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地藏經/佛問文殊,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否?

(2009-06-28 14:45:05) 下一個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否?】

(解)此乃法性化物,難知其數之文。

爾時:就是各世界,各國土,以及各處的天龍鬼神齊集的時候。還有十方佛菩薩的主伴也親自來了,諸天的民眾也都來了,各色異類的種族,跟著的許多伴侶也來了。來的模樣,都是爭先恐後的趕著,像眾鳥投林一般,又像大海的容納百川一般,頃刻之間,聖人和凡人都渾合了。

因來的人有這樣湧擠,所以都起了一種想發問的疑心,這來的許多人,來聞妙法來的呢?還是來授記來的?這時佛一運智慧,已經知道眾人存心的疑問了,就借了他們眾人的疑問,來問文殊。佛為甚不告別的菩薩,而專告問文殊呢?因文殊為眾菩薩的首領,而且也最聰明的。現在給佛誘問引弄了,也好為後科啟請正宗、做伏筆。

有的知法性已成佛;有的知法性當成佛;有的知法性未來成佛。梵網經雲:“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已成、當成,不離法性;法性無已當,已當是假名。悟法性時,無已當未來之別。偈雲:“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一切凡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佛說法度人,佛以法為師,佛得法成佛,法是佛之師。以法度人,難知其數啊!故問文殊:‘今日來天宮聚會者,汝知數否?’ 

文殊梵文文殊師利,我們叫妙德。
  • 見佛性,猶如妙德等。一切智慧中,以見佛性智慧,最為第一。文殊教一切菩薩發菩提心,了見佛性,所以名為大智文殊。以見佛性,必破無明,非大智不能破無明,得大智即見佛性,從性起修,方能成佛,所以文殊是諸佛之母。  
  • 文殊也是古佛,有三德佛性;過去成佛,號龍種上尊王佛;現在北方歡喜世界成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成佛,號普現如來。現在帶果行因,從本垂跡,跡現菩薩身,輔助釋迦。這部經正要顯出孝行為眾善的根本來,非文殊這樣智慧,不能和佛相問答的。

法王子:佛是法王,菩薩可補佛位,也叫做補處子,所以稱法王子。又,佛為法王,菩薩是佛的弟子,故名。

摩訶薩:大菩薩。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解)此一段文,乃輔助法化。  

文殊文殊師利回答佛說:‘世尊!倘若用我的神通法力,經過千劫的長久時間,思量測度起來,還不能夠知道這數目。’    

文殊既然是三世古佛,難道連這一些些人數也會猜測不出的麽? 這裏有二種妙意:

  • 一是自己謙讓,不像凡人一樣,專喜呈自己聰明,不曉得的事情也要來說的,這樣一謙讓,可以顯出佛的尊重;
  • 二,法無定性,有時說知,有時說不知;知與不知,無非利益眾生。今日文殊說不知,對眾生有利益——發起地藏大願之行,令佛滅度後,付囑眾生與地藏,則如來滅度,亦滅得安安樂樂。所謂“權巧之智,適化為宜”:文殊曰‘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者,為地藏大願作弄引。顯示地藏大願,所度眾生,有的已成,有的當成,有的未來成,則地藏度生成佛之願,真實不虛矣。
  • 這許多來眾,都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所化成的,也都是地藏菩薩的因地,從孝思而行願的來源,倘若文殊認真答出了數目,那麽,後文地藏久遠劫來一句話,就找不到根據了。現在文殊卻好說不知道法會來眾數目,順便的襯出後文,佛用五眼遍觀,猶不能盡的話,而且更涵著催促佛說出地藏行孝的本願來,一唱一和的成功一種妙曲,也是集成地藏菩薩自始至今行孝的大典呀!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解)此段開顯來天宮之佛、菩薩、天、龍、鬼、神,乃地藏菩薩唯心所造,唯願所成之文。

佛眼: 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傅大士雲:“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大論雲:“佛眼無事不知,無事不聞,無事不見。”

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一切法中,佛眼常照,雲何不知,而雲‘不盡其數’者,乃釋迦抑果揚因,遜己尊彼,顯示地藏所化之眾,重重無盡,刻刻不停,用表地藏大願無窮。 

地藏證窮心地,隨願所成;出生三世如來,隨願所成,故有已成、當成、未來成者。晉譯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心造諸如來。”寒山詩雲:“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 唐譯華嚴:“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地藏久證心地是如來藏,出生三世如來,以滿其度生成佛之願。

  • 三世如來者,已度生死,已成佛果者,今來天宮不可說不可說諸佛是也;
  • 當度生死,當成佛果者,今來天宮不可說不可說諸菩薩是也;
  • 未來度生死,而成佛果者,天龍鬼神是也。天龍鬼神從地藏教化,悟明心地,故且以天龍鬼神之身積功累德,行菩薩道,莊嚴心地,以求佛道,而功未圓,果未滿,所以將來成。

已度已成就的,就是現化在十方國土,坐道場度生的都是。當度當成就的,就是各佛土的各菩薩,修上求下化的都是。未度未成就的,就是渾入在天宮大會裏麵,沒有學道的都是。但是成就也不得不分開來說:

  • 是法度,也就是投機的方法,先度量了眾生根器大小的分別,隨後大的,投給他大方法,小的投給他小方法,方法相宜了,方才可以依了所授的方法去修持學習,這就叫引度的;
  • 成就,是憑了這種方法去修習,修習既久,因圓果滿,名叫成,隨後度生的事業都可以辦了,各種的機緣也自然都會湊集的,這叫就。 
上段因文殊回答佛不知道,所以佛用了佛眼,遍處都瞧過,又用了文殊的意思,反轉來告訴文殊說:‘用我的佛眼來瞧,也瞧不盡他的數目喲!’佛是具五眼的,他真的為瞧不盡麽?因為這許多來的大眾,都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所化成的,是指明曆時長久了,方顯出他所化的大眾多得瞧不盡了。

看到這一節,一定有許多人要疑心,以為佛坐在多重閣上,周圍隻有九十由旬,怎樣能容受得這許多的大眾呢?因佛法是不可思議的,他能夠把多少融會、大小相攝,不是凡心所可以胡亂來測度他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