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

眼見我所聞耳聞我所見 手寫我所感心感我所寫
個人資料
正文

走在新英格蘭的大地上(00)——踏上旅途

(2013-11-20 08:28:05) 下一個

走在新英格蘭的大地上(00)——踏上旅途
(假仙真人,2013年11月2日)

題簽:走在曆史的小道上,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血印

校園裏,常有遊客駐足觀光。在遊客們讚歎仰視的眼神中,平日見慣不怪的走廊、石柱仿佛也生出故事來。
有時也會看到,遊客從旅遊大巴上下來,沒走幾步,就抬手拍照不停。導遊簡單介紹過後,遊客們又匆匆上車,大巴頭也不回地開走了。

這種到此一遊式的旅遊,自己也曾有過。那是年輕時候的歐洲一遊。現在回想起來,或者跟朋友們談論起來,不是那些著名的景點,不是那些知名的建築,而是在維也納郊區小飯館裏與當地人同桌共飲聊大天,是在羅馬火車站廣場上鑽進睡袋裏過夜而小偷環伺,是在都靈中餐館裏聽飯店老板細說他當年偷渡出國的經曆。

怎麽會這樣?想想原因,有意料之外的獨特經曆更容易留下印象這個因素,但主要還是行前對歐洲了解不多,對那些著名景點的厚重曆史理解膚淺,結果隻能是浮光掠影,到此一遊。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次準備行走在新英格蘭大地上,那動身之前,先讀讀書、查查資料,總是不會錯的。
新英格蘭地區,在美國的東北部,背靠大西洋,以港口城市波士頓為中心,輻射開來,含蓋六個州的區域。

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這裏是印地安人的家鄉。他們夏天傍水而棲,打魚種地;冬天依山而居,打獵避風。生活在波士頓一帶印第安人部落,自稱是馬薩諸塞人,意思是“大山邊上的人”。這大山,指的是波士頓西南方的青山山脈,主峰在大青山。大青山其實並不高,隻有200米的樣子,但這已經是從此處向南整個大西洋沿岸的最高峰了。這些青山諸嶺,從大西洋開來的船上望過去,給人以群山如黛的感覺,因此得名。

波士頓以前是個離岸小島,與大陸隻有一條尾巴相連。這尾巴最窄的地方,剛剛容得下一輛馬車駛過。現在則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波士頓與大陸聯為一體,這是十八十九世紀不斷移山填海造地的結果。波士頓曾一度叫“三山”,是因為島上有三座山峰。現在,山峰已無蹤影,但對當年移山填海造地的記憶,還能從地名裏找到。比如原來是大海的南灣,現在就有唐人街在那裏。那裏華人醫務中心的英文名稱裏,還保留著南灣的字樣。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波士頓位於兩條河流的入海口處,一條是查爾斯河,一條是神秘河。查爾斯河,深可行船,寬可賽艇,把波士頓和劍橋分隔兩岸。神秘河發源於神秘湖,印第安人稱之為Missi-Tuk,意為“大波浪”。這也挺有意思,印第安人的“大波浪河”,通過英語發音的搭橋過渡,變成了中文的“神秘河”。有個電影叫《神秘河》,說的就是這條河邊發生的故事。

自從哥倫布來到這裏,事情就逐漸起了變化。開始時,印第安人還是這裏的主人,白人來的是冒險家,來這裏經商搞貿易發財。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五月花號”的出現。

1620年,“五月花號”在普利茅斯登陸後,覺得那裏挺好,住下來不走了。船上的人屬於新教徒,他們稱自己為“朝聖者”。這次到新大陸來,目的明確,一要建立殖民地,二要傳播宗教。抵達新大陸前,他們曾在船上訂立公約,這公約成了新大陸後來政治製度的奠定性文件。當地的印第安人幫助他們度過第一個寒冬,教會他們種玉米、大豆和番瓜。據說,轉年秋天豐收後,這些白人特意把印第安人請來聚餐,以示感謝。這可能就是感恩節的起源。

又過十年,清教徒在英國受到迫害,也趕奔新大陸而來。他們懷裏同樣揣著建立殖民地的授權。1630年,清教徒在薩蘭登陸,隨即遷到南麵三十公裏遠的波士頓,建起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普利茅斯殖民地要再往南六十公裏。後來在1691年,兩個殖民地合二為一。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首任總督布萊德福德,對這個歐洲在新大陸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地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就像一隻小小的蠟燭能夠點燃一千隻一樣,這裏的光亮照耀著很多很多,可以說是照耀著我們整個民族。”

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總督溫特洛普,牧師出身,實行政教合一的管理方式,規定官員隻能由清教徒出任,選舉權隻限清教徒享有。這樣的規定,保證了權力全部掌握在清教徒手中。

這種極度的專權,惹惱了一批人。一個叫胡克爾的牧師帶人出走,建立了康涅狄卡殖民地。針對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種種弊端,康涅狄卡殖民地明文規定實行政教分離,擁有土地的人都有選舉權,不再限於清教徒。從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出走的清教徒,又相繼建立了新罕布什爾殖民地和羅德島殖民地。以波士頓為中心的新英格蘭地區,由此逐漸成形。

越來越多的殖民者湧入這一地區,就有了擴大地盤的內在需要。白人殖民者很有契約精神,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從印第安人土著那裏贖買土地。波士頓北邊不遠的康科德的地盤,就是1635年維拉德少校帶人從印第安人手裏買下來的,大家好說好商量。為了紀念這次土地贖買成功,殖民者特意把這裏起名叫康科德,意思是“協和”。

康科德是好說好商量得到的,康科德以東的大片土地,從波士頓直至薩蘭,也都是這樣好說好商量得到的。當時統治這片土地的是印第安酋長夫人,大家叫她女王。那個時候,白人殖民者帶來的疾病,已經導致印第安人數量大幅減少,女王有兩個兒子先後感染天花去世。麵對殖民者的土地索求,她或賣或送,土地最終都歸了白人殖民者。她與殖民者簽訂的買賣協議中規定,她保留神秘湖旁邊的一塊地自用,直至終老。等她終老之後,印第安人要全部離開,那塊自留地作為小小的禮物送給白人,以示對他們諸多善舉的謝意。作為買賣交易的一部分,女王得到多種實物回報,計有36先令的錢、21件外衣、19尋貝殼珠子、3蒲式耳玉米,外加每年一件羊毛外套。

可能有人會說,那麽大片的土地,就換來這麽點東西?這哪裏是公平交易!可我認為,這交易是公平的,因為在這交易的天平上,還有這些印第安人的生命權壓在上麵。這是容易忽略的籌碼,很是沉重。

女王於1650年離開人世,追隨她的印第安人也離開了神秘湖。不過此後幾年,年年都可以看到有零星的印第安人回到這裏,在他們以前的住處徘徊,徘徊幾天再離去。白人殖民者也寬宏大量,容許他們回來,還容許他們平安離去。
至此,波士頓以北的土地統歸白人殖民者所有。可放眼南望,還有不少印第安人部落。南部的印第安人,對五月花號的殖民者有過救命大恩,雙方維持著和平共處的友好局麵。隨著殖民者掌握了生存本領,站穩腳跟,印第安人的作用逐步降低,而殖民者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雙方的矛盾開始顯現,關係惡化,衝突增多。衝突的結果可想而知,印第安人使用簡單的冷兵器對抗火器,一敗再敗,敗了就失地。為抵製歐洲白人對他們土地的蠶食,1675年,繼承了酋長位子的飛利普王,聯合附近幾個部落,做了最後的抗爭。這一次,徹底解決了這裏的土地歸屬問題。印第安人死的死傷的傷,幸存下來的也多逃離了這塊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有人說飛利普王戰死了,也有人說飛利普王被活捉了,跟其他俘虜一起賣作了奴隸。不管具體結局如何,飛利普王都已成了傳說。

今日仍然見到有印第安人在呼喚自己的同胞,可應者寥寥,這呼喚聲,幾成絕響。

從此而後的曆史,全部都是殖民者的曆史。

無論是朝聖者還是清教徒,他們都是新教徒,主張宗教改革。隻是朝聖者更為激進,他們認為內部改革已經無法解決問題,因此分離出來,主動遠走他鄉,以求建立自己的教會。清教徒則留在英國教會裏麵進行改革,結果遭到清洗,被迫遠走他鄉。所以他們到了新大陸之後,極為重視宗教。當時規定,教徒每天都要讀經,要集中在村莊居住,以方便讀經布道。

在波士頓對岸的劍橋,就建有教區,在蒙納托米還建有劍橋第二教區,共同管理著多個村莊,包括劍橋村、劍橋農場、劍橋西(即蒙納托米)和小劍橋等。後來,這些村莊逐步分離出去,獨立建鎮。其中,劍橋村在1688年建成牛頓鎮,劍橋農場在1712年建為列克星敦鎮,劍橋西在1807年建成劍橋西鎮以及小劍橋建成布萊頓鎮。再後來,劍橋西鎮的一部分加入了貝爾蒙鎮,餘下的部分更名為阿靈頓鎮,以紀念阿靈頓國家公墓的死難者們。

這些清教徒殖民者,不但重視宗教信仰,還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早在1635年,在查爾斯河南岸的波士頓,就建起了新大陸的第一所公立學校——波士頓拉丁學校。一年之後,在查爾斯河北岸的劍橋,建起了新大陸的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為此,還特意把地名從新鎮變更為劍橋,以與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同名。後來,另一所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也從波士頓遷到這裏,與哈佛大學連枝並蒂。

不管波士頓拉丁學校還是哈佛大學,都是當時精英的子弟學校。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子弟,後來也不知怎麽就發了大財,以至於在波士頓形成了一個名門望族圈子。他們有個專門的稱謂,叫波士頓婆羅門,借用的是印度最高等種姓的稱呼。波士頓婆羅門有錢也有藝術品位,熱心讚助藝術文化事業。波士頓美術館、碧波地博物館、嘉納藝術博物館和波士頓交響樂團,都是波士頓婆羅門創立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移民的後裔在這裏出生,在這裏長大,對宗主國的感情日見生疏。這時英法在北美持續七年的戰爭已經結束,接踵而來的是經濟衰退,殖民者與宗主國之間的矛盾逐步爆發了出來。

英國連年打仗,國庫空虛,北美殖民地上萬駐軍的開銷,已成沉重負擔。為此,英國議院通過了印花稅法,開始向殖民地征稅。沒有人是願意交稅的,這自然引起了殖民地居民的不滿,也造成了殖民地政治上的分裂。殖民者形成了托利和輝格兩派,態度上截然相反。托利派忠於英王,覺得留在大英帝國裏麵比較好,認為英國有權征稅。輝格派,以愛國者自稱,主張殖民地的事務不需要英王幹涉,也不需要英國軍隊兵艦的保護,自然反對征稅。

輝格派有主張,更有行動。他們建立起秘密組織“長屋俱樂部”,暗地裏指導“自由之子”俱樂部組織抗議活動,騷擾英國士兵和稅務官員。殖民地居民與英國駐軍相互敵視,積怨日深,終於釀成血案。

那是1770年3月5日,在波士頓的國王街,有頑童扔雪球騷擾英國兵,引發衝突,結果英國兵沒摟住火,當場擊斃市民4人。事後,英國為平息民怨,判處兩名士兵有罪入獄,同時取消向殖民地征稅,隻象征性地保留茶稅。

正是茶這個尾巴,三年後再次成了事件的主角。當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虧損嚴重,英國議院決定把該公司的陳年舊茶運到北美殖民地去傾銷。自由之子俱樂部風聞此事,做出決定:不容許他們卸船。在雙方對峙期間,自由之子組織人裝扮成印第安土著,乘著月色,登船砸箱,把茶全部倒進海裏。

英國人的報複,隨後就到。

1774年5月,大批英國兵乘船抵達後,頒令關閉港口。波士頓立馬陷入癱瘓,幸好有其它殖民地通過陸路支援物資糧食,才挺了過來。自稱為愛國者的輝格派逃往城外,以避不測;托利派則搬進城裏,以求保護。個別留在城裏的“愛國者” ,被鄰居熟人視為叛國者,飽受白眼。

這期間,英國正規軍在城裏操練,殖民地的非正規民兵也在鄉下偷練。雙方劍拔弩張,一觸即發。而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英國人打探到民兵有武器藏匿在康科德,派兵乘夜前去收繳。提前得到消息的民兵半路阻擊,雙方在列克星敦交上了火。結果可想而知,一陣槍聲過後,民兵留下8具屍體,一哄而散,英國兵則直撲康科德而去。這一天是1775年4月19日。

盡管如此,美國民兵畢竟開了槍,子彈還擦傷了英國兵。這一槍,據說全世界都聽到了,被譽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聲槍響。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英國文人約翰遜博士冷不丁冒出了一句:“愛國主義是流氓的最後避難所。”誰也不知他到底在說什麽。但誰都知道,一場對決已經拉開了序幕。

讓我們在這一聲槍響回蕩的天空下,踏上新英格蘭的大地,尋訪漫遊。

補注:
1. 青山諸嶺,Blue Hills;大青山,Great Blue Hill,印第安人稱其為 Massachusett
2. 馬薩諸塞人,Massachusetts,當地印第安人。後來成為麻州的州名。
3. 波士頓,開始叫Tri-mountain,後更名為Boston。Tri-mountain後被簡寫為Tremont,至今波士頓仍有同名街道 Tremont Street
4. 波士頓華人醫務中心,South Cov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5. 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南岸是波士頓,北岸是劍橋
6. 神秘河,Missi-Tuk(大波浪),Mystic River,發源於Mystic Lakes
7. 五月花號公約,Mayflower Compact
8. 朝聖者,Pilgrims,乘坐五月花號到新大陸的新教徒自稱
9. 清教徒,Puritans,也是新教徒
10. 普利茅斯,Plymouth,波士頓南六十公裏。五月花號在此靠岸,建有普利茅斯殖民地Plymouth Plantation
11. 薩蘭,Salem,波士頓北三十公裏
12. 布萊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 (1590 – 1657),五月花號公約的簽署人,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首任總督。他在回憶錄Of Plymouth Plantation中寫道:As one small candle may light a thousand, so the light here kindled hath shone unto many, yea in some sort to our whole nation
13.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MIT
14. 溫特洛普,John Winthrop (1587 – 1649),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總督
15. 胡克爾,Thomas Hooker (1586 – 1647),康特涅卡殖民地創始人
16. 女王,The Squaw Sachem (? – 1650),馬薩諸塞人大酋長Nanepashemet(意為“新月”)的遺孀
17. 飛利普王,King Philip, (ca. 1639 – 1676),印第安人酋長,真名叫Metacomet
18. 波士頓拉丁學校,Boston Latin School,建立於1635年4月23日,為美國第一所公立學校,今天仍然是美國的著名中學,麵向整個波士頓招生
19.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建立於1636年,為美國第一所高等教育大學。當時劍橋叫the Newe Towne,因而校名是Newe College,三年後更名為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現在,哈佛學院仍作為哈佛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著,負責本科教育
20. 波士頓婆羅門,Boston Brahmin。在印度社會裏,婆羅門居於最高等級,享有各種特權
21. 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22. 碧波地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
23. 嘉納藝術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24. 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25. 英法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 French and Indian War, 1756-1763
26. 印花稅法,Stamp Act 1765,即Duties in American Colonies Act 1765
27. 長屋俱樂部,the Long Room Club
28. 自由之子俱樂部,the Sons of Liberty
29. 波士頓血案,the Boston Massacre,發生於1770年3月5日,英國士兵槍殺了4名市民
30. 波士頓傾茶事件,the Boston Tea Party,發生於1773年12月16日。是夜,自由之子成員化裝成印第安人,登船砸箱把東印度公司的茶全部倒進海裏
31. 輝格和托利兩派,the Whigs and Tories。輝格派自稱為愛國者patriots
32. 英國正規軍,British Regulars
33. 美國民兵,militia, minutemen
34.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1775–1783)
35. 約翰遜博士,Samuel Johnson (1709 – 1784),英國文人。1775年4月7日晚,約翰遜博士說,”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

(第一稿完成於 2013年11月20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ahniu 回複 悄悄話 and welcome.
ahniu 回複 悄悄話 very good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