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國海外並購數字六年增百倍,陷阱多於餡餅

(2009-05-26 02:45:29) 下一個

海外並購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麵的矛盾和衝突,許多並購在其交易過程中充滿了陷阱,而國內企業到海外並購的成功機率也並不很高。


??中評社北京5月26日電/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不少跨國企業身價大跌,關於中資企業要不要逢低收購境外資產的討論也迅速升級。昨天,中石油宣布,下屬子公司以10.2億美元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股份,這一消息令中石油股價今天上漲了2%。在這之前,中國企業的身影也頻頻出現在瑞典沃爾沃汽車等一係列競購活動當中。如何看待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努力?我們就此采訪了權威部門。

??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對中國企業實施並購帶來一種機遇

??《半小時觀察》報道,在國家商務部記者了解到,近兩年我國的海外並購勢頭發展迅猛,從2002年的2億美元,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05億美元,占當年對外總投資的50%。

??國家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處長李明光∶“(並購)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製造業、商貿、服務等領域。”

??李明光認為,對某些中資企業來說,現在的確是一個進行海外並購的好機會,但前提是要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進行充分的調研。

??李明光∶“企業還是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戰略結合被收購目標企業的情況來選擇目標,來製定自己的策略。”

??從商務部的統計,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機會。那麽,現在是不是到了中國企業該出手的時候?這些企業又是否做好了相應的準備呢?來看看我的同事胡長春的調查。

??齊樹民是大連遠東集團的負責人,他一大早就來到了他的辦公室,因為今天對於他來說是個好日子。

??記者∶“你簽的是甚麽字?”

??大連遠東集團負責人齊樹民∶“這是我們正在並購美國一個企業的最後的收購協議,叫SPA是訂購的這麽一個最後的合同。”

??記者∶“那麽這個合同預示著(甚麽)?”

??齊樹民∶“預示著全球最大的一個鑽頭廠美國的格林菲爾德公司和他所下屬的所以品牌和所有的資產就歸到我們遠東集團名下了。”

??記者∶“那你現在是屬於一個甚麽樣的感覺?”

??齊樹民∶“應該說摘了天上的星星的感覺,我從事這個行業20多年,我最崇拜也看得最高的一個品牌企業能讓我們今天收購下來了,心情應該是比較爽的了。”

??簽完字以後,齊樹民要趕快把這份文件用傳真發到美國去。

??齊樹民∶“本來是要去美國麵簽的,後來因為流感甚麽的我們就決定通過傳真方式簽約。”

??齊樹民告訴記者,他的工廠現在是全國唯一一家專門生產高檔鑽頭的企業,所生產的鑽頭基本上都銷往國外,從2005年起,他就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在國外的市場開始了艱難的推廣。

??齊樹民∶“推廣自己品牌這個過程經過幾年以後感覺到特別艱難,尤其在歐美的這些高端工業市場上,推行中國的企業品牌,確實是非常難,很難被國外的客戶去認可。”

??自己的品牌不容易被接受,這讓在鑽頭生產這個行當已經摸爬滾打了20幾年的齊樹民也一下子沒了主意。

??齊樹民∶“一個著名的品牌,一個好的品牌是幾代人的培養,那麽要短期內說立竿見影去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一方麵是成本太高,投資也太大。”

??然而最讓齊樹民感到煩惱的是,如果自己的品牌不被認可,他的產品即使質量最好,價格最低,也很難進入歐洲的高檔市場。就在齊樹民感到一籌莫展的時候,機會似乎再一次降臨到了他的身邊。

??齊樹民∶“品牌收購,品牌企業的收購,對打開國外的市場是非常有好處。”

??美國的肯納集團是全球工具行業的第二大企業,他旗下的格林菲爾德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鑽頭廠,1997年肯納集團花費11億美元買下了格林菲爾德,由於產業轉移和經濟危機的爆發,企業運轉艱難,有出售的願望,而如果拿下格林菲爾德不僅使遠東集團的技術迅速跨越15年,而且可以占領其8個品牌的國際銷售渠道,這讓齊樹民興奮不已。

??齊樹民∶“(他們)都是很王牌很牛氣的一些企業,以前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或者在談判桌上去探討這樣的問題。”

??齊樹民告訴記者,像這樣的談判,在以前光定金就讓他難以接受。

??齊樹民∶“最早期談判條件是先給打200萬美金定金,後來談談談,最後也是這種形勢所迫,20萬美金也就談完了。”

??在遠東集團與肯納集團鑒定的這份合同上,記者看到,肯納集團1997年11億美元收購的格林菲爾德企業,齊樹民僅以2千9百萬美元的低價,就使它變成了自己的企業。

??齊樹民∶“是不是抄底我不敢說,總之我們這次收購應該是實現了一個比較優惠的一個收購。”

??在大連,還有很多企業跟遠東集團一樣,密切關注自己的國外同行,伺機低價並購國際知名品牌,目的同樣是要迅速提高技術水平,拓展國際銷售渠道大連機床廠的薑懷勝最近也每天帶著他的團隊,緊盯著自己的收購對象。

??大連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薑懷勝∶“他們有的是上市公司,市值的漲幅情況,有的是個人的公司,他的股東發生了變化,以及股東的態度等等。”

??薑懷勝告訴記者,2008年9月以來,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美的機床市場形勢嚴峻,許多世界著名企業機床的訂貨量都在下滑。

??薑懷勝∶“日本近幾個月,它的訂貨量據說是已經降了50%左右,這樣它的利潤可以分析出來,它已經可能是70%、80%的降幅,在這個時候又提起收購的事就有了可能。”

??大連機床廠是國內最大的機床生產企業,連續多年銷售收入和產值都在中國機床工業行業排第一位,2008年的盈利超過5億人民幣,在世界機床行業排名第八。

??薑懷勝∶“我們和前幾位比,從技術上和其它方麵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全世界的機床種類有1500多種,而大連機床廠祗能生產二三百種,技術、工藝、產品的研發能力在短時間都難以提高,成了企業發展的一個瓶頸,而並購國外的企業可以說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捷徑。在采訪薑懷勝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他一直處在一種興奮之中。

??薑懷勝∶“我們的收購目標是一個比較大的企業,如果一旦(收購)成功了以後,再加上我們現有的規模,可以做到保證進入世界製造企業的前三名,甚至可能達到第一名的程度。”

??讓薑懷勝感到高興的還有收購的價格。

??薑懷勝∶“原來好比我們一個目標企業他可能要價30多億美元,現在可能15億就可以考慮。”

??采訪中記者獲悉,在大連目前像大連機床廠這樣的並購項目還有二十幾個正在洽談中。

??大連市經濟委員會主任劉岩∶“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我們感覺到,這種重組速度在加快,也對我們的企業實施並購帶來了一種機遇。”

??海外並購中,決定成敗的不僅是收購的價格

??全球金融危機讓不少中資企業看到了機會,他們希望能夠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到國外著名的品牌、銷售渠道和核心技術。
但這些美好的願望在現實中卻往往存在不少障礙,這幾年若幹起看似便宜的海外並購案結局都不太順利,像TCL收購法國湯姆遜、上汽收購韓國雙龍、南汽購買英國MG羅孚等等。看來在海外並購中,決定成敗的不僅僅是收購的價格,還要在一些看不見的地方多下點功夫。

??在大連遠東集團,齊樹民告訴記者,在並購格林菲爾德的初期,他們與美國的肯納集團的談判異常艱難。

??大連遠東集團負責人齊樹民∶“我們談判的最艱苦的地方是在勞動力,勞動力成本的這種轉嫁問題上。”

??曾經在美國本土企業當過廠長的齊樹民知道,由於國情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法律等問題,勞資糾紛是關係到企業並購成敗的關鍵所在。

??齊樹民∶“根據我們的需要,需要一個,雇過來一個。”

??除了國外的勞動力讓肯納集團自己解決以外,齊樹民考慮得最多的還是如何利用國內現有的勞動力價格較低的優勢來進行生產,為此,他決定並購以後,將國外的先進設備迅速遷移到國內,進行生產。齊樹民稱之為遠東並購的自創模式。

??齊樹民∶“把國外的先進的工藝技術,外加它的裝備帶到中國來,在中國實現生產功能,然後利用它的品牌、利用它的銷售渠道在國外銷售。”

??其實,早在2008年6月齊樹民就以1900多萬美元收購了德國的一家知名的刀具廠,並且將主要的設備運回國內生產,取得了可觀的生產效益。

??遠東企業集團銷售負責人蘇立∶“這個事一個新下的訂單,25萬歐元。”

??記者∶“你們新增加了多少訂單?”

??蘇立∶“從去年6月份到現在,已經是1200萬歐元,金額的訂單。”

??齊樹民所稱的遠東並購模式,是將技術、設備迅速轉移到國內,利用勞動力成本優勢,實現本土化生產,這就規避了國外的勞資糾紛。在海外並購中,還有很大一部分風險來自目標企業的債務,怎麽才能避免在並購過程中陷入債務黑洞?再來看看一家軟件公司的辦法。

??鄭時雨是大連億達信息技術公司的負責人,就在不久前,他們公司剛並購了日本的一家軟件公司,而並購的原因則起源於畫麵中這項世界前沿的可視光傳輸技術。

??大連億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鄭時雨∶“可視光就是解決了在很多特定環境之下用這種祗要有光線就能做數據傳輸這麽一個很大的一個問題,所以會把我們,特別是結合中短距離的通訊有一次革命性的變化。”

??為了得到這項技術以及這項技術的研發團體,鄭時雨想到了並購日本的這家公司。

??鄭時雨∶“有了這個金融危機以後,他們也碰到了自己的一些發展過程當中的問題,所以反倒促進了我們這樣一種結合的一個機會。”

??在並購了日本的這家公司以後,鄭時雨通過一段時間把客戶、技術、專利都轉移到了億達信息公司,然後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鄭時雨∶“把它原來的公司給它注銷掉。”

??鄭時雨告訴記者,將原來的日本公司注銷掉,可以規避並購後很多意想不到的風險。

??鄭時雨∶“有利於我們去防範財務債務法律各方麵糾紛風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利用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契機進行海外並購,地方政府在推動的同時首先要有風險意識,給企業充分的自主權。

??大連市經濟委員會主任劉岩∶“政府不要代替企業作出這種並購的決策,也不要強迫企業,我們現在是要服務企業,推動企業,你不能代替企業,強製企業去買一些甚麽樣的企業。”

??除了政府在資金、政策、進行扶持以外,企業本身對起國際市場也要進行仔細全麵的調查和谘詢,認清自我。

??齊樹民∶“我不太讚成,中國企業收購了國外企業以後,派一些中國人努力去把國外運行不好的企業或者運行很困難的企業用中國人的管理去把它管理好,我想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事情。”

??專家認為∶許多並購中充滿陷阱而並非餡餅

??麵對這輪海外並購的良機,不少中國企業現在都躍躍欲試,也有一些企業已經先行一步,展開了實質性的收購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從這輪並購潮一開始,經濟界就一直存在反對和質疑的聲音,他們擔心的又是甚麽呢?

??資深並購專家馬光遠∶“(世界)經濟衰退究竟甚麽時候到底,金融危機有沒有到底,那麽在一片迷茫的情況下,我們自己判斷認為到底了,可以去抄底,我認為這種情況首先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馬光遠,經濟學博士,資深並購專家,長期從事跨國並購等領域的研究和實務工作,曾參與數十起重大跨國並購案例,主要為歐美、澳大利亞等國的機構和跨國公司以及中國企業到海外並購從事顧問工作。

??馬光遠∶“國際並購市場非常低迷,一季度下降了36%,收益下降了60%,現在出去就是陷阱不是餡餅。”

??馬光遠告訴記者,海外並購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麵的矛盾和衝突,許多並購在其交易過程中充滿了陷阱,而國內企業到海外並購的成功機率也並不很高。據了解,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經營情況大體呈“三個三分之一”,即1/3盈利、1/3持平、1/3虧損。

??馬光遠∶“我不認為說目前很多地方推出這麽一個高調的這麽一個去海外抄底的行為,從來沒有成功。”

??其實,馬光遠對於一些企業高調去海外並購的疑慮,並不是杞人憂天。畢竟,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金額和那些動不動上百億美元的大手筆比起來,還是小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不少案例發現,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的操作過程中,經驗還顯得比較單薄,冒然出手的結果可能會得不償失。

??2004年上汽集團出資5億美元,控股韓國雙龍汽車公司,這是中國汽車企業首次並購國外同行業企業。” 根據雙方的協議,上汽將保留和改善雙龍現有的設備,並在未來對雙龍進行必要的投資。上汽將幫助雙龍拓展其在韓國的業務,還將幫助雙龍汽車拓展中國和其他海外市場。

??馬光遠∶“大家對這個成功的渴求比較大。”

??然而由於在並購之初,上汽對韓國國內複雜的法律環境、勞資糾紛估計不足,又缺乏管理韓國企業的國際性人才,結果導致當初設想中的技術合作、技術引進毫無蹤影,“韓國公司中國化”的計劃也已經成為泡影。

??馬光遠∶“我們今天付出的代價就是雙龍破產,我們收購了,要為它的很多債務來承擔責任。”

??富通是一家以經營銀行及保險業務為主的國際金融服務提供商,在歐洲公司中排第20名。2007年11月,因次級債問題富通股票已連續四個月下跌,中國平安出資238.7億元控股富通。然而由於前期缺少對富通淨資產預判的經驗,這筆曾經讓人興奮的海外投資,卻讓平安遭遇滑鐵盧。就在平安收購富通後不久,富通集團轟然倒塌。

??此外,TCL收購法國的湯姆遜,聯想收購IBM、中鋁收購力拓,中投公司投資黑石和摩根斯坦利,也都相繼虧損或失敗。據了解,在2008年,我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損失就達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因此,看似抄底的海外並購,在許多時候也不得不讓人捏了一把汗。

??馬光遠∶“你沒有做你應該去做的功課,你沒有準備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