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

眼見我所聞耳聞我所見 手寫我所感心感我所寫
個人資料
正文

假仙真人再讀《圍城》 (二、人生的思考)

(2007-02-26 17:19:35) 下一個

假仙真人再讀《圍城》

(作者:假仙真人,200689

二、人生的思考

小說寫了戀愛、婚姻、工作、社交,展示了人生的順境和逆境,這都是人生。咱現在就離開書一點距離,來品讀一下人生。

從社會現象來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們分分合合進進出出走走停停。從理論上講,也就是把人的生存狀態分成兩類,即相對穩定狀態和不穩定狀態。達到動態平衡之後,人的生活相對穩定,如果沒有大的變故或外力擾動,這種相對穩定狀態將持續下去。重大變故或外力擾動,可能會打破原有的平衡,造成失衡,從而進入不穩定狀態。在經過調整之後,人生會進入一個新的平衡穩定狀態。整個人生,充滿了這種穩定平衡、失衡調整、新的穩定平衡等周而複始的運動。在這裏,自然科學裏的牛頓定律似乎可以借用一下,即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事件會按照原來的軌道運行。慣性使然。外部力量和自身欲望,都有可能帶來改變。

對於人生,最恰當的比喻,還是那個“人在旅途”,旅途上必有客棧。有動有靜,有走有停,人生的經曆,全在裏麵了。使用《圍城》語言總結一下,就是:

住在城裏的人,有出來的,有不出來的;城外的人,有進去的,有不進去的。進進出出,出出進進;進了出,出了進。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經曆大都如此。

姑且把這稱為假仙真人人生第一定律,即人生經曆定律。

人,很難擺脫自身的欲望。對權力的貪求也好,對錢財的貪求也好,對美色的貪求也好,對名譽的貪求也好,都受到人的基本欲望,即食欲和性欲的驅使和製約。在這裏,俺不能不欽佩造物主的高明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在欲望掩蓋之下,在對愛情和生活的追求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俺借此機會順便提出一個猜想,即在男女雙方愉悅高潮中孕育的後代,健康聰明。俺說了,你聽了,就算過去了,不再提。

婚姻,想嗎?想,是有條件地想,是沒有辦法地想。如果不是社會的製約,那婚姻這種兩性結合的方式就不會普遍存在,代之以同居,代之以一夜情。即便是婚姻,也不一定就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將重現,一妻多夫將出現,甚至多夫多妻也會出現,形式應該有點像現在的“換妻俱樂部”。人呐,欲壑難填。都是些吃著碗裏望著鍋裏的主,都是些這山望著那山高的貨色,都是些念念不忘“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的東西。

婚姻,當然可以說是圍城。但如果硬要說是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那就有點言過其實了,並非普遍真理也不是普遍適用。婚姻也罷,其他事情也罷,都不是普遍適用的。當然可以說是真理,或進一步稱為“赤裸裸的真理”,但這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範圍內的真理,因此隻能修正為“局部真理”。 所謂“圍城”理論,不過是小說家言,當然不必苛求。隻要故事引人、語言漂亮,在具體環境條件下講出的故事進程符合邏輯,應該說就很不錯了。倘能再抽象出個把“局部真理”,必能招來崇拜者無數。

可以這樣說,城裏的人,有想出城的,有不想出城的;同樣,城外的人,有想進城的,有不想進城的。具體組合一下,可以得到四種社會心理現象:

第一種是公車現象:城外的人想進城,城裏的人不想出城。城市生活令人向往。一旦城市人口趨於飽和時,城裏的人就不希望城外的人再進來,為此還會采取種種措施,比如戶口限製、居住證限製等。這種現象稱為公車現象。大家可能都有這方麵的經驗:公交車一進站,大家蜂擁向前;車下麵的,希望擠一擠,讓他上去;車上麵的,想自己能寬鬆一些,不希望再有人上了。這種現象比較常見,中國各大城市似乎都或多或少地呈現出這種狀態。當然這是種比較自私的現象,或者說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體現。也就是說,住在城裏的人想住下去,城外的人又想擠進來,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第二種是圍城現象:城外的人想進城,城裏的人想出城。城市生活聽說不錯,想進去生活,但實際情況卻不是想象的那樣,因此大失所望,想逃出來。這種現象稱為圍城現象:圍在城外攻城的軍隊想衝進去,困在城裏的平民士兵想逃出來。這種現象在戰爭時期比較常見,和平時期比較少見。其心理就是“這山望著那山高”,這也從另一個方麵解釋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說法。歸結一下就是:圍在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第三種是漩渦現象:城外的人不想進城,城裏的人想出城。這個城市的生活,不如其它地方了。這種現象多見於城市衰敗之時,多見於城市爆發鼠疫非典等疫情之時。這種現象叫做漩渦現象,是說人世就像激流大海,激流中時見漩渦,而人似片葉隨波逐流。不幸卷入漩渦中的人,即使不送命,也得脫層皮。別人,隻能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才能施以援手,多數隻能旁觀,暗暗慶幸自己沒有卷進去,默默祈禱自己不被卷進去。這種現象,可以用“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來解釋。這說明,困在是非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不敢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第四種是戀家現象:城外的人不想進城,城裏的人不想出城。城裏的人,習慣了城市生活,不習慣城外的生活;而城外的人又不習慣城裏的生活。這兩種人相安無事,互不羨慕。這種現象,常見於一些土著居民的保護地區,常見於不同文化間的偏見。這種現象稱為戀家現象,可以用“月是故鄉明”來解釋。住在城裏的人想留在城裏,城外的人想留在城外,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就人生而言,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想”與“不想”是相互轉換的。想有想的理由,不想有不想的道理。人生,就是在這種抉擇、慣性運動中,抵達生命的盡頭。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人生願望定律,即假仙真人人生第二定律:

圈在城裏的人,有想出來的,有不想出來的;城外的人,有想進去的,有不想進去的。想進,想出,不想進,不想出。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圍城現象和戀家現象,看似相反,實則本質相同,體現的都是對陌生環境的不解和誤解。同樣,公車現象和漩渦現象,看似相反,實則也相同,體現的都是“趨利避害”這一人的本能。仔細看一下,似乎也都可以看成是反圍城現象。

還有另外一種反圍城現象,更為深刻一些,就是城裏的人不想出城,卻被逼出城,比如知青上山下鄉,而城外的人想進城,卻不準進城,比如盲流遷徙。這不再是簡單的人生經曆,也不再是簡單的人生欲望,而是作為整體的社會環境與作為個體的人之欲望的碰撞,是社會環境對人的欲望的製約。人生的無奈,也多來自於此。“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說的就是這個。不是有人因此勸你要“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嗎?

常想一二,好事自然來。人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人人都有可能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這個,以後有時間再談。在這裏隻提出假仙真人人生第三定律,即人生境遇定律:

城裏的人,有想出來卻出不來的,有不想出來卻被趕出來的;城外的人,有想進去卻進不去的,有不想進去卻被逼進去的。要你進出,不想也得進出;不要你進出,想也不能進出。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境遇大都如此。

人生,就像鳥在空中飛,就像魚在水中遊。鳥飛,要識得風性辨得氣流;魚遊,要識得水性辨得水流。個人,就像魚就像鳥,能力有限。鳥把這有限的能量用在尋找氣流上,魚把這有限的能量用在尋找水流上。鳥借風力順著氣流飛,可以在南方越冬在北方度夏。魚借水力順著洋流遊,可以在南方生活在北方產卵。人呢?當然能靠自己的力量找到自身生存的順境。

人生,人人都有體驗,人人都有教訓,人人都在走自己的路。那就走下去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