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拜佛與醫學:禮佛方法及觀想 (圖)/ 道證法師

(2009-07-04 02:28:32) 下一個


1、佛者‘覺’也

2、立如鬆,正而鬆

3、合掌[攝心]

4、俯首[反觀]

5、躬身[謙退]

6、鬆肩[放下]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柔軟]

8、按地跪下[謙恭到底]

9、跪坐放鬆[狂心歇息]

10、伸手迎佛[背塵合覺]

11、五體投地[深投覺地]

12、翻掌接佛[轉凡成聖]

13、與佛會心[生佛交徹]

14、恢複跪坐[歡喜信受]

15、跪翻腳掌[歡喜起行]

16、恢複立姿[堅固不退]

 


  禮佛方法及觀想

1、佛者‘覺’也

 

拜佛是‘覺性’之開發,非‘盲目崇拜’,亦非‘慣性動作’。[不知不覺被原來習慣性動作拖著走]。 

拜佛要培養‘回光返照’之能力。 

·使‘覺性’在‘慣性’之前起用,而非一般之運動。故須時時觀照‘當下之動作’。因此拜佛中注意‘勿閉目’。 

·始終收攝眼神,觀照自己—‘觀自在’。 

·視力集中於中線。 

·須知道自己‘正在作什麽’。[猶如頂上有佛在觀自己] 

·不可‘糊塗不覺’。[拜‘迷’,非拜‘覺’也]。 

·須都攝六根,不可散漫上下。


2、立如鬆,正而鬆

 

兩腳以‘前八後二’站立。

頂天立地—立如鬆。 

  ·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鬆。 

·檢查‘足趾’—完全放鬆。 

  ·頭如懸鍾,空靈端正,耳對肩中。 

  ·後頸貼衣領,收下巴[頸椎—胸椎對直]。 

  ·由足跟中點—脊柱—頂門上,仿佛一線拉直。

  ·下頜關節放鬆,勿咬牙切齒,舌、軟齶、咽喉,都要放鬆柔軟。‘舌尖’頂於上齶。‘舌根’上空,如含一團空氣。[如此,唾液腺之‘開口’通暢,鼻中—咽喉氣道亦通暢]。

· 鬆則氣脈通,頂上清涼,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攝心]

 

雙手合掌當胸[肩臂放鬆]。 

‘拇指根’對齊‘膻中’穴。 

·[‘膻中’穴,在二乳尖中點]。 

·‘手’勿壓迫‘胸’[約離一公分]。 

自己觀照檢查,五指並攏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須用心觀照,心散,則小指開]。 

手雖端正,而很鬆柔[勿緊張]有如左手貼右手休息,右手貼左手休息。 

深吸氣,肩放鬆,腋下留些空間[腋勿夾緊]。 

保持端正放鬆,吸氣充滿狀態。 

收攝眼神,觀兩手合縫[中線]。 

進觀‘後鼻孔’中道之氣息。


4、俯首[反觀]


 

柔軟垂頭敬禮 

頭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貼胸’,頸放鬆完全不用力。[開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頸肌’長期僵緊縮短,隻要放鬆,多練幾次—‘有如瞌睡般,頭自然鬆落,完全不著力的動作’就可放鬆拉長頸肌]。 

仍收攝眼神,反觀自己,拜佛是修習‘動中定’—在動作中,眼前‘境’雖變動始終都攝眼神於中。[都攝六根]

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 —蕅益大師

5、躬身[脊椎向後拱][謙退]

注意:並非向前彎腰[重心偏於‘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

 

立定腳跟[趾鬆靈,不載力]。 

垂頭,觀照中心線,觀照自己如何動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動作。如仰臥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後,使脊椎向後拱起。[腹‘臍’可退一尺]。而手臂鬆、不動。

 

6、鬆肩[放下]

 

保持垂頭,躬身。 

合掌之手,對準‘跟中’下垂。 

掌仍合好,沿中線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雙肩拉下,拉開。 

消除平日肩背緊張之障礙。[手下垂對準足跟中點,尚可作為指標來檢查,身是否已充分後退]。

 

***        ***

 

以下7.8.之連續動作是手觸地〈跪前〉瞬間之‘過渡動作’。雖很快就過〈約三秒〉,但對保持重心不動,及開發‘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過,須明白觀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柔軟] 


 

持續以上俯首—躬身—垂手。 

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觸地。[仿佛後有椅子,而小腿貼靠椅腳,向後‘坐下’般。] 

眼神專注中線[二跟中點],‘臍’沿此中線,直下趨向‘跟中’直到手能觸地。 

柔軟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轉向後方便按地。 

[*初學者難免蹲時小腿向前斜,請參考後麵之練習法。] 

[注]:因前‘躬身’動作時,腿和膝已曾向後退,故接著「屈膝’時,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

 

             ┌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時,不耗力於平衡 ,腿不酸,可鬆。

[比較]: │        

屈膝時  

             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則非自然物理重心,須耗力於平衡,緊張,腿酸。

 

8、按地跪下[謙恭到底]


 

至雙手指尖觸地,可以‘手’作支點時,足跟才離地,以膝著地,跪下。[跪之瞬間—腳底和腳趾間的‘關節’會充分拉開,每隻腳趾之筋都拉到,運動到了。] 

手按地之恰當位置,是讓膝跪下時,正好指尖齊膝。 

  兩膝分開些[約開5公分][不必太開,以免趴下時脊椎塌下。] 

膝一到地,手即放鬆[柔軟][不白費力僵持,始終保持單一重心—一心]



9、跪坐放鬆[狂心歇息]

 

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輕輕相接觸,而不相壓,坐在二足跟之‘內側’,跪著坐定,以體重壓開二足跟。

 

[可拉開踝關節,刺激‘淋巴反射點’]。[此時重心仍在‘跟中’]。 

注:‘跟中’—二足跟中點。 


10、伸手迎佛[背塵合覺]



坐定、重心在後跟中,身放鬆。 

保持垂首[勿抬頭]。 

雙手柔軟,向‘前方中央’伸直。[方向如圖]↗↖

[雙手指尖貼地滑行]

 

手雖‘伸直’而‘鬆柔’,不僵硬,但有拉開二肩之拉力。 

此時是小腹向地麵貼近,上身鬆柔。[力在丹田]

 

11、五體投地(深投覺地]

 

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後腳跟中]。 

以‘中指尖’為支點,按地。 

兩肘,向‘外’‘前’方撐開,順便貼地,肘對齊耳孔。二肩拉開[肩背平]勿聳肩局促,腋下拉開[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貼於地[平等心]。 

撐開肘之同時,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貼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徹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會緊張,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經之壓迫和障礙]。 

此姿勢 頂門—臍—跟中 約呈一直線。



12、翻掌接佛[轉凡成聖]

 

先輕輕半握拳[由小指帶動] 

在將手掌翻轉向上,如蓮花開,如掏心供佛。[此表決誌轉變自己,向佛學]。[翻掌時,盡量‘翻平’—使掌心平麵向上,[勿傾斜],但勿僵持使力,須立刻放鬆,使手指如蓮花瓣輕柔] 

以此‘蓮手’承接佛足。雙手約於頭前‘一拳’處,雙手中指約距4寸,手指雖鬆,而須整齊柔軟。



13、與佛會心  生佛交徹

 

翻掌接佛時,觀想佛立於我蓮手上接受禮拜,此時與佛會心一笑。 

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頂門直入,充滿全身心。[此時全身放鬆,微笑自然徹底深呼吸]。[由外可見,全身如充氣般鼓起,甚至兩‘腰脅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脹之吸氣]。

 

14、恢複跪坐[歡喜信受]

 

接佛後  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帶動][領受佛力] 

  再翻掌向下[平貼地麵][平等布施]

  趁吸氣之勢—[自然吸,非刻意吸] 

由頂上拉起,恢複跪坐,手亦收於膝旁[指尖齊膝]。[由頂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繩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鬆,不用力,並非靠腰背使力坐起來]。



15、跪翻腳掌[歡喜起行]

 

以‘膝’作支點[雙手於膝旁稍扶而已]。 

由頂上中線拉起,自然臀離坐,使腳能靈活翻轉‘V’變‘八’。[身放鬆才能靈活][肩、手勿沉重載力下按]

 

翻法如圖: 

┌二大趾向外點地[距8寸]

└二足跟向內靠攏[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時,腳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後二’,如此才能立於原位]。

 

16、恢複立姿[堅固不退]

 

 

●趁著吸氣之勢[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時]。[如木偶被拉一般]—被佛,由‘頂上中心線’拉起來,很鬆靈,瞬間就恢複立姿。

 

[起立完全不費腰肌之力,亦不是靠雙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頂上拉力’。頭始終在最高點,須用心體會此起身之要領—是如由頂上拉起般,心勿掛礙身體其他各部位]。

 

***       *** 

注意:不宜先抬臀部,後抬頭,如此則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一身複現刹塵身

一一遍禮刹塵佛


禮佛連續動作

 

合掌→俯首→鬆肩→退腹→曲線→躬身

攝心→返觀→放下→謙退→柔軟→恭敬

注意觀照,動中重心不動,保持於‘二足跟之中點’。

 

 

保持腑首·跪坐迎佛  五體投地·翻掌接佛

謙恭到底·背塵合覺  深投覺地·轉凡成聖

跪坐於二足跟內側

 

跪坐於足跟內側

 

背塵合覺接佛足,生佛交徹本一如

會麵一笑眾苦除,心開盡納如來福

拜佛分解動作

 

(本文節錄自道證法師講述“毛毛蟲變蝴蝶—癌細胞變快樂佛細胞”)
http://www.xuanhuafb.com/bbs/dispbbs.asp?boardid=51&Id=2619

 

拜佛:消除業障,開發潛能

 

我還有一點經驗也許可以提供給您們參考一下,也許在病中會有很大的突破和幫助。我生病不久,懺公師父就指示我,要我多拜佛,消除業障。‘業障’兩個字,淺顯一點說—‘業’就是行為,‘障’就是障礙,也就是由過去種種行為累積下來所產生的障礙,不論是身體或是心理的障礙。所謂過去的種種行為包括—我們心裏想的念頭,與嘴裏說的語言和身體的姿勢、作為。為什麽說念佛、拜佛可以消業障呢?因為在拜佛時心念要調整到‘恭敬’而且‘慈悲清淨’,口裏念佛就沒有其他的雜話,達到‘言語清淨’,身體的動作是柔軟又謙和恭敬,可消除平日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壓迫、障礙。這樣身口意三方麵都清淨恭敬,就可以消除過去自己身心行為不合理所製造的障礙,(消業障),這也順便訓練在‘動中的安定’。也仿佛把水管不斷的灌水、衝洗,慢慢的就可以流暢而清淨,可以開發出潛能,也可以活化身體各部分的機能。

 

在我很衰弱的時候,因為腫瘤又很大,拜佛的動作是‘五體投地’—人要跪下來而且頭要貼在地上,(因為‘兩個手、兩個膝蓋和頭部’,五部位都貼在地上所以叫作 ‘五體投地’。)剛開始不明白方法,作這個動作時使腫瘤和腸子擠在一起,感覺幾乎喘不過氣來,站起來的時候覺得天昏地暗,每拜一拜都很吃力。不過我對佛倒是有很深的尊敬和信心,所以心裏覺得能拜死在佛前總是比沒有拜好,總是比躺在床上病死好,就再支持拜下去。

 

剛開始一天拜一百拜要很努力才拜得到,感覺身體很沉重,稍微動一下就很喘,天昏地暗。後來有一天我知道有一位患了骨癌的王學長,她鋸掉了一條腿,每天都用她僅剩下來的一條腿,單腳站立念佛拜佛,她天天都能拜一百零八拜,還能做很多的家事,我聽了很慚愧就想:她用一條腿那麽困難都能恭敬拜一百零八拜,我的兩條腿還好好的,至少也要拜三百拜。其實您隻要自己試試看就可以知道一條腿拜比兩條腿拜是十倍困難!比我十倍困難的事她都有辦法做到,所以我應該要更努力,所以就發了一個願:要拜十萬拜來感謝佛恩、感謝父母、師長、一切眾生的恩惠,也回向苦難的眾生和癌症的朋友們,大家都能夠離苦得樂。

 

以為會很累,不料越舒暢輕鬆

 

世界上並沒有人強迫我拜佛,相反地,大家都勸我不要太累,是我自己發的願,發了願就要作,再苦也要支持下去。然而很奇怪,並不像大家所認為的那麽苦、那麽累。相反的似乎越來越不累,包袱好像越來越輕了。本來一天三百拜要分好多次才能完成,後來不知道怎麽了,越拜就越輕快,我也沒有想到要趕速度,隻是身體的重量好像減輕許多。有一種水管衝得比較幹淨,水流得比較舒暢的感覺,不像剛剛衝水的時候好像有許多泥沙黏在一起衝不動的樣子。有一天忽然不覺中,一次就把三百拜拜完,而且七不累也不喘,就好像剛剛拜了第一拜那樣。

 

雜念越少,身心越輕

 

以前我聽說有一位法師他每天早上都拜三千拜。這是我很早以前聽到的,當時我不信,人家說他很快就拜完三千拜,我實在難以相信,因為我自己拜得很遲鈍又很沉重,怎麽加速度也沒有辦法拜完三千拜,其他也有像我一樣不信的人就去現場看那位法師拜佛幫他計算,真的看他拜得並不急迫,樣子也很從容,沒有趕速度加快的樣子,隻是看起來很輕飄,動作很流暢,好像沒有什麽重量,幫他計算真的是三千拜,一拜都不少,後來我才相信‘當人的妄念越減越少時,身體的負擔就愈少、愈輕飄,活動越沒有障礙,才能作得那麽快。’,在佛門裏默默這樣用功的法師很多,算起來我是很懶隋懈怠的。

 

拜佛含蘊深奧醫學原理

 

以前聽懺公師父說:‘拜佛是最好的運動,比氣功和太極拳更好’,我還不能體會,後來在拜佛中發現很多拜佛的好處,以及拜佛和醫學的原理相應的關係才漸漸了解師父的話:拜佛是使我們身、口、意清淨的運動,可以和佛相應當然也可以治病。拜佛和醫學的關係,我們有一個另外專門的專題來討論,在這裏隻簡單地說幾句話。

 

拜佛具‘脊椎醫學’的療效,(整脊醫學)

強化內髒、增加細胞帶氧量

 

現代人精神很緊張、壓力大,全身的肌肉不自覺的都是很緊繃,而且因為缺乏運動,整條脊椎都很硬很難彎曲。由醫學上來講,脊椎一節和一節中間的縫隙是神經和血管通過的地方,由脊髓出來的神經是負責管理各個內髒的,如果脊椎骨一節一節擠得太近就會壓迫血管和神經,哪一節的血管神經受壓迫,那一節就會出問題,它所支持的內髒功能就會漸漸壞掉。因為姿勢不良,肌肉緊張迫使脊椎骨太擠了,血流不通、神經不暢所以不能送充分的營養和氧氣給內髒的細胞,細胞若是缺氧就容易變成癌細胞,所以和癌症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們平時行、住、坐、臥的姿勢、動作和呼吸對整個病情有很大的影響。

 

拜佛動作正確可幫助治療,消除生理、心理障礙(業障)

 

拜佛的動作如果正確就可以幫助治療,因為拜佛的時候要把頭很柔軟的低下來,低垂到下巴可以貼到胸骨,這個動作可以把脖子的七節頸椎骨一節一節拉開,所以有以下各種利益:

 

(一)腦部‘血流量’充足:因供應腦部唯有兩對血管,前是‘頸動脈’,後是‘椎動脈’。此動作使‘椎動脈’不受擠壓、供血流暢、供‘氧’豐富,改善腦功能。

 

(二)‘腦脊髓液’流暢:‘腦脊髓液’是循環在腦、脊髓外圍,及內部腦室的液體層,它有(1)調節腦壓,(2)保護腦,(3)供應營養,(4)運送廢物之功能。若頭、頸姿勢不良、角度不對,其流動受阻,則腦脊髓如泡於不新鮮的水中,腦壓也不正常,易頭痛頭暈。拜佛之動作可助腦脊髓液流暢,使腦功能良好,能妥善指揮全身細胞。

 

(三)使由頸椎出來的‘神經’不受壓迫,功能良好:頸椎各節的神經,和心髒、血壓調節及氣管,和眼、唾液等五官功能有密切關係。手臂的神經也來自頸椎,若有壓迫,則產生種種症狀酸、痛、麻。若常拜佛、柔軟垂頭,拉開頸椎各節,則可治療上述部位之病症。

 

拜佛—矯正脊椎,消除腰酸背痛

 

拜佛拜下去(俯首、彎腰、曲膝)的時候是用‘腳跟’作為支持點,以腳跟支持是‘自然物理重心’,肌肉才不必緊張吃力。胸腹部先盡量後退,(至能見後腳跟),才把腰彎下去,最好彎到小腹也可以貼到大腿,這個動作可以把脊椎兩旁的肌肉都拉長放鬆,使得脊椎的隙縫可以拉開,這樣對整個內髒和血流神經有很大的改善作用。整個拜下—跪的動作中,身雖動,而重心保持不動(一心),(動中定)。

 

又拜佛中〈可參考附圖(一)〉眼睛勿閉上,宜收攝眼神,觀照自己。若閉眼則姿勢不穩,血壓調節功能也會受影響。而且開眼與閉眼‘腦波’不同,我們拜佛是開發‘覺性’功能,開發腦部高級統理功能,並非盲目崇拜。

 

拜佛時雙手本來是合掌,但是跪下去之前把雙手先放開放鬆,按在地上作支持,然後膝蓋才跪下去。跪下去之後腳底要翻向上,人就坐在後腳跟內側的中間(拉開足踝關節,同時刺激活化淋巴反射點),然後上身俯下來把眉心印堂的部位貼在地上,要注意始終眼睛要打開。這個動作可以矯正我們的脊椎,因為人類為了要維持站立的姿勢所付出的代價就是腰酸背痛,一般人站立的時候,腰的部位比較緊張,所以腰椎都會向腹部的方向塌進去,這樣會使腰部的脊椎一節一節擠得太緊造成壓迫的障礙(而影響腹腔中器官如:肝、胃、胰髒、大小腸、腎、膀胱......等功能。)。拜佛可以清除這個障礙,也就是‘消業障’—矯正塌進去的腰椎,使再度向背部的方向移出來,也就是把擠得太緊的脊椎都推開,清除壓迫。

 

拜佛—增加肺活量,打開心量,並開發自覺之力

 

拜佛,跪著頭將貼地的時候,同時兩隻手很柔軟輕鬆的向前伸出去準備來接佛(雙足),手大概伸到離頭頂一個拳頭的距離。同時兩邊的腋下要盡量的張開,它的意思是打開我們的心量,也增加肺活量,也就是增加肺部交換空氣的量(增加帶氧量)。在手伸向頭部前麵以後就把手心翻向上麵,這個動作表示‘我決定要轉變自己的心境,來迎接佛的光明’,也是‘我要掏盡我的心來供養佛,一點都沒有保留’,這個時候要觀照我們的手指頭,像蓮花的花瓣那麽柔軟輕鬆,不要用力。以雙手的蓮花來接佛(雙足),這個動作是提醒我們蓮花的開放並不是靠外麵的力量,而是靠內部自覺的力量,我們的心花開放也是一樣。這時候要觀想大慈大悲的佛站在我們的雙手蓮花上接受禮拜。我們可以和佛麵對麵,這是多麽欣喜的事啊!這時候自然由內心微笑出來。我們再觀想佛放清淨慈悲的光明由我們的頭頂照進來,使全身全心都清淨光明。一切的病痛就好像黑暗,有了光明就沒有黑暗。我們再觀想所有的眾生都和我們一起拜佛沐浴在佛的光明中。

 

拜佛引發徹底呼吸,橫膈膜強力收縮、放鬆,

誘導丹田呼吸;吐盡陳積廢氣,吸入清淨佛氣

 

我們一般人好像一直都在呼吸,但是事實上很少人知道怎麽呼吸,很少人能有完整而徹底的呼吸,為什麽呢?你可以觀察隻要人在忙碌的狀態,或者心在注意外麵的事情,呼吸就會受影響—變成很淺、很短的呼吸,甚至有時候會在半停頓的狀態,尤其心情不好,生氣的時候,這種呼吸會使體內肮髒的空氣沒有辦法吐出來,換新鮮的空氣,所以久了以後就會累積汙濁的空氣在體內,而缺乏氧氣,細胞缺乏氧氣就容易發生癌病變,所以容易得癌症,我們拜佛可以調整呼吸,使呼吸更徹底又完全,所以拜佛也是很好的‘氣功’。我們拜佛拜下去的動作會使得我們徹底‘吐氣’,使全身及肺部汙濁的空氣都吐得幹淨,而五體投地的時候,因為全身放鬆,肌肉放鬆就沒有阻力,在沒有阻力的狀況下自然就會有很深很完全的‘吸氣’。根據‘血液動力學’原理,血流也因為深吸氣的吸引作用,很順利地流回心髒再打出去。我們每一個細胞都能在拜佛中得到豐富的滋養和氧氣,以及極樂世界快樂歡喜的氣氛。當拜好要站起來的時候,必須趁著吸氣的時候運用吸氣的力量站起來,就會很輕不必費力。

所謂‘永遠快樂無憂’,就是每個‘現在’快樂無憂
現在不開心造福大家,長命也沒用

慢慢地,我感覺到原來一千拜、一萬拜都不過是眼前一拜而已,根本不需要去掛礙,更不必費心去想下一拜,享受眼前這一刹那和佛麵對麵的時光就好,古人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萬古以來廣闊的天空,就是眼前你,看到這一時的風月,每一個一朝風月都是萬古長空。所謂‘永遠快樂無憂’就是每一個‘現在’都快樂無憂。假如現在不能夠開心歡喜地發揮生命造福大家,那麽說實在,爭取明天也沒有用,爭取更長的生命也沒有用。我還是喜歡一句老話—‘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夜我仍要在園中種滿蓮花,以清風明月的胸懷,歌詠阿彌陀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