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經學通論》摘錄(45)

(2011-08-12 16:06:46) 下一個

3 群經略說

 

3.7 孝經

 

3.7.1

 

“孝經”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察微》:《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有。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呂氏春秋》所引,見今本《孝經·諸侯》。《呂氏春秋》成書於公元前241年,由此可見,原始《孝經》之成書於先秦,當無可置疑。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據此,則《孝經》的作者當為曾參。《漢書·藝文誌》:“《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或據此而以為孔子為《孝經》之作者。比如,鄭玄《六藝論》雲: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其然,故作《孝經》以總會之。其實,《漢書》所言,並無異於《史記》,不過強調《孝經》所記錄者為孔子之言論而已。綜合兩書之說,當以曾參為先秦《孝經》之編輯者為妥。司馬光、胡寅以為出自曾參門人之手,亦未嚐不可,隻是並無證據。其他的說法,諸如朱熹《晦庵集·跋程沙隨帖》:《孝經》獨篇首六七章為本經,其後乃傳文,然皆齊魯間陋儒纂取《左氏》諸書之語為之,至有全然不成文理處,傳者又頗失其次第,殊非《大學》、《中庸》二傳之儔也。亦言之成理,不過,也同樣缺乏證據。

     《漢書·藝文誌》稱:“武帝末,魯共王懷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

同書又稱:《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孝經》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後氏、翼氏四家……《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由此可見,西漢之時雖有古文《孝經》,而傳世之《孝經》版本卻為與古文本頗有出入之今文《孝經》。今文《孝經》從何而來?《漢書》既不載,說明當時已經不明來曆。陸德明《經典釋文》稱:《孝經》…… 亦遭焚燼,河間人顏芝為秦禁藏之。漢氏尊學,芝子貞出之,是為今文。《漢書》作者所不能知者?陸德明從何而能得知?《經典釋文》所雲之為無稽之談甚明,而《隋書·經籍誌》亦複抄襲之,如同《論語》源流之例。從孔子故宅所出之古文《孝經》,是否與《呂氏春秋》所見者同?亦無從考核。至於來曆不明的今文《孝經》,顯然並非古文《孝經》本之今文改寫本。是另有所據?抑或如朱熹所猜測,為漢人從《呂氏春秋》、《左傳》等先秦文獻匯輯而成?亦難以論斷。

不過,《孝經》並非曆史文獻而是鼓吹孝道的意識形態之作,其價值之所在無關作者的身份或版本的真實。故關於《孝經》的作者與版本,其實皆可以不予深究。

據《孝經》所記,孔子鼓吹的孝道分為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民之孝五個等級。所謂天子之孝,其意在於致太平盛世。所謂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其意在於保存社稷、家道與祿位。所謂庶民之孝,才是安分守己、勤儉節用以供養父母。上自天子之孝,下至士之孝,皆與後世民間對孝道的理解關係無多,唯庶民之孝與後世民間對孝道的理解相合。此不足為奇,因為天子之孝無關尋常人等,諸侯、卿大夫、士亦隨著封建社會之亡而亡,故後世民間對孝道的理解,皆源自庶民之孝

孔子既分孝為五等,而庶民之孝為五等之末,據庶民之孝以理解孔子鼓吹的孝道,顯然有失孔子孝道的本意。然則,孔子所謂的孝道,意義究竟何在?綜合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的定義觀之,孔子孝道的本意其實並不在於供養父母而在於穩定社會,供養父母不過是庶民對穩定社會能盡的與應盡的義務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