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熊玠:馬英九與奧巴馬相比,馬很難

(2009-05-30 23:15:04) 下一個
馬英九上台一年,成績足以過關升級。



奧巴馬是美國政治文化的產物,馬英九難以與他“同等待遇”。


  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馬英九當年的老師、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熊玠在即將出版的《中國評論》月刊六月號上撰文《馬英九執政一年的成績單如何擬定﹖》作者認為:“馬英九上任一年中,化解了兩岸過去十多年來對持的局麵,實踐了‘大三通’。更難能可貴的,他將台海戰爭危險度降低到零點。”還有實現了台灣“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等亮麗成績,因此“馬英九一年來的成積單應該是﹕‘該學生各項分數雖然因種種原因(尤其是外在騷亂影響)有參差不齊現象,但有鑒於其總體成積與表現,當無礙其下學年之順利升級’。”

  馬英九於1977年8月20日與周美青結婚時,證婚人是前美國聖若望大學副校長兼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薛光前,介紹人分別是熊玠與馬裏蘭大學教授丘宏達。馬英九取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前,曾就讀紐約大學法學院,課餘曾到政治係旁聽熊玠的“國際法”課程,雖然不是直接就教,33年下來,馬英九一直稱呼熊玠“老師”。 一年前,馬英九的就職典禮也邀請熊玠老師參加。

  長期兼任《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的熊玠的文章內容如下:

 序言

  去年(2008)三月馬英九以58.28%壓倒性的高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十二屆“總統”。在他五月二十日就職後三天的一次民意調查,發現有81%的人支持他包括“不獨、不統、不武”在內的競選承諾。這兩個數據俱可讓民進黨人嚇破膽。可是在以後的數月中馬政府的民調低落的次數與幅度一直比上升的為多。這是一個吊詭,其道理須要分析。

  今年民進黨趁機以不滿馬政府的號召,策劃5月17日發動“反無能、反失業、保台灣”的上街運動。孰料在策劃中正躊躇滿誌之際,TVBS電台於四月底一項民意調查,出現了很奇異的結果﹕雖然對於馬英九的施政表示不滿意的達49%,但在問到如果今年再舉行“總統”大選將投票給誰的時候,有43%的民眾表示還是會選馬英九。隻有28%的民眾表示會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另外,在問到如果現在換成民進黨執政是否會比國民黨作得好時,隻有17% 的人回答是。有38% 的人覺得民進黨表現不會比國民黨好。這可說是第二個吊詭。

  雖然民進黨517的遊行打出的牌子是“嗆馬保台”,但事後看,它實際骨子裏動機,恐怕是要“嗆馬提蔡”。結果已由媒體在517與518 兩日的民調證明適得相反(見下)。這其中的奧秘,正好藏在以上兩個吊詭的答案之中。而那個答案也正好透露我們在給馬英九擬定他一年執政成積單時所應該參考的要素。為了討論方便,我們可將這些要素綜合在一起,作為我們分析與評鑒的模式。我們在以下的討論可以看出﹕這個模式,不但給我們對馬英九執政成積提供了一個評鑒準繩,而且可以為我們更深一層了解一年來台灣政局以及兩岸關係提供一把鑰匙﹔並且還可作為預測未來發展(包括兩黨的前途)的一個指南。

  分析與評鑒的模式

  本文認為可以用“比較政治學”的方法來著手。譬如美國的奧巴馬總統也是新上任不久﹔他的背景與在競選時的情況與馬英九也有很多相同或可比較之處。台灣雖是在民主製度形式上均以美國馬首是瞻,但是在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態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另外,馬英九與奧巴馬在個人理念與作風上,也有很多不同之處。講究比較方法的學者有兩點發現,值得我們參考﹕(1)比較兩個製度(或事物)會讓我們對這兩個的任何一個都會取得前所未有之更深一層的了解﹔(2)比較兩個近似而又相異的製度(或事物),會比那比較兩個截然不同的個體更困難﹔但這樣的比較,能得出的啟示也更多。所以,本文想以比較馬英九與奧巴馬背景開始,再論及台灣與美國政治文化與生態的相異,從而探討為何馬英九在台灣的民意調查中有以上那種吊詭情況出現、以及它代表了什麽。

  比較馬英九與奧巴馬同異之處

  先說二人背景相似之處。第一,馬英九與奧巴馬都是在另外一個政黨執政八年搞得汙煙瘴氣、並麵臨國庫虧空與政府令譽破產狀況下當選就職。第二,他們都是帶著“少數族裔”背景脫孕而出(美國黑人不到人口的13%﹔在台灣所謂內地人也不超過人口的15%﹔雖然內地人在台灣地位與黑人在美國地位不盡相同,但在計算選民人數時其為‘少數’則一也)。第三,在奧巴馬開始參選之初,沒有人認為美國選民會選出一個黑人總統。同樣地,在馬英九開始競選時,幾乎所有台灣的知名政論家(包括李敖在內)沒有人認為一個內地人的第二代會選上做“總統”的。第四,兩位均是哈佛大學法學院出身(馬英九的JSD是真正的法學博士,較之奧巴馬的JD學位更高兩級)。第五,二人就職後自己所屬之政黨在“國會”中均是多數黨(國民黨在“立法院”占四分之三的席次,比奧巴馬在美國國會民主黨所占的優勢還高)。第六,馬英九與奧巴馬也都是在經濟大環境特低時就任,堪比臨危受命,可稱難兄難弟。

  可是,二人盡管有如此其甚之共同點,就任後在政治上的遭遇卻大不相同。譬如,奧巴馬上任後,反對黨(共和黨)沒有叫囂要他在第一個百日中就要兌現競選的承諾,或者故意對他出難題。可是在台灣,剛上任七天的馬政權就被民進黨魁蔡英文誣蔑為與中共“共表一中”、狼狽為奸﹔輸送台灣利益。嗣後像這種叫囂以及其他“嗆馬”的花招層出無窮。這是馬英九與奧巴馬遭遇差異最顯著的一點。這也反映了台灣的政治文化與生態跟美國有天壤之別。

  台灣與美國在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態上之差別

  (I)首先,在美國這樣民主成熟的製度裏,隨著總統大選的結束,那在競選期間兩黨彼此惡言指責甚至人身攻擊立刻停止。敗選的一方,不隻是言詞上接受選舉結果認輸不諱﹔而在勝選一方就職後,敗選之政黨則相應按照民主製度規範作為一個“忠誠的反對黨”(注一)。所謂“忠誠”即指一切遵循憲法並以人民利益優先於自己一黨之私﹔在這種精神下配合執政者符合追求社會利益的政策與措施。絕不為了反對而反對。奧巴馬上任後當務之急在於如何挽救經濟,特別要調整金融失控以及防止大企業沉淪崩潰,更要麵臨空前失業率(9.5%)的挑戰。為此政府需要大量撥款以金援銀行界、舒緩房貸危機、製造就業機會等等。似此種種緊急措施,均需國會同意增加政府預算與在立法上配合與支援。細觀國會反對黨(共和黨)的表現,確實扮演了“忠誠反對黨”的角色。盡管小小雜音有之,但沒有為反對而反對,或蓄意搗亂阻擾,以證明奧巴馬與民主黨“無能”,甚至逼他辭職下台。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因為共和黨沒有實力反對。其實,在去年十一月大選後,在參院100席中,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席次相比是41對56(以後共和黨的一名議員叛變加入民主黨﹔再加兩名無黨無派,另一席出缺,總數仍為100)。在眾院435 席中,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比率為178對256席。可知美國國會反對黨的實力,大大比台灣民進黨在“立法院”中僅有四分之一席次為高。但美國國會的共和黨做到了“忠誠的反對黨”,而在台灣的民進黨卻選擇作了誓必搗蛋的反對黨。

  民進黨逢馬必反、更極盡塗黑之能事。在打擊馬政府中,其照顧一己營私之考慮,遠超過對社會利益的關懷。而且似乎選舉永遠在進行中。蔡英文不停挑戰要和馬英九“總統”公開對口辯論。試問如果不是競選狀態,何需如此對口辯論﹖民進黨除了在“立法院”上演全武行外,還用自己所擁有的報紙與電台左右輿論與民意(這是美國的反對黨沒有的)。民進黨利用這些工具再加街頭運動,全天候的嗆馬與惡意攻扞馬政府,已將台灣陷入一個酷似“冷戰”的局麵。其後果,不僅是台灣民主政治奇形而已。更苦了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利益(見下)。

  (II)其次,在美國沒有任何問題(譬如種族問題)可以作為一個永遠纏繞兩黨政治的詛咒。種族是社會問題,而不是兩黨之間可以作為對抗的問題。可是,這與馬英九當選“總統”的台灣不同。自李登輝與陳水扁先後二十年的“台獨王朝”以來,省籍問題與“一中”問題(及影射內地人對台灣忠誠的問題)已成為民進黨用來對付國民黨的詛咒。其後麵還帶著台獨操縱的內地人“原罪”的神學陰影。對一個不甘願扮演以上講的“忠實的反對黨”而言,民進黨認為可全天候地利用這詛咒作武器,責問馬英九對台灣的忠誠,以離間選民,達到顛覆馬政府之心願。

  馬英九為了應付金融海嘯對台灣的衝擊,苦心積慮地要利用以改進兩岸經貿關係來振興台灣經濟。除了陸客訪台、陸資登台以外,還有推動兩岸金融五大合作的努力。更希望簽訂投資保障協議。集大成的是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者特別具有戰略價值與時間緊迫性。因為明年(2010)中國大陸和“東協組織”(ASEAN,大陸譯為東盟)十個成員國所組成的“十加一自由貿易區”(C-ASEAN FTA),將開始實行零關稅。屆時,如再加日本與韓國,則將成為13國的泛亞洲自由貿易區。也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屆時,台灣將被排除在此自由貿易區之外,無可避免的要麵臨繼續9%以上關稅的厄運。這將導使台灣絕無法與這些鄰近國家競爭。台灣外貿導向的經濟將因此受到嚴重創傷。故如趁早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應能起濟燃眉之急之功。因為兩岸如有這樣的協議,就等於台灣與大陸間自成一個實質的自貿區。所以在明年中國因C-ASEAN 零關稅生效而與該區成員形成擴大貿易區時,由於最惠國條款,台灣將也有享受登堂入室的好處。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ECFA是為了維護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福祉而設的。

  可是,民進黨在蔡英文領導之下,為了反對而反對。顧了“反中”意識形態的需要,企圖藉塗黑馬英九出賣“主權”的罪名來打擊他的ECFA 構想。像這樣挑撥“反中”與族群詛咒作武器,也許可以為民進黨營其一黨之私,但其代價是犧牲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利益。馬英九與蔡英文之間,誰更愛台灣﹖有識之士,心中自然有數。但對我們這裏所談的問題,民進黨如此搬弄族群與“反中”的詛咒,在短期內對某些善良百姓也許足以起其挑撥離間之效果,更影響馬英九的民調得分。但是,一旦老百姓看穿了民進黨反對的動機,是不惜犧牲大眾利益以成全其一黨之政治目的,民進黨將一文不值。所以TVBS的民調顯示在兩黨選擇之間,很少人認為換了民進黨執政會比國民黨好。而在517遊行後《聯合報》的民調更證明了這一點(見下)。

  (III)再其次,美國人與華人(包括台灣)的政治文化的另一差異,乃在一個領袖的正當性(legitimacy,即被人接受性)如何建立。在美國,上至總統,下至任何單位(包括學校)主管,在上任後,隻要在其職權範圍內所做出的決定或行動,他的下屬與同僚決定接受無疑。這是我在美國居住51年親眼所見以外,還有本人在大學作小主管親身經曆的體會。簡單來說,即一個主管的“合法性”(譬如是依法委任或依選舉而勝出)就是他的“正當性”,他的領導地位就會被別人接受。而在華人社會裏,一個主管的“合法性”與其被別人接受的“正當性”,並非二者間可以劃等號。華人社會,主管上任須照顧到人緣、輩分、恩怨等等的考慮,故常常有“拜馬頭”(四川人叫“拿言語”)的需要。當然,經時間之變遷,隻是其做法稍有不同而已。最具體的實例,可用有關蔣經國先生的一個傳聞說明。據說經國先生由國民大會選出就任“總統”之初,每周必駕移黃少(穀)老府上討論“國事”與請益。這背後代表的正是他要向黨國元老、社會賢達致敬與溝通之心意,以建立其位具九五之尊的“正當性”。

  在美國,奧巴馬一經選舉勝出,他做總統的“正當性”絕無人質問。盡管他自己在競選總統之前在國會(不算休會時間)僅作了14 個月的參議員。論資力、年齡,他均落後國會大老一大節。但他上任總統後,隻要是他總統權限內所能作的決定與采取的政策,凡需要國會配合的,國會議員(尤其是他所屬的民主黨)鮮有對其挑戰的。而馬英九當選之初,所麵臨自己黨內的局麵,卻並非如此。也許一部份由於他年少疏忽大意,也許由於他在黨內犯忌而得罪了某些大老(尤其在與王金平競選黨主席期間),所以在他就任“總統”之初,在自己國民黨占有四分之三席次(而由國民黨人王金平做院長)的“立法院”,居然遭到碰壁。雖然他事後亡羊補牢地加緊彌補,但隱在的裂痕,似乎始終未能完全彌合。這無形也影響了他以後一年來在“立法院”時有捉襟見肘的局麵。有人說馬英九在“立法院”麵臨兩個反對黨,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國民黨。民進黨人趁機將之刻劃成馬之“無能”與“弱勢”。也影響了他民調的聲望。

  當然,台灣與美國在政治文化以及生態的差異,不隻這些(譬如在政黨的組織與結構以及運行方法,兩地均不一樣)。但綜上所述,要說一個國民黨內地人做台灣的“總統”,比一個黑人做美國總統的難度隻會過之而無不及,恐怕不至太言過其實。

  再比較馬英九與奧巴馬個人之理念與作風

  現在,我們要比較馬英九與奧巴馬個人的理念與作風。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在如何評價馬政府的執政表現上,有一個較為可靠的全麵認識。

  第一,雖然馬英九留學美國多年接受美國高深教育,上任之初有人以為他會完全搞美國式政治,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奧巴馬總統作風所代表的,才是美式多數決的政黨政治。所謂多數決,並不僅限於決策辯論時的投票那一剎那。廣義來說,即多數黨當家,既有責任也有實權。譬如奧巴馬上台後,除了內閣全換民主黨人以外,連白宮的管事與職工悉數撤換。他沒有必要考慮內閣是否須含有非自己所屬政黨的成員在內,以維持一個理想的政治彩色平衡。他的選擇,除了黨籍外就是惟才(包括經驗)是用。由於他走的是“多數(黨)決”路線,所以,他不假辭色很尖銳地指責上一任(共和黨)總統之差錯,必須糾正。如此作,一則為了國家好,另一則也是建立自己威望的辦法之一(見下)。他的內閣,全是他認為能配合自己政策的民主黨人,唯有國防部長蓋茨連任以外。白宮內部的人手,更是全部替換自己心腹。所以他百日執政下來,一般對奧巴馬的評語是他“團隊很有經驗”,並能配合他的改革維新需要。

  比較之下,馬英九之作風則不盡然。首先他的“內閣”組成要照顧到有非國民黨成員,以示政治彩色並非一麵倒。因此而一時造成自己國民黨內部很多人的不滿。“總統府”的工作人員,據說還留有若幹陳水扁時代錄用的。如這樣的說法屬實,雖然能代表馬英九的寬宏大量,但難免多少與一再外傳“總統府”機密走漏有關。如問為什麽有此作風,那就牽連到馬英九的治國理念。如果說奧巴馬除了作“多數決”政黨政治的總統外,隻想做個超級政治明星,馬英九不但要做“全民的總統”,而因為自幼熟讀聖賢書再加庭訓潛移默化,所以本能地還要實行現代聖人之治。要仿效古聖“先王”,做到“無為反無不為,不治反無不治”的境界(注二)。因此他上任後公開表明要“退居二線”。這樣造成一般人對他兩個負麵印象。首先,一般人不懂得他“退居二線”是要學聖人之治的意義,遂令他遭到“無所用心”之非議(故有人稱之為“阿鬥”)。最顯著的民間反應是“我們沒有選劉兆玄出來,為什麽要他頂替擔當第一線重任”﹖可是在“閣揆”劉兆玄以及“閣員”受到民進黨一再不斷的惡意攻扞與修理時,馬英九又因自己才是民選“總統”(而非如堯舜禪讓而來),所以不得不出麵頂住鋒頭,用以嗬護屬下,以求公正。這又在民間造成是他承認錯在自己的印象。再由於馬英九要“以政領黨”,用以避麵來自反對黨捏造“國民黨專政”之異像。這樣不但造成自己黨內大老的反彈,也在民間造成了他不知如何領軍的印象。如果因此而造成他的民調評價居低難上,也沒有什麽希奇。

  第二,因為馬英九要學聖人之治,再加他生性忠厚,所以盡管他由上一任“總統”手中接來一付爛攤子,但卻始終沒有像奧巴馬那樣將上一任八年亂政所造下的惡績,指名歸咎於前任“總統”。於是造成了“扁債馬還”的後果。這不會幫助提升他的民調支持率,也可想而知。

  另外,因為馬英九沒有明確與上一任“總統”切割,所以有的原先出自陳水扁時代的政策,雖然背後是照顧民進黨特殊需要而設,但馬英九也許是要表示他兼顧不同政黨的意見,卻不多問其詳地接納下來。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僑務委員會”是否裁撤或合並“外交部”的問題。事緣陳水扁時代,由於綠營發現海外華僑除了少數支持綠營的以外,大多反對民進黨政府的台獨路線。因此陳政府要貶“僑委會”之重要性,乃有強將“僑委會”裁撤或合並的動議。馬政府未察其底細,也煞有介事地大談“僑委會”的裁並問題,直到海外華僑團體紛紛激烈反對為止。此事雖已告一段落,但在海外僑界餘音蕩漾難免。當然對馬英九在海外僑界的聲望,也不會有正麵的影響。

  第三。奧巴馬總統在他第一個百日任期中就做到了有人讚譽他為“超級政治明星”的地步。其秘密除了妥於運用多數決的政黨政治竅門(已如上述)以外,還有就是他善於運用總統特有的權力(譬如在某些事項總統有獨斷獨決的餘地),他發揮得淋漓盡致。無形中提高了自己果斷有為的令譽。尤以外交領域為然。在參加倫敦G20會議時,奧巴馬大有自信地表示美國將與各國合作共同尋找全球經濟複蘇之道﹔雖然隻是跡近空洞的諾言,但是極能討好於全世界的手法。在訪歐盟時,大事宣揚他盼望見到一個沒有核武器之世界的理想。這更是不須要付出任何代價而能起得極好回響的公關語言。他授權美國海軍追擊索馬裏的海盜﹔向伊朗以及古巴伸出橄欖枝﹔甚至和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握手,都是奧巴馬在他總統權限之內可以單獨決定的行為。學界將總統如此決策的模式,稱為“仿皇室禦前定奪”模式(royal court model)。而在某些極為大眾支持的議題上,奧巴馬善於先公開表示支持,再讓皮球由國會來接。譬如有關全民健康保險﹔對債務纏身的屋主施予救濟﹔對溫室排氣加強管製等等,都是大眾極為關切的問題。雖然均須要國會立法或撥款,但奧巴馬先發製人地公開表揚。雖是空頭支票,但也等於將了國會一軍。萬一國會不響應,他自己在民間支持率已經大幅提升了。

  所以有人謔而不虐地說,像如此開空頭支票討好民眾並培養自己聲望的做法,馬英九恐怕還須要向奧巴馬學習的地方很多。再者,在台灣來說,因為很多人認為幾經修改的“中華民國憲法”是采雙首長製。唯有“外交”、“國防”、與對大陸政策,是“總統”特別直接管轄的三塊領域。但馬英九“總統”之所以難以效法奧巴馬運用“仿皇室禦前定奪模式”辦事,是因為台灣是處於以上講的由反對黨發動的“冷戰”局麵之中。譬如馬英九主動向大陸提出“外交休兵”,大陸很多善意的回應中最新的一節即是同意 WHA(世界世衛大會)邀請台灣參加作觀察員。這對台灣的民眾本是一大好消息,可是民進黨黨魁蔡英文立刻將之塗抹為“偷渡主權”。所以在517由民進黨發動的大遊行中,普遍的口號是“維護主權”,其用意在引射馬英九在向中國大陸出賣台灣利益。因此,馬英九隻好回應“在未來四年絕不談統一”。又譬如在陳水扁任期內軍隊將領可以買官晉級。在此醜聞因“監察院”徹查爆光時(竟然陳水扁當政八年中有732 將官晉升﹗),馬英九立刻下令“限三個月內肅清貪腐”。這本來可說是效“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當機立斷的表現。但他卻立刻遭到批評。說這是“不加思索、不愛谘詢、不聽建言、自以為是”的表現。美國的奧巴馬假如也遭遇到馬英九被困鎖的這種(由反對黨發起的“冷戰”)局麵的話,恐怕奧巴馬民調的聲望,也絕對不會達到73%那樣高的程度。

  總結語

  盡管馬政府每日被反對黨發動的“冷戰”所圍困,他也要對反對黨無所不用其極的戰術作不停搏鬥,可是縱使如此,至少有幾項馬政府一年來的成就,是一般民眾均身心感受而不可否認的﹔茲列舉如下﹕

  第一,馬英九上任一年中,化解了兩岸過去十多年來對持的局麵,實踐了“大三通”。更難能可貴的,他將台海戰爭危險度降低到零點。
 
  第二,馬英九上任一年的努力,化解了瀕於破產的台美關係﹔美國在各方麵恢複了對台北的信任和支持。其中包括美國主動將台灣從301條款觀察名單除名等。今年三月18日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訪台。當麵對接見他的馬英九轉達美政府信息﹕特別指出兩岸三通與善意溝通,不但對台灣人民大有俾益,而且也符合美國商業界的利益。

  第三,陳水扁的“烽火外交”將台灣的邦交國由三十多國變成了二十三國。馬英九的“兩岸外交休兵”與搞“活路外交”政策至今,雖台灣未增加一個邦交國,也未喪失一個邦交國。而且還贏得了世衛大會邀請台灣作觀察員(已如上述)。正當民進黨的嗆馬遊行的靜坐階段進入 第二天(5/18)之際,聯合晚報發布由政大外交政策研究中心所作的民意調查,有七成三民眾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證實了大多數的群眾,不接受民進黨在此問題上妄責馬英九“出賣主權”的說法。

  第四,一年來馬英九竭力化解世界經濟危機的震撼,努力開辟了兩岸經貿的新發展空間。早在美國華爾街崩潰以前,馬英九因感美國次級房貸風波對台灣的嚴重影響,已采取行動。譬如,宣布將大舉補貼房貸利率。創優惠房貸開放以來第二高補貼幅度。可是,在這個措施能起作用以前,美國在9月15日就暴發了金融崩盤。台灣遂遭池魚之殃。而這個責任,反對黨卻算在馬英九頭上,讓他多了一個“無能”的例證。

  第五,馬英九上任一年來,堅持廉政,反對貪汙腐敗。馬英九 以身作則,以清廉為執政團隊的核心價值。去年(2008)八月陳水扁洗錢收賄、貪汙斂財、以及盜竊公帑等醜聞大量爆光時,馬英九的民調滿意率升高十個百分點。 這證明了民眾讚賞馬英九的廉政作風。但在檢方為了防止串供將陳水扁羈押時,陳水扁卻立刻將之嗆為“政治迫害”。還居然有民進黨支持者恐嚇要劫獄,並高呼“陳水扁無罪”。這都顯示台灣已被一個“不忠誠的反對黨”拖累成了一個不正常甚至病態百出的社會。

  第六,更重要的是,馬政府執政一年來,台灣民眾的生活品質上升。據中央社今年四月13日的報導,“行政院研考會”發布一項民調結果,顯示近七成台灣民眾對目前自己生活品質感到滿意。相較於去年同時(即仍在陳水扁任期內),滿意比例上升12. 2百分點。該報導稱,這項民調共分19個方麵。其中滿意度較高的四項,依序為﹕自家附近環境整潔程度(80.1%)﹔自家附近交通便利性(79.9%)﹔自家附近淹水與排水處理情形(78.1%)﹔與自己家庭生活(77.9%)。

  以上幾點,尤其是最後一項,是民進黨怎麽樣也無法靠其塗黑誣蔑、或對執政黨發動全麵“冷戰”可以磨滅的。因為是一般大眾親身經曆與身受的。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做出結論,即凡是民進黨能塗黑馬政府而能對若幹大眾起得混淆視聽作用的,俱能對馬英九的民調支持率短暫造成負麵影響。相反地,譬如以上第六點中所顯示,凡是大眾親身經曆馬政府執政帶來實惠的,也是民進黨人無法插針破壞的,馬英九的民調就不至打折扣﹔而且還會得高分。總的來說,民進黨人各種嗆馬的手法,包括搬弄族群“反中”的詛咒,與對馬政府塗黑誣蔑等等,套用林肯一句名言,是可以蒙蔽部份選民於一時﹔但無法蒙蔽所有大眾於永遠。所謂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此之謂歟﹖最顯著的一點,就是盡管蔡英文與她的民進黨盡了最大努力將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塗黑為對彼岸“輸送主權”與“出賣台灣”,而在517 遊行中的口號也是“顧主權、保台灣”,但是據聯合報係在遊行的兩天所作的民調,確顯示有59%的民眾支持馬英九推動的兩岸交流之努力。

  我們這樣分析的模式完全可以解釋為什麽有以上兩個吊詭出現,尤以TVBS今年四月底民調結果中的吊詭更加明顯。非但此也。在517與518民進黨遊行之後,已有聯合報民意調查中心民調結果公布。民進黨“嗆馬提蔡”的目的,正好得到相反的結果。民眾對蔡英文的滿意度,已由早先三成二降至二成七。對於民進黨517遊行,有五成一民眾不認同。隻三成對遊行認同。相反地,馬英九的聲望卻回升到五成二。對他領導能力肯定的有四成六。和民進黨執政相比,五成三的民眾肯定馬政府表現較民進黨執政時好。所以,我們以上用的分析模式,也足以解釋為什麽有這樣的民調結果﹕簡言之,民進黨扮演的“非忠誠的反對黨”以及其所作所為,盡管有的能蒙蔽大眾於一時,因而影響一年來若幹時候馬英九民調之低落,但長遠下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以及馬英九與蔡英文之間,在民眾最終的選擇上,自然是邪不勝正。最新的民調,就是明證。同樣地,我們這裏用的模式,除了可作分析之用以外,還可以有預測的作用。因為這個模式在解析TVBS民調的吊詭中,已經預期了聯合報在517遊行之後的民調結果。依此類推,這個模式,並不看好民進黨在今年年底台灣縣市長選舉中的成積。當然它的預測準確性,尚須看它能否通過年底的這個考驗。

  最後,如按照我們以上分析辦法作評鑒之依據,馬英九一年來的成積單應該是﹕“該學生各項分數雖然因種種原因(尤其是外在騷亂影響)有參差不齊現象,但有鑒於其總體成積與表現,當無礙其下學年之順利升級”。

  注釋:

  注一﹕關於民主製度正常運行,其反對黨必須“忠誠”,以及何謂“忠誠的反對黨”,請參閱 Fred W. Riggs, Loyal Opposition: Key for Democracy and Social Justice, in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Rewards, eds., James C. Hsiung and Chung-ying Cheng (Lantham, MD: Universtiy Press of America, 1991), 頁3-12。

  注二﹕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九龍﹕太平洋圖書公司,1968)言‘聖人之治天下,注重於取消一切致亂之源……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頁23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