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Q: 佛教徒應該有國家觀念嗎?

(2009-07-16 07:10:49) 下一個
femi: 1 愛國是不是情執?yes 戰亂的時候很難弘法。2 國家是不是僅是一個人為定義的虛無的名稱?是不是相之一? 國家是一個空的東西,需要人民土地政府主權才會形成。是相亦是滅。3 佛教徒是不是對祖國發生的事超然物外,持局外人態度?該你出來的時候就得出來還看個人自己的決定這是娑婆世界這是執政的權力鬥爭。

spinoda109:  有情,是人輪回的原因, 但也是人解脫的菩提種子.愛國, 希望國家安定繁榮, 人民安居樂業. 使人民少造惡業,少受惡業. 我個人人為是一種大慈悲.在戰亂時代, 做一個優秀的領導人, 一個優秀的軍人,減少雙方的死亡, 盡快結束戰爭,讓百姓盡快從戰火中解脫, 我個人認為也是一種慈悲.如果怕殺生, 怕墮地獄, 遠避三舍,任眾生相互殘殺, 是一種自私和我執.慈悲心, 應是學佛人的第一發心.因為慈悲心, 地藏願入地獄,度盡所有眾生.

不可得: 和平時期,要把握機會,不要浪費千載難逢的人身,認真修法,這是我們最大的事。待在加拿大,就要愛加拿大,愛這片土地;美國,中國也如是。希望人民安樂,六時吉祥。沒有發生的事,不要東想西想,慢慢學會看著自己的念頭、漸漸忘掉自己的這個身體,逐漸與道相和。奇思遐想多,可能修法的時間就少,本來俗世一大堆忙都忙不過來,抓緊時間打一坐、念半小時佛吧。因為平時的修行,具備了智慧,因緣到時,自然知道如何應對。沒記錯的話,八國聯軍的時候,虛雲老法師幫慈禧太後的清政府在西安祈大雪治瘟疫,解萬民之疾;抗日戰爭中,應國民黨政府的邀請,在上海、重慶舉辦消災水陸大法會;到了共產黨當政,為了佛教徒的一領大衣,幾番被打得死去活來,該做什麽還要做什麽,沒有怨言。向前一段轉帖的真華法師的際遇又不同,一定要你穿上軍裝拿上槍。哈哈,輪到我們自己,自然就知道,要不要愛國、怎樣愛國啦,還是看著自己當下一念吧。所以,不要去追求什麽標準答案,每個人的緣不同,該發生的到啦,都要自己做出答案。有時間,還是觀照自己的心念吧;佛弟子的解脫路在此。



佛教徒應該有國家觀念嗎?/聖嚴法師

     佛教是崇恩主義的宗教,父母、眾生、國家、三寶,稱為四恩,孝養父母、廣度眾生、愛護國家、恭敬三寶,不是為了求取什麽,完全是為了報恩的動機。所以對於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懷疑他的國家意識。

  佛陀釋迦世尊,成道之後,經常在外遊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國迦毗羅衛,但當他晚年時代,舍衛國的青年國君琉璃大王,為了報複迦毗羅衛國在他少年時代給他的侮辱,便發動大軍,誓言消滅迦毗羅衛的釋迦種族。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個人在琉璃王的軍隊必定經過的道中,坐於一棵枯樹之下,任由烈日曝曬。琉璃王見了便問佛陀,何以不坐在有葉的樹蔭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親族之蔭故勝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見品之二)  就這樣,琉璃王進軍了三次,三次都見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所以也撤退了三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這是釋迦族的共業,也是無法挽救的定業,雖然同情與惋惜,也是愛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進軍時,佛陀才放棄了挽救故國厄運的努力。

  在中國佛教史上,比如玄奘大師出國之後,曾為中國的文化在印度留下了輝煌的成果,雖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國的懷抱;法顯大師在錫蘭時,有人供養他一麵中國的白絹扇子,他在異地見到了祖國的東西,竟然激動得“淚下滿目”,這種熱愛祖國的情懷,實在也是佛教精神的流露。

  唐朝天寶年間,安祿山造反,因為國庫的財政貧乏,就有神會大師出來,幫助郭子儀,大事籌募,以“香火錢”所得,接濟當時的軍需,終於平定了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明朝的開國之君朱洪武,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建立了漢人的政權,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民族英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明太祖不僅是正信的佛教徒,而且在他少年時代出過家。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師,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對國民革命,也曾付出了許多的貢獻。

  當然,若從佛教的理想社會而言,佛教決不是偏狹的愛國主義者,而是徹底的無政府主義或世界大同主義,乃至是無限的宇宙大同胞主義,因為他愛全人類乃至愛一切的眾生。可是,民族主義乃是達到宇宙大同胞主義的基礎,若要達成這一目的,必先要從熱愛他的國家民族做起,否則便無從生根。

---------------------------------------------

我發現,在不能接受某種說法某種做法的時候就是對某項事務的執著,我從小接受是國破家亡的思想,所以意識裏自然而然維護著一個概念上的國家,其實這些也是妄念。以前沒想過這些。這次碰到了。雖然觀無常,觀因果,但還有很多執著,而且執得不自知 ~ 現在我知道同樣做這件事,心態和目的已經改變了。


看了聖嚴法師的文章,圓瑛,弘一太虛等法師的事跡。愛祖國不是去執著國家這個相,而是自己永遠有一個慈悲的心態去做身邊的事。就像地藏菩薩報父母恩一樣。走解脫道是慧,行菩薩道是福,佛教徒不能因為單求解脫放下慈悲心,福慧雙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