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

眼見我所聞耳聞我所見 手寫我所感心感我所寫
個人資料
正文

假仙真人吹“風”

(2009-11-10 20:54:31) 下一個

假仙真人吹“風”
(作者:假仙真人,2009年5月17日)

題簽:風是空氣流動,風是男女情事,風是自由奔放,風是自在爽快
 
一、引子
 
大約是十年前,狂生王朔對中國文化名人逐個點評。當評到大俠金庸時,金庸在《文匯報》上予以回應。回應中提到了“八風吹不動”,並做了如下解釋:“佛家的‘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諷、苦、樂,四順四逆一共八件事。”
 
這“八風吹不動”的典故,與宋朝蘇東坡有關。好在故事不長,全文抄錄在此。當年,東坡貶居黃州,與江南金山寺一江相隔。一天,東坡自覺修持有得,趁興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把詩封好,差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禪師。佛印拆開看了,心裏明白,東坡表麵上是讚美金山寺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像,實際上是“夫子自道”。於是題了評語,交書僮帶回。蘇東坡拆開一看,詩後竟是個“屁”字,不由無名火起,立刻過江,直奔西山寺,卻見禪堂禁閉,門上貼一張紙條,寫的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這故事當然有趣,有趣在東坡討了個沒趣。明知東坡“八風吹不動”指的是佛家的八風,佛印愣是偷梁換柱,使用了俗家的八風,八麵來風。連孫猴子都知道屁也是風,放屁添風,東坡當然知道,羞臊自是難免。
 
放屁添風很有趣,放屁拉風更直接。我在鄉下聽到的是放屁拉臊,這自然是題外話了。
 
總之,這故事很拉風,東坡的詩很拉風,佛印的配合很拉風,狂生王朔挑戰很拉風,大俠金庸應對也很拉風。
 
風的本義,原有兩個,分別來自兩個古漢字。
 
風的一個古字是風,是自然界的風,因風動蟲生而成風字。
 
風的另一個古字是凬,是男女情事。從字形上看,是女人張開雙腿與男人交合。內含的日字,網民常用,不過是男人說cao,女人講kao。不管男操還是女靠,都是不脫日的形象。
 
現代人文雅,礙於麵子,習慣於規避不文雅的東西。雕塑上,用一片葉子遮擋了男人的陽物;繪畫中,用手遮住了女人的陰部。而對不文雅的字詞,習慣用x來代替。同樣,“風”、“凬”中的不雅部分也用x來遮蓋,故簡化成了“風”,弱化原有的性交意象,從而達到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理想境界。

二、自然之風
 
風是什麽?風是空氣的流動。你把手張開,滑過指間的,那就是風。這風,當然是自然風。
 
“八風”,從字麵上看,是八麵來風的意思。《呂氏春秋》中曰:“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熏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淒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有人注道:炎風“艮氣所生,一曰融風”,滔風“震氣所生,一曰明庶風”,熏風“巽氣所生,一曰清明風”,巨風“離氣所生,一曰凱風”,淒風“坤氣所生,一曰涼風”,飂風“兌氣所生,一曰閶闔風”,厲風“乾氣所生,一曰不周風”,寒風“坎氣所生,一曰廣漠風”。
 
這個有點意思,八風與八方相關,進而與八卦相連。而不同的風,又被賦予了人性化的意義。

比如東南風,又叫熏風,叫和風,叫清明風,可知人人喜歡。
比如西北風,又叫厲風,叫大風,叫不周風,可知人人畏懼。過去常聽老人說:如果不去掙錢,那隻能等著喝西北風了。
比如東風,因赤壁之戰而出名,“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
比如西風,因西方歐洲的現代強盛,而有了西風東漸的說法,也有了“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纏綿。
知道了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風,再來聽歌或讀詩,感覺自會不同。
 
比如
北風那個吹
雪花那個飄
雪花那個飄飄
年來到

(《白毛女》)
 
比如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大風從坡上刮過
不管是西北風 還是東南風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李娜《黃土高坡》)
 
比如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清]鄭燮《竹石》)
 
風來自何處?“虎嘯生風,龍騰雲起。”道理就是“雲從龍,風從虎。” 呼呼,可以看作是風的象聲詞,因此舞刀弄槍會呼呼生風。二者結合,派生出了虎虎生風,集文意與象聲於一身。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就是“風起於青萍之末,止於林莽之間”,這出自宋玉的《風賦》。

宋玉的《風賦》,通篇都是風,其開頭部分是:
  楚襄王遊於蘭台之宮,宋玉、景差侍。
  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

 
風是一種自然現象,常與其他自然現象並存:
 
雨:
風來了,雨來了。來的可能是和風細雨,也可能是急風驟雨。
農民風裏來雨裏去,期盼的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人生在世,多是隨波逐流,頂風而上是英雄壯舉,而看風使舵才是小人物生存的要訣。能呼風喚雨的人,畢竟少之又少,多數人則在風雨中飄搖。在淒風苦雨中掙紮的人們,能夠始終風雨同舟的,實在是不多見。
 
雪:
烏雲蓋頂,暴風雪就要來了
 
雷:
在傳統文化中,主司自然現象的有兩個神,一是風神,另一個就是雷神。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是風神雷神同時在發威。
 
電:
風快,電快,因此快似風馳電掣。
 
霜:
風冷霜寒。飽經風霜的臉,總會留下些風刀霜劍的痕跡。
 
雲:
大風起兮雲飛揚。風起雲湧,風卷殘雲,風雲際會。而風雲變幻,必出風雲人物。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光:
物,借助於光的反射,才為人所見。很自然,風光就是風景。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起風,也是有預兆的。“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宋]蘇洵《辨奸論》)
 
自然之風,來無影去無蹤。人過風起,如影隨形,如響隨聲,自然而然。
 
自然之風,有速度,有方向,有強度,隨時變,隨地變。因此,自然風又可以用來表現社會現象。
 
三、事理
 
風與五行聯手,可以明事理:
 
木:
樹大招風,為人要低調。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土:
旅人風塵仆仆,因此要為他接風洗塵,當然是指設宴款待遠來的客人。
風土人情,是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水:
風水,中國人居家造屋和長眠修墓都很講究。主要考察通風、光照、水係、山脈、草木等自然環境,目的在於了解、順應、利用、改造。知道一些風水,有益無害。
 
火:
風助火勢,火借風勢,火就越燒越旺,甚至釀成災禍。
風高放火,月黑殺人。
風風火火,就比較急促了。

風有上下之分。上風頭,新鮮清爽;下風處,汙濁沉悶。有力者占上風,自愧不如者甘拜下風。其實,拜下風,有吃屁之嫌。這是因為,下風又是放屁的雅稱。常言道:“管天管地,你還管人拉屎放屁?”還別說,世上還真有關放屁的律條。佛教戒律中,就有下風事法。此法規定:“禪房中,若急下風來者,當製。若不可忍者,當向下坐。若下坐處有僧上座者,應還向上座。放氣時不得令大作聲擾亂此坐。”看看,佛教的清規戒律是多麽的完備。
 
風有雌雄之分。按照宋玉的說法,大王之風為雄風,庶人之風為雌風。看完了《風賦》,也沒看出來這到底是在拍大王的馬屁呢,還是在拿著大王當猴耍。不管怎麽說,有權有勢就是有威風;男人可以重振雄風,女人可以大發雌威。
 
風有冷暖之分。熱風如火,寒風似刀,暖風和煦,涼風習習,冷風嗖嗖。
 
風有強弱之分。微風輕拂,大風降溫,狂風大作,暴風疾雨,陣風不斷,旋風嚇人。
 
風有季節之分。春風拂麵,讓人舒服,讓人爽快。因此,一個人喜悅舒暢之時,當然滿麵春風。“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中國文人有悲秋的愛好。雖然也有金風送爽的說法,但更多的是秋風秋雨愁煞人。打秋風,就是敲詐勒索了。
 
風有順逆之分。出門遠行,恭祝一路順風、一帆風順。逆風而動,頂風作案,屬不識時務之舉;乘風破浪,迎風飄揚。“自古以來,你可以搭順風車封侯拜相,但是搭順風車名垂青史,那是不可能的。”(《被豬牽著鼻子的虎——名將王耀武》)
 
風有幹濕之分。肉類風幹後易於保存,味道也有所改變。風濕就是一種病了。
 
有部外國小說,沒有翻譯成《往事隨風》,也沒有翻譯成《隨風而去》,而是取了一字名——《飄》,不落俗套。

四、人情
 
清風送爽,全身舒暢;清風明月,高人雅士。“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唯有明月。”但這份高雅,不是人人都能體會到的。清朝雍正年間,就有文人因此送了性命。那文人吟道:“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換來了罪名“懷念亡明,詆毀大清”。
 
清風吹拂,盈滿袖,或說兩袖清風。古人是寬袍大袖,大袖常用來袖物袖錢的。因此,兩袖清風,對不同的人來講,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對窮人來講,就是一貧如洗;對官吏來講,就是清正廉明。
 
風氣,是風尚習氣,因此可以整頓,整風或整掉歪風,樹立新風,延安整風就很有名;也可以糾正,糾風,糾正不正之風。這類風可就多了,棋風、賽風、球風,文風、學風、校風,門風、家風、民風。
 
風俗,是相沿積久而成的風氣、習俗。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

風俗就像風吹草,教化人民者為“風”,因“風”吹而改變的是“俗”。“士風之升降也,不知始自何人。大約一二人唱之,眾從而和之。和之者眾,遂成風俗,不可猝變。迨其變也,亦始於一二人而成於眾和。方其始也,人猶異之,及其成也,群相習於其中,油油而不自覺矣。”(葉夢珠《閱世編》)
 
風聲和風向,都是信息。做隱秘的事情,通常會派人把風,派人望風,一有風吹草動,趕快通風報信,以便聞風而動。為了探測反應,可以故意吹吹風,故意走漏風聲,這就是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有人陰險,煽陰風點鬼火;有人幼稚,聽見風就是雨。
 
有人喜歡出風頭,處處表現自己,這無疑是把自己送上了風口浪尖上。如果經受不住風吹雨打,那隻能是自找苦吃。
 
做事,要雷厲風行;舉止,要站如鬆、坐如鍾、行如風、臥如弓。
 
小時候,從外麵滿身臭汗地回來,最喜穿堂風的爽快,但也最怕穿堂風的厲害,輕則傷風感冒,重則驚風昏厥。穿堂風著實厲害。
 
比穿堂風厲害的,是枕邊風。在耳鬢廝磨之際,在如膠似漆之時,枕邊風起,定有春風化雨之效,絕無當成耳邊風之理。又有誰知,多少宦海風波,起於床頭?嶽飛死於風波亭,也是因枕邊風吹出個“莫須有”。
 
如果說枕邊風還僅僅是吹吹風,那裙帶風就是付諸行動了,此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私下流傳的風言風語,人前拋出的風涼話,最是讓人心寒。而風言風語之所以有市場,在於一些人聽風就是雨,更是人們腦海裏無風不起浪的思想在作崇。

五、風情
 
風是男女情事,是發情的動物雌雄相吸。
 
我們常說“風馬牛不相及”,用來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幹。大家都會說,都會用,但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開始遇到這個用語時,我也曾不求甚解,隻是妄加猜測,大概是風與馬牛相差太遠不搭界的緣故吧。雖知馬與牛是很相近的,卻也不去深究。直到年齡稍長一些,才知道風是發情,是雌雄相誘,這才略有所悟,原來是“風馬”“風牛”不相及,發情的牛馬不相誘不相交。還應該知道一點背景知識,就是農用牲口主要有馬、牛、驢三種,並且相類,而馬與驢是相吸相誘,雜交品種叫騾子。由此看來,牛馬即使發情也不相吸相誘,就有點意思了,有點相比較而言的意思了。有了這個鋪墊,明了了“風馬牛不相及”的原意,也就理解了其比喻義:有些事物看上去相近,實際上卻是毫不相幹的。
 
其實,“風”用在動物身上是很少的,多是用於人。
 
記得小時候,經常聽到大人責罵孩子:“你又到哪裏風去了?”這裏的風,當然是指嬉戲玩耍,是不顧天不顧地的玩耍,是不懼打雷不怕下雨的玩耍,是不計後果不思將來的玩耍,是不大汗淋漓不罷休的玩耍。細細想想,這與戀愛中的男女有什麽不同呢?難怪大人要問:“你又到哪裏風去了?”
 
這種說法,不像是我們那裏獨有的方言,古典小說裏就有類似的用法。“眾人憂得你苦,你卻在這裏風!快上山去!”(《水滸全傳》)
 
說到風,自然要說風情。真正的風情,是女人內心風流在儀表舉止上的自然流露,是讓人陶醉的韻味。風情與西人所說的性感相類似,但有明顯的不同。如果說性感側重於外形身體的悅目,則風情側重於內在心神的享受。性感可以讓人傾倒,風情則可以讓人銷魂。無怪乎有女人幽怨地唱到:“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女人的風情,在於自然流露,而不在於賣弄。那所謂賣弄風情,不過是賣弄風騷而已。
 
人們常常羨慕才子佳人的婚配,把這看成是郎才女貌。這也對,但不完全。從舊時的戲曲來看,所謂的才子,指的是風流才子;所謂的佳人,指的是風月俏佳人。不解風情的迂腐才子,不諳風月的木頭佳人,斷不會成為人們豔羨的對象。
 
風月,就是情愫滿懷,就是互訴衷腸,就是同床共枕,就是顛鸞倒鳳,就是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而在古時,風月場卻是高雅之地。那些名妓,雖說淪落風塵,卻是流風逸韻,風情萬種。風流瀟灑的詞客,風流倜儻的文人,無不趨之若鶩。而在享盡無邊風月的同時,留下了世代相傳的風流韻事,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巨著名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女人的風月,常常是寫在臉上的。看看潘金蓮,“眉似初春柳葉,常含著雨恨雲愁;臉如三月桃花,暗帶著風情月意。”或許,隻有如此的風月,才配得上風流博浪的西門大官人。
 
試想一下,麵對著風姿綽約的佳人,年輕的公子哪個不顯露風流的本性而談笑風生?耳聽著生動風趣的磁性話語,哪個俏佳人不是滿懷風情月意?隻怕從此,這世上多了份風情月債,多了對癡男怨女。
 
什麽是風趣?當然是“風”的時候最得趣。毫無疑問,撩人的情話最風趣,曖昧的調情最風趣。
 
女人什麽年齡最美?答曰:二十出頭。所以有風信年華的說法,特指女子二十四歲時。而這一詞語,可能來自“二十四番花信風”。我始終認為,二十四歲是女人生兒育女的最佳年齡。
在風信年華之前,應該是青春期的豆蔻年華,之後是錦瑟華年,此時的女人,仍是風韻猶存。
 
常說女人爭風吃醋,其實爭的,是交配權。

後記:
回首過去,幼時,喜歡玩風車,喜歡放風箏。上學後,喜歡聽風笛,喜歡聽風琴。年輕時,喜歡穿風衣,覺得特有風度。年長後,喜歡標榜風格,以示與眾不同。年老後,尤看重風骨二字。
範仲淹曾有句:“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其人有長者之風,其言當可風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