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社評:藍綠決戰階段的三條主線

(2019-12-23 18:37:06) 下一個


2020大選電視政見發表會18日舉行,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右起)、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與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在政見發表會前合影。(中選會提供)

  中評社香港12月24日電(評論員 束沐)2020大選首場政見會的舉行,標誌著選戰進入最後決勝階段。島內有輿論認為,盡管從民調數據、執政資源、外部因素等方麵看,蔡英文牢牢掌握著對韓國瑜的優勢,但韓國瑜擁有的非典型“庶民牌”與“苦民所苦”的接地氣風格,再加上近期藍營整合歸隊的積極趨勢,並沒有失去翻盤的希望。

  在上述競選態勢下,首場政見會充滿硝煙,藍綠交鋒、韓蔡互嗆火藥味十足,引發島內各界高度關注,也充分調動起各陣營支持者的情緒。結合政見會上的各方主張以及近期藍綠文宣與動員的特色,可以清楚發現,最後兩周的選舉決戰期將圍繞三條主線展開:

  第一條主線,是這場選戰已經被窄化為“討厭民進黨”與“討厭韓國瑜”之間的對決。韓國瑜在政見會上開門見山地質問民進黨的兩岸定位、貪腐與無能,強化更多民眾對近四年來“過苦日子”的認知。事實上,去年“韓流”的崛起就是因為“討厭民進黨”成為當時的“全台最大黨”,而從韓國瑜造勢場合的支持者構成來看,很多原本不屬於藍營板塊的中南部、中下層、農漁業的庶民百姓成為“鋼鐵韓粉”,這更加凸顯出韓版“群眾路線”的威力,也是近四年來島內民生凋敝、經濟停滯的真實寫照。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第三勢力”代表的柯文哲、黃國昌,在選前仍然維持對民進黨執政各項弊病的指責和批判,說明四年來蔡政府確實站在主流民意的對立麵。

  不過,向來擅長選戰操作的綠營,則是利用內外部因素以及對輿論機器的掌控,成功帶起“黑韓”熱潮,通過塑造出“討厭韓國瑜”氛圍來對衝“討厭民進黨”對選情的衝擊。除了洗腦式抹紅、抹黑、抹黃之外,綠營還利用藍營內部矛盾操作分化,特別是借助網紅式營銷醜化韓國瑜在年輕人心目中的形象。這也使得不少中間乃至淺藍民眾雖然相當不滿民進黨執政,但也表達出“韓國瑜也投不下去”的矛盾心態。可以預計,最後十多天時間裏藍綠雙方將全麵激起“討厭民進黨”和“討厭韓國瑜”的情緒。

  第二條主線,是“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和“三軍渙散拖垮將帥”對壘的消耗戰。前者指的是蔡英文溫吞、離地、木訥的特質以及身邊不斷爆出的弊案,反而成為選綠營前最後階段的一顆地雷。熟悉台灣選舉政治的都知道,盡管蔡英文靠近一年來的網紅包裝,已經重新贏得了年輕族群的好感,但蔡英文近些年已經徹底改造了民進黨原本草根、本土、大鳴大放的政治文化,成為一個強化控製、等級森嚴的精英集團。例如綠營原本最得心應手的造勢場合,蔡冗長的念稿沒人愛聽、也聽不懂,看似彩旗招展實則相當冷清,和生龍活虎的傳統綠營選將形成鮮明對比。此外,無論是私煙案、論文門,還是政見會上韓國瑜對蔡英文土地買賣的質疑,都說明蔡身邊還有不少未爆彈。

  反觀韓國瑜,則是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綠營“黑韓”勢力的狂轟濫炸,雖有百萬“韓粉”全情相挺,但缺少精銳競選團隊和有力黨內輔選陣容,這場仗打得力不從心、疲態漸顯。一方麵,韓國瑜的核心團隊仍以去年高雄市長競選班底為主,如最近屢屢霸氣回應綠營質疑的王淺秋直到上個月才辭職歸隊,而原本主抓創意策劃的潘恒旭早就被綠營定為主要攻擊對象。另一方麵,無論是“國政顧問團”還是國民黨中央,都無法提供有效有力支援。除了部分泛藍“郭粉”流向親民黨以外,以朱立倫為代表的“知識藍”歸隊也被一些人認為是形式大於實質,立場鮮明的“韓家軍”更是長期處於藍營權力核心之外。更何況吳敦義因不分區提名、失言等問題遭受內外強烈質疑,堂堂黨主席竟成為選戰負資產,縱使韓使出渾身解術,還是扛不住對方攜行政資源的“立體式”輿論戰。

  第三條主線,是此次選戰“不對稱性”格外突出,即演變為一場“國家機器vs庶民起義”的遭遇戰。不隻是之前沸沸揚揚的“東廠風波”和黨產會亂局,從楊蕙如案和“波特王”事件掀開民進黨濫用公帑打選戰的冰山一角,到近期檢調大肆搜查旅行社、密集炒作所謂“共諜”話題、以“假消息”為由約談恐嚇普通網民、揚言強渡關山“反滲透法”,再到政務官公開為民進黨助選,都充分暴露出民進黨執政後所建立起的一套貫穿府、院、黨、軍、警、檢、法、媒的“綠色利維坦”已然成型。

  相較而言,韓國瑜的鐵衛隊都是農民、漁民、司機、商販、退休教師、退役軍人等群體,他們不熟練地操作著智慧型手機在社交媒體為韓拚命發聲,講述四年來兩岸動蕩、社會亂象和經濟倒退帶給升鬥小民柴米油鹽的衝擊。這與綠營規模化、戰略性的網軍部隊形成鮮明對比。更加嚴峻的是,近期多個藍營挺韓社群、粉專慘遭下架,聯想到過去一年來蔡英文和綠營高層頻頻走訪西方網絡公司高層、為這些企業在台經營提供政策便利,而這之間是否存在聯係,隻能用“細思恐極”四個字來形容!

  綜上所述,2020選舉的最後決戰,就是以上三條主線下的大決戰、大對撞、大比拚。相比之下,誰能給台灣民眾帶來更和平的兩岸關係,誰會為台灣經濟提出更好的發展解方,誰將切實增進全體台灣百姓的民生福祉,在當下充斥著標簽化、口水戰、泥巴仗的島內政治惡鬥下,似乎都不重要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