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

眼見我所聞耳聞我所見 手寫我所感心感我所寫
個人資料
正文

走在新英格蘭的大地上(04)——再遊瓦爾登湖

(2014-09-14 14:28:52) 下一個

走在新英格蘭的大地上(04)——再遊瓦爾登湖

(假仙真人,2014年9月5日)

題簽:我揀拾了兩個冰川時代的鵝卵石:一個送給了梭羅,一個留給自己

我們住的地方,離瓦爾登湖不遠,隻有10.3英裏,大約20分鍾的車程,所以那裏是一遊再遊。

每次去時,從圖書館借張泊車證掛著,基本上都有車位。隻有一次例外。那是今年夏天的一個長周末,正值紐約方君來訪。等我們趕到時,已有告示牌立於路邊,告知車位已滿,公園下午一點重開。夏天去遊泳的人多,碰上一次公園人數超限,不足為奇。

停車場裏,除了那個梭羅小屋之外,公園管理處也設在這裏,另外梭羅學會在這裏有個商店,賣些紀念品和新版圖書。言談中可以看出,商店那位雇員是梭羅的崇拜者,有次還見過他打扮成梭羅的模樣給人導遊。

喜歡打扮成梭羅模樣的,不止他一個。有次遊園後正準備離開,看見有個梭羅裝扮的人,從梭羅小屋裏拿出把椅子,坐在小屋前麵。以為有啥節目,過去一問才知,是在等自己的朋友。

說到節目,公園每周都組織些教育類節目,與瓦爾登湖或梭羅有關。我們參加了兩次,一次是做鉛筆,另一次是種豆子,每次一個小時的樣子。

做鉛筆那次,我們先到了梭羅小屋,沒人。到了預定時間,才有一個老太太敲門進來,我還開玩笑地說:歡迎啊,我還以為就我們幾個來聽課呢。老太太回說:還真有可能就你們幾個來聽課。原來,這位老太太是來講課的。

老太太講得不錯。先講了鉛筆發明之前使用羽毛筆的種種麻煩,又講了當時鉛筆製作的先進國家是德國。接著介紹說梭羅的叔叔在北麵的緬因州發現了製作鉛筆的原料——石墨,梭羅家族自此以製作鉛筆為生。梭羅曾在家庭製筆廠幫過忙,還利用粘土的特點,提高了鉛筆的硬度。梭羅一家靠著鉛筆的收入,蓋起了新房子。

老太太還特意從湖邊撿來了細細的鬆樹枝,在中間打上眼,把鉛筆芯放進去。這樣製作的鉛筆,每個人拿了一個作紀念。這支樹枝鉛筆雖不精致,卻顯得原始樸拙,別有意趣。

種豆的那次,因為有雨,沒去梭羅的豆地,換成在梭羅小屋裏閑談聊天。牽頭的是個年輕人,與那個老太太一樣,是公園的職員。年輕人準備了幾盆豆苗,說公園裏禁止遊客栽種植物花草,也禁止采摘。

借著這個機會,問了那年輕人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玻璃窗,當初是這樣的嗎?要知道,梭羅那個時候,窗玻璃在中國可是稀罕物,很貴。回答是肯定的,梭羅買的是二手玻璃窗,很便宜,不是自己做的。另一個問題是梭羅提到的trap doors在哪兒。年輕人指著一進門地麵上的一個七八十公分見方的地板蓋,說這就是,打開應該是地窖;仰蓬上還有一個,打開可以在仰蓬上麵存放東西。但這個複製品隻是做個樣子。出於安全考慮,並沒有挖地窖,這兩個“陷阱門”隻是樣子貨。

梭羅的豆地這次沒去成,後來專門去了一趟。豆地在公園入口的右邊把角處。那裏實在看不出豆田的樣子,高低不平不說,樹一個比一個高,還有被風吹到的樹木,橫臥在地上。隻有地上的一塊大理石標牌,明白無誤地指示著,這裏就是那個梭羅自耕自種過的豆田。大理石上還刻著《湖濱散記》裏的一句話:我鋤的不再是豆,鋤地的也不再是我。這當然是說他那時那刻的感覺。

豆田剛才是說到就到,實際上並沒有那麽容易,特別是還帶著兩個小孩子。在園內,沒有路從入園處直通豆田,但依稀可以看出有人走過的痕跡。隻不過走的人不多,還沒有踩出路來。我們走在密林裏,高樹矮叢遍布,斷枝荊棘當道,還有蚊蟲吱吱叫。妹妹有時停在枯木前麵,不肯過,非要你抱過去不可。四周沒有人的影子,不知道有什麽會竄出來,萬一是隻熊怎麽辦?別說不可能,這林子住過麋鹿,棲過老鷹,還有熊出沒過。走在這鋪滿枯枝敗葉的林子裏,荒蠻的氛圍籠罩著。在緊張中小心地邁著腳步,警惕地巡視著前路周圍。

離開豆田去梭羅故居的路,名叫老縣鎮大道,想必梭羅走過,還走過無數次。走在這條路上,不再是讓人緊張那樣簡單,而是讓人心生恐懼。路旁有深穀溝壑,裏麵滿是大樹草叢,深不見底。有人曾經下去過嗎?不知道。裏麵會藏著什麽?也不知道。就是走近幾步去看一看,萬一不小心滾落下去的話,也是要命的事。

好在這路不長,一會兒就到了梭羅故居舊址。那裏依然是石堆,石樁,和木牌,依然是樹木環繞。在小屋舊址的周邊,有幾個略高出地麵的樹墩。想必是梭羅和愛默生栽過的白鬆,後來被大火吞噬,隻剩下樹墩還在。側前的那半截枯樹樁,是不是也是那場大火的見證?

在枯樹樁旁邊地上,有一點粉紅色,在綠草叢中格外打眼。圍過去一看,是朵蘭花。隻一朵,粉紅中透著淡白。分明是朵花,卻像花蕾一樣沒有開口處,自我包裹著,就像某些求偶中的鳥類那脖子下麵鼓起的紅球。回家檢索才知,叫袋蘭。

第二天又獨自去了一趟瓦爾登湖。回到家時,手上捧著一株袋蘭。兩個孩子一見,爭著叫道:You are the killer of nature! 到瓦爾登湖這個環境保護發源地遊曆,還是益處多多。這不,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孕育出了環境保護的意識。

瓦爾登湖的環保要求還是比較嚴的。前麵提到植物花草不能栽種或采摘,動物獸鳥好像也不行。但有一個是例外,這就是湖中的魚,讓你釣,也讓你帶走,條件是要遵守州裏的規定:不能活著帶走。因此,瓦爾登湖常年有垂釣者來訪。有人在岸邊釣,有人坐著小船到湖中間釣,還有人冬天鑿冰釣。到湖中間是為了釣大魚,但在岸邊也能釣到個頭不小的魚。我們就見到過有倆退休的中國人,在岸上釣到幾條一斤半大小的虹鱒。

冬季垂釣,還真有人喜歡。每次去,都見到有人在冰上垂釣,且都是幾個人搭伴。他們多是早晨六點一大早就到,直到天黑才離開。據說一天也釣不到幾條魚,隻是樂在其中。冰厚半尺,要花多久才能鑿出一個十來公分的圓孔?垂釣者說,很快。他示範了一下,拿著鑽頭壓在冰上,手動旋轉,單靠人力打出一眼,前後不到20秒鍾!他們一般打十眼二十眼出來,都下上鉤。冰上用個十字型竹架,係著釣線。然後,他們就在冰上坐在自帶的椅子上,用大衣卷著身子,靜等魚兒上鉤。

冬天造訪瓦爾登湖,對人是個考驗。站在冰上,無遮無擋,任寒風吹個透心涼。

第一次踏上湖冰的那次,冰上的雪足有一尺厚。記得梭羅曾說過,當年在這湖上採的冰,是藍色的。用腳轉了一會兒,湖冰露出一小片,可沒能判斷出這冰是不是藍色的。妹妹還小,在雪上舉步艱難,沒走多遠就往回返,寧肯躺在冰雪上玩耍,也不再往前走了。我們也不便久呆,過一會兒就打道回府。

有了這第一次的經驗,第二次我就一個人去。一個人是想走到湖中央去,在湖中央看看湖岸,看看湖岸的樣子。實際上剛走一會兒,就不想走了,一個是在厚雪上行走很累人,另一個是風吹的臉那叫一個疼。剩下的就是堅持,堅持挪到了湖中央。在那裏拍了些照片後,身上也不感覺那麽冷了。雪上隻有一行雪車留下的痕跡,沒有人的腳印,似乎沒有人踏著這樣的冰雪去拜訪梭羅的故居舊址。這時覺得機會不可多得,何不到梭羅小屋舊址去看看?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繼續走向對岸。上岸一看,才發現那裏不是梭羅灣岬,路標顯示是最遠端的冰福特灣岬。那裏除了有兩行滑雪板留下的滑痕外,沒有腳印,也沒有獸跡。在那裏,先學孫猴子那樣,留下了獨有的印記。之後,約莫著梭羅故居的方向,移動過去。有一分努力真有一分收獲,梭羅小屋舊址終於到了。這裏,雪上不見有人來過的痕跡,隻有我一人在呼吸這裏的空氣,恰如一百五十八年前,梭羅一人在呼吸這裏的空氣一樣。這裏,隻有樹葉的影子在雪上飄動,隻有風吹落樹葉上的雪團,那雪團落下砸在地麵上厚雪的聲音,輕而清晰。我獨享了這一片天,獨享了這一方地,獨享了這一處清明的世界。

隻有這次,沒有在石堆上加塊石頭。

回程先是沿著坡脊走了一段,而後還是回到了湖麵上。踏著冰上的雪,一步一步地走著。靠左岸的湖麵上,有兩個人在冰上釣魚,就順便走過去看看。那個坐在椅子上的人問我:你就是剛才從冰上穿過湖麵的那個人?我說是。他笑了起來,說:我還以為就我倆瘋了呢?言外之意是這還有一個。他倆早早就來了,還沒有魚兒上鉤。

第三次,已是冬末春初,冰上的積雪所剩無幾,踩在上麵,水汲汲的,腳印深深地留在上麵,給人以透明的感覺。垂釣者好言相勸道:冰看著很厚,但已經軟了,在岸邊附近走走就可以了,到裏麵太冒險。我們點頭稱是,沒去湖心。冰麵上有些樹葉,也有些枯枝,無一例外的是,它們周邊都化了三五毫米的水。想來,可能是這些枝葉的顏色較深,更易於聚集太陽光熱的緣故吧。

第四次,湖麵已經隻剩下不多的殘冰,還在水麵上漂浮著,多靠近西岸。盡管仍有幾寸厚,但不敢輕易讓小孩上去。一般是我先試試冰的強度浮力,夠勁的話才讓他們上去。這個時候,能看到有幾隻鴨子在湖麵上點綴著,浮上潛下。

瓦爾登湖的動物,除了這類鴨子和前麵提過的魚之外,還有不少。

一個是湖麵上有水蜘蛛。在水麵上行走好似滑冰一樣,移動極快,也極靈活,幾次想逮他一個都沒成功。

二個是花栗鼠。妹妹看到後很是興奮,跟著追著,直到消失不見。她喜歡看那個花栗鼠動畫片,喜歡跟著花栗鼠唱:Baby, I was born this way.

三個是蛇。這個是我遇到的,在靠近鐵路的岸上。細細的,一尺來長。我看著他,正不知怎麽辦才好,他嗽的一聲紮進了石縫裏。我追上去看,還能看見他的眼睛在幽暗的石縫裏閃光。再往前一湊,他一下子就不見了。徹底不見了。

四個是毛毛蟲。一個穿泳裝曬太陽的美女,想把她抓的綠色毛毛蟲送給妹妹,妹妹也想要。這個美女讓毛毛蟲慢慢地爬進妹妹的瓶子裏。可能她對自己的身材很有自信吧,這一過程在我的眼前進行得很慢,足足有幾分鍾。在我們出園時,還是把這個毛毛蟲放生於樹叢中。

五個是蝦。有個遊客逮著一個,捧給他的同伴看,也順便給我們看。小蝦的身體在水中有點透明的感覺。淺水灘的小魚,在陽光下也是這種透明的感覺,不遊動都很難注意到。

淺水灘,湖水清澈見底,微浪拍打著湖岸,簡直就是小孩用晶瑩的小胖手在拍打,輕且柔。這種輕柔的微浪,是沒有海浪那樣的力量,在岸邊打出鵝卵石的。

但岸上樹根下麵的碎土中,間雜著不少鵝卵石,有的比拳頭還大。它們不是湖浪打出來的,而是一百萬年前冰川時代造就的,並被冰川卷帶到這裏。等冰川消融退去之後,留下了這個湖,也留下了這些鵝卵石。

我從中揀拾過兩個鵝卵石:一個送給了梭羅,一個留給自己。

補注:

1. 瓦爾登湖,Walden Pond,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梭羅曾在湖邊林中結廬獨自居住兩年兩個月又兩天,著有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瓦爾登湖》或《湖濱散記》)

2.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7.12 – 1862.5.6),被奉為環境保護運動的鼻祖和非暴力抵抗運動的鼻祖,代表作有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Civil Disobedience, 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

3. 瓦爾登湖公園,Walden Pond State Reservation,劃歸麻州森林與公園係統,由州政府統一管理

4. 梭羅學會,The Thoreau Society, 341 Virginia Road, Concord, MA 01742, www.thoreausociety.org

5. 梭羅的豆地,the bean-field,2.5英畝

6. It was no longer beans that I hoed, nor I that hoed beans. 我鋤的不再是豆,鋤地的也不再是我。

7. Lady Slipper Orchids,袋蘭

8. Throreau’s Cove,梭羅灣岬

9. Ice Fort Cove,冰福特灣岬

10. Thoreau Cabin Site,梭羅小屋舊址

11. Chipmunk,花栗鼠

12. 本文圖片均取之於網絡

13. 本文第一稿完成於2014年9月7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假仙真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qz63108' 的評論 :
嗬嗬,你真幽默。
挑選一塊自己喜歡的鵝卵石,放在梭羅小屋舊址的石堆上,心意而已。
假仙真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ourmet62' 的評論 :
謝謝補充
xqz63108 回複 悄悄話 * 不好意思,打錯字了,是“更心馳神往”。
xqz63108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謝謝!讓我對瓦爾登湖而心馳神往。鵝卵石你是親手交給梭羅的嗎?

回複“王軍”:梭羅跟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盧梭(1712-1778)應該沒有關係。
gourmet62 回複 悄悄話 看wikipedia鏈接,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David_Thoreau
假仙真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王軍' 的評論 :
梭羅確實是法裔。據愛默生介紹,梭羅是少數民族Breton人。
他家何時移民美國,未見介紹。隻知道他爺爺曾是名人拉維爾的手下(美國獨立戰爭)。
假仙真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貓貓哥' 的評論 :
多謝誇獎!
假仙真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巫山疑雲' 的評論 :
謝謝光臨!
幹爹王軍 回複 悄悄話 梭羅是誰? 好象是個法國教育或者哲學家,怎麽會跑到美國來呢? 老兄您沒搞錯吧! 不過,老兄文筆確實不錯。
貓貓哥 回複 悄悄話 文章漂亮,標題也很好,大氣磅礴,不失意境。讚!
巫山疑雲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引人入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