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經學通論》摘錄(20)

(2011-07-13 16:34:15) 下一個

3 群經略說

 

3.1.

 

3.1.6

           

 

不過,東漢古文《尚書》學派雖然在學術界大盛,今文《尚書》畢竟是學官的基礎教材。東漢朝廷於今文五經皆製訂了標準讀本,用漆寫成。因藏於皇宮藏書閣蘭台,故稱之為“蘭台漆書”。民間所傳授的今文五經版本頗有差異,不見得盡與“蘭台漆書”相同,為保證能通過朝廷的考試從而獲取官職,於是有應試者買通掌管“蘭台漆書”的官吏,篡改“蘭台漆書”的文字,使之與自己熟讀的版本相同。行賄受賄的人多了,“蘭台漆書”自然是一改再改,以至一時間今文家派出現經文版本危機,眾學者莫知孰從。於是,到漢靈帝之時,大學者、大文人兼大書法家蔡邕建議把標準經書讀本刻石,使行賄者無從下手。

東漢朝廷采納了蔡邕的建議,並令蔡邕主持其事。蔡邕於是會同其他學者一起,對《易》、《尚書》、《詩》、《儀禮》、《春秋》經文及《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今文官方定本進行一番整理,最後由蔡邕親自執筆用隸書書寫。熹平四年 動工刻石,分別刻於六十四塊石碑之上,曆八年始完工,完工之後石碑立於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太學講台之前的廣場。當時朝廷官員、地方儒生紛紛前來抄寫,日以千計,車馬塞途、盛況空前。刻在石碑上的經文,史稱“漢石經”,或“熹平石經”,又因其為用隸書一種書體寫成,亦稱“一體石經”。“熹平石經”的《尚書》經文,以歐陽家的版本為主,校之以大、小夏侯兩家的本子,共一萬八千六百五十字。如今“熹平石經”殘片拓本中所存《尚書》經文共計八百零九字,不足原件百分之五。

            “熹平石經”樹立不到十年,發生董卓脅持漢獻帝遷都長安之亂,洛陽皇宮所藏圖書以及立於太學的“熹平石經”皆遭受嚴重損壞。經過一番混戰,待到曹魏政權的建立,文化事業方才有所恢複。魏文帝曹丕不僅重新設立五經博士,而且曾經修複“熹平石經”。至於魏國所設的五經博士之中,於《尚書》采取了哪幾家?因史書失載,未可斷定。可以肯定的是,古文《尚書》已被正式立於學官。因“熹平石經”所刻為今文,故魏國於正始年間根據古文版本重新刻了一次石經。史稱“魏石經”或“正始石經”,也稱“三體石經”。稱“魏”或“正始”,其意自明,不言而喻。稱“三體”,因石刻對每一種經典,皆用先秦古文、秦篆與隸書三種書體分別刻劃一次。

如前所述,孔安國得古文《尚書》之後,為便一般人認識起見,曾用隸書筆法改寫,古文原件獻給了皇帝,非朝廷學者莫得一睹,而外間經孔安國所傳的所謂古文《尚書》的文字實際上並非古文而是所謂“隸古定”。“三體石經”之所以能於此時問世,係因杜林獲得漆書先秦古文《尚書》一卷之後,先秦古文字經衛宏與《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等人的研究,漸為不少學者與書法家所認識與臨摹。例如,當時有位古文《尚書》學者兼書法家,複姓邯鄲,單名淳,就曾用先秦古文抄寫過《尚書》,頗受時人珍重。當“三體石經”刻石之時,遂用邯鄲淳寫的先秦古文《尚書》作為範本。因其字體筆劃頭粗尾細,類似蝌蚪,故俗稱“科鬥文”。至於為何以邯鄲淳寫的先秦古文《尚書》作為範本,而不取法孔安國所獻原件?史無記載,無從考核。或因原件經董卓之亂,業已喪失或者殘破不堪亦未可知。

今文家派在東漢業已在學術界被古文家派壓倒,至曹魏而古文家派得立於學官,古文經典又刻上石碑,故無論誌在學、還是誌在仕、抑或誌在得兼,無不趨走於古文家之門,而今文家之學遂成絕響。不過,此時古文學派之賈、馬兩家雖然仍立於學官,在學術界卻也皆式微,唯鄭玄一家獨秀。然而,鄭玄一家獨秀的局麵為時亦不長,不久就形成鄭玄與王肅兩家對抗的局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