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fosss.org/showfile.html?projectid=3&username=dakini&articleid=BDED30C27E8A414E8BF66558D18236D0
1
作者:祖師岡波巴大師
漢譯:智學法師(寶吉祥譯師)
摘自:《岡波巴大師全集》之二《法會大開示》第三輯 法會大開示
題目:實修的誤區
心地家園網絡輸入及校對:修樂
說明:此網絡版已經通過智學法師的審閱,本著對法的尊重和負責,請諸位網友及各網站轉載時不要增刪修改,並請注明出處。
敬禮大寶上師!
至尊岡波巴大師曾經這樣教誨說:
在所有的修行(誤區)之中,哪一樣是較大的呢?
修行誤區較大的一個,就是我們對於世間今生所表現出來的強烈貪戀。
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從今生暫時的利樂之中,收心轉意才行——對於一個未曾從世間今生收轉心意的行者而言,要知道,他是沒法成為大修行人的呀!
對於真修實證者而言,他們往往又會存在三種“體驗的誤區”、四種“見解的錯處”。
一、三種體驗的誤區:
所謂“三種體驗的誤區”,是指:
1、(通過如法的修習,我們自然就會生起)身心的喜樂;籍由身心喜樂(的滋味),本是會生出更加廣大的修行體驗的,但是,假如我們對此“喜樂的體驗”貪戀不放,而執著地認為這種體驗就是最好的,那麽,這種對於喜樂的貪執,就是我們投生欲界的最直接的原因;倘若在這種貪執喜樂的心態下去世,那我們就會錯誤地走向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欲界的快樂之後,(由於往昔惡業力量的現前,而驅使)我們又會進一步再走向廣無邊際的“三惡道”——放心好了,這一定是毫不費力的事情呀!
2、(在喜樂的基礎上,通過如法修習,那麽,我們自然就會)遠離昏沉,而在心境上呈現出“明朗的體驗”來;但是,假如我們對此“明朗的體驗”貪戀不放,而執著地認為這種體驗就是最好的,那麽,這種對於“明朗”的貪執,便是我們投生色界的最直接原因;倘若在這種貪執“明朗”的心態下去世,那我們就會錯誤地走向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色界的快樂之後,(由於往昔惡業力量的現前,而驅使)我們又會進一步再走向廣無邊際的“三惡道”——放心好了,這一定是毫不費力的事情呀!
3、(在明朗的基礎上,通過如法修習,)假如心念未被業氣驅使,那在心境上,就會呈現出“無念的體驗”來;但是,假如我們對此“無念的體驗”貪戀不放,而執著地認為這種體驗就是最好的,那麽,這種對於“無念”的貪執,便是我們投生無色界的最直接原因;倘若在這種貪執喜樂的心態下去世,那我們就會錯誤地走向無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無色界的快樂之後,(由於往昔惡業力量的現前,而驅使)我們又會進一步再走向廣無邊際的“三惡道”——放心好了,這一定是毫不費力的事情呀!
二、四種見解的錯處
就算我們未曾誤入這三種誤區,在空性方麵,我們也容易犯下四種“見解的錯處”:
1、所謂“空性流於‘所知萬物的本性’”,這是指某些人隻是空口泛稱:
“一切(主客二元對立的)‘能所二取’的事物,它們本來就是清靜的、本來就是開解著的,它們從本初、本源、本始上本來就是佛陀的覺悟,本來就是渾然天成的,因而,‘修不會使它變好,不修,也不會使它變壞’。另外,也沒有‘善與不善’(的差別),善,不會給他帶來利益;不善,也不會給他帶來損害——要知道,(善與不善之間)就像是把手伸入‘黑色的牛角’與伸入‘黑色的小袋’一樣,二者並沒有區別。”
這種誇誇其談的“空性清談者”,就是“空性流於所知萬物的本性”了。
2、所謂“空性流於對治”,就是指:自戒律方麵的根本教典《嘎黎嘎》以上,直至無上密部《密集金剛》以下,我們對於所有這些教典所作的聽聞和思維,都必須成為對治煩惱的工具;或從另一個方麵來說,下自修習“死亡無常”,上至修習“無生深意”,在這之間,不管是“守戒”、“積福”也好,還是“懺罪”、“實修”也罷,無論我們有著怎樣的修為,所做的這一切,也都必須成為對治煩惱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斬斷煩惱的根本;假如斬斷了煩惱的根本,那麽,煩惱便像斷根的鬆樹一樣,永遠都會失去複活的機會了。
若非如此,當煩惱來臨的時候,假如隻是用心意分析、思擇:“三毒、五毒等等,無論是哪一種煩惱生起,也都是‘空的本質’,因而,‘煩惱的本性’,其實是並不成立的”,假如我們隻是這樣用心分析,然後就束之高閣、不求實證的話,那要知道,假如隻將煩惱修習為“自性並不成立”,借助於這種修法,雖然暫時看起來好像有些對治煩惱的作用,但是,不要說靠它將煩惱連根拔起了,就算是暫時把煩惱壓伏下去、暫時使煩惱減弱下去,恐怕我們也難以做到。
這種“未能拔除煩惱根本,而僅以心意分析後就束之高閣、不求實證”的“空性”修法,就是叫做“空性流於對治”了。
3、所謂“空性流於印定”,這是指:無論我們做一些什麽樣的“白淨善法”,對於所作的一切,為了消除自己的執實、執相的情結,我們經常會加修一些對治方法。不管是借助於“遠離一多”等等分析推理,來進行考量、分析而確斷為“自性不成立”也好;或是通過“觀空咒”、“驅魔咒”作淨,而將它們觀修為“自性不成立”也好;或是用“不去緣對‘三輪’的清靜勝慧”來掌控善行的始終,而將所修善法作為是“自性不成立”也罷——要記住:隻要是最初先緣見“有實體、有形相”,而後再將它們印定為“自性不成立”者,印定為“空”者,這些便都屬於“空性流於印定”的範籌了。
4、所謂“空性流於道”,這是指:總體而言,在真正如實證悟大印實相的時候,我們就會了悟到:“ 基”、“道”“果”本來便圓滿於同一本源自性之中——要知道,這種證境不是主觀臆測的“心意憑空造作”的產物,而是從深奧的內心證悟世界中,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的。基於這種原因,所以,《文殊真實名經》中,才有教敕雲:
大覺無始亦無終,
最初大覺亦無因;
唯一智眼無垢染,
證本覺身即如來。
(這個偈頌如果翻譯過來,意思是:)
(平常心的)“大覺”
既沒有開始的時候
也沒有結束的時候
那“最初的大覺”
也是“無因”的
(那種境界)
隻是一種沒有垢染的
“智慧之眼”罷了
證有這種“本覺身”的人
(就會像如來)那樣(快樂地)來去了。
這個偈頌,說的也正是上述那個道理。假如我們未曾認識到這一點,卻隻把“修習空性”作為“道”來看待,而在心中想著“我要證得具備‘三身五智’、遍知一切、相好莊嚴的大覺佛果”——要知道,這就是“空性流於道”了呀!
總體來說,我們在實修方麵,不要流於上述的“三種體驗的誤區”,以及“四種見解的錯處”——要知道,這可是及其重要的喔!
——《岡波巴大師全集?法會大開示》第三輯:法會大開示 第十四則竟
相關鏈接:
直貢噶舉法王:《岡波巴大師全集》序 | 修樂
智學法師(寶吉祥譯師)簡介 | 修樂
集福與空性 | 修樂
2 菩提道之階次
作者:岡波巴大師 文章來源:解脫莊嚴寶
菩提道之階次攝言之可如下頌:
“資糧加行道,見道及修道,圓滿究竟道,五道至圓成。”
菩提道燈論,釋五道時說:
“下、中二類根器的人,最初學佛之時,先示以佛法之基礎,然後使之啟發
行、願二種菩提心,然後教以精勤集聚福慧二種資糧。如是教示資糧道的教法。
這樣努力,漸次契證諸法空性,就能進入加行道‘暖’位了。然後證入初歡喜地
等見道、修道及究竟道等階次……”
資糧道
一個具有(大乘)種性之人,最初發了大菩提心之後,向上師求得口授(修
習福慧二行),乃至未得智慧暖相之前,進一階段之善行努力統名為資糧道。在
這個階段中,行者之宗教體驗可以分為四個重點:欣樂佛法,增上意樂,實際體
悟和心有所得。為什麽叫做資糧道呢?這是因為要使行人成為堪能產生證悟暖相
之法器而修福慧資糧,所以叫做資糧道;又與解脫相應,為諸善法根本,故名資
糧道。在這個階段中,菩薩致力於十二種法要之修持:即四念住,四正斷和四神
足。
四念住是:身念住——以正念觀察身體。
受念住——以正念觀察六塵六識之感受。
心念住——以正念觀察此心,
法念住——以正念觀察(心所思法)。
這是小資糧道(初階)時,所著重修持之法。
四正斷是:令已生起之惡法速疾斷除,
令尚未生起的惡法或罪業不要生起。
令未生起的善業能夠生起,和
令已生起之善法增長。
這是中資糧道(中階)時,所著重修持之法。
四神足是: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和觀三摩地。
這是大資糧道(後階)所著重之修法。
加行道
加行道是在資糧道究竟以後之進一步階段。此時能證悟四聖諦法及其隨順決
擇之四支分。此中有四位:即暖、頂、忍、世等一法等位。為什麽名為加行道(
或相合道)呢?那是因為此階段之行人能契合真諦之證悟的緣故(或鄰近真正見
道位之前階之故),所以叫做加行道(或相合道)。在暖位和頂位之時,會具足
五根:即信根、精進根、正念根、三昧根、智慧根。在忍位和世第一法位時,則
會具足五力:即信力、精進力、正念力、三昧力和智慧力。
見道
見道者,是在“世第一法”位之後,以止中修觀四聖諦,因而生起同等之勝
觀,如觀苦諦時,生起(對現世之滿足)知苦法之忍相,對苦之事實知其為“真
法”之智慧,對苦諦引生進一步之推廣了解(知色界、無色界亦是苦相)之智慧,
對此苦諦認知其確為真實之認知。每一聖諦皆有四種觀察,故總其為十六種心刹
那之覺智和順忍。
為什麽叫做“見道”呢?昔所未見之聖諦,如今已見故名見道。在此位時具
有七覺支:正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樂覺支、輕安覺支(或清淨覺支)、
三昧覺支和平等覺支。
修道
修道位是指在見道位以後,迸而獲取之各階位。此又可分為世間(修)道和
出世間(修)道兩種。初項,世間修道者(是指往於此位之菩薩,仍舊修習)與
世間共之色界初、二、三、四禪和無色界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
想非非想處等四定,需要修習這些禪定的作用有三:
(一)降伏修道位所斷舍之諸煩惱故。
(二)成就四無量心等殊勝功德故。
(三)為出世道(之修行)作基依故。
出世間修道:這是指緣於二種智慧之隨順修習止觀法。見道時,四諦中之每
一諦皆各有忍法和智法四種合成,四四一十六位,其中八位屬於忍法,中八種屬
於智法,為修道位所屬,計四禪定,無色界之(初、二、三)定及四無量心等,
依彼而修習之止觀也。若為契悟法性而修觀者,則屬於法智,若為證入智慧而修
觀,則為悟智。非想非非想處定之識蒙昧不明,所以屬世間定攝(不能用於修道)。
何以故名為修道?於見道時之真如悟境數數修觀(使增上廣大),故名修道。此
階段具足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究竟道
究竟道者即是金剛喻定(或喻如金剛三昧)確知以後,無複再生(於輪回),
或知無生之自性。金剛喻定者即是超過修道位之最後階段,為相合道及障礙道之
總集也。此三昧無有任何障礙,堅實、穩固、一味、遍滿,喻似金剛,故名金剛
三昧。無有障礙者,世間各種違緣不能動也;堅實者一切諸有不能壞也;穩固者,
諸妄念不能動也;一味者,其相一味也;遍滿者,緣觀一切所知法之總相真如也。
得此三昧後,以證悟四諦之勝智抉知,從此無複投生於輪回,煩惱集諦之因已斷
盡故。知無生者,以證悟四諦之勝智緣觀苦果已盡,無複再生苦果故。或簡曰,
因已消盡,無複再生果故。此究竟位具足無學位之十法:即:無學正見……乃至
無學三昧等(八種無學正道,以及無學解脫及無學正智)(合共為十)此十種無
學法者皆屬五種無漏蘊法所攝。(例如,無學)正語、正業、正命三者屬戒蘊攝;
(無學)正念,正定屬定蘊攝;(無學)正見、正思惟、正精進屬慧蘊攝;正
解脫屬解脫蘊攝;正知及解脫智則屬一見蘊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