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經學通論》摘錄(22)

(2011-07-16 07:52:43) 下一個

3 群經略說

 

3.1.

3.1.7 2

 

     “永嘉之亂”後,中原一帶“五胡”割據,史稱“十六國”;西晉王室逃至金陵,偏安江左,史稱“東晉”。東晉之初,朝廷拮拘,用於學術、文化之經費大減,博士之職由原來的十九名減至九名。其中職掌《尚書》者僅得兩名,一名傳鄭玄之學,另一名所傳授者竟然既非賈逵、馬融之學,亦非王肅之學,而是“前偽孔傳”。鄭玄之學得以經動亂而不衰,因勢力雄厚。“前偽孔傳”之得以越賈、馬、王三家而後來居上,想必是因為打著孔安國這塊招牌。不過,“前偽孔傳”雖然得以立於學官,在學術界的地位仍不能與鄭玄一派相提並論。舉例而言,東晉末年對於推廣《尚書》學起過重大作用的大學者範寧,其所講授的《尚書》就完全依鄭玄之學說為依據。繼東晉之後,出現南北對恃的相對穩定局麵,史稱“南北朝”。北朝始終隻傳鄭玄之學,時至南齊,“前偽孔傳”也在南朝失傳,於是鄭玄一派成為《尚書》學的唯一學派。不過,鄭玄學派在《尚書》學一枝獨秀,並不等於鄭玄學派在學術文化領域獨領風騷。兩晉、南北朝學術風氣尚玄談,得寵的是《易經》、《老子》與《莊子》。《尚書》屬於樸學,因而乏人問津。北朝崇佛學、輕經學,更置《尚書》於經學中的次要位置,等於是冷板凳中之冷板凳。因此,無論是兩晉還是南北朝,《尚書》學皆遠不及漢、魏之時風行普及。研究《尚書》者漸少,熟悉《尚書》版本來龍去脈者漸稀,這無疑也給“後偽孔傳”的作者提供了可趁之機。

            如果經學繼續無人問津,“後偽孔傳”恐怕也不會出籠。然而,經學忽然時來運轉。因何而時來運轉?因南朝中期梁朝的開國之君梁武帝蕭衍本是精通經學的學者,既為皇帝,即重興太學、恢複五經博士之職,經學於是得以在南朝起死回生。就在此時,一部號稱孔安國所傳的真本古文《尚書》突然廣為流傳。這部《尚書》不僅不同於流行已久的鄭玄注本,而且也不同於“前偽孔傳”,因為這部《尚書》不僅號稱“傳”為孔安國所作,而且其“經文”有五十八篇,與西漢末年包括“逸書”在內的古文《尚書》的篇數相合,較之古文《尚書》家流傳已久的三十四篇本,則多出二十四篇。這二十四篇的篇名是:

1.           舜典

2.           大禹謨

3.           益稷

4.           五子之歌

5.           胤征

6.           仲虺之誥

7.           湯誥

8.           伊訓

9.           太甲上

10.      太甲中

11.      太甲下

12.      鹹有一德

13.      說命上

14.      說命中

15.      說命下

16.      武成

17.      旅獒

18.      微子之命

19.      蔡仲之命

20.      周官

21.      君陳

22.      畢命

23.      君牙

24.      冏命

 

 

這部《尚書》有三十三篇經文之篇目及內容與鄭玄注本完全相同,《泰誓》三篇則篇目雖同而內容不同。在多出的二十四篇之中,《舜典》篇其實就是三十四篇古文本《堯典》篇的後半部,《益稷》篇其實就是三十四篇古文本《皋陶謨》篇的後半部。至於《泰誓》三篇,雖然見諸三十四篇古文本,“後偽孔傳”的作者卻棄之不用,而是另撰三篇。於是,這部偽《尚書》的經文與傳統三十四篇古文本的經文之不同,實為二十五篇。

至於號稱孔安國寫的“傳”,與“前偽孔傳”的“傳”有無關係?有何關係?皆無從考核。或以為但凡存在於“前偽孔傳”的“傳文”,“後偽孔傳”的作者大抵皆抄襲之。其實未必,因“後偽孔傳”的作者並非但凡能抄襲之時皆以抄襲為務。 比如,《泰誓》三篇的經文,今、古文《尚書》原本皆有諸,而“後偽孔傳”的作者卻斷然棄之不用,而是通過搜羅先秦文獻對《泰誓》篇的徵引以及其他有關文字拚湊成新的三篇。若不是有馬融指出今、古文《尚書·泰誓》三篇的文字可疑在先,這手法不可不謂高明之極。既有馬融指點迷津在先,如此這般則頗有泄露天機之嫌。令人不解的是,多年來並無人看破這一點。除去偽造經文與傳文,“後偽孔傳”的作者還偽造孔安國的“序言”,敘述孔安國獲得這部古文《尚書》以及為之作“傳”的經過。此外,以往各種版本皆把“書序”集中編排在全書正文之後,“後偽孔傳”的作者卻把“書序”根據篇名拆開,分別編排在各篇之前。如此這般加工令這部《尚書》看起來更加係統化,因而也更加“現代化”,本應是作偽的蛛絲馬跡,卻也多年不曾有人看破,也是令人費解。

 

            這部偽造的古文《尚書》雖然到梁朝才開始流行,卻據說早在東晉之初就已出現。根據學術界陳陳相因的傳說:東晉元帝之時,豫章內史梅賾(梅,一作枚;賾,一作頤)向晉元帝獻上這部《孔傳古文尚書》。據梅賾說,這部《尚書》由魏末晉初學者鄭衝傳給扶風人蘇愉,蘇愉傳天水人梁柳,梁柳傳城陽人臧曹,臧曹傳給梅賾。梁柳是晉初大學者皇甫謐的表弟,皇甫謐不僅在梁柳處見過這部《尚書》,而且在所著《帝王世紀》中予以引用。《帝王世紀》今已佚失,僅存零星引文。又據說範寧替這部古文《尚書》作過注解,不過當時《舜典》篇的“傳”仍然缺如,直到南齊建武四年才由姚方興發現有“傳”文的《舜典》篇。姚方興把這篇經文連同傳文一起獻給朝廷,朝廷對姚方興所獻進行審查,發現姚方興所獻的《舜典》篇經文比梅賾所獻者多出十二個字。當時正充任博士的蕭衍,不信姚方興所獻者為真,姚本人不久又犯罪被殺,故姚所獻之經傳遂無人問津。至於鄭衝從何獲得這部《尚書》,則傳說完全沒有交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