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中美“大豆戰爭”誰是輸家

(2009-05-02 20:57:04) 下一個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根據海關統計,中國2月進口大豆326萬噸,3月進口386萬噸。比去年同期分別上漲了61.4%和66.4%。不過,在全球化的大豆產業鏈上,其最大的獲益者,不是東北農民,而是美國、巴西的農民。由於國儲收購價格偏高,大量的油廠轉向使用更多的進口大豆。而東北農民尷尬地發現,手裏的大豆除了中儲糧之外,幾乎無人可賣。

  中華工商時報刊登時評人邱林文章表示,僅僅幾年時間,中國就從大豆的發源地和出口國搖身一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不僅是大豆的進口依賴,不僅是跨國公司對整個大豆產業鏈的壟斷,透過大豆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換句話說,中國大豆產業已進入了一個不良的發展期,美國大豆正在迫使國產大豆退出市場。

  文章分析,為什麽美國大豆能在中國所向披靡?究其原因,是美國在大豆貿易上對中國進行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美國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拿出190多億美元補貼大豆。農業機械化使其生產成本較低,加上有政府補貼,其成本遠低於中國的大豆生產。由於美國大豆價格低於國產大豆,迫於成本壓力,國內許多加工企業紛紛采購美國大豆。

  目前,國產大豆收購價格為3700元/噸,而進口價不到3200元,差價500元/噸。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設在沿海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也拒絕到大豆主產區收購。黑龍江在去年10月收獲季節以來的5個月,僅向其他省份出售了170萬噸大豆,這較前兩年300萬至400萬噸的水平銳減。

  種種跡象表明,一些跨國公司已完成了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控製了中國大豆70%的實際加工能力後,又同時控製了中國大豆的進口。例如,全球最大的4家跨國公司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已控製了中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

  這些公司的戰略企圖很明確:低價買入享受巨額農業補貼的美國大豆,再高價賣給中國的壓榨企業,賺取壟斷的貿易利潤。

  正是在進口大豆和跨國公司的雙重擠壓下,中國大豆產業已受到嚴重衝擊。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麵積出現迅速萎縮。2006年該省大豆種植麵積為5905萬畝,比2005年減少了416萬畝,而2008年大豆麵積已降至4700萬畝以下,再減少600萬畝左右。目前,東北大豆播種在即,可是農民手中還有200多萬噸沒有出售,5月份以後氣溫上升,這些大豆黴壞的危險在增加,一旦發生黴變,對國家和農戶都是巨大的經濟損失。

  實際上,大量進口美國大豆,富了美國豆農,卻窮了中國豆農,例如,東北地區的豆農目前種1畝大豆的純收益也由原來的110元左右下降到20多元,甚至零收益,大豆成為東北地區效益最低的農產品。此外,中國雖然是美國最大的大豆買家,而現在大豆又是買方市場,可我們卻拿不到定價權。大豆生產國一般可將雜質控製在1%以內,但我方與美方簽定的大豆進口合同卻放寬為2%。

  文章指出,中國在與美國的“大豆戰爭”中,已成為輸家。一方麵是美國政府對大豆的巨額補貼,另一方麵是美國公司通過大量控股、參股中國的大豆加工企業,逐漸控製大豆貨源渠道。而留下的,則是中國大豆加工企業的低利、虧損甚至倒閉以及國產大豆的滯銷。可以說,中國大豆產業已麵臨全軍覆沒的風險。

  其實,早在2005年就有外電報道稱,美國大豆大規模進入中國,國內大豆產業將麵臨崩潰。2006年以來,一些部門也展開了一些拯救行動。然而,光打雷不打雨,中國大豆產業被美國控製的局麵依然沒有改變。造成這些問題,與其說是某些部門缺位不作為,還不如說是一些部門在解決大豆進口上采取的是“重洋輕內”的管理方式,不但對國產大豆的發展是一種危險,同時對市場規律也是一種扭曲。

  文章最後說,現在這一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為此,有關專家建議國家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建立對外聯合采購機製,對進口大豆采取全國統一招標製,以限製美國公司對中國進口大豆價格的壟斷。二是加強大豆反傾銷、反壟斷措施,美國大豆已對中國大豆產業和農民造成了嚴重損害,我們已具備反傾銷條件,有關部門應盡快立案。三是國家應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國內大豆產業,對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給予補貼或減免稅政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