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俄機槍簡史

(2005-09-20 07:22:29) 下一個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一

NSV係列重機槍的幾種變形槍。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一

處於局部拆解狀態的PK通用機槍,中國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繳獲該槍後仿製出80式通用機槍。


蘇軍步兵班配備的RPK機槍。


PK機槍

  ⊙ 從1868年沙皇俄國首次從美國、比利時進口轉膛槍開始至今,俄羅斯及後來的蘇、俄在機槍使用和製造方麵已走過了100多年的漫長曆史,從當初的蹣跚學步成長為一個巨人。如今的蘇/俄機槍不但自成體係,擁有圖拉、伊熱夫斯克等幾個世界聞名的機槍研製生產中心,而且其產品品質優良、性能可靠,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除裝備俄羅斯軍隊外,還大量出口到世界許多國家。今天,無論是在炎熱的中東沙漠,或是空氣稀薄的雪域高原,在濕熱的亞熱帶叢林,還是在衝突頻繁的非洲大陸,都可以看到蘇/俄機槍或其衍生型號機槍的身影。


對準天空的機槍。

  機槍是指帶有槍架或槍座,能實現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蘇聯/俄羅斯雖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機槍的國家,但其對機槍後續發展的貢獻卻是巨大的,而且其對機槍的使用熱情也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從1868年沙皇俄國首次從美國、比利時進口轉膛槍開始至今,蘇/俄機槍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漫長曆史,從當初的蹣跚學步成長為一個巨人。如今的蘇/俄機槍不但自成體係,擁有圖拉、伊熱夫斯克等幾個世界聞名的機槍研製生產中心;而且其產品品質優良、性能可靠,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除裝備俄羅斯軍隊外,還大量出口到世界許多國家。今天,無論是在炎熱的中東沙漠、空氣稀薄的雪域高原、濕熱的亞熱帶叢林還是在衝突頻繁的非洲大陸,都可以看到蘇/俄機槍或其衍生型機槍的身影。

  回顧一下蘇/俄機槍的發展曆史,我們不但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輝煌,而且也能體會到其中的滄桑。更重要的是,透過蘇/俄機槍百年曆史,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借鑒和思考。

  ◎ 早期引進與應用

  機槍起源於15-16世紀在歐洲流行的古典多管式排槍以及後來的轉膛炮。1862年,美國著名機械師理查德·傑丹·加特林發明了手搖式多管重機槍,他把6-10根槍管並列安裝在一個旋轉的圓筒上,手柄每轉動一圈,各槍管依次完成裝彈、射擊、退殼等動作。一個熟練的射手,每分鍾可發射約400發子彈,這在當時簡直是個奇跡。隨後,加特林機槍被廣泛運用到美國南北戰爭中,成為僅次於大口徑榴彈炮、斯賓塞彈倉槍之後的“第三大殺手”。作為世界上第一支成功的多管式機槍,它贏得了歐洲“舊大陸”的青睞,不少國家的訂單如雪片一樣飛來,在1864年土耳其首次購買加特林機槍和溫徹斯特快槍後,充滿野心的沙俄也派出炮兵上校米哈伊·紮瓦西裏·格洛夫前往考察,並賦予采購全權。他來到美國後,被加特林機槍的威力所震撼,於是非常爽快地訂購了600挺機槍裝備俄國軍隊。而且,他還特意讓美國公司在所有機槍上打上自己的姓氏銘文,於是當這批機槍運回國便被稱為“格洛夫轉膛槍”。

  根據加特林機槍的原理,沙俄圖拉兵工廠設計師揚·巴拉諾夫斯基仿製出更便宜的轉膛槍,隻是性能上要打折扣,原因很簡單,該槍的生鐵使用量太大,持續射擊時容易造成身管報廢。兩種機槍均裝備俄國軍隊,口徑為11.43毫米,發射柏爾達槍彈,射擊速度為300發/分,射擊距離為1200米,每挺轉膛槍攜彈量達6300發。1877-1878年,沙俄以“解放斯拉夫兄弟”為由向土耳其宣戰,兩支都配備加特林機槍的軍隊在喀爾巴阡山脈、多瑙河畔展開激烈的拉鋸戰。與土耳其人相比,俄國人對加特林機槍的使用實在乏善可陳,他們的步兵操典中甚至毫無道理地規定該槍隻許在防禦作戰中使用,而且必須是橋梁、固定堡壘等預設陣地上開火,造成俄軍士兵許多無謂的傷亡。

  1884年,美國工程師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利用火藥氣體的後坐原理實現槍支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係列動作的自動完成,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槍械連續供彈,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1894年,入侵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的50名英國殖民地警察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死了3000多名當地的祖魯武士,顯示了馬克沁機槍的巨大威力。

  俄國於1898年從英國維克斯公司購買了馬克沁重機槍及其特許生產權,這批重機槍的規格為口徑11.43毫米,采用曲肘式閉鎖機構,帆布式彈帶供彈,水冷式槍管,全槍質量較大,槍身質量為27.2公斤,該槍發射瞬間,槍機和槍管扣合,共同後坐19毫米,槍管停止後坐,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槍機繼續後坐,將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槍機,使其可靠地抽殼、 拋殼、帶動供彈機構,並使擊發機構待擊,壓縮複進簧,撞擊緩衝器,然後在複進簧力作用下複進,推次發彈入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往複,每秒鍾10餘次,射速達到600發/分。

  1904-1905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中,裝備馬克沁機槍的俄國軍隊在鴨綠江、九連城、旅順口、沈陽等地狠狠教訓了沉溺於“肉彈戰術”的日本軍隊,因此日俄戰爭被稱為“馬克沁機槍的戰爭”。1904年5月26日晨,日軍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發起了對位於遼東半島的金州和南山發起猛攻,俄軍依托殺傷力極大的馬克沁重機槍和堅固防禦工事,用密如雨點的子彈迎接一波又一波呐喊的日軍,戰鬥變成了屠殺,當下午攻克陣地時,日軍付出的傷亡代價已超過4000,以至上報傷亡數字時,上級主管竟認為多寫了一個零。

  各軍事大國都從日俄戰爭中認識到機槍的重要性,盡管俄國在戰爭中失敗了,但對機槍的研製生產卻給予更大重視,將更多的戰略資源投入到該領域中。根據馬克沁重機槍的技術,俄國生產出M1905式和M1910式重機槍,槍的口徑都為7.62毫米。以M1910式重機槍為例,工作方式仍為槍管短後退式,冷卻方式由水冷式改為氣冷式,槍口取消了製造工藝複雜的消煙器。該槍發射由比利時國營兵工廠設計師納甘兄弟為俄國軍隊研製的7.62×54毫米M1908 R?自登溝??跛儻?60米/秒,表尺射程為2200米,由250發彈帶供彈,理論射速為500-600發/分,槍身長為1110毫米,槍管長為721毫米,槍身重為23.8公斤,槍全重為45.2公斤。該槍與英國和德國的馬克沁機槍沒有本質的差別,隻是采用了獨特的索科洛夫輪式槍架。從1914年俄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曆經十月革命、蘇俄國內戰爭,M1905式和M1910式重機槍忠實地履行自己的戰爭職責,無論是紅軍還是白衛軍,在每次戰鬥統計中,始終將該機槍的擁有量當作重要參數予以計算。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二


 

1943年,蘇聯槍械大師郭留諾夫研製出SG-43重機槍,用以加強捷格加廖夫係列輕機槍的火力,主要殺傷集結有生目標或對付低空飛行目標,以上是有防盾和無防盾的兩種槍的對比。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二


 

蘇製T-55坦克炮塔頂的重機槍基座。


 


 

在柬埔寨國家公園展出的當年紅色高棉使用過的武器,這種帶輪式拖車的ZPU機槍曾在東南亞普遍使用,是對付M113一類輕型裝甲目標的有效手段。


 


 

越南人民軍配備的RPK機槍,沿用AKM步槍上著名的衝鉚機匣,槍支內部的衝壓件比例大幅度提高,並把鉚接改為焊接,提高了生產速度。

  ◎ 托卡列夫-捷格加廖夫時代

  十月革命的勝利,俄羅斯徹底打碎了羅曼諾夫王朝和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但並不等於消除一切已取得的科技成就,尤其在軍事領域更是如此。由於麵對西方的封鎖,蘇俄乃至以後的蘇聯紅軍裝備現代化不得不完全靠自身的力量來完成。在機槍方麵的表現便是以馬克沁為藍本的新品種在蘇聯紅軍序列中呆了整整40年。


 

阿富汗兒童操縱的DShK-38/46重機槍。

  1926年,蘇聯著名槍械大師托卡列夫根據馬克沁重機槍,設計出了一挺輕機槍,口徑為7.62毫米,采用槍管短後退原理,冷卻方式為氣冷式,該槍定名為7.62毫米托卡列夫·馬克沁輕機槍,它是蘇聯紅軍在1941年前的製式裝備。該槍通過250發裝彈鏈供彈,槍管膛線右旋4條,纏距24毫米,槍全長為1300毫米,槍管長為721.7毫米,瞄準基線長為721.7毫米,槍全重為13公斤。該槍槍管外部有一套筒,套筒上有許多長方形的散熱孔,其表尺為固定弧式,表尺分劃為2-25,即200~2500米,初速為850米/秒,起伏式的準星兩旁有護翼,輕機槍的兩個前支腳不能伸縮,供彈具不是由彈匣而是采用彈鏈,槍托上有油壺,槍托尾端有很大的後坐複進簧,與許多批量生產的蘇聯槍械一樣,該槍也未安裝製造工藝複雜的消焰器。

  隨著蘇聯紅軍機械化建設的穩步推進,過去隻適合靜態陣地戰的重機槍在運動作戰和進攻時使用不方便,紅軍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輕便機槍。托卡列夫·馬克沁輕機槍仍讓蘇聯步兵的攜行感到非常吃力,同樣在1926年,蘇聯工兵中將瓦西裏·捷格加廖夫也設計出一種結構獨特的輕機槍,1927年定型並開始製造,1928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備的主要輕機槍,軍隊稱號為DP機槍,國際輕武器界一般通稱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結構簡單,全槍隻有65個零件,製造工藝要求不高,即便是學徒工也能把它造出來,適合大量生產,而且槍的機構動作可靠。該槍全長1270毫米,槍管長605毫米,槍管內有4條右旋膛線,火線高276毫米,全槍質量(不含彈盤)為9.1公斤,質量仍嫌太大。該槍為前衝擊發模式的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為中間零件型閉鎖卡鐵撐開式(欲稱魚鰓撐板式),閉鎖時靠槍機框複進將左右兩塊卡鐵撐開,鎖住槍機;采用彈盤供彈,彈盤由上下兩盤合攏構成,上盤靠彈簧使其回轉,不斷將彈送至進彈口,該彈盤可容彈47發,平放在槍身的上方。發射機構隻能進行連發射擊,有經常性的手動保險。槍管與機匣采用固定式聯接,不能隨時更換。槍管外有護筒,下方有活塞筒,內裝活塞和複進簧。槍身的前下方裝有兩腳架。該槍瞄準裝置由柱形準星和帶V形缺口照門的弧形表尺組成。準星上下左右均能調整,兩側有護翼。表尺也有護翼,該護翼兼作彈盤卡筍的拉手。槍的表麵寬大而平滑,不管弄得多髒,對射擊性能也不會有多大影響。DP機槍是一挺操作極其簡單,動作十分可靠的機槍,該槍發射M1908 R型7.62毫米帶底緣槍彈,槍口初速840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800米,理論射速600發/分,戰鬥射速80~90發/分。

  在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捷格加廖夫輕機槍伴隨蘇聯紅軍參加了每一次重大軍事行動,得到士兵們的讚譽,號稱是德國MG42機槍的“克星”。德國人將繳獲的大量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改稱MGl20(r)型輕機槍,轉給仆從國軍隊和“俄羅斯解放軍”使用。不過與戰場上繳獲的ZB-26、MG34/42等西歐先進機槍比起來,捷格加廖夫輕機槍連續射擊後會因槍管發熱致使槍管下方的複進簧受熱而改變性能,影響武器的正常工作,且前重後輕,所以不太適用於腰際射擊或運動中射擊。

  1944年蘇聯又開發出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的改進型,稱DPM機槍,但仍采用彈盤供彈,但是在機匣後端配用彈簧緩衝器,加裝厚管壁重型槍管,並采用可長時間射擊的金屬彈鏈。捷格加廖夫係列輕機槍的其他變型槍還有DA航空機槍、DA-2雙管航空機槍、DT坦克機槍、DTM改進型坦克機槍等。整個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家族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淘汰。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蘇聯相繼三次對華提供軍火貸款,在雙方1938年3月11日簽訂的第二筆合同中,國民黨政府向蘇聯采購了500挺托卡列夫·馬克沁和1100挺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前者單價180美元,後者單價為225美元,均遠低於當時國際市場價格,它們及時補充了在1937年淞滬抗戰期間損失慘重的中國軍隊,在持續整個1938年的武漢大會戰中沉重打擊了日寇,據日本隨軍記者事後回憶,中國軍隊的蘇製機槍威力明顯蓋過日軍使用的老式機槍。

  1943年,蘇聯受德軍裝備7.92毫米口徑短彈的刺激,發展出M-43式7.62×39毫米中間型槍彈,作為新形勢的適應,捷格加廖夫開發出RPD輕機槍,二次大戰後正式裝備蘇軍,以代替DP輕機槍,該槍有多種改進型,但改動都不太大。RPD輕機槍結構簡單緊湊,質量較小,使用和攜帶較為方便,全槍質量(不含彈鏈盒)7.1公斤,槍架質量0.52公斤,全槍長1037毫米,槍管長521毫米,內有4條右旋膛線,火線高330毫米。

  該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賬??夠?居蒁P輕機槍改進而成,屬中間零件型閉鎖卡鐵撐開式,借助槍機框擊鐵的閉鎖斜麵撞開閉鎖片實現閉鎖。采用彈鏈供彈,供彈機構由大/小杠杆、撥彈滑板、撥彈機、阻彈板、脫彈片、定彈器、受彈器座等組成。一次輸彈,一次進彈。供彈較平穩,但零件較多,結構複雜。彈鏈裝在彈鏈盒內,彈鏈盒掛在機槍的下方。整裝式彈鏈是金屬的,鏈節由上麵打開。每個鏈節由金屬彈簧連接在一起。彈鏈上裝彈50發,但也可以通過交錯裝彈而連接更多的彈鏈。裝彈鏈時,先打開受彈器蓋,裝好後,再關上,這樣,彈鏈就被定位在槍機上方了。彈鏈也可以放在彈鼓裏,將彈鼓插到機匣下方的一個導槽裏固定住。擊發機構屬平移擊錘式,機框複進到位時由擊鐵撞擊擊針。發射機構隻能進行連發射擊。該槍瞄準裝置由圓柱形準星和弧形表尺組成,準星可上下左右調整,兩側有護翼,表尺有U形缺口照門,表尺板上刻有10個分劃,每個分劃代表100米距離,同時設有橫表尺用以修正方向,轉動移動螺杆可使照門左右移動。

  該槍發射M-43式中間型槍彈,槍口初速735米/秒,最大射程2000米,表尺射程1000米,有效射程800米,戰鬥射速150發/分,理論射速700發/分。槍管是固定的,經過長時間連發射擊以後,槍管會由於過熱而“自爆”。RPD輕機槍上有3位置氣體調節器,根據武器使用狀況,如受到汙染時,可用氣體調節器調節氣體壓力。

  RPD大量生產後成了蘇軍及其衛星國軍隊的製式機槍,中國也引進該槍並進行仿製生產,1956年定型,因此稱為56式機槍。該槍曾大量裝備部隊,參加過中印邊境戰爭,實戰表現優於印軍的布倫機槍;1962~1963年經改進設計定型56-1式,是中國迄今為止裝備時間最長、裝備量最大的一種機槍。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三


 

蘇製T-55坦克炮塔頂的重機槍供彈盒。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三


 

部署在朝鮮海軍警備艇上的ZPU雙聯裝高射機槍,由於該機槍存在著體積大、過於笨重的缺點,隻有在固定平台上使用才能發揮出較好的戰術性能。


 


 

收藏在印尼軍事博物館的各國輕機槍,左起第二挺為PRD輕機槍。


 


 

加特林手搖式多管重機槍。

  ◎ “軟目標”打擊能手:DShK-38/46

  蘇聯紅軍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使用的T-34中型坦克和KV、JS係列重型坦克是世所共知的“勝利武器”,可當時人們回首往事時,卻發現這些“勝利武器”身上的某些“器官”卻比母體更具有生命力,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DShK-38/46重機槍。


 

潘傑希爾山口的DShK-38/46重機槍與孤獨的“聖戰者”,等待獵物上鉤。

  1938年,根據蘇聯國防委員會的指令,捷格加廖夫將1934年式DT坦克機槍和施巴金設計的轉鼓形供彈機組合而成的,研製出DShK-38式大口徑機槍,因轉鼓式彈鏈供彈機結構複雜、故障率高,捷格加廖夫於1946年放棄轉鼓供彈機,改用DP-46式機槍上的往複式供彈機構,改進後的機槍稱為DShK-38/46式大口徑機槍。該槍改裝在坦克上時稱為DShKT機槍。該槍主要用於對付低空低速飛機、輕型裝甲車輛和有生目標,是非常致命的殺傷武器。

  DShK-38/46重機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方式為卡鐵撐開式,依靠槍機框上的閉鎖斜麵,使槍機的機尾下降,完成閉鎖動作。供彈機構為轉輪式,當轉輪在槍機框的帶動下轉動時,槍彈在轉輪內同時產生旋轉和直線運動,在每一發射擊過程中,同時有10發槍彈參與運動,而每發彈的運動行程為全行程的1/10,從而為高射速狀態下平穩供彈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為了提高射速,還采取了如下措施:增加緩衝簧力;增加複進速度;在彈膛部分開槽以減小抽殼阻力;運動接觸麵間增加滾輪以減小運動阻力、增大活動部分運動速度等等。該槍發射蘇聯生產的12.7毫米穿甲彈、穿甲燃燒彈以及穿甲燃燒曳光彈,全槍重180公斤(含防盾),槍身重35.7公斤,槍身上設置有散熱片,槍架重(不含防盾)102公斤,全槍長1.588米,射彈初速為860米/秒,最大射程7000米,表尺射程3500米,一般使用50發彈鏈供彈具。

  DShK-38/46重機槍列裝後,盡管有官兵討厭這種難於機動的“鐵疙瘩”,但因其主要安裝在裝甲車輛上使用,射擊穩定、射程遠、威力大的優點體現得更加完美,在1941~1943年間一直是蘇聯坦克兵打擊納粹德軍半履帶車輛、低空偵察機乃至內河渡船的“拿手好戲”。

  二戰結束後,隨著蘇聯的影響在全世界範圍內擴散,DShK-38/46重機槍也不斷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出現,越南戰爭期間,南越遊擊隊運用經過功能簡化的DShK-38/46重機槍打下數以百計的美偽軍直升機;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期間,阿富汗“聖戰者”將繳獲的DShK-38/46重機槍安置在山穀隘口,通過“守株待兔”的方式擊毀蘇軍的米-24武裝直升機,令DShK-38/46重機槍的“娘家人”始料未及;DShK-38/46重機槍最近一次的精彩表演出現在索馬裏,1993年10月3日美軍特種部隊在索馬裏進行抓捕當地軍閥艾迪德的行動,結果遭到伏擊,索馬裏民兵將數十挺DShK-38/46重機槍架在豐田皮卡上,雖然他們大多沒有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隻會操起槍來亂掃一通,連發精度比較差,但這種“群眾性火力”相當密集,多架運送美軍的黑鷹直升機和輕武裝的OH-6偵察直升機被打成蜂窩。

  ◎ 郭留諾夫之星:SG-43重機槍

  當1941年6月22日戰爭突然爆發之際,蘇聯紅軍還在大量使用過時的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槍械大師郭留諾夫在1943年研製出替代品——SG-43重機槍,用以增強捷格加廖夫係列輕機槍的火力,主要殺傷集結有生目標或對付低空飛行目標。該槍在使用期間曾作過多次改進,修改後的主要型號有SGM和SGMT機槍。

  SG-43重機槍長1120毫米,槍管長719毫米,內有4條右旋膛線,全槍重(不含彈鏈)13.6公斤,輪式槍架重26.6公斤。該槍發射蘇聯1908年式7.62毫米有底緣槍彈,槍口初速為800米/秒(使用重彈)或865米/秒(使用輕彈),最大射程為5000米(使用重彈)或3500米(使用輕彈),有效射程為1000米(平射)或500米(高射)。

  SG-43重機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威力大,精度好,但仍存在質量較大,攜行不便的弊端。該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機構為槍機偏轉式。閉鎖時,機框上的靴形擊鐵與槍機上的靴形槽相互作用,使槍機偏轉,進行閉鎖。該槍采用彈鏈供彈,容彈量達250發,供彈機構由取彈機、受彈機蓋和座、撥彈滑板、撥彈齒、阻彈齒、壓彈挺等組成。彈從待進膛位置到入膛,自動機要經過兩次循環才能完成,屬單程輸彈,雙程進彈。擊發機構為擊錘平移式,發射機構隻能連發。SG-43重機槍配用捷格加廖夫輪式槍架,而改進後的SGM重機槍配用西多連科·馬利諾夫斯基框形三腳架,兩種槍架都可以變換成高射狀態射擊。該槍瞄準裝置由圓柱形準星和立框式表尺組成。照門為方形缺口式,上有橫表尺,可進行風偏修正。表尺框左邊刻度為發射重彈用的分劃,右邊刻度為發射輕彈用的分劃。準星可上下左右調整,準星兩側有護翼。

  郭留諾夫係列重機槍在蘇聯紅軍中的服役到1953年便全部結束,撤裝的機槍盡數轉賣給中國、朝鮮、越南、古巴、埃及、阿拉伯國家等,參加過許多局部戰爭後武裝衝突,但實戰表現並沒有在蘇聯本土那麽高,直接原因還是因為它的重量太大,無法適應低烈度條件的軍事行動。

  ◎ 天空掃帚:ZPU係列機槍

  目睹了西方盟軍飛機在歐洲大陸上如同屠殺般摧毀掉無數德軍作戰力量,蘇聯人從起初的羨慕、妒忌逐漸變為恐懼和警惕,特別是隨著1949年東西方冷戰的開始,如何為蘇聯紅軍基層部隊提供可靠的對空防禦武器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1949年,伊熱夫斯克槍械師弗拉季米諾夫研製出壓倒西方主流0.50口徑(12.7毫米)的ZPU係列14.5毫米口徑高射機槍,能夠射擊2000米內的空中目標和1000米內的地麵目標。該槍50年代初開始裝備部隊,直到近年來俄聯邦軍隊在車臣進行的作戰中也經常出現它的身影。2001年底,日本海上保安廳在東海水域與所謂的“朝鮮間諜船”發生槍戰並擊沉該船,在次年9月打撈出水後發現該船赫然配備有一挺ZPU-2型高射機槍及31發子彈,與此前交火中彈的日本船隻上遺留的彈痕吻合。

  該槍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為了提高射速,裝有膛口助退器。閉鎖方式為機頭回轉式。閉鎖時,機頭的斷隔螺與槍管上的斷隔螺扣合。供彈方式為彈鏈供彈,屬雙程進彈、單程輸彈。改變供彈機構中幾個零件的位置,即可反向供彈,便於多聯安裝。發射方式為連發射擊。擊發後,槍管與槍機一起後坐,走完自由行程時,加速器上的外滑輪在機匣上的開鎖加速槽上滾動,迫使機頭回轉,實現開鎖。同時,由於加速器的作用,加速槍機體後坐,從而使槍機體進一步帶動機頭一起後坐,並完成其他自動動作。四聯槍架由底座、托架、搖架、方向機、高低機、平衡機及瞄準具平行架等組成,整個槍架與炮架構造相接近。該槍采用光學瞄準具,由斜距裝定器、斜距修正器、航路航速裝定器、平行瞄準器、航路確定器、高射瞄準鏡以及平射瞄準鏡等組成。此外,在槍身上尚有機械瞄準具,準星為圓柱形,表尺為正切型U形表尺。

  其槍身重49.1公斤,槍管長1346毫米,內有8條右旋膛線。該槍發射蘇聯14.5毫米槍彈,包括有穿甲燃燒彈、穿甲燃燒曳光彈,發射穿甲燃燒彈時初速為990米/秒,戰鬥射速150發/分(單管),有效斜射擊距離為2000米。

  ZPU係列高射機槍可多管聯裝,槍架上裝有輪子,便於用汽車牽引,機動性好,配有光學瞄準鏡,大大提高了射擊威力。以最受歡迎的四聯裝高射機槍為例,它是將4挺ZPU-1高射機槍的槍身裝在一台四輪車體架上,其瞄準鏡與槍架實現整合,槍架安裝在四輪雙軸車座上,可用卡車牽引,瞄準鏡安裝在槍架上,其上裝有照明裝置,可在夜間進行瞄準射擊。

  自ZPU係列14.5毫米口徑高射機槍列裝蘇軍以及東歐國家部隊後,極大地提高了其地麵部隊的有效作戰空域,增強了對空作戰的能力,但14.5毫米高射機槍仍存在著體積大、過於笨重的缺點,隻能以牽引方式在公路上或在平坦的地形上遂行作戰任務,一旦遇到山地、叢林、峽穀等複雜地形時則顯得極不適應。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四


 

1884年,美國工程師馬克沁利用火藥氣體後坐原理實現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四


 

俄國於1898年從英國維克斯公司購買了馬克沁重機槍及其特許生產權,真正開啟了俄羅斯的機槍發展簡史。


 


 

1918-1920年蘇俄內戰期間,無論是紅軍還是白衛軍,都將馬克沁機槍作為填補兵力空缺、維係漫長戰線的主要手段,它所造成的傷亡比火炮、炸彈乃至哥薩克騎兵均高出一截。


 


 

收藏在基輔軍事博物館的四聯裝馬克沁M1910重機槍,主要用於對付低空掃射的敵軍飛機。

    ◎ 卡拉什尼科夫的濫觴:RPK輕機槍

    如果選擇冷戰時期最具象征性的武器的話,大多數選票會毫無懸念地送給蘇聯槍械大師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研製的AK-47/AKM突擊步槍。自從蘇軍1949年裝備AK-47和1959年裝備AKM突擊步槍,東方陣營的輕武器研製水平一下子淩駕於西方之上。AK-47/AKM突擊步槍采用由耶裏紮羅夫和瑟明研製的M-43式7.62×39毫米中間型槍彈,突出特點是動作可靠,故障率小,能在各種惡劣的條件下使用,而且武器操作簡便,連發時火力猛。優異的性能,再加上當時興起的“槍族化”發展趨勢,卡拉什尼科夫在AKM突擊步槍的基礎上發展出班用輕機槍,使用40發彈匣或75發彈鼓,空槍重5.6公斤,瞄準基線長560毫米,這便是後來享譽世界的RPK輕機槍的雛形,1959年,蘇聯紅軍正式采用該槍,定名為RPK,即是俄語“卡拉什尼科夫輕機槍”(Ruchnoi Pulemet Kalashnikova)的縮寫。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四


 

1993年10月3日,索馬裏民兵將數十挺DShK-38/46架在豐田皮卡上打擊美軍直升機,他們隻會操起槍來亂掃一通,連發精度比較差,但這種“群眾性火力”相當密集。

    RPK是以AKM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輕機槍,沿用AKM上著名的衝鉚機匣,槍支內部的衝壓件比例大幅度提高,並把鉚接改為焊接,如槍管節套和尾座是點焊在1毫米厚的U形機匣上,機框-槍機導軌也是衝壓件,並點焊在機匣內壁上;彈匣改用輕合金,與原來的鋼彈匣可以通用,後期還研製了一種玻璃纖維塑料壓模成型的彈匣,也可以完全通用;槍托、護木和握把采用樹脂合成材料。該槍維持AKM突擊步槍的導氣式工作原理,槍管延長並增大槍口初速;增大彈匣容量以延長持續火力;配備有折疊的兩腳架以提高射擊精度;瞄準具增加了風偏調整;槍托與RPD機槍的槍托相同,並為空降部隊研製了折疊式木製槍托的RPKS。RPK輕機槍槍口初速745米/秒,表尺射程1000米,最大殺傷距離1500米,理論射速600發/分,據說它曾一口氣發射了1.2萬發槍彈而活動部件仍完好無損,堪稱“槍界硬骨頭”。

    1960年,蘇聯設計師尼古拉·弗拉基米爾·馬卡洛夫別出心裁地為RPK機槍設計了一種彎槍管,另一位設計師什莫科夫也專門為它開發出球形射擊座,槍管長1020毫米,重27.3公斤,這種機槍的最大特點是槍管彎曲90度,這種機槍主要為坦克準備,以消除近戰射擊死角,隻因蘇聯戰後坦克均取消車體前機槍和炮塔尾機槍,這個特殊設計最終無緣一見天日。

    在這裏還要帶一筆的是,為適應世界輕武器小口徑化發展趨勢,70年代初蘇聯紅軍裝備AK-74,改用M74型5.45×39毫米步槍彈,整個AK-74槍族包括有突擊步槍、短突擊步槍和輕機槍,槍族內部有80%的零件可通用,其中卡拉什尼科夫將零件按照一定比例縮小和調整,開發出RPK-74式小口徑輕機槍,包括重槍管型和大容量彈匣型。

    ◎ 通用機槍時代

    輕重兩用機槍又稱通用機槍,它既可以成為輕機槍,輕便靈活,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又可以成為重機槍,發揮射程遠,連續射擊時間長的威力。納粹德國在對蘇作戰中大量使用MG34/42式通用機槍,這種槍改水冷為空氣冷卻,槍管裝卸非常簡便;供彈方式既可用彈鏈,又可用彈鼓;裝在兩腳架上就是輕機槍,裝在三腳架上(配上彈鏈)就是重機槍,若在高射槍架上又可作高射機槍用,它的優越性使得蘇聯起而效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研製出多種通用機槍,基本取代了步兵部隊中的輕重機槍地位。

    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設計師格利高裏·尼基金和尤裏·索科洛夫開始設計一種彈鏈供彈的7.62毫米口徑機槍,而且初出茅廬的卡拉什尼科夫也在進行類似工作。當兩種武器在1960年拿出來進行競爭時,軍方驚奇地發現它們的外觀和擊發結構竟如此相似,最後經過嚴格乃至刁難的測試後,挾AK-47步槍之勇的卡拉什尼科夫方案勝出,隨後該槍被定名為PK通用機槍,1961年少量裝備於蘇軍的摩托化步兵連,1966年後,蘇軍正式用PK代替DP-46式連用機槍及SGM營屬重機槍,其後原華沙條約國家也相繼裝備該槍。 PK機槍係列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可作輕重機槍等多種用途。PK機槍重9公斤(不含彈鏈),全槍長1160毫米,槍管長658毫米,內有4條右旋膛線。

    PK機槍係列的自動方式和閉鎖方式均與AK-47式突擊步槍相同,為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為槍機回轉式。由於是開鎖待擊,因此PK的擊針是半固定在槍機框上,擊針可以從槍機上分離出來,但當機頭在機框導軌引導下旋轉向前時,擊針會鎖定在機框上,當機頭閉鎖後就會打擊底火。PK的機框也是與AK的相似,隻是旋轉方向相反,比較大比較重,而且形狀稍為複雜一點。

    PK機槍發射M1908式7.62毫米有底緣槍彈,槍口初速825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理論射速650發/分,戰鬥射速250發/分。彈鏈為不可散的閉式金屬彈鏈,實際上與蘇聯用過的馬克沁、DP-46和SG-43/SGM機槍相同。PK機槍早期采用250發的長彈鏈,後來改為25發一節的短彈鏈,並可接成長彈鏈。PK彈鏈通常會接成3種長度:100發、200發和250發。在輕機槍模式下,通常會把一個內裝100發彈鏈的彈鏈盒掛在機匣下方;200發和250發彈鏈會放在比較大的彈鏈盒中,與郭留諾夫係列機槍使用的相同。作重機槍用三腳架射擊,大的彈鏈盒可裝在三腳架上。250發彈鏈盒主要供坦克機槍使用。所有的俄製彈鏈盒都是用鋁板衝壓的,其中250發彈鏈盒為全鋁,而100發彈鏈盒是鋁製盒體和鋼製盒蓋。這兩種彈鏈盒上都有帆布提手。該槍瞄準裝置由圓柱形準星和弧形表尺組成,表尺板上的照門缺口為長方形,表尺板上刻有風偏修正分劃,準星可上下左右調整,兩側有護翼。PK機槍通常采用骨架形的膠合板槍托,然而並沒有規定不能使用其他材料的,PK的鋼製槍托底板上有一個活蓋,內裝清潔工具,油壺就裝在槍托內,手槍形握把和槍管提把通常用淺紅色的酚醛塑料材料製成。PK機槍還對其進行黑色烘焙琺琅的表麵處理,有一些是烤藍或表麵磷化處理。

    PK機槍現有4種型號,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配裝兩腳架作連用機槍的稱PK;配裝輕型三腳架作重機槍的稱PKS;配裝在坦克上的並列機槍稱PKT;配裝在裝甲運兵車上的機槍稱PKB。在PK機槍正式列裝數年後,1969年,卡拉什尼科夫又推出一種PK機槍的改進型——PKM,PKM的槍管較輕,沒有凹槽,槍托底板上有翻轉式的支肩板。上述幾種機槍均可有效地對付800米處的集結有生目標。當用PKB和PKM機槍對空射擊時,有效射高為600米。 在冷戰時期,PK係列機槍廣泛分布到世界各地,並在許多地區衝突中使用。PK係列機槍也被許多蘇聯/俄羅斯以外的國家生產,如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中國(係於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繳獲的PK機槍後加以仿製)、南斯拉夫(M84)、波蘭和前東德。

    ◎ 無疾而終的6毫米班用機槍

    受1972~1974年美軍提出的班用自動武器(SAW)計劃刺激,蘇聯紅軍開始抱怨5.45毫米口徑機槍作為班用支援武器顯得火力不足,而7.62毫米通用機槍則重量太大,因此蘇聯克裏莫夫斯克精密機械工程研究院於1980年就提出6毫米毫米槍彈方案,目的是作為突擊步槍、班用機槍和狙擊步槍的通用理想口徑彈藥,第一個型號是6×53毫米,發射5.2克彈頭,槍口初速1150米/秒,1990年又推出6×49毫米彈藥,采用無底緣彈殼設計,彈底外形(彈徑11.4毫米)類似於M43型中間彈的彈底,其槍口初速比前者更高,膛壓也比較高。

    1993年,俄羅斯伊熱夫斯克機械製造廠對PKM機槍進行修改,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輕武器展上推出采用6×49毫米彈的“統一標準機槍”(UMG),UMG的整體構造與PKM大同小異,但機匣稍短,簡化了供彈機構。UMG槍管比較長,而全槍長度(1150毫米)與標準的PKM相當。這種新機槍重量更輕,包括兩腳架僅重6.5公斤,原型槍沒有機械瞄具,但配有光學瞄準鏡。可能因為經濟方麵的原因,這種6毫米口徑機槍沒有繼續往下發展。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五


 

在芬蘭前線作戰的蘇聯紅軍機槍手,他們正在操作一挺馬克沁重機槍。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五


 

即使在戰術裝備均完全現代化的偉大衛國戰爭期間,馬克沁重機槍仍大量充斥在武器短缺的蘇聯紅軍及同盟者的隊列中。這是1944年捷克斯洛伐克誌願軍使用馬克沁M1910式重機槍阻擊德軍的鏡頭。


 


 

裝備加特林機槍的沙俄軍隊,在1877-1878年打擊土耳其的多瑙河戰爭中曾大量使用。


 


 

蘇聯海軍步兵班配合使用的RPD輕機槍與AK-47自動步槍。

    ◎ 咆哮的“岩石”:NSV係列重機槍

  蘇聯紅軍最有威力的武器是什麽?坦克!而蘇聯坦克從二戰結束發展到戰後第三代主戰坦克,幾乎所有“器官”都新陳代謝了一遍,可有一樣卻始終沒有動靜——DShK-38/46型機槍。“作戰無小事”,為DShK-38/46型機槍尋找替代的工作在60年代提上議事日程,因為當時T-64和T-72兩款誌在超過西方的主戰坦克研製已迫在眉睫。

  前文提到設計師格利高裏·尼基金和尤裏·索科洛夫在蘇聯第一代通用機槍競標中敗給了卡拉什尼科夫,但他們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1972年,尼基金、索科洛夫和另一位設計師弗拉基米爾·伏爾科夫設計出使用12.7×108毫米口徑重彈的NSV重機槍,贏得上級讚賞,獲準取代DshK係列,成為蘇聯坦克的製式武器。該槍的軍隊編號為“NSV”,即上述三位設計師姓氏的打頭字母,蘇聯紅軍給它的綽號是“岩石”(Kord)。該槍可用作對地作戰的支援武器,對付2000米距離內的火力點、坦克及各種運輸車輛;也可用作對空作戰的高射武器,對付低空飛行目標。

  NSV的基本結構及外形都取自尼基金和索科洛夫原來競標的7.62毫米口徑通用機槍,以至於有很長時間被西方輕武器專家誤以為卡拉什尼科夫也參與了NSV的設計(尼基金-索科洛夫機槍與PK機槍外形很相似)。該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和槍機偏轉式閉鎖機構,整個自動機相聯在一起,可以整體取出,便於戰場擦拭。該槍槍管更換非常迅速,每射擊1000發後需更換槍管。全槍長1560毫米,全槍重25公斤,槍管重9公斤,機槍配不同槍架可作為不同機槍使用。NSV裝在步兵用6T7式槍架上,主要用於對付地麵目標,稱為NSVS機槍;裝在高射槍架上稱為NSV型12.7毫米高射機槍,可360度旋轉;裝在坦克裝甲車上稱為坦克並列機槍。該槍對地麵目標射擊使用普通機械瞄準具和SPP晝用瞄準具,對空中目標射擊時使用10P81式準直光學瞄準鏡,也可配用10P80式瞄準鏡和1PN52-1式夜視瞄準鏡。

  該槍發射蘇聯特別研製的12.7×108毫米口徑大威力重彈,包括有穿甲彈、穿甲燃燒彈、穿甲燃燒曳光彈以及瞬爆彈,槍口初速845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1500~2000米,理論射速700~800發/分,戰鬥射速80~100發/分,它對付1500米內的輕裝甲目標及火力點綽綽有餘,采用彈鏈供彈,彈鏈箱可裝50發槍彈。

  西方最早是在1970年莫斯科紅場閱兵式上露麵的T-64主戰坦克上發現該槍的,然後在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大量配備給機械化部隊分隊和“坦克護路隊”,主要用於要點保衛和封鎖山穀隘口,蘇軍基層官兵感覺NSV係列重機槍射擊時非常穩定,彈著散布麵保持最佳範圍內,屬於良好的麵殺傷武器。蘇聯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通過出口T-72坦克將NSV重機槍提供給華約夥伴國及第三世界國家,印度1999年宣布國產阿爾瓊坦克將NSV列為自衛機槍。

  ◎ 後繼乏力?

  縱觀蘇/俄機槍發展可以發現,其研製和生產的所有機槍的特點都具有結構簡單、易於生產、火力強大、可靠性好、價格低廉的特點,在技術上不求標新立異,而是穩步前進、繼承性好。這點與西方國家喜歡用新技術、注重人機功效、外形漂亮、加工精致、造價高的發展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也就是說蘇/俄機槍(包括所有武器)是為戰鬥士兵設計的,去掉了一切花哨的東西,隻求實用。正因如此,蘇/俄機槍在第三世界國家的銷售獲得了極大成功,被這些國家的士兵認為是最可靠的火力支援武器。

  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蘇/俄機槍的發展還是顯得有些保守,基本都是在別人的發展經驗上跟蹤發展,新技術采用不多,這就製約了其性能的進一步提升。另外,蘇聯解體後,囊中羞澀的俄羅斯軍工生產體係受到了重創,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推出新的裝備了,基本處於吃老本狀態,機槍研製更是如此。在西方國家研發新一代機槍的挑戰下,俄羅斯顯得有些遲鈍和無奈。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俄羅斯將逐漸喪失在機槍方麵已有的一些戰術優勢,這恐怕是擺在現在俄羅斯軍方麵前的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嚴重問題。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六


 

SG-43重機槍

 


 

可怕的噠噠聲:蘇/俄機槍簡史(組圖)六


 

中國人民解放軍使用兩聯裝ZPU係列14.5毫米口徑高射機槍平射地麵目標,具有強大的殺傷力。


 


 

朝鮮人民軍使用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打擊美國侵略者。


 


 

1960年,蘇聯設計師尼古拉·弗拉基米爾·馬卡洛夫別出心裁地為RPK機槍設計了一種彎槍管,另一位設計師什莫科夫也專門為它開發出球形射擊座,這種機槍地最大特點是槍管彎曲90度,這種機槍主要為坦克準備,以消除近戰? onkeypress=

  相關資料:阿富汗遊擊隊“獵鹿”戰術

  20世紀80年代,蘇聯為南下印度洋打開出海通道,瞄上了中亞山國阿富汗。在長期的軍援和大批的顧問控製下,阿富汗逐漸成為蘇聯的“友好國家”。可是阿明總統上台後,不但排擠蘇聯人,而且出現了親西方的舉動。這使蘇聯非常惱火。為了保住阿富汗這個南下跳板,蘇聯決定派軍隊入侵,清除阿明這個眼中釘。

  在蘇聯強大的裝甲部隊和空軍的打擊下,阿富汗正規軍一觸即潰。阿明總統被打死,阿富汗全境被占領。可視同所用的入侵者一樣,蘇聯占領均遭到了不甘屈服的阿富汗人民的強烈反抗。由各部族人員組成的阿富汗遊擊隊以落後的老式武器頑強打擊蘇聯軍隊和阿富汗傀儡政府軍。由於阿境內多山,主要公路隻有屈指可數的幾條,所以阿富汗遊擊隊就把打擊蘇軍補給車隊作為主要目標。雖然遊擊隊裝備落後,可是多山的地形加上靈活的“打了就跑”的戰術使蘇軍補給車隊屢屢受襲,等到蘇軍打部隊報複時,遊擊隊早已沒有了蹤影。

  感到嚴重威脅的蘇軍為了肅清抵抗力量,將其武庫中威力強大的蘇-25攻擊機和米-24母鹿武裝直升機投入圍剿遊擊隊的作戰行動。特別是後者的加入給遊擊隊活動帶來了極大困難。米-24不但可以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和機槍等打擊地麵目標,而且還可以搭載步兵進行機降突擊作戰。由於其低空性能好、速度快、機動能力強、火力猛,使得隻有輕武器的阿富汗遊擊隊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無法對抗且損失慘重。

  麵對米-24的肆虐,阿富汗遊擊隊並沒有消沉和屈服。在經過長期血的教訓後,他們終於發現了米-24的弱點和行動規律,找到了對付的辦法。鑒於米-24有裝甲防護和經常沿山穀飛行的特點,阿富汗遊擊隊在美國軍事專家的指導下,采取了一種誘擊的戰術相抗。其主要做法是在山穀間搭設一些假的營地(夜間還故意點燃篝火)引誘米-24直升機來襲,而在米-24必經的路線上居高架設數挺繳獲的蘇製12.7毫米DShK-38/46大口徑機槍(這是阿富汗遊擊隊的主要火力來源,通常布置3-4挺),組成交叉火力。當蘇軍米-24直升機群來襲時,遊擊隊居高臨下、在山頂以機槍的密集火力對沿山穀低空飛行的米-24防護脆弱的懸翼、槳轂、座艙側麵等部位進行集火射擊。在這種戰術的打擊下,蘇軍被擊落了不少米-24,同時還有許多受損。為減少損失,蘇軍不得不拉高米-24的飛行高度,減少其作戰次數,對進攻方式也進行了調整,從而降低了對阿富汗遊擊隊的威脅。在阿富汗遊擊隊獲得美製毒刺防空導彈前,阿富汗人一直用這種“土法”打擊蘇軍米-24武裝直升機,暫時遏製了其猖獗的攻擊。

  蘇/俄機槍彈家族

  英國曾有人說彈藥是武器的“生命原由”,也就是“命根”的意思。蘇聯研製5.45毫米槍族時曾耗時十年,主要技術難點就是5.45毫米槍彈的研製。蘇/俄機槍口徑有5.45毫米、7.62毫米、12.7毫米和14.5毫米四種,配用的子彈分別為5.45×39毫米卡拉什尼科夫彈、7.62×54毫米M1908 R彈、7.62×39毫米M-43彈、12.7×108毫米捷格加廖夫彈和14.5×114毫米彈。

  5.45×39毫米卡拉什尼科夫彈是蘇聯在1974年定型和列裝,用以取代M-43式步槍彈。該彈繼承了M-43式槍彈的外形,彈頭由黃銅被甲、鉛套和鋼心組成。彈頭的弧形半徑很大,為口徑的11倍,以改善彈形,減小飛行阻力。雖然口徑和質量較小,但存速存能卻較大,侵徹力很強。

  7.62×54毫米M1908 R槍彈又稱7.62毫米莫辛·納甘槍彈,1891年與M1891式莫辛·納甘步槍列裝於俄國軍隊。1908年將彈頭改為尖頭、鉛心、被甲彈頭,定型為M1908 R式7.62毫米步槍彈,簡稱“輕彈”。

  7.62×39毫米M-43槍彈是蘇聯在二戰時研製的一種中間型槍彈,是應用國家多、型號齊全、沿用時間長達半個世紀的中間型步槍彈。全彈重16.4克,初速710米/秒,槍口動能2010焦耳,平均最大膛壓275兆帕。

  12.7×108毫米捷格加廖夫彈是蘇聯於20世紀20年代末參照德國的13毫米坦克和航空機槍彈為DShK係列機槍研製的,1938年開始裝備部隊,一直使用至今。該彈全長146.8毫米,全彈重131克(鋼殼)或124克(銅殼),彈頭直徑12.95毫米,初速840米/秒,槍口動能15570焦耳,平均最大膛壓304兆帕。

  14.5×114毫米機槍彈又稱14.5毫米大口徑機槍彈,主要配用於ZPU係列14.5毫米口徑高射機槍。該彈全長155.8毫米,全彈重200克,彈頭直徑14.5毫米,彈頭長66.7毫米,彈頭重63.44克,彈殼最大直徑27毫米,彈殼長114.3毫米,底緣直徑26.9毫米,發射藥重31克,初速976米/秒,槍口動能30215焦耳,平均最大膛壓324兆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