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該怎麽讀《論語》?

(2008-04-22 18:01:12) 下一個

 

      就編輯水平而言,且不說衡之以今日的標準,即使與戰國時代的著作,比如《莊子》、《荀子》、《韓非子》相比,《論語》也隻能說是一本雜亂無章的小冊子。雖然分成篇章,但篇章的劃分與內容毫無關係。各篇的題目大都取第一句的前兩字為名,也毫無意義可言。比如,第一篇篇名“學而”,取自第一句“學而時習之”的前兩個字。如此這般說,絕對沒有小覷《論語》之意。恰恰相反,如此雜亂無章,正好說明《論語》是一部原始與樸素之作,絕沒有經過後人的潤色從而失真。

      自秦漢以降,下至打倒孔家店的那幫英雄好漢得勢之前,《論語》是讀書人必讀之物。經過70-80年的中斷,如今中國又重新興起讀《論語》的風潮。

該怎麽讀?

      如果目的並不在於研究孔子的學術思想,而僅在於尋求個人道德修養的準則,其實根本不必讀《論語》。為何不必?原因有二。

其一,《論語》並非字字句句皆真理,一句頂一萬句。事實上,任何人、任何神說的話、寫的文章,都不可能字字句句皆真理,一句頂一萬句。所謂神,無論是基督耶穌,還是馬恩列斯毛魯,都是人造的。無人便無神,有人然後有神。所謂“任何人、任何神”,不過是加重語氣的說法,其實就是“任何人”。但凡不同意這種觀點的人,更不必讀《論語》,因為《論語》是寫給理性的人、有獨立思維能力的人看的。以為存在“字字句句皆真理,一句頂一萬句”者,還是去禱告為妙,讀《論語》,隻會自討沒趣。此外,孔子是無神論者,把孔子當成神,本身是對孔子的最大誤解。

      《論語》不僅並非字字句句皆真理,而且還包含一些….怎麽說呢?有人會說包含一些糟粕。柞裏子以為未見得合適。以柞裏子之見,“糟粕”是古今中外皆視之為“惡”、為“劣”、為“不齒”者。《論語》中並沒有這樣的內容。《論語》有的,隻是很少的一些不合時宜的說法。孔子之世,距今大約兩千五百年。指望兩千五百年前的人所說的話字字句句合乎當今之時宜,絕對不現實。不過,既有不合時宜的說法,逐字逐句讀之,也大可不必。

      其二,也是更為重要的是,孔子已經將其道德修養理論濃縮為一個字。一個什麽字?一個“恕”字。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一個“恕”字恐怕是過於概括、過於簡練。不過,別急,還是不用讀《論語》。因為孔子已經對“恕”字下了八個字的定義。八個什麽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成今日的白話,就是“自己不願接受的,別強加於他人”。

      不少人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己之所欲,施之於人”一類的說法相提並論,以為異曲同工、大同小異。大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消極的、自律的、平和的態度。“己之所欲,施之於人”是積極的、外向的、囂張的態度。惟其消極、自律、平和,故得為“恕”。積極、外向、囂張,恰是“不恕”的表現。輸出革命、輸出民主、輸出任何意識形態或宗教信仰,從而導致紛爭、戰爭,都是“己之所欲,施之於人”的結果。反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正是充分意識到與肯定個體人權的體現。

      倘若以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依然過於籠統,過於原則性,還是沒有必要讀《論語》。因為孔子已經把如何做人的細則歸納為這麽一句話: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成今日之白話,就是:

“君子有九件事念念不忘:看要看得清楚,聽要聽得明白,臉色要保持溫和,態度要保持恭敬,說話要誠實,辦事要謹慎,有疑難要請教,忿恨時要考慮後患,有利益可得時要想想是否於理該得。”

      記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君子有九思”這麽兩段話,遵循之以為修身的準則,足矣。倘若人人都能實行之,必致和諧世界。

 

      誠然,不必讀,不等於不可讀。事實上,對於能讀懂文言者而言,《論語》的可讀性極高。如果與《史記·孔子世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同讀,效果將會更好。

      真正不可讀的是《孔子家語》。如今的《孔子家語》是一部偽書,原著早在漢代就已不存。偽書未必都不可讀,但《孔子家語》這部偽書卻的確不可讀,因為其中充斥後代腐儒的腐朽思想。比如,捏造一些奇談怪論以掩蓋孔子之為私生子的事實。可怪的是,目前這部偽書好像挺受歡迎,到處皆可見。

 

      孔子的思想集中表現於《論語》,有案可稽。可誤會與誤解卻屢見不鮮、流傳甚廣。亦甚可怪。最常見的誤會與誤解有四。

      其一:為仁不富,為富不仁。

      這是孔子的死敵陽虎說的話,不是孔子說的話。孔子的觀點是: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意思是:“富與貴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以正當的途徑得之,就不應當得;貧與賤是人人都討厭的,如果不能以正當的途徑去之,就不應當去”。

可見孔子絕對沒有排斥富貴之意,恰恰相反,肯定富貴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反對的隻是不擇手段謀取富貴。

其二,三思而後行。

這是當時對先於孔子的魯國權臣季文子的評論。孔子反對“三思而後行”。孔子的觀點是:“再,斯可矣”。思考兩次就夠了。所謂“三”與“再”,當然隻是約略之辭。孔子反對的是:“反複多次思量”,主張的是:“認真的思考”。

      其三,以德報怨。

      孔子反對“以德報怨”。孔子的主張是:“以直報怨”。所謂“直”,就是“公正”的意思。但凡以為“和稀泥、調和折中、不講曲直一概寬容”等等,為孔子的“中庸”思想者,皆失之。

      其四,忠君。

      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禮”,指規章製度。意思是:隻有在為人君者根據規章製度使用臣子之時,臣子才有盡忠的必要。可見孔子的“忠君”思想是有條件的,與後世腐儒的愚忠大異其趣。

      孔子一生奔走魯、齊、衛、陳、蔡、楚等多國,不停地尋找出仕的機會。還差點兒追隨公山不狃、佛肸造反。可見,孔子所謂的“忠君”,是指“一日為某人之臣,一日忠於某人”。並不是“一日為某人之臣,一世隻能為某人之臣”。也與後世腐儒鼓吹的“忠於一姓”的思想分道揚鑣。

     

            最後想說說孔子的形象。提起孔子,往往令人想象出一位須發皓白、腰背略彎的老者。這樣的形象也正是國內確定的所謂孔子官方像。其實,孔子何嚐不曾年輕過?事實上,孔子的出名、出仕正在年輕之時。據史記的記載,孔子因個子高大而有“長人”的綽號。山東人是中國身高最高者,居山東而有“長人”的綽號,可見孔子乃長人國的長人。咱怎麽就不能為孔子樹立一個年輕、高大的帥哥形象,而非要滿足於彎腰駝背的糟老頭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zuolizi 回複 悄悄話 thx
兩隻黃鸝 回複 悄悄話 ding!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