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臉不是用鞋來踩的地方——劉琰的故事及隨想

(2007-09-01 06:04:38) 下一個
臉不是用鞋來踩的地方——劉琰的故事及隨想


劉琰,三國時蜀漢(是漢不是蜀。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劉備手下的人打的旗幟上竟然寫著“蜀”,那是導演搞笑性質)的一人物。《三國誌》中他的傳記不長,全文如下:


劉琰字威碩,魯國人也。先主在豫州,辟為從事,以其宗姓,有風流,善談論,厚親待之,遂隨從周旋,常為賓客。先主定益州,以琰為固陵太守。後主立,封都鄉侯,班位每亞李嚴,為衛尉中軍師後將軍,遷車騎將軍,然不豫國政,但領兵千餘,隨丞相亮諷議而已。車服飲食,號為侈靡,侍婢數十,皆能為聲樂,又悉教誦讀《魯靈光殿賦》。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琰與亮箋謝曰:“琰稟性空虛,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自先帝以來,紛紜之論,殆將傾覆。頗蒙明公本其一心在國,原其身中穢垢,扶持全濟,致其祿位,以至今日。間埏迷醉,言有違錯,慈恩含忍,不致之於理,使得全完,保育性命。雖必克己責躬,改過投死,以誓神靈;無所用命,則靡寄顏。”於是亮遣琰還成都,官位如故。

  琰失誌慌惚。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賀太後,太後令特留胡氏,經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與後主有私,呼卒五百撾胡,至於以履捕麵,而後棄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獄,有司議曰:“卒非撾妻之人,麵非受履之地。”琰竟棄市。自是大臣妻母朝慶遂絕。


他是山東人,與諸葛亮是同鄉。由於與劉備五百年前是一家,且早年就跟劉備。劉備進川後,劉琰為太守。這相當於今天的省長或市長一類的地方官。阿鬥當皇帝後,他為車騎將軍。位僅次於李嚴。但僅領兵千餘,跟諸葛亮亂轉悠而已。

他後來和魏延不和,大概到處講魏延的壞話。講話講過了頭,被諸葛亮批評了一頓。諸葛亮早就對魏延不滿,且不屑一顧。但對與魏延不和的人仍痛斥。政治家的風度就是與眾不同,領導的威信還是要維護的。劉琰向諸葛亮寫了一封信,檢討了一番。當然對丞相先生讚揚了一番。丞相讓他官位不變。

後來劉琰失誌(怎麽失誌,書中未說),他精神恍惚。

建興十二年正月(公元234年),劉琰的老婆入宮賀太後。大正月的,太後留她住了一個月。胡氏長得漂亮,劉琰懷疑她與阿鬥有一腿。當年阿鬥二十七歲。劉琰應當與諸葛亮年齡相仿,半百上下——或更大。至於胡氏多大就不知道了。若皇帝看上了某人的了老婆,有的人是求之不得。皇帝送的綠帽可是綠寶石作的。但此人可能被孔夫子訓練的徹底,異常生氣。呼大兵打胡,用鞋子打臉。最後休了她。胡去告劉。劉被關了起來。有司的判決書說“大兵不是用來打老婆的,臉不是用鞋扇的。”劉琰被判了死刑。

這件事極有趣。

在古代,男人休了妻子,於“法”於“理”均有據。大多數男人都視這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女人可能不同意,但她們幾乎沒有發言權),大不了是道德問題,而不是什麽犯法的事。連司法當局的判決書都沒提劉琰休妻的事,顯然他們也認為那不是什麽罪。至於罪名是“大兵不是用來打老婆的,臉不是用鞋扇的”,更是有創意。隻注重誰打人,用什麽打,其他不問。當然,胡因為進宮被打,劉琰小子能不該死?

不過,從此後,大臣的妻女不再去慶賀。蜀漢的社會是個什麽樣,可以了解一二。

蜀漢是大男子主義社會是毫無疑問的。若根據抽象的教條“演繹”什麽事會出現,認為那會有因打老婆被殺頭的。那是太愚蠢的思維。

劉琰被抓的那年八月,諸葛亮才死。

蜀漢的一切政治框架都是諸葛亮製定的。大概無人反對。諸葛亮說過一句話“亂世用重典。”意思是:亂世要用苛刻的刑罰。許多曆史學家對此大加讚賞。但諸葛亮用的什麽刑罰,我不太了解。但此事可以窺見一二。大臣被這樣處死,老百姓會怎樣想和做?

“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後患,舉郡反。”此事說明:劉備比較寬容,諸葛亮秋後算帳。一個太守僅為了活命而造反,他對諸葛亮的為人是怎麽判斷的不是很清楚了嗎。這是什麽樣的文治?

另一個人物廖立的命運更有說服力。當年孫權問諸葛亮誰能治天下,亮答曰:“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讚興世業者也。”幾年後,諸葛亮上書阿鬥(實際是給自己):“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將他罷官。這裏的“小子”是無能之輩的意思。廖立的話可能有幾分憤激,誇張,但大致說出了諸葛亮治下的真相。諸葛亮用的人很多是庸才、拍馬之徒應該與事實相去不遠。一個當朝有能力的人根據他自己的觀察,而作的結論,遠勝十個後世曆史學家的推論。反觀魏國,包括在司馬氏控製政權時,有人這樣說過魏國隻用庸才的嗎?

廖立因言被罷官。諸葛亮給他加的罪名,怎麽看怎麽像反右時某人的講話。諸葛亮當年說他是“當讚興世業者也”,不久廖立就成平民。從此以後誰還敢說用能人的一類話題呢。蜀漢無人才、無人直言就不奇怪了。這一“成就”不歸功於諸葛亮,還能是誰呢?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在三國時代,中原是最亂的、也是人口死亡最多、社會結構被破壞最嚴重的地區。和中原相比,四川盆地簡直就是“盛世”了。中原人大量逃往四川避難就是證據。在劉備入川前更是這樣。劉璋迎劉備入川,吃喝百日,大送劉備錢物。這就是四川當時社會狀況良好的鐵證。劉備死後,經過諸葛亮經營了十一年,及他一手提拔的人物經營下,到261年,吳外交官薛珝入蜀。回去後說:“蜀無直言之人,民有菜色,而不知禍之將至。”兩年後,蜀漢被鄧艾的一支輕裝部隊所滅。阿鬥交出的家底是:戶28萬、人口94萬、兵10。2萬、吏4萬、米20萬斛。每個士兵僅有兩斛米。按鄧艾的算法,當時每個士兵六天吃一斛米,蜀漢的國庫僅夠士兵吃半個月的。那位得諸葛亮真傳的薑維還到處打別人,他自己連屁股都露著,他都不知道。阿鬥不投降怎麽辦?

天府之國被弄得如此地步,還說諸葛亮是一代名相。那麽請告訴我,那非名相如何治國?

有人說那時(263年)諸葛亮已死近三十年,那能與他有關嗎?說和他無關,那是曆史門外漢的天真想法,且對社會是一個有機體——這在學術界人所周知——意味著什麽這一點陌生的結果。查一查阿鬥投降時的大臣都是誰就知道這與諸葛亮有沒有關係了。一個事無巨細都自己掌控的丞相,幾乎和皇帝一樣,他的影響力持續二十幾年是很容易理解的。今天社會觀念的傳播手段多樣、速度快,某些國家的某人的影響力還持續幾十年。古代沒有電台和電視呀。當然不是說蜀漢的一切事情都要諸葛亮負責,那也不公平。但主要出於他的影響力是不容質疑的。

換一個角度,若蜀漢人民安居樂業,對被魏統治十分恐懼。恐怕十個鄧艾也打不進去四川。

另外,蜀漢的多人投向了魏國,連楊儀臨死前都後悔沒投向魏。而魏僅有一兩個政治鬥爭的失敗者投蜀漢。這說明了什麽?

魏國總有文臣上書,極言國家弊政,極有水準。就連吳也有幾個,但蜀漢一個都沒有。《出師表》中諸葛亮提到的人後來的表現有值得稱道的嗎?沒有!廖立的話錯了嗎?沒有!

其實,諸葛亮用庸才,讀過《三國誌》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全書》(房立中主編)在《智慧化身,千古‘完人’——評諸葛亮》中說:“諸葛亮不大能用有才能的人,特別是那些恃才自負的人,這當然不是因為他嫉賢妒能。諸葛亮之所以要這麽做,是耽心有才能的人不忠於平庸的劉禪,在他百年後會大權旁落,出現奪權篡位的情況。”諸葛亮用庸才,他無異議。但他的解釋像猜謎語,且邏輯夠奇怪的了。

有人說:“諸葛亮死後,不是有人要為他立廟嗎。”把持國政很長時間的人有許多追隨者,是很正常的。若幾乎沒有,那才怪了。那些庸才的人是十分感謝他的,不然,他們可能是平民。

有人用後人對諸葛亮的崇拜來證明他是名相,這是奇怪的邏輯,狐狸大仙也有人崇拜。

記得多年前,和學友胡侃諸葛亮應是幾流政治家。一四川同學說:若你到四川說諸葛亮的壞話,會有人打你的耳光。我相信他的判斷。但這不能作諸葛亮是名相的證據。老百姓對過去的人的判斷是這樣:對他統治下的苦難全忘記、或不知道、或不想知道(這些苦難已不再對思考者起作用),但對虛無飄渺的什麽符號卻大加讚賞。這就是為什麽一個殘忍的獨裁者死後一段時間後,會有人去“懷念”他,其中不乏善良的人。這個機理也是懷舊現象的心理基礎。

我們這樣講,不是說諸葛亮是草包。其實一個真正的草包倒不會把國家治理的太壞。我們的論點是:諸葛亮早年是戰略家,晚年不是,僅為戰術家。他長於技術(廣義的),短於審時度勢。這需要幾十萬字去分析論證。

有人在無法否認曆史書中諸葛亮的文治實在太糟,就搬出另一法寶----陳壽對諸葛亮有偏見,把他寫得壞。這是用想象代替分析的又一例證。我們可以問:曆史書錯了,怎知你對?

凡讀過《三國誌》裴鬆之注所列的許多資料的人大都會同意:陳壽在曆史事件記敘的取舍上是很嚴謹的。用自己的雞腸鼠肚加到陳壽身上是不會被曆史學家所接受的。反觀陳壽對諸葛亮的評論,我們僅同意一部分,另一部分太溢美,且邏輯解析混亂,這是典型古代中國式推理。

隨便說一句,主編刊行《諸葛亮集》的不是諸葛氏子孫,而正是陳壽。

若接受一個政治家的主要目標是為了他治理下的人民的幸福,至少少受些苦這一前提的話,諸葛亮治理國家好壞應不難辨別了。若認為政治家的目標是為了一個抽象的什麽符號而打打殺殺,那我們就不想說什麽了。這兩種觀念無交集,似如水火,一切還是免談。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要真正明白這句話絕非易事。

我說的是曆史上的諸葛亮,不是某些人頭腦中的偶像諸葛亮。若對此有所傷害,多請原諒。有人說,不管怎樣,他就是喜歡諸葛亮,那是他的自由。我僅表達我個人的看法,這是我的自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