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

眼見我所聞耳聞我所見 手寫我所感心感我所寫
個人資料
正文

古文近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

(2011-01-02 09:09:06) 下一個

古文近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

(假仙真人,201111日)

從古文到白話文,本質上是一種翻譯。翻譯界有個說法,就是詩不可譯,指的是詩詞翻譯很難在形、意、神、韻等方麵全部兼顧。把這個說法套用到古語經典上,就是經不可譯。

古語經典,人人都熟悉,人人都理解,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卻差異很大,甚至截然不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下麵幾個:

1.    古文不加標點。不同的斷句和不同的語氣,帶來不同的理解。
2.    古文一字多義。文字的多義性,導致古文的多義性。
3.    古文文字概括。古文簡練,文字含意豐富,現代文字難以兼顧。

本係列注重探索古人的原意,同時也注重探討現代人對古文經典的理解和解讀。


《論語
為政》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一般的解讀,前半句是“子路啊,我告訴你怎樣才算是知道吧。”最後一個“知”,同“智”。“是”是指示代詞,指的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相當於“這”。那“這”到底是什麽?“這”是自己的慎獨修養,還是對他人的襟懷坦白?“這”是對言談的要求,還是對舉止的要求呢?不同的語境,決定了後半句的不同解讀。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

這是自己對自己說的,即要真誠地麵對自己,自我省察,認清自己,正視自己,不能自欺。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就是個聰明人。


【譯文】“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是聰明。”

這是勸人的處世箴言,要待人以誠,與英文中”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的意思相類。這之所以說是聰明,就在於時間久了,大家都會信任你。這是因為大家都相信“日久見人心”的道理。這句話是對不那麽聰明的人來說的,可以說是不聰明人的最聰明做法。


總的來說,這兩個釋義是同一層次的,甚至可以說都是流於表層。任何話語,都可能在表層之下另有深意,孔子的這句話可能也不例外。


【譯文】“該知道的可說知道,不該知道的則說不知道。這是智慧。”

這是明哲保身的處世箴言。該知道的,你說不知道,是要丟烏紗帽的。不該知道的,你說知道,是要掉腦袋的。自己對外人說什麽,取決於環境對自身的要求,而非取決於自己的真實情況。


【譯文】“該說知道的可說知道,不該說知道的則說不知道。這是智慧。”

這是最高的生存法則。自己對人說什麽,取決於說話對象和當時環境,而非取決於自己的真實情況。就算你知道,如果問你的人不該知道,你也不能說你知道。按照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回答。須知,見人要說人話,見鬼要說鬼話,夏蟲不可以語冰也。

上麵這些解讀,都是認為最後一個“知”與前麵的“知”在意思上不同,解為“智”。其實,這個“知”,也完全可能與前麵的“知”同義。


【譯文】“知道自己知道什麽,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麽,這是真知。”

所謂真知,就是知“道”,指的是知人、知己、知時、知勢,不是片麵的、局部的“知”。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局限,這才是真正的知道。隻知道自己所知道的,容易形成自我膨脹的心理,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以至於恃才傲物。隻有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後,才真正知道自己的斤兩,才會想辦法彌補自己的不足,成就大家風範。

從句式上講,“知”表達同一個意思,也是可能的,是有過先例的: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這裏的“過”,就是同一個意思,後一個是強調,指“真正的過錯”。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這裏的“恥”,也是同一個意思,最後一個“無恥”是強調,指“真正的無恥”。


孔子的隻言片語,現在越挖越深,真個微言大義啊。那原意呢?孔子當初也可能不過是說了句家常話,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子路啊,我教給你的,你都明白了嗎?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實話說來,別不懂裝懂。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我這篇短文,你也算是讀過了,那你都讀明白了嗎?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實話說來,別不懂裝懂。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