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鹽在古代的影響

(2007-09-07 08:27:36) 下一個
鹽在古代的影響


食鹽,有時簡稱鹽,化學名字氯化鈉,是生命所必須的物質。它對維持細胞的滲透壓有重要作用。對於一個食穀類為主的民族,食鹽尤為重要。當你處於脫水狀態時,臨床醫生采取的治療手段是立即往你的靜脈裏注射鹽水(當然其濃度有嚴格限定),否則,你將有生命之虞。人在流汗時丟失大量的鹽,在這個意義上講,窮人需攝入更多的鹽。鹽的比重為水的兩倍多,運輸鹽需很大的運力。你若挑了一擔鹽到黃山頂,鹽該賣多少錢你就應有個數了。鹽的運輸,距離的遠近是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鹽的生產、運輸和分配對古代農業社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這個影響是被掩蓋在曆史表像的背後。如果不知道這一點,對許多曆史事件何以這樣發生而不那樣發生的理解將有很大的偏差。當然,說到什麽因素的影響就想到這個因素是唯一的一類的思維,實在是對牛頓力學粗劣理解及模仿而產生的怪物。這一怪物害慘許多人,包括學人,今天仍害慘另一些人。

中國文明發生的大陸東臨太平洋。海濱是產鹽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若隻想到海濱是產鹽的地方,那丟掉了許多重要的東西,有時還是更重要的東西。還有一種鹽是礦鹽,也就是鹽以固體形式存在於地下,用開礦的方式開出。有的開出的是鹹水,再熬(或曬)成鹽。山西和四川是有名的礦鹽的產區。西部還有許多地點產礦鹽,但它對古代中國(中原)影響不大,略而不論。

周朝的開國元勳呂尚,也就是俗稱的薑子牙。他是周擊敗商及隨後穩定政權的核心人物。天下平定後,周王將呂尚封在遠離首都的齊營丘,也就是在今天山東境內。這是調虎離山,防止他威脅政權、還是將好地方賞給他、亦或二者都有?我們不得而知。“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看來,周王封大臣領地,頗有點指山賣磨的味道。領地內的部落並不聽命於周,大臣需自己用武力去討伐。所以旅店的人說呂尚不像是去封地上任的人。呂聽說後連夜動身。偉大政治家總有與常人不同的地方。

呂尚到封地後,便魚鹽之利。看來他靠海吃海發揮的很好。周首都及平原的鹽都有齊供應。百姓多投奔他——人往高處走嘛。齊成了大國。

我們說他是偉大的政治家,因為他把一個邊鄙的荒蠻之地變成了文明、富庶的地方。而不是把這樣過程逆過來。那樣的政治家,當時的老百姓一定不歡迎。因為人人都要生活在當時,而不是將來。

有人會說,那不是鹽的作用嗎?若那樣思維,那是姓馬的老頭或別的老頭害慘你的結果。

自從呂尚將山東文明開化後,齊在中國曆史上一向舉足輕重。其中一定因素就是它控製了中原地區鹽的供應。

戰國後期,秦和齊西東各稱帝。齊生產鹽對齊的強大有一定作用。那秦呢?不是有十五年不敢東窺函穀關嗎?哪裏得鹽?忘記秦早在公元前330年得了魏的河西、在前322年得了河曲之地嗎?後來還得了蜀。那可是有名的產鹽區呀。再說它可從西部輸入鹽。沒有那個產鹽區和西部的鹽,秦欲與中原為敵,它會有許多麻煩。中原各國切斷它的鹽供給線,看它能撐幾天?

楚漢相爭時,韓信打到了齊國。在戰爭的關鍵時刻,他要劉邦封他為齊的“假王”。這裏的“假”是“代理”的意思。他沒要河北,而要齊,看來是有所考慮。劉邦一聽,大怒。但張良、陳平一個遞眼色、一個踩腳,老劉痛快答應了(沒有這兩下,就想得天下,很難!反觀項羽,老劉不軟不硬的兩句話,項羽就把給他重要情報的曹無傷給賣了,以後傻子才幫助項羽)。韓信在火燒眉毛的時候向未來的皇帝要挾,這是導致他在楚滅後,立即就被奪了兵權,且調到荒蠻的江南的決定性因素。真王變成了真的“假王”。

平定天下後,一個叫田肯的人對老劉說:“‘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裏,持戟百萬,縣隔千裏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高祖曰:‘善。’賜黃金五百斤。”這裏明確說,不是至親絕不封齊。

這裏的黃金五百斤(有一種可能這是黃銅,那在漢也值一些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六十三公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掙多少錢,這裏有一個參考價格。

劉邦的長子叫劉肥,是一個小蜜所生。後來老劉心虧,將他封為齊王。看來老劉想叫他名與實符。後來在滅諸呂時,齊國兵力起了很大的震懾作用。

漢武帝時,搞鹽鐵專賣。對統治者而言,這真是高招。任你躲在山高皇帝遠的大山溝裏,也要送錢給俺。對老百姓而言,可是不祥之兆。除唐初至開元間不專征鹽稅外(那時唐政府對自己的財政狀況很有信心),兩千餘年間,中國大部分時間都“專賣”鹽。

三國時,劉備能割據於蜀,除四川盆地周圍的高山象烏龜殼一樣起保護作用外,還有蜀不需別人是很重要的。若四川不產鹽,管他張飛、關羽,半年不吃鹽,他連馬也上不去了,還用打?若四川不產鹽,就是孫權殺了劉備的老爹、小蜜,大耳也隻有陪笑臉的份兒,哪裏還敢和孫權叫板。那時門外泊的東吳船裝的可能多是鹽了。

若有人由此推論:鹽在什麽地方起了決定性影響一類結論,俺可沒那樣說。這要聲明在先的。

最後,好象今天的中國鹽仍是“專賣”的。傳統的影響有多大可以看見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