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刮飯鍋的侯——談劉邦封侯

(2007-08-11 17:49:40) 下一個

刮飯鍋的侯——談劉邦封侯

劉邦得了天下後,自然要大封侯。這裏學問可大了。劉邦後來與大臣約定非劉不王,將天下變成了地地道道皇帝一家。中國曆史開始了新篇章——隻是這篇章是好是壞我們說不清。

劉邦兄弟四人,他行老三。名邦,字季,也就是老三的意思。他大哥劉伯,二哥劉仲。也許和劉邦一樣,那是字,但曆史書沒說。司馬貞說“季”是名。若是,劉老頭沒什麽文化是一定了:“劉大、劉二、劉三”地叫著,倒也簡單。老四劉交,字遊。看來此兄善於交通遊曆。

劉氏兄弟四人性情不同。老大早死,沒什麽記載。老二是老老實實種地,掙錢買房子、買車。車子是不是寶馬不得而知。老三是滿街閑逛,喝酒泡妞兒,正經事不幹。老實巴交的劉老頭自然看不上劉老三。若他不是老實的農民,說不定會喜歡劉老三呢。老二自然是最稱心的人。劉老頭平時肯定沒少敲打劉老三,當然沒少讚揚過劉老二。多年後,老三當了皇帝。“ 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這裏的“無賴 ”,不是“潑皮”的意思,而是“靠不住,無依靠”的意思。在眾大臣麵前,劉老頭被問了個麵紅耳赤,想必隻好顧左右而言它。這種事可以解釋成劉老三豪爽,與大臣打成一片,與民同樂雲雲。

劉老三當了皇帝後,全國都姓劉了。“ 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時,嚐辟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 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大意是: 劉老三未出名時,常治理事(劉為亭長,相當於驛站站長兼管治安一類小官),常常到大嫂家蹭飯吃。劉老三整天遊蕩,喝酒靠賒賬,估計也不會給孤兒寡母什麽幫助。大嫂不喜歡他。劉老三與客人來了,大嫂假裝沒飯了,用飯鏟子將鍋刮得山響。客人因此走了。劉老三細看,鍋中仍有飯。他因此而恨大嫂。待到老三當了皇帝後,劉家人都封了王、侯之類,惟獨劉老大的兒子不封。劉老頭為之求情,劉老三說;“不是我忘了,是因為大嫂不厚道。”皇帝畢竟是皇帝,老爹開了口(劉老三對老爹還是很孝道的,從項羽要煮劉老頭,劉老三說也分我一杯羹,來斷言他對老爹不客氣,那完全是沒讀懂曆史),於是就封劉老大的兒子劉信為“羹頡侯”。

劉老三識不識字一直未搞清。“劉季原來不讀書”則是肯定的。劉當過亭長,負責抓逃犯、押送犯人。從此推論,他應該識幾個字,至少識名姓。這“羹頡侯”意思是刮飯鍋山響的侯。那時百姓大概總吃粥一類的東西,所以飯叫羹。這名子起得有創意。當然它是出於孫叔通一類文人之手也未可知。無論走到哪兒,一報官名,周圍的人都知道它的微言大義。死了碑上也一定寫上這名子。有地名為證。《集解》說:“ 羹頡山在媯州懷戎縣東南十五裏。” 不知道中國出土過這塊碑沒有,將來出土也說不準。那時可以說國寶“羹頡侯”碑出土了,又增加了民族自豪感雲雲。

這劉寡婦聽到兒子被封侯,一定熱淚盈眶,到底是皇帝肚裏能跑航空母艦艦隊。至於名子嘛,愛啥是啥,反正有絲綢穿,有肉吃,有車坐,有小蜜就成了。

至於劉老頭喜歡的劉老二,司馬遷僅說了一句:“而王次兄仲於代。”也就是說封劉老二在代這地方為王,至於是什麽王都沒說。顯然,劉老二不聲不響地過了一輩子。

若說曆史能使人聰明,這段曆史告訴我們:做人還是要厚道些好。最好不要用刮飯鍋山響的辦法趕客人走。不然,一不小心,什麽時候就得了個“羹頡侯”的封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