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經學通論》摘錄(40)

(2011-08-05 14:30:53) 下一個

3 群經略說

 

3.5

 

3.5.3

 

      西漢的“禮”學雖然以高堂生所傳授的《士禮》為本,朝廷施行的儀禮卻與《士禮》以及後來得以立於學官之《禮古經》皆無瓜葛,而是出自叔孫通的製定。

      叔孫通,薛人,在秦二世之末為博士;秦亡在即,逃歸薛;項梁破薛,從項梁;項梁敗死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而遷長沙,叔孫通投奔項羽;漢王劉邦奪取彭城,叔孫通叛項羽而降劉邦。劉邦敗走彭城,叔孫通隨劉邦西走。劉邦討厭儒服,叔孫通於是著楚人之短裝以邀劉邦之寵。

      追隨叔孫通降漢的弟子百有餘人,叔孫通都讓他們坐冷板凳,推薦給劉邦的全是一幫流氓打手。弟子們私下罵道:跟著師傅好幾年,好不容易投到漢王手下。師傅怎麽不推薦咱,卻盡替那幫流氓說話?這話傳到叔孫通耳中,叔孫通教訓其徒曰:人家漢王現如今在槍林箭雨之中爭天下,你們有能耐幫上忙?不叫那幫流氓上,叫誰上?不過,別急。到時候我自不會忘記你們。

到什麽時候?漢王紀年之第五年。那一年,項羽兵敗自刎烏江,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萬事大吉了麽?沒有。《史記·劉敬叔孫通傳》:“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所謂“高帝”,就是劉邦。群臣如此胡鬧,劉邦如何能不“患之”?

      據《史記·劉敬叔孫通傳》,叔孫通從而“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複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劉邦於是令叔孫試為起草,在觀摩過叔孫通的弟子以及從魯招聘來的三十儒生的演習之後以為可行,遂令群臣依法操練。漢七年,長樂宮落成,諸侯群臣依叔孫通製定的儀禮於長樂宮覲見之時,無不振恐肅敬,不再敢如前之放肆胡鬧。劉邦見之大悅,歎道:“吾迺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於是乃拜叔孫通為奉常,賜金五百斤。叔孫通趁便道:“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願陛下官之。”劉邦於是盡用其徒為郎。叔孫通出,以劉邦所賜金分贈諸弟子而自己無所留。諸弟子因而大喜,稱“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據《史記》所載叔孫通之言,叔孫通替漢朝廷製定的儀禮當是“古禮與秦儀”的混合物。考之以史實,則“古禮”的成分恐怕無有。即使有,想必亦無多或者其實出自叔孫通的揣測而未必確實就是“古禮”。何以知其然?因為先秦之“古禮”流傳至當時者隻有“士禮”一種,而“士禮”無關天子諸侯卿大夫之“禮”。先秦天子諸侯卿大夫之“禮”在當時既已失傳,叔孫通從何而知之?叔孫通之所以詭稱“頗采古禮”雲雲,無非是為掩飾其所製定者實以“秦儀”為本之真相而已。倘若叔孫通直言其所製定者不過就是“秦儀”的翻版,如何能博得以撥亂反正自居的劉邦的認可?劉邦不肯認可,叔孫通所製定者焉能付諸施行?故叔孫通之所以詭稱頗采古禮”雲雲,實有其不得已之苦衷。司馬遷稱叔孫通“希世度務”、“與時變化”、“大直若詘”,誠深知叔孫通者也。

      叔孫通為西漢製定的朝儀,經班固整理編輯,史稱《漢儀》。《後漢書·曹褒傳》稱:章帝於章和元年“令小黃門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勑褒曰:‘此製散略,多不合經。今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亦叔孫通所製定之《漢儀》實據秦代朝儀而為之,並不合於經學家理想中之禮儀之旁證。

      曹褒奉命製定《漢禮》,因眾論難一而止。故終兩漢之世,朝廷之禮儀,實為“秦儀”之繼承,而與《禮》學無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