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經學通論》摘錄(17)

(2011-07-11 16:20:32) 下一個

3 群經略說

 

3.1.

3.1.3

 

經伏生傳授的今文《尚書》由朝錯帶回漢朝廷,得以立於學官。孔安國本是今文《尚書》博士,其再傳弟子歐陽高、夏侯勝、夏侯建(史稱大小夏侯)分別開創終漢之世盛況空前的今文《尚書》三大流派。由此可見,孔安國本應是今文《尚書》學派的始祖之一。然而,孔安國與今文《尚書》的關係卻不大被後人提及,反而與古文《尚書》結下不解之緣。這不僅是因為孔安國本人開創了古文《尚書》學派,不僅是因為由孔安國開創的古文《尚書》學派終於戰勝今文《尚書》學派而成為《尚書》學的主流,也不僅是因為曆史上前後兩次出現過打著孔安國旗號的所謂“古文尚書”,而且還因為現存的唯一的《尚書》版本就是第二次打著孔安國旗號而出現的所謂《孔傳古文尚書》。“傳”讀作“傳記”的“傳”,作“注釋”解。所謂“孔傳古文尚書”,就是“孔安國注古文尚書”的意思。

            孔安國用“隸古定”將二十九篇古文《尚書》改寫成“隸古定本”之後,又根據古文本的文字提出一些新的、不同於伏生所傳授的解釋和看法,並把古文《尚書》四十五篇原件獻給漢朝廷,同時上書漢武帝,請立古文《尚書》於學官。不巧適逢漢宮廷中發生巫蠱案件,漢武帝無遑他顧,孔安國的請求被擱置一邊、未與理會。孔安國於是用二十九篇“隸古定本”私相傳授,成為一種私學。不久,孔安國死,立古文《尚書》於學官之事遂無人問津。自漢武帝之設立五經博士至王莽之攝政,立於西漢學官的《尚書》始終隻有歐陽與大、小夏侯三家今文學派。然而,追隨學官的人大都以“學”為敲門磚,真心於學問者並不在乎所學者究竟為官抑或為私,故古文《尚書》雖不得立於學官,師從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者並不乏其人,司馬遷就是其中之一。司馬遷既懂古文,又因身為史官,得以閱讀宮廷藏書,因而司馬遷在《史記》中不僅采用過孔安國的古文派觀點,而且還引用過孔安國獻給朝廷的古文《尚書》原本中的“逸書”的文字和篇目。

不過,古文《尚書》的“逸書”並不在孔安國傳授的古文《尚書》範圍之內。今文家派和古文家派所傳授的《尚書》皆以今、古文本共同所有的二十九篇為限。據《漢書·藝文誌》,今、古文本在這共同的二十九篇之中的文字出入總共隻有七百多處。今、古文家的主要區別,並不在於《尚書》經文而在於對《尚書》經文所作的講解。伏生與孔安國如何講解《尚書》?無從得知,因兩人的傳授都是口授,並不曾著書立說。西漢末期出現過一本來路不明的《尚書大傳》(“傳”的讀法和意思皆與《孔傳古文尚書》中的“傳”字相同),相傳為伏生所撰,故又稱為《伏生大傳》。是否的確反映伏生的講解?不可得而知。不出自伏生本人的手筆,則無可置疑。伏生雖不曾為《尚書》寫“傳”,今文家發展至歐陽與大、小夏侯三派之時卻已有各自的講章,如《歐陽章句》、《歐陽說義》、《大夏侯章句》、《大夏侯解故》、《小夏侯章句》、《小夏侯解故》等等皆是。這些講章並不注重於解釋字句,而是摘取《尚書》的字句,同陰陽五行、曆史傳說、儒家倫理、讖緯迷信等等牽強附會、任意發揮。其中以小夏侯一派尤為突出,動輒寫下幾十萬字的講章。例如,據《漢書·儒林傳》,該派學者秦恭、字延君,增廣小夏侯之章句至百萬言。顏師古注《漢書·藝文誌》引桓譚《新論》:“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至十萬餘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近”與“延”,形近而混。兩說實同指秦恭其人無疑。秦恭章句的繁瑣與喋喋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不知是否受今文《尚書》家洋洋萬言講章的啟發,漢成帝時出現一種與各經書對應的所謂“緯書”,皆冒充先秦時代的著作,或用文字或用圖形同各對應的經書作種種附會之說。其中有關《尚書》的“緯書”有《尚書中候》、《尚書璿璣鈐》等,合稱之為《尚書緯》。《尚書緯》捏造孔子刪《尚書》的故事,詭稱《尚書》原本有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刪為一百二十篇,以一百零二篇作《尚書》,剩下的十八篇作《尚書中候》。如此這般說,顯然是為偽書《尚書中候》作宣傳。這些“緯書”曾一度盛行,以至經這些“緯書”散布的謠言居然對後世學術界產生影響。比如,孔子刪《尚書》的說法就長年被一些學者深信不疑或將信將疑。

            於是,有人利用這類謊話進一步作偽。漢成帝時山東東萊人張霸獻上一部一百零二篇的古文《尚書》,稱之為《百兩篇》。經朝廷博士們與皇室收藏的古文本核對,發現這部所謂“百兩篇”者,不過是把孔安國所傳的古文《尚書》二十九篇拆散成多篇,並加上當時業已出現的所謂《書序》以及《左傳》的一些文字重新組合而成。張霸自稱授業於其父,其父另有弟子樊並。奇怪的是,如此這般明顯作偽,張霸不僅不曾受到處罰,所獻的所謂《百兩篇》居然得以立於學官,後因樊並造反方才取締。據《漢書·儒林傳》,《百兩篇》之所以會如此離奇地被立於學官,因有太中大夫平當、侍禦史周敞從中為之遊說所致。可見《百兩篇》雖出現於山東,或由朝廷中人授意偽作也未可知。所謂《書序》,是對《尚書》各篇所作的序言,其中總共提到一百篇篇名,序文則不足一百,因有僅存篇名而無序文者,也有若幹篇名共一篇序文者。同《百兩篇》一樣,《書序》也是來路不明之物,然自漢代以降一直與《尚書》本文同刊,並附會為孔子所撰。《史記》對《尚書》若幹篇章的背景作過詳略不等的介紹,見諸《史記》夏、殷、周本紀,《書序》一概抄襲之,可見《書序》出現的年代一定晚於《史記》,孔子作《書序》之說,自然是無稽之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