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經學通論》摘錄(21)

(2011-07-14 19:29:35) 下一個

3 群經略說

 

3.1.

 

3.1.7

           

王肅,曹魏時大儒,王朗之子。王朗師承楊賜,以精通《易經》著稱。楊賜即號稱“關西孔子”的楊震之孫、因“雞肋”聞名並也因此而見殺的楊修之祖,故王肅之學,同賈逵一樣,也是家學淵源。王肅還有個更為知名的親戚,晉代創建者之一的司馬昭,正是王肅的女婿。王肅於《尚書》、《詩經》、《左傳》、《論語》、“三禮”等皆有注釋,並皆得以立於學官,其父王朗所傳《易經》也得以立於學官,因而門生遍布朝廷,形成與鄭玄一派分庭抗禮之勢。

王肅之學固有其獨到之處,然其學之所以能在短期間內異軍突起,正因有司馬氏為其政治靠山之故。王肅尚未出世之時,鄭玄業已公認為學術權威,故即使有政治靠山如王肅,想要動搖鄭玄的學術地位也絕對不易。王肅於是施展出如下兩招:其一,抬舉鄭玄的前輩。但凡鄭玄之說與賈逵、馬融不同者,王肅皆據賈、馬之說以抨擊鄭說。其二,偽造古書以證鄭說之誤與己說之正。前一招無可指責,後一招則無可原諒。前文提到的偽作《孔子家語》,一貫被視為出自王肅之手。被近人疑為王肅或王肅同夥所偽造者,還有《孔叢子》以及冒充孔安國著的《孔傳古文尚書》。就內容分析,《孔傳古文尚書》似為王肅的《尚書注》作聲援,而《孔叢子》則似為《孔傳古文尚書》作宣傳,有些地方甚至還似為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作輿論。極可能由於這樣的政治原因,來曆不明的《孔傳古文尚書》一經出現,居然就同賈、馬、鄭、王四家的《尚書》一起立於學官,成為朝廷法定的一派。

            除去政治因素之外,這部偽造的《孔傳古文尚書》之所以能輕易地被接受,還因為這部所謂的《孔傳古文尚書》並沒有偽造經文,隻是在賈、馬、鄭、王四家之外增加了一家注釋。注釋本來人人可作,假托孔安國的名義,不過旨在加強其權威性而已。後世學者大都忽略了這一點,誤以為魏末出現的《孔傳古文尚書》就是如今流傳於世的《孔傳古文尚書》,不加區別地簡稱之為“偽孔傳”,從而進一步混淆了《尚書》的曆史。其實,流傳至今的《孔傳古文尚書》不僅偽造了孔安國的注釋,而且偽造了《尚書》經文,出現的時代也更晚,絕不可與魏晉之時立於學官的這部《孔傳古文尚書》混為一談。為示區別起見,姑稱前出者為“前偽孔傳”,後出者為“後偽孔傳”。

“前偽孔傳”的出現,因完全缺乏線索,故隻能以“來曆不明”四字概括之。至於“後偽孔傳”的出現,卻離奇曲折得簡直可以演義為一篇偵探小說。欲知“後偽孔傳”的來曆,得先從“五胡亂華”談起。所謂“五胡”,指匈奴、鮮卑、羌、氐、羯五種曆史上的少數民族。強調“曆史上”,因五種之中除羌之外,餘皆不複存。所謂“不複存”,並非斬盡殺絕或全部驅逐於境外,而是混融於華夏,遂不複辨認。所謂“亂華”,指發動叛亂,致令西晉王朝覆滅,並在北方形成割據與混戰的局麵。“五胡亂華”延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就《尚書》的曆史而言,則隻須集中注意力於“五胡亂華”之初、史稱“永嘉之亂”的事件。

“永嘉”,晉懷帝的年號。永嘉五年匈奴劉聰 (匈奴單於降漢內遷之後,受賜姓劉氏,劉聰為單於之後,故以劉為氏。)攻占洛陽,俘晉懷帝,縱火焚燒洛陽皇宮,使皇宮藏書蕩然無存,其對於圖書文獻的破壞,絕對不在當年項羽焚燒秦宮之下。當時今文《尚書》在民間已不流行,藏於皇宮的歐陽以及大、小夏侯的本子複毀之於火,於是自西漢伏生流傳下來的今文《尚書》,在經過四百年的興衰之後,終於徹底失傳。孔安國所獻的古文《尚書》原件如果有幸逃脫董卓之亂,如今也是化作灰燼了。古文《尚書》學雖於民間流傳,不曾因此而絕滅,但民間流傳的古文《尚書》版本從來不包括“逸書”在內,故從此古文《尚書》的“逸書”也如今文《尚書》一般,徹底失傳。由此可見,就《尚書》而言,“永嘉之亂”造成的損失,名副其實慘重不堪。經過這次慘重不堪的損失,今、古文《尚書》經文的本來麵貌竟如何?各流派之注釋的本來麵貌竟如何?遂無從得知,而“後偽孔傳”於是得以乘虛而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