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美國政府為何必須搶救銀行?

(2009-02-02 21:51:09) 下一個

     年前聽到過這麽一個笑話:一個5歲小女孩經常聽她媽說:“沒醬油了,得買點兒去。”“沒白菜了,得買點兒去。”…… 一次聽她媽說:“沒錢了,怎麽辦?”女孩立即回應道:“這還不容易,怎麽不買點兒去?”

     近來美國政府撥款7千億美金搶救銀行業,網上網下聽到一片叫罵之聲:美國難道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私人銀行虧損,憑什麽不聽其自生自滅?由此可見,不明錢與貨物之不同者,大有人在,絕不限於那5歲的小女孩。

     美國的銀行本來有兩類,一種稱之為商業銀行,另一種稱之為投資銀行,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各道。上個世紀80年代末,美國政府推動一次銀行管理製度改革,結果之一,是準許商業銀行經營本來限於投資銀行的業務。去年臨近歲末之時,集中在牆街的投資銀行紛紛落馬,或倒閉,或被商業銀行收購,最後兩家最大的投資銀行終於也支撐不住,在聯邦政府的支持下改頭換麵為商業銀行。至此,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遂徹底合流。

     不過,二者雖然合流,其業務的性質依然有別。簡言之,商業銀行部門的業務是生產資本,而投資銀行部門的業務是運作資本。

令銀行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正是這資本二字。其他行業,無論是從事生產還是從事服務,都是利用資本、消耗資本的生意,唯有銀行是生產資本、運作資本的生意。沒有商業銀行就沒有資本,沒有投資銀行就沒有資本的集散與周轉,二者皆無之時,哪還能有什麽資本主義社會?所以, 別的行業都可以聽其自生自滅,唯獨銀行不可。不搶救銀行,無異於自殺。

 

有人破口大罵銀行家們為騙子,大抵也是出於對銀行生意性質的不明。投資銀行做的是股票生意,股票是用來衡量公司未來價值的。未來價值如何得知?一味靠估。估之與騙,期間不能以寸,一不留神,就會由估而騙,不足為奇。商業銀行做的是生產資本的生意。所謂生產資本,就是變出更多的錢來。怎麽變?一味靠騙。不是笑話,也憤世嫉俗的反話。比如說吧,某甲隻有100元,卻對某乙說,可以借給某乙1000元。是不是叫騙?絕對叫騙,因為某甲拿不出1000元。而銀行之所以能生產出資本,依靠的正是這種手法。

1001000之比,隻是個比擬的比例。實際上銀行能用100元發放出多少資本,取決於政府的規定。規定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機應變的。每當政府感覺需要更多的資金在市麵流通之時,政府就會升高比例,令銀行可以變出更多的資本來。反之,每當政府感覺需要減少市麵流通資金的時候,政府就會降低比例,於是銀行隻能變出較少的資本。

具體如何操作,各國政府的措施不盡相同。美國目前運用得最多的措施,不是直接調節比例,而是通過所謂“公開市場”向銀行發放政府的債券。債券發放愈多,銀行手中的資金愈少,能夠生產出的資本也就愈少。反之,債券發放得愈少,銀行手上的資金也就愈多,能夠生產出的資本也就愈多。

誰操縱這個“公開市場”?一個稱之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簡稱 FOMC )的機構。該委員會共有委員12名,其中7名為聯邦儲備係統執行董事,1名為聯邦儲備銀行紐約分行行長,剩下4個名額由聯邦儲備銀行其他11個分行行長輪流充任。最高的負責人,就是聯邦儲備係統的執行董事長。

但凡譴責、批評、謾罵美國銀行家們貪婪、欺詐、不負責任等等等等,致令美國金融出現如今的危機者,皆未曾認識到美國銀行家之所以能夠貪婪、欺詐、不負責任等等等等,在於銀行手上有大把的錢,不放出去,那叫經營不善、糟蹋資金。而銀行手上之所以有大把的錢,是因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沒有要求銀行購買更多的債券。換言之,根本的責任並不在銀行,而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所有成員,都不是政治任命,與政黨無關,為避免政治影響,其任期特意與總統錯開。無論是以前的老布什、克林頓、小布什,是現任總統奧巴馬,還是將來的總統xyz,都沒有權力幹預或插手委員會的工作。因此,但凡認為總統要對金融政策及其結果負主要責任,或者以為換個總統就可以立即令金融政策麵目一新者,亦失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