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評分析:馬英九生氣了,李馬蔡同體了?

(2016-11-18 19:58:58) 下一個


馬英九訪問馬來西亞期間自製名牌出席會議

      中評社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束沐分析報道)台灣方麵前領導人馬英九昨天結束了卸任後的首次外訪。此次馬來西亞之行之所以備受關注,並不是因為他在大馬相關會議活動上做了什麽重要講話,也不是因為他在訪馬期間見了什麽大人物,而是貫穿全程的一些諸如“稱謂”的口水仗。

      行前,他一再辯解自己完全不存在為大陸“一帶一路”背書的問題,似乎為自己卸任後“親中賣台”的帽子還是摘不掉而感到委屈;途中,他再次對自己“前總統”稱謂無法出現在正式場合與書麵會議資料而高分貝表達不滿,還召開記者會、自製名牌凸顯自己被“打壓”、“矮化”的遭遇,甚至將這一切歸咎於大陸。

      對比去年赴新加坡訪問前,謝長廷諷刺馬英九像一個明天要春遊的小學生,馬英九此訪看起來確實不太開心,滿腹牢騷。當然,馬英九最近的抱怨稍微多了一些,大概是從大位卸任後的失落感所致,從感情上和常理上其實完全可以理解。不過,若是仔細看他這些牢騷話裏涉及兩岸關係的內容,則不得不讓人琢磨到裏麵有弦外之音。

      此次訪馬期間,馬英九最在乎的無外乎“總統”二字。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當地主辦方一開始在海報上冠以的“台灣前總統”的稱謂,馬英九似乎是欣然接受、沒有異議的。而當他到會後發現,手冊上並沒有出現這一稱謂時,便在演講中自我介紹稱“我是中華民國台灣的前總統”。會後,馬英九接受采訪時稱,大陸沒必要“計較”民間性質活動,這樣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會有負麵影響”。

      首先,“台灣前總統”這一稱謂,讓人很快聯想到1989年李登輝訪問新加坡時,被星國官方稱為“來自台灣的總統”,也讓人聯想到今年蔡英文訪問巴拿馬時“台灣總統”的英文簽名。其次,他自稱是“中華民國台灣”的總統,則與今年520後林全“內閣施政報告”中對台灣地區的稱謂“中華民國台灣”完全一致。即便在馬英九自製英文名牌上“中華民國(台灣)前總統”加了一個括號,實際上也和蔡英文後來一次英文簽名落款“台灣(中華民國)總統”大同小異。

      因此,單就馬英九此訪過程中有關稱謂的言論來看,基本和民進黨在兩岸定位上“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論述別無二致。這也是為什麽,當馬英九在異國叫屈時,民進黨當局“總統府”、陸委會紛紛隔海情義相挺,還借此稱台灣內部要“一致對外”。事實上,馬英九卸任後與蔡當局之間的“良性互動”已非首次,如蔡英文今年“雙十”演說中提及“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馬英九辦公室竟對這一言論表示“肯定”。

      馬來西亞期間,從他對媒體的發言中可以讀出,馬英九或許自認為,去年在新加坡召開國際記者會時可以暢通無阻地彰顯自己官方身份,隨心所欲地談兩岸政治關係中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卸任後就可以隨時隨地“享受”此種待遇了。事實上,這種想法恰恰是忽視了兩岸就政治問題務實安排的關鍵前提,那就是一個中國原則。

      目前台灣的執政當局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到底是一個國家內部關係還是“國與國關係”模糊以對、百般回避,這一點他自己一定清楚。所以,他的“委屈”從何而來?實在是無法理解。

      卸任後,馬英九在兩岸政治問題上說一些糊塗話也不是首次了。上個月就在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訪問大陸前夕,馬英九完全無視兩岸和平發展的氛圍,不惜公開與洪抬杠,在“一中各表”問題上糾纏不休。對此,有大陸重量級涉台學者認為,馬英九任內把一些原本是民進黨的分離主義主張合法化、合理化、固定化,如“和平協議公投”、“台灣也是我們的國家”、“台灣命運由2300萬人決定”等等,讓現階段兩岸政治關係停滯不前,愈加複雜,在這一點上馬英九需要檢討。

      平心而論,對於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的巨大進展,以馬英九為首的中國國民黨及兩任台灣當局,當然是做出了重大而有益的貢獻。外界均認為,馬英九本人也非常重視謀求個人的“曆史定位”。毫無疑問,這一定位是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牢牢綁在一起的,而這條道路的方向當然是兩岸的融合與和平統一,而不是兩岸的永久分治甚至“和平分裂”。如果馬英九想步李登輝、蔡英文的後塵,那麽他所念茲在茲的“曆史定位”,恐怕就要定在一條歪路上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