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一本不知書名的書

(2007-10-06 11:06:47) 下一個
讀一本不知書名的書


俺當年不知在何處找到一本書。該書已破爛不堪:封皮早已失蹤,前麵的若幹頁已卷曲,少了幾分之幾。但此書有個特點:全書為紫紅色紙印刷。上部為一木刻畫,下部為正文。畫與文的內容相配合。文為四、六句式。版式像今天某些版本的《千家詩》。出版年代已不可考,像《石頭記》。

此書也有吸引人之處。俺現在還記得其中若幹俺認為精彩之處(至少當時俺那樣想的)。錄幾條如下:

“白馬紅纓彩色新,不是親者強來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 “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是描述了世態炎涼,人們多數趨炎附勢。俺當時覺得這像牛頓定律一樣精確。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這是運用動物之意像來比喻一個世俗定律:善良的人本無害惡人之意,但惡人卻總想毀滅善良的人。這是這個世界充滿了罪惡、醜陋、不公平,和悲劇不斷上演的事件在人的個體層次上的解釋。善良的人總是倒黴,但惡人常逍遙得意。

“論說是非事,便是是非人。”這是中國社會逐步走向僵化,乃至絕境的一個側影描寫。此命題能產生,並廣為流傳應為元代及以後。個體生命隻管眼前的事,連眼後的都不管。什麽正義、良知全見鬼去吧。國人(某些人)的社會生活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瞪羚。獵豹來追,各自逃命。當然眾多個體一起逃,為較安全的策略。一個落單的個體極易被窮追而喪命。而群體逃走,就減少了一個特定個體此類的風險。當某一隻倒黴的瞪羚被捉到後,其它的立即停止了奔跑——好省能量,以備下一次逃命時用。大家此時彼此都鬆了一口氣,因為危險暫時消除了——當然那位倒黴的例外。亞洲東坡的大部分地方的人群在大部分的時間裏就是以此類的方式從元代一直走到今天。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俗語也出現在該書中。鼓勵人們讀書總比鼓勵人們拿起刀槍要好。至於書中能找到什麽,各取所需罷了。

後來讀別的書說到一本書叫《名賢集》,從書名上猜,也許這本沒頭沒尾的書就是它,但終未獲證實。管它呢?

在讀的書中充滿了假話、怪話、鬼話、傻話、瘋話和獸話的時代,能找到這麽一本書(當然是大雜燴)來讀,也算是一種安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