恢複了科幻題材。緊接著,在全國人民的狂歡中,蕭建亨、童恩正、劉興詩等六七十年代的科幻作家逐漸恢複寫作。
80年代開始,翻譯界、出版界勃然而興,成為突出現象和興奮點。這時是我國兒童文學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期,被統稱為“新時期的兒童文學”,兒童文學作為一項係統工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傳統觀念中,兒童文學就是教育兒童的文學。當兒童文學逐漸擺脫了單一的“教育工具論”的束縛,文學的審美功能大大加強。
課堂上的童年閱讀仍然延續灌輸式的理念,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必須解讀為對無情的資本主義進行“血淚控訴”的經典,因此課外閱讀中的自由聯想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讀《小靈通漫遊未來》,雖然隻能記住直徑一米的大西瓜、不用汽油的飛行車、沒有燈的發光天花板……沒有什麽道理,隻有不可思議的奇怪念頭,這真是童年最美好的收獲。
1986年—1995年
讀本:鄭淵潔童話、《丁丁曆險記》、《長襪子皮皮》、《一千零一夜》
傳媒視聽:雜誌——鄭淵潔唱主角的《童話大王》,《少年報》、《兒童時代》、《少年文藝》、《看圖說話》等報刊雜誌也更加大眾化;電視動畫片——《花仙子》、《藍精靈》、《鼴鼠的故事》、《黑貓警長》和《葫蘆兄弟》。
密碼:鄭淵潔時代
解讀:中國兒童文學在八九十年代開始實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創作理念也真正地“走向少兒”,以兒童為主體。這是這一次了不起的觀念革新。
80年代一大批標榜“新潮兒童文學”的中青年作家所熱情呼喚的“塑造小小男子漢”、“陽剛氣質”的口號,所塑造的個性鮮明的“自立型”、“斷乳型”、“成長型”少兒形象,如《小龍人》、《葫蘆兄弟》等,都從不同方麵受到過當代西方兒童文學的精神感召與變革意識的衝擊。
少年兒童讀者的買方市場逐漸形成,從前灌輸式與哺乳式的兒童文學作品在這種形勢下顯得力不從心,而真正麵對市場、麵對讀者的作品則廣受歡迎。80年代鄭淵潔的成功就是一個明證。《童話大王》是最受懷念的80年代童話期刊,《皮皮魯和魯西西》、《魔方大廈》、《舒克和貝塔》和《偵探蕎麥皮》等都堪稱大師手筆,甚至許多文風和文本技巧都帶有後現代實驗氣質,堪稱“無厘頭”文學前輩。冰波的“抒情派”童話、秦文君的《男生賈裏》和《女生賈梅》等兒童係列小說在市場上都遭遇了春天。不論是在創作實績還是理論突破上,八九十年代的兒童文學所取得的成就比50年代要厚重得多。
1996年—2005年
讀本:1996年,16歲的深圳女中學生鬱秀的一部《花季雨季》成為發行100多萬冊的暢銷書,還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連環畫;《新概念作文》;《哈裏波特》係列;《大宇神秘係列》的暢銷;《書包裏的紅玫瑰》大膽對少男少女談性。
傳媒視聽:電視動畫片——《蠟筆小新》、《機器貓》、《大力水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貓和老鼠》、《天線寶寶》等;電影 ——《哈裏波特》、《怪物史瑞克》;網絡flash——春水堂阿貴係列、《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電腦遊戲——《泡泡堂》、《傳奇》等。
密碼:言情入室,魔幻當家
解讀:一個4歲的小男孩對一個3歲的小女孩說:“我愛你。”女孩問:“你能為我們的將來負責嗎?”小男孩回答:“當然,我們又不是一兩歲的小孩。”
新世紀的孩子已經不是上個世紀的孩子,他們一步一步更加要求自己對自己負責,卻同時一步一步地拋棄剛剛撒開手的上一代人的舊道德價值觀念。
情愛是中國人漸趨開明的一個隱秘話題區,在孩子們這裏,幾十年來也呈現出漸漸放開的勢態。開始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鬱秀式的“自畫青春”,比如早戀、家庭困擾、朋友圈子裏的複雜情感等都不再是禁忌或太過敏感的話題。孩子們的煩惱不但都赤誠地袒露在眾多家長麵前,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對這些事情的思考和態度更清晰地表達了出來。現在市場上許多成套推出的“青春文學”,其實就是寫得相對幹淨點的通俗軟性言情讀物,多少少男少女都沉浸在這種青澀感情的迷惑和傾訴中。近年有一本在青少年中很暢銷的書《書包裏的紅玫瑰》,講了許多有關青少年性行為的案例,每個案例後都有剖析和針對性的性教育內容,還配有漫畫。
魔幻小說在兒童文學界的異軍突起也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當50年代或70年代科幻小說開始流行的時候,它似乎還擔負有科普、啟蒙的重任。然而魔幻小說似乎移植了西方魔法師和幽靈的傳統,又平移了美國恐怖科幻漫畫電影、日本神魔漫畫小說的諸多元素,加上“無厘頭”的胡椒,這一頓 “全球化大餐”吃得孩子們直呼過癮。
他們也自己動手製作大餐了。2003年,成都11歲女孩古立坤,讀完小學就主動放棄學業,寫出了長篇魔幻小說《魔法士傳奇》並出版麵世;2004年,CCTV報道了11歲男孩邊金陽,已出版了三本魔幻小說,被稱為“中國的哈裏波特”、“中國第一魔幻少年”。
文化產品越來越豐富,而製造標準卻越來越明確,那就是市場。通俗文化更名為時尚文化,便似乎不再使人驚呼泛濫,而是不辨真偽地浸淫其中,朝夕與共。兒童閱讀也越來越時尚化,樣樣得趕個流行和熱潮。我們置疑時尚的同時,也就不得不置疑兒童文學的時尚化。
總覺得我們小時候讀的東西,適合孩子也適合成人,既淺顯易懂,又蘊涵著很多哲理。
可我的孩子們,他們現在讀的書,在我看來,多數實在是夠弱智!咳,他們愛看就行吧。
當然了,這是在美國。在中國,我看到的小孩子的書,倒是沒有那麽弱智,可又太注重智力發展了,恨不能隨便一個什麽小故事,都得弄得跟道智力題似的。有時候本來想輕鬆一下,給孩子念個故事,可到頭來,又變成學習,別說孩子,就連我都頭疼。這麽多豐富的內容,卻還像你所說的,沒有想象力可言,全都是實打實的知識。:(
留在我們記憶裏那些委婉含蓄的閱讀情感,真希望在快餐時代不要蕩然無存。
He seemed unable to understand why she was miserable, and i don't know how to explain neither :-((((
My son has three shelves of books and books everywhere:-),but I feel, maybe not 100% correct, that the books bought in American are mostly for behaviorial training and fun/educational/ informational purpose, but lack of imagination.
I plan to read him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