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美國風》(7)

(2007-03-06 19:22:35) 下一個

柞裏子:《美國風·生活瑣談之四》(3

 

            絕大多數初從國內來的人,手頭拮據,不得不舍新車而取舊車。然而,買舊車也有買舊車的難。如果不懂車,十之八、九上當。有些人以為不從私人手上買,而從舊車經銷商手上買,雖不懂車,也可免於上當。其實卻恰恰相反。據統計,在美國最不受人信任的就是舊車經銷商,其次才是政客。可見在舊車經銷商手上吃過虧、上過當的不知凡幾。所謂懂車,不是指會開而已矣,而是指懂得什麽樣的車會有些什麽樣的毛病,什麽樣的毛病無關緊要,什麽樣的毛病千萬不可取。不少報紙雜誌都有介紹如何買舊車的文章,有的一本正經,有的除提供經驗之談外還幽默可讀。比如,有篇文章說,開動引擎,如果收音機裏傳來的是聒噪的搖滾樂,傳動係統可能有毛病;如果是古典樂,機油可能一年前就該換了。想要聽懂這笑話,先得知道美國的無線電台不是什麽節目都播,而是各自占據一個山頭稱孤道寡。播放古典音樂的,不放搖滾樂,播放搖滾樂的,不放古典音樂,河水不犯井水。聽其人所收聽的電台而明其人之所好,知其人之所好而揣類其人之性格,藉其人之性格而猜度其車的毛病之所在,雖曰玩笑,亦頗近乎正道。

一般來說,買舊車第一要選擇靠性能好的車,如果車是新的時候就不可靠,舊了會如何自然可想而知。美國有不少汽車雜誌,不過,特別重視可靠性能的卻不是汽車雜誌,而是《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消費者報告》並不限於報導和分析汽車的質量,幾乎是所有的消費品無所不包,但總是以對汽車做全麵綜合分析評介的那一期最受歡迎。竊以為凡是《消費者報告》不推薦的,都不可取。如此這般說,可能要惹怒一批喜歡美國而討厭日本的人,因為《消費者報告》雖是一本地道的美國雜誌,受該雜誌推薦的美國車卻如鳳毛麟角,而幾乎所有的日本車都與受推薦之列。有些在美國的中國人比美國人還愛美國,說表麵上不刊登任何公司的廣告以示公允的《消費者報告》一定是暗中收了日本人的錢。對於這樣的中國人,隻有一言四字奉告,曰“不可救藥”。除去看牌子,其次重要的是看年頭和裏程。十年以上或是十萬英裏以上者,大都不可取。年頭長而裏程短也絕不是好兆頭,因為這種車大概經常跑短途,常跑短途的車,其機械的損耗,有甚於常跑長途者。凡是出過較大事故的車也不宜取。怎麽看出有無事故?看車身是否有局部地方的油漆光澤同其餘的地方不同。如果有,就說明該局部地區曾受過碰撞,外傷雖經修補,內傷如何,難以判斷。引擎的馬力還剩下多少?可以拔下幾根汽缸接頭,看看是否仍能發動,從而估計個大概。或者,可以請修車鋪查出個比較精確的數字。至於輪胎和閘的新舊,車內外保養的好壞,隻能用做討價還價的砝碼,不能當做取舍的依憑。

            無論買新車還是買舊車,還有一難,難在如何還價。美國新舊車市場上最缺德的陋習,就是漫天要價,不懂得就地還錢的顧客隻有任其宰割。其實,無論新車還是舊車,都可以從雜誌或書本上查到合理的價錢。至於能否按照本本上寫著的合理價格買下車,卻是另一回事。據說汽車推銷員特別喜歡欺負女性和非白人種,是以非白非男難得討到合理的價格。通用汽車公司新成立的分公司“薩特”有意改變這種討價還價的陋習,所有“薩特”的車輛一律明碼實價。不少人在報上為“薩特”的這種新風尚叫好,可是其他公司,包括通用公司的其他分公司在內,均無效仿之意,而且某報還登出一項統計,說是絕大部份顧客更喜歡討價還價的做法。如果不是有人在統計上做了手腳,就是美國人沒聽說過“隻有買錯的,沒有賣錯的”這句話。 

            記得上中學的時候翻看過一本四十年代出版的大學英文選讀,其中有一篇文章發表在汽車剛剛問世不久,文章的作者對汽車的出現予以無情的抨擊,說隻是為了圖快而釀成使財產和性命遭殃的車禍,實屬愚昧和殘忍之舉。文章結尾時並呼籲世人立即停止生產汽車。這篇文章在今天來看其可笑的程度絕不亞於因噎費食,不幸的是,令該文作者擔憂的車禍隨著車輛的增加而有增無減。據美國國家高速公路安全局的統計,美國一九九四年因車禍而造成的損失高達一千五百零五億美元,平均每人五百八十元。不幸中的萬幸是,由於新近生產的車輛的安全性能有所提高,因車禍而造成的死亡率似乎有所下降。比如,一九九四年死於車禍的人數比一九九零年減少了四千人。釀成車禍的原因多種多樣,最為常見的是酗酒和超速。據統計,一九九四年因酗酒而釀成的車禍占車禍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一,因行車過快而釀成的車禍占造成死亡的車禍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一。

在我認識的人中間,凡是有過幾年開車曆史的,幾乎沒有不曾因開車而卷入事故的,所幸還不曾有任何一位因事故而受傷。即使買了保險,即使不曾受傷,即使卷入的事故小得絕對談不上是禍,也仍是令人頭疼的事。如果沒有另一方卷入,損壞的隻是自己的車,那還比較簡單。如果損害程度不嚴重,修理費用又不足買保險時定下的自付額,或不高過自付額太多,當然是自己了結拉倒,修不修由你。遇上非修不可,而修理費又超出自付額頗多時,就要首先報告保險公司,去保險公司指定的地方檢查和驗證傷痕。如何修,去什麽地方修也得聽保險公司的調遣,否則,保險公司會拒不付款。一切都遵照保險公司的要求做了,也並不等於萬事大吉。首先,你自己還是得付自付額所規定的款項。此外,等保險合同到期,需要延長合同時,保險公司極可能會提高保險金額,理由是你屬於有出事記錄的非安全駕車者。如果是同其他車輛相撞,事情就很可能複雜得多。美國有少數州是所謂“無錯州”,“無錯州”的得名,在於事故發生之後,不問肇事原因,一律由各自的保險公司負責處理各自的損失。之所以製訂這種不問青紅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的法律,官方的解釋是為了省卻因追究責任而可能招至的、沒完沒了糾纏不清的官司。不著手改革法律程序,而出此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的下策,足見這些州的立法機構所養的都是一批十足的酒囊飯袋,稱這些州為“無錯州”還不如稱之為“無才州”更為名副其實。

幸而大部份州尚未如此這般依樣畫葫蘆,事故發生後首先要判斷哪一方是肇事者,一切損失都由肇事者及其保險公司負責賠償。在沒有爭執的情況下,誰錯誰非可以私下了結。一般的方法是記下肇事者的駕駛執照號碼和保險公司的名字,然後將事故報告自己的保險公司,由雙方保險公司處理賠償細節。也有的肇事人不想在其保險公司和交通局留下記錄,願意當場付現款賠償的。若有爭執,就得等交通警前來中裁。千萬要記住,在警車未來之前不可讓對方移動車輛,因為警方可能需要通過事發現場的位置判斷肇事的原因。此外,除非當場賠款了結,或者對方同意寫清事發的原因和損壞的細節並簽字劃押,否則,私下了結不如等警察來立下官方記錄為宜,以免對方事後訛詐或抵賴〔多年前我在舊金山幾乎被人訛詐成功。那是一個星期六下午,我帶外地來的朋友去金門橋觀光後回宅,當時公路上擁擠非常,連續二,三十分鍾內手腳不停地忙於換檔和刹車。一不小心,刹車踩慢了一步,車前的防撞板同前麵的車的後防撞板發生了極其輕微的碰撞。兩車均未受任何損傷,但是前麵那輛車上的人說他開的車子是公司的公車,為慎重起見,他要記下我的駕駛執照號碼。當時心急趕路,又聽他口頭承認車子並無任何損傷,遂懶得等警察,把我的駕駛硒照號碼告訴他後繼續上路。上車後越想越覺得有問題,既然同意並無損壞,有何必要記下我的駕駛執照號碼?於是,急忙拿起照相機把那輛車的車尾拍下。第二天,懷疑的事果然發生了。一個女的打來電話,自稱是某公司的秘書,說公司的一輛汽車的側麵被撞傷,用車的人留下了我的駕駛執照號碼,說是叫我的車撞的。我告訴她我這裏有照片為證,不僅能證明兩車當時一前一後,不可能發生側麵的碰撞,而且也能證明兩車發生極其輕微的碰撞後,前車完好無損。那女人聽我言之鑿鑿,立即掛斷電話,不再羅嗦。    

            小時候聽人說起上海有位財神爺極其節儉,沒有私用轎車且不說,上街總是乘公共汽車,連出租汽車都不肯坐。可是他在上海蓋住宅時卻在大門外留下塊可供車房用的地皮。朋友們不懂他的用意,他說他自己是不會買汽車的,但他死後他的敗家子們哪裏會不買車。如果現在不把車房的地皮準備好,將來要買地蓋車房時豈不是會被人大敲竹杆。看來此人的發財大概並不是因為節儉,而是極有商業頭腦。美國紐約市興蓋起來的時候,私用汽車尚不普及,蓋房子的人大都缺乏此人的商業頭腦,沒有預先留下供車房用的地皮,以至如今想在紐約有塊停車用的地,價錢會高得同其他地方的一幢房子相當。結果是紐約市絕大多數居民都沒有私用汽車,成為美國絕無僅有的缺車戶。

這並不是說紐約城裏沒有車,恰恰相反,紐約是美國交通最擁擠的城市之一。除去公共汽車和出租汽車外,私用汽車也不少,隻是大都不屬於紐約市的居民而屬於外來人。外來人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遊客或出差者,另一種是家不在紐約卻在紐約上班的,第三種是住在紐約不遠,有空來紐約采購、下飯館、看表演、參觀展覽的。我在普林斯頓的那兩年,就屬於這第三種。在紐約開車會有令人絕對意想不到的經驗。車在十字路口遇紅燈停下來,五、六個,甚至七、八個黑孩子蜂擁而上,不由分說便向車窗上噴灑肥皂水,然後七手八腳拿起毛巾擦玻璃。別以為這是義務勞動,美國沒有學雷鋒的運動,這是一種變相行乞,或者說變相勒索。說是行乞,因為有幾雙手同時在車窗外張開,等著你把錢放下去;說是勒索,因為沒有人敢不放錢。如果不給錢,會有什麽後果?車窗被敲破?車身被劃壞?輪胎被戳穿?不知道,因為從來沒敢嚐試過。

美國第二大城洛杉磯是汽車大行其道之後才發展起來的,城市鋪得極寬,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洛杉磯居民的麻煩不是不能有車,而是非有不可。車多了,空氣不免汙染。這問題不限於洛杉磯,但由於洛杉磯背枕高山的自然條件,空氣汙染的問題尤為嚴重。洛杉磯和加州另一大城市舊金山都極力號召人們共車上班。舊金山的海灣大橋還特別辟一條共車專線。過橋本是要收費的,共車專線卻免費,使用共車專線的條件是車上至少要有三人共載。每逢上下班時間,各線在交錢閘口附近總是擠得水泄不通,唯獨共車專線暢通無阻。可見政府雖號召,響應卻並不熱烈。除洛杉磯之外,以交通擁擠聞名的還有芝加哥和休斯頓。休斯頓之所以擁擠,據說是因為城市發展太快,高速公路的修建跟不上人口的增長。

芝加哥人對於芝加哥之所以擁擠,卻持恰恰相反的看法,以為是高速公路修得越多就越擁擠,因為芝加哥的經驗是每有修建新高速公路的計劃,計劃中的高速公路所經之地必然大興土木建造住宅,高速公路一旦通車,路麵立即為車所填滿,讓人覺得還須再修一條方才夠用。對於芝加哥的擁擠,我有切身的體會。舊金山灣區的交通擁擠已經令當地人叫苦不迭,但當我從舊金山遷居芝加哥後,才認識到舊金山不過是個小巫。美國人把上下班這段交通特別苦忙的時間稱之為“rush hour”,姑譯之曰“亂時”。芝加哥的非“亂時”的擁擠狀態同其他城市的“亂時”相去無幾。芝加哥的“亂時”會擁擠到什麽程度呢?不太壞的時候,車輛可以名副其實地爬行;真正糟糕的時候,高速公路成為延綿上十英裏的停車場。鑒於號召共車上班不見成效,如今洛杉磯和休斯頓地方政府定下法令,規定凡是在市區設有一定規模辦公機構的公司和組織,必須指派一定百分比的雇員在家上班。在家如何辦公?通過電話線把家中的個人電腦同公司的電腦網絡連接起來。美國人把這種上班法稱之為“telecommuniting”,是個尚不被字典收錄的新字。“communiting”指定期往返,引申之,指上下班。大凡同“電”有關的詞,都冠以“tele”,比如,“telephone”是“電話”,“television”是“電視”。以此類推,不妨把“telecommuniting”譯之為“電上班”。這種上班方式是否會越來越普及,目前情形尚不明朗。管人的人大都持保留態度,管人的人一旦看不見被管的人,心裏的不暢快不難理解。管人的人是有權的人,管人的人覺得不舒服的事,想要流行,就不那麽容易了。

 

            出遠門,自己開車的也不少,但距離若是超過一天的行程,就以乘飛機的居多。八十年代初來美國的時候,航空公司不過寥寥數家。最出名的有泛美,聯合,美國,和環球。不久,聯邦政府在航空業推行反管製法,取締對航空生意的管製,任其自由競爭。於是,大大小小的航空公司如雨後春筍冒出頭來。其中最為活躍的一家叫做人民航空公司,以廉價機票相號召,把一些大公司打得措手不及。在這種自由競爭的新環境下,好幾家公司不能及時調整適應,相繼關門大吉。在這批垮台的公司之中,最出人意表的是泛美航空公司。眼見這家在航空史上曾經輝煌燦爛的公司消失於一旦,多少人都不肯置信。然而,在這場競爭之中最具戲劇性的還不是泛美的倒台,而是首先挑起機票戰的人民航空公司終於自食其果,開張不足十年就倒閉了。經過幾番搏鬥之後,老一代航空公司中隻有聯合和美國尚能自保,其餘的兩三家不是處於風雨飄搖,危在旦夕的境地,就是業已投靠外資,寄人籬下了。後起之秀是西南航空公司,競爭的手段也是以廉價相號召,是否也會像曾經曇花一現的人民航空公司那樣好景不長就不得而知了。

            美國最繁忙的機場是芝加哥的鄂海爾國際機場,每天起落的飛機高達兩千架次以上,每年經鄂海爾國際機場上下機的旅客不下三千萬人。繁忙程度僅次於芝加哥的達拉斯-福特斡斯國際機場,每年迎送旅客兩千五百萬。再往下是洛杉磯,亞特蘭大和舊金山的國際機場。造成機場如此忙碌的原因,在於各大城市之間從早到晚幾乎每隔一小時就有一班飛機往來。哪來這麽多乘客呢?絕大多數是因公出差的人。美國大公司的出差率高得驚人,有些公司甚至自有旅行社,專為公司內部出差人員訂購機票,租賃車輛,和安排旅店。航空公司為了籠絡這批旅行常客,競相推出一些獎勵花招。比如,在一定時間內飛行一定裏程,則贈送免費機票等等。這批旅客不僅是航空公司的籠絡對象,也是航空公司的搖錢樹。出差的人往往不能預先安排出門的計劃,說走就得走,說取消就得取消,出差者也往往不願在外過周末,總是在一周之內往而複返。航空公司看準了出差者的出門方式和心態,把可以隨時購買,隨時退換,在一星期之內往返的機票說成是標準機票,價錢定得極高,常常是所謂非標準機票的兩倍甚至三倍。

此外,飛機上的所謂商務艙,頭等艙也都是為出差的公司高級職員而設。頭等艙的票價已經不是一般人能高攀得起,不過,坐頭等艙的卻並不是真正的達官巨富。聯邦政府的官做到部長級,地方政府的官做到大州的州長級或大城市的市長級,出入自有專機接送不在話下。根據規定,聯邦政府的高官也隻有在公幹時方能乘坐官方的專機。事實上這規定卻很少有人遵守,假公濟私早已司空見慣。布什總統任上的總統辦公室主任塞紐紐卻因此而丟了烏紗帽,事緣做得太過份,太顯眼,同時又好得罪記者。美國是個商業社會,不當官而有錢的為數甚夥,沒有特權坐官方的專機,卻有大把鈔票買私用專機。美國各大中城市除去有供航空公司的大型機場之外,往往設有小型機場一所或多所,供這些私用專機起落。有錢買得起私人飛機的自然不是等閑之輩,但在美國商業社會中還算不上是高手。美國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機隊,錢由公司出,所有權也在公司名下,使用權卻隻限於一小撮公司的高層行政人員。既然是慷他人之慨,公司機隊的飛機從設備到服務自然都做到盡善盡美,民航機的頭等艙不堪與之相提並論自不在話下,就是官方的專機也望塵莫及。享受這種免費豪華飛行服務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四年前陪同美國前商務部長布朗來中國訪問的那些公司總裁就都是慣於享受公司專機的高手,其中不少抱怨聯邦專機的條件太差,而那架專機也真是不爭氣,在從北京飛往上海前引擎發生故障,不得不取消一些在上海的活動。

            汽車加飛機,斷送了火車的前途。記得我在國內的時候,中國出版的美國地圖還是滿紙鐵路網,不知如今的新版是否已被公路網所取代。美國的鐵路絕大部份已經廢棄,剩下來的也很難有光明的前途。據說目前仍有錢可賺的客運線隻剩下紐約至華盛頓一線。這一線之所以還有利可圖,是因為在不足二百四十英裏的距離之內連接了紐約,費城,巴爾迪摩,和華盛頓四座大城市,沿線有不少人乘火車上下班。其餘各線靠貨運和政府的津貼維持。政府津貼的理由是維持廉價的公共交通工具,可是有經濟學家指出這種理由其實是不成立的,因為窮人大都乘坐更便宜的長途汽車,隻有有閑階級才會乘火車作長途旅行。“有閑”,不光是要有時間,而且還要有錢來打發時間。火車慢,沒時間的人等不及;時間長,開銷就多,餐車上吃飯要錢,臥鋪上睡覺也要錢,所以乘火車作長途旅行的大都是經濟條件不錯的退休人員。歐洲有一條從法國首都巴黎通往土耳其舊都康斯坦丁堡的火車線,稱之為“東方列車”。前兩年,美國也仿此開辟了一條連接芝加哥和華盛頓的豪華旅遊火車線,稱之為“美國東方列車”,每位旅客從頭到尾的花費在三千美元以上,乘客飲是有閑階級不待言而可知。新辟這麽一條豪華旅遊線當然絕不表示火車客運在美國尚有複興的希望。

 

            美國沒有戶籍本,也沒有身份證,可是並不等於不需要身份證這類東西。事實上,駕駛執照已在美國當作身份證來用。這對於在美國土生土長的人來說,也許不存在什麽問題,凡是成年而又有需要證明自己身份的美國人,恐怕沒有不具備駕駛執照的。對於外來的留學生或移民,有時就會有問題。有位從中國來的朋友,下機伊始就卷入一場嚴重車禍,雖幸免於難,卻從此對汽車產生恐懼,不敢學開車。但沒有駕駛執照即使不開車也諸多不便。比如,開支票沒人肯收,因為拿不出證據來證明自己確實是支票所有人。於是,有人告訴他,不會開車並不意味著搞不到駕駛執照,隻要肯花錢,而且是很少的錢,就可以買一張。開始他不敢,後來出於無耐,隻好硬著頭皮去試試。結果隻花二十元美金就打通了關節,把一張貨真價實的執照搞到手,順利得出奇,可見這種交易早已成為一種中規中矩的生意。

對於需要開車的人來說,駕駛執照是必不可少之物。各州的法令大都規定凡在一年之內三次因駕車違章者,執照予以吊銷。雖有這樣的法令,卻從來不曾聽說有人因此而失去執照,難道美國人都如次小心謹慎,不在一年之內吃三張罰票不成?非也!隻要肯花錢請律師,又付得起額外的追加罰金,交通部門就會篡改違章記錄,把行車違章改成停車違章。停車違章與安全行駛毫無瓜葛,即使有一百次,一千次記錄,也照樣能保住執照。據報載,聖路易斯郊外某高速公路旁有個律師事務所,全所一百多名律師不幹別的,專門從事這種篡改法律記錄的勾當。由此可見,如此這般方才保住執照的人之多。在大多數美國人眼裏,凡是通過律師辦成的事都是合法的,凡是合法的都是合理的。所以從來不見有人譴責這種公然篡改法律記錄的行徑。不僅沒有人譴責,還居然有人把這種做法吹捧為“有贏無輸”的德政。政府多收追加罰金,所以贏了;違章的人免於吊銷執照,所以也贏了。雙方都贏,是以名之曰“有贏無輸”。竊以為似乎應當說是三方而不是雙方都贏才對。律師不是在義務勞動,自然也是贏家。至於是否真的沒有人輸?那倒不見得。經常駕車違章的人,往往是交通事故的肇事者,對於這些人不予應予的懲罰,聽其逍遙法外,無辜卷入交通事故的人難道也是贏家不成?駕駛執照可以用錢買得到,也可以用錢保得住,可見在美國出無車固然是行不得,要是身無銀,恐怕更是寸步難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