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自願來的,更不是自願走的。走的時候誰都不願意,即使不願意也得走。眾生走時是不自願、不自由的。同樣,眾生來時也是不自願、不自由的。如果那時可以自由選擇,就沒有一個眾生願意去作牛、作馬,但是,我們卻經常看到這些可憐的生命。如果真有自由可言,那麽,它們肯定選擇做人間的國王,或是天堂的帝釋天王等等,而不可能選擇作牛、作馬。這就充分說明了,生命來的時候不是自由、自願的,願意也得來,不願意也得來,為什麽呢?
這是有因緣的,而因緣是可以改善的,因為它是有為法。雖然定業是有的,但是所謂的定業也不是沒有辦法改變,若能證悟空性,或者能厲勵懺悔,則定業也會發生變化。正因為一切有為法都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可以改善的、可以轉變的、可以控製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十二緣起。不了解十二緣起支,實際上就是不了解我們自己。
世俗間所謂的偉人,如很多得到諾貝爾獎的、令人尊敬的專家學者,其實他們也隻是精通一些狹窄範疇裏的知識,卻根本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心的奧秘。現在,我們去了解十二緣起,並非出於好奇,就是為了解決問題。
首先,我們要找出眾生總是身不由己地穿梭於六道之間的根源到底是什麽。根源找到了,就要去消滅它,隻有這樣才是真正地找到了解脫輪回的出路。
二、十二緣起支的內容概述
在佛經裏將十二緣起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前世,第二個階段是現世,第三個階段是來世。
1.前世階段。在十二緣起支中,哪些是屬於前世階段的呢?十二緣起支中的第一支叫作無明支,第二支叫作行支,“行”的涵義是什麽?因為有了無明和煩惱,就會產生一些身、語、意的行動,造作善和不善的業,這些善惡的業就叫行。第三支叫識支,它可以放在前世,也可以放在現世。按一般的講法,識支可以納入現世,故而前世階段隻有無明支和行支。
2.現世階段。第一個是“識”緣起支,第二個是“名色”緣起支,第三個是“入”緣起支,第四個是“觸”緣起支,第五個是“受”緣起支。這五支是屬於現世階段的。
然後再加上“愛”緣起支,愛就是凡夫的貪欲;“取”緣起支,取就是為了滿足貪欲而作的行為;“有”緣起支,有就是輪回的因,即善惡之業,三界、三有是同一個意思,是它的果。這三支雖然屬於現世,卻是後世的因。前麵的五支,再加上這三支一共八支,都屬於現世階段。
3.來世階段。下一世隻有兩個緣起支,第一個是“生”緣起支,第二個是“老死”緣起支,老和死不分開合為一支。為什麽其它都是分開的,隻有這兩個不分開呢?那是因為有些人是老了以後才死,也有些人尚未老就死了,故而是先老抑或先死,這是誰也說不清楚的,所以把這兩個放在一起。
三、緣起還滅的鎖鑰
有“無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識,乃至有生就有老死。前前為因,有了前前的因,就會產生後後的果,這就叫作緣起的流轉。若無明停止,則行自然停止,行停止則識停止,識停止則名色停止,乃至生停止則老死停止。這就叫作緣起的還滅。緣起流轉是輪回,緣起還滅是解脫。
現在我們正在經曆的是緣起的流轉,而我們需要做的是緣起的還滅。還滅和流轉的最關鍵的問題在哪裏呢?就是在第一支“無明支”上。隻要我們有無明,其它的就都不可能停止。打個比方,若有火車頭,後麵的車廂就會跟著走;若火車頭停下來,或是根本沒有車頭,後麵的車廂就不可能走。同樣的,若十二緣起中的第一個無明支不停下來,後麵的就不會停止;無明支若是停下來了,後麵的也就無法繼續,所以就會解脫。追根究底,還是要推翻無明,斷除無明。
譬如,做惡夢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和白天一樣地恐怖和痛苦,那是為什麽呢?有了睡眠就產生夢境,但是,給我們帶來影響和痛苦的並非夢境,而是我們的執著,是因為我們把夢境當成實有而導致的。如果做夢時不把夢境當真,那麽雖然有夢境的現象,卻不可能導致這些恐懼和痛苦。
同樣的,在我們流轉輪回的時候,為什麽會有這麽多痛苦呢?就是由於一種執著:原本是如幻如夢的東西,我們卻把它當成真實的,所以就有了那麽多痛苦。如果我們能夠回頭,能夠證悟它是不實在的、如幻如夢的,這些恐懼、痛苦就都會消失。輪回雖然不一定會立即停止,但從此以後,它也開始逐漸地消失。譬如做惡夢時,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作夢,那麽,雖然夢境尚未停止,依然在夢中,但是夢裏的恐懼和痛苦就會一下子消失。在夢中證悟夢境是虛幻的,所以這一切就都停下來了。現在,我們正在輪回的大夢裏,若能從中蘇醒過來,也就是說,證悟一切是空性的,那麽,後麵的流轉也都會停止。
最關鍵的還是無明,無明就是愚癡,有了這樣錯亂的觀點之後,我們就會把所見、所聞都當成真實的,而正是這種實執,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痛苦。菩薩證悟之後,精通了一切所見、所聞都是如幻如夢的,所以就沒有了痛苦。正因為他沒有執著,沒有痛苦,所以才能在乃至輪回未空之間呆在這裏度化眾生;如果他有執著,也同樣會有痛苦,那麽,他就無法做到永在輪回度化眾生了。所以,首先最為關鍵的問題,還是得斷除無明。
斷除無明的方法,簡單地講就是:第一個是出離心,第二個是菩提心,第三個當然是最關鍵的證悟空性。證悟空性最具體的、如骨髓一般最精華的修法,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的修法。所以,首先要推翻無明,也就是推翻人我執和法我執。
四、三個階段及兩對因果
實際上,在十二緣起支當中有兩對因果,但是劃分時,並不是將十二緣起分成前後兩世,而是分成了三個階段。
在兩對因果中,第一對因果叫作“能引”和“所引”。所謂“引”,是指引來了後世的五蘊,若沒有前麵的因緣,後麵的因緣就不會產生,後麵的緣起支是由它們引來的,所以叫做“能引”。“所引”是指被“能引”所引來的那些因緣,所以叫做“所引”。
第二對因果是“能成”和“所成”。即如果沒有這些因,則後世的五蘊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有這些因,所以就有這些果,因叫作“能成”,果叫作“所成”。
第一個階段:前世。有了無明,就產生了人我執;因為有了人我執,就希望自己能夠快樂;為了得到快樂,就需要很多能夠產生快樂的事物;在去爭取這些事物的過程中,就會傷害到其他的人,所以會造業,可能造善業,也可能造罪業。這樣就產生了第二個行緣起支。行就是善惡的業。
屬於現世階段的有識、名色、觸等八個緣起支,主要的是無明支和行支。八支中的愛支、取支、有支實際上就是無明支和行支,隻是名字不一樣而已;其它的識支、名色支等五支,都不是很關鍵的問題。今天我們會做這樣的一個人,不是因為前世有了識、名色、入、觸、受支,而完全是因為前世有無明,又因無明而造業的緣故。正是因為這兩個緣起,所以才有了今生一大堆的痛苦。
後世我們轉世時,也有識、名色、入、觸、受支等八支,為了讓我們了解下一世投生的過患,所以隻說老死。
第二個階段:現世。現世的第一支是“識支(阿賴耶識)”。中陰身的心識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時候,第一剎那的意識(神識)叫作識緣起支,它隻有一剎那,沒有第二、第三剎那,第二、第三、第四剎那就屬於名色支了。
第二支是名色,是從住胎的第二刹那開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漸演變形成人體的過程初期,隻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體,隻可以稱作人體的一種因而已,這就叫作色支(物質)。
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識一起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識也好,眼識等前五識也好,都不離開受、想、行,這些就叫作名。為什麽叫作名呢?譬如說,人的名字也好,物質的名字也好,都沒有像物質一樣的阻礙,一個事物可以有三、四個名字,它們相互之間是毫無滯礙的;同樣的,受、想、行也是沒有阻礙(非物質)的,它們是心識的一個過程,所以叫作名。
佛教中講的人住胎的五個階段,在《俱舍論》乃至大圓滿的續部裏都有提到。尤其是在大圓滿的續部裏,連這五個階段的細節都講得非常清楚。這些經論雖然沒有用 “細胞”這個名詞,實際上卻講到了細胞組合又分裂、分裂又組合的詳細而複雜的過程,尤其是大圓滿裏講得很清楚。這種講法令學醫的人感到非常驚訝,因為這和現代醫學的說法相當吻合。其中,從投胎的第二剎那起,直至尚未形成眼根、耳根等六根之前的這個住胎的階段就叫作名色支,在此期間有一段漫長的過程。
第三支是入支,也可以說處支,在十二緣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剛剛開始形成,雖然逐漸在發育成熟,但是眼睛還看不到東西,耳朵還聽不到聲音,……,六根尚無法接觸到六塵的階段,這個過程叫作入支。
第四支是觸,就是接觸(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經成熟,不僅是成熟,而且能夠接觸到外境的階段。為什麽叫作觸呢?例如,在這一階段中,在具備了三種緣:第一是耳根;第二是聲音;第三是耳識,並且在這三者結合以後,耳朵就可以聽到外麵或母胎內的聲音,而且能夠辨別聲音的大小。能夠辨別外境的這種能力就叫作觸。這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觸以後,就有了痛苦、快樂的感受,這些苦樂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從能夠辨別苦樂感受的因開始,逐漸成長,直到造業之前的這一階段。小孩子雖然也會造業,但是大體而言,像成人那樣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造業的情形,在孩提時代還是比較少的。這一期間有十幾年,這一過程叫作受緣起支。
前麵提到了兩對因果,以上講的七個緣起支就是其中的一對:無明和行叫作“能引”,它會引起現世的識、名色、入、觸、受;什麽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識、名色、入、觸、受,它是由前世的無明和行蘊引起的。這就是第一對因果。
然後就是愛支,愛就是喜愛世間圓滿的貪欲心,在佛經中十二緣起支上用的就是“愛”這個字,意思就是貪欲。
愛之後就是取,取是什麽意思呢?取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營生的事情,它也屬於業。因為這樣做又會造業,又在準備下一世再回來的因素。現在社會上大多數的成年人天天都在做的,就叫作取。譬如做生意,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會騙錢、打妄語、參與競爭,在競爭的時候,有意無意之間又會造成很多傷害,做這些就是在造業。
接著就是有支,解釋為輪回的因。輪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樣的,隻是用詞不同而已。行支是上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這一世的因;有是這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惡的業。因為有了愛(貪欲)以後,就會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業。若是這樣,下一世再來輪回的因就已經非常完整了:第一個是愛,第二個是取,第三個是有。那麽,我們下一世肯定要輪回了。因為,因已經全部具備,怎麽可能沒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這三支是指從能夠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結束之間的過程。以上所講的,是這一世的八個緣起支。
第三個階段:來世。然後是下一世的生。生是什麽呢?生就是前麵講的識,也就是投胎的第一剎那,這兩個是一樣的,隻是用詞不同而已。
接下來是老死,前麵所講的從名色到受之間的全過程都包含在老和死裏。
以上這些就叫作十二緣起支。其中現世的愛、取、有這三個緣起支叫作“能成”,而後世的生和老死叫作“所成”,這就是第二對因果。
五、區分兩對因果的意義
輪回的因有遠因和近因;輪回的果也有遠果和近果。遠因是什麽呢?遠因是前世的無明和前世造的善惡業。近因是什麽呢?近因是指現世的愛、取、有。遠果是指後世的生和老死,而近果是指現世從識到受的五個緣起支。
即使有遠因,但是如果近因不具足,也是不會投胎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有了前世的因——無明和行支,但是若能在這一世中修行成就,沒有了愛緣起支,徹底地斷除了對輪回的貪欲心,那麽,即使在往昔所造的惡業尚未完全清淨的情況下,下一世也不會再投胎轉世了。
經書裏麵講,木車有兩個車輪,若缺了其中一個車輪,車就沒有辦法行走;同樣的,即使以前所有的這些因都存在,但若缺少了貪欲,就不能轉世了。
粗大的貪欲要通過出離心來解決,細微的當然要通過人無我的修法來解決。
阿羅漢有遠因,但是沒有近因——愛支(貪欲),因為貪欲屬於煩惱,而阿羅漢已斷盡所有的煩惱。他這一世因為前世的因緣,也會感受很多果報,在《百業經》等經書裏講了很多阿羅漢受報的公案。盡管如此,下一世他卻不會再入輪回,因為他沒有了貪欲。就是為了讓我們了解這些,所以把十二緣起支分成兩對因果。
有人會提出質疑:那麽,很多高僧大德已經成就了,為什麽還有違緣?還有病痛呢?這有兩個可能性。一個可能性可以從十二緣起中看出。雖然高僧大德們這一生修得非常好,已經斷除了煩惱,但是以前他們曾經是凡夫,不要說一般的高僧大德,連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做過凡夫,在做凡夫的時候,凡夫人會造業,而因果是永遠不會錯亂的,不會虛誤的。所以,即使是高僧大德,隻要他的遠因還沒有了結、沒有還清,那麽,這一世他也會感受很多痛苦。但是,感受這些痛苦是他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在整個生命循環當中的最後一次。
我們都知道龍樹菩薩的故事,樂行國王的太子到他麵前索取他的頭,龍樹菩薩說:“你自己砍斷帶走吧。”太子用寶劍無論怎麽砍他的頸部,都好象在虛空中揮舞般,無法砍斷。龍樹菩薩就說:“我在五百世以前已完全清淨了兵器砍割的異熟果報,但是我曾經在割吉祥草時殺害小蟲的異熟果報還未清淨,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斷我的頭。”太子割下一根吉祥草,用它砍斷了龍樹菩薩的頭。也就是說,即使像龍樹菩薩這麽高境界的人,也還是會受因果報應的。所以,一個可能性是,這些高僧大德、成就者們也許還有最後的一些果報尚未了結。
另一個可能性,可以從下麵的例子中看出。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不可能再受任何因果報應,但是,佛陀為了讓世人明白因果不虛之理,仍然會示現生病。例如,舍衛城的惡生國王向釋迦牟尼佛的故鄉進攻,殺死了七萬七千釋迦族人,當時,整個城市的街道遍布“鮮血”。因為惡生國王下令,隻有當城市的街道上鮮血橫流的時候,才能停止殺戮。最後沒辦法,他的手下隻好把很多紅色染料倒在水中,把水煮成赤色,在道路上傾瀉,看上去就像血流成河一樣,惡生國王這才滿意。就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的頭也痛起來,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釋尊前生和那些族人共同造過惡業,佛也說:“因彼惡業,雖然我已證得無上菩提,卻仍要感受頭痛苦報。如果我沒有獲得如此圓滿的功德,那麽今天也會被惡生王殺死。”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佛是為了讓人們相信因果的存在才示現頭痛的。另外,據《律經》的記載,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冬天氣候很寒冷,刮風時連竹子都會裂開,當時,很多比丘都因沒有鞋、帽禦寒而生病,佛也因此而生過病,生病時也會吃藥。有一次佛背疼,就請迦葉比丘念經,這種情況也是有的。但這些都是不可能的,隻是一種示現。因為有這些疑問存在,佛就把十二緣起支分開,成為二對因果。在因果問題上連很多學佛的人都是很迷糊的,根本不了解,那教外人士就更不用說了。雖然根本不懂因果是什麽,但是很多人膽子很大,還是敢於駁斥、批判。若連因果是什麽都不了解,那他駁斥什麽?批判什麽呢?但是,在眾生業力現前的時候,他會有一股莫名的動力和勇氣;在某些情況下,魔鬼、魔障也會賜給他們勇氣。
在兩對因果分開以後,因果、輪回的道理就顯露出來:“能成”的主要是欲望,欲望斷除之後,就不再有下一世。
六、依十二緣起,反觀自省,精進修行
現在我們看看自己,十二緣起支中哪一支沒有呢?一支也不少。既然都有,那麽下一世繼續輪回的準備就已經做得非常充分了,所以我們一定會回來的。回來的時候會回到什麽地方,那可就說不定了,得看善惡業的輕重。若是善輕惡重,則回到惡趣;若是善重惡輕,則回到天趣、人趣,但是,在短暫的利樂過去以後,終究還是會墮落的。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再怎麽反反複複作人或天人,也沒有多大意義,在沒有完成了脫生死的任務之前,我們始終是不太安全的,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墮入惡趣。這並不是某些外道所講的世界末日或審判之類,也不是嚇唬人的話,而是輪回中的實際情況。
基本上,我們對於生命兩頭的認知是比較模糊的,但是現在透過十二緣起支,我們知道了自己是怎麽來的,怎麽走的,對於生命的兩頭有了比較清楚的概念:我們雖然不知道前世自己是人還是其他的什麽,但是前世一定是有無明的、是有業力的;也不知道後世自己要往哪裏去,然而後世一定會有生,會有老和死,這是肯定的。
如果不願意這樣下去,就要把十二緣起還滅。該怎樣去還滅呢?燒香、拜佛、念咒可以做到嗎?它們也可以成為還滅十二緣起支的一種因緣,但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麽呢?是修慈悲心?還是修不淨觀呢?它們也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最後隻有依靠證悟空性才能解決。若能證悟空性,則遠因、近因都會停下來;若遠因和近因都停下來了,則遠果和近果也都會停下來。譬如,一棟高樓若地基有問題,則整棟大樓都會倒塌;同樣的,首先我們要去破壞無明,把無明消滅之後,整個以無明為基礎的輪回大廈也都會垮下來。
這個道理隻有佛才知道。生死、輪回、因果、意識的本性等等這一切的真相,不僅二、三千年前的那些外道修行人沒有掌握,包括現代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也不可能了解。所以,他們在這個領域裏不是權威,既然他們完全不了解真相,那麽,他們又能批判什麽呢?依靠現代的儀器是沒有辦法來證明和推導人的內心世界的。譬如,一個人在哭的時候,用攝影機可以拍到他正在流淚,發出哭聲,外在的表情是可以拍下來的,影片裏也看得出來;但是拍不下來的,是他在想什麽,他是高興激動地哭,還是傷心地哭,這在影片裏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內在的感受、精神,是無法透過儀器直接了解的。同樣的,雖然透過儀器的掃描可以看出,人在痛苦或快樂的時候,大腦中的某些部位會有異常的腦波產生,但是,我們卻無從了知這些腦波產生的原由。除非這人親自說:“我當時很高興”,我們才會知道某種異常的腦波是高興的反映,並由此確定人在高興的時候腦部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如果任何人從未說起他當時的情感,光靠儀器能夠知道嗎?不能。所以說,人生命中的這些最關鍵的精神層麵的感受,是沒法透過儀器拍得下來、掃描得出來的。所以,這些人自以為了解這個領域,其實根本就不了解,連心理學家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對這個領域的認知是十分有限的。
那麽,現在我們的任務是什麽呢?就是要斷除、破壞第一緣起支。在沒有破壞它的基礎上,磕頭、念經、做功德,雖然可以在輪回中享受一些善報,但是它們和第一緣起支沒有直接的衝突,所以無法破壞它。要是不願意流轉,那就得用一個和它有直接衝突,並且是非常尖銳的工具去破壞它,這個工具就是證悟無我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說來說去,做的時候還是要從出離心、菩提心,最後是空性著手。除了這三個之外沒有第四個,若這三個中缺少任何一個,那也不對,不多不少就需要這三個,這三個就足以推翻第一緣起支。隻要破壞了第一緣起支,其它的就都會塌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各位抓緊時間,好好修行。
以前也講過,在座的多半是在家居士,專門修行的時間相對要少一些,但是即使再忙,每天早上一個小時,晚上一個小時的修法是必須的,決不可能連這點時間都沒有。在這段時間裏,就從出離心起修,出離心修得差不多的時候,再修菩提心,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二個都修好之後,我們可以把中觀的修法作為前期修法,最後正式的修法,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考慮密宗的修法,這是很快的;如果不想修密宗,因為要修密宗就得接受密宗的灌頂,接受灌頂就需要守戒,如果認為無法守密乘戒,那也可以隻修顯宗的修法,這樣也同樣可以解脫,隻是速度不是很快。
這些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這一世雖然知道了這些道理,修法也都掌握得清清楚楚,但仍然不修行的話,那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損失。譬如,一個作生意的人虧損了幾萬、幾十萬,大家都覺得損失很大,但是,錢這次虧了,下一次還可以掙回來;修法卻不是這樣,若這一次不修,下一次是否還有這樣的機會,就很難說了! 源自: http://wwwtest.tudou.com/programs/view/ngt-HJ5BYWY/
十二 緣起支
通 過所謂的十二緣起支教言,我們能理解集諦(苦因)是如何起作用而產生苦諦的?這一教言揭示了產生兩組因果關係(苦諦和集諦、滅諦和道諦)的係統。
十二 緣起是環環相扣的,如同一個閉合的圓輪,象征著輪回。十二緣起在傳統中象征為生命之輪。在這裏,你會看見輪子的軸心由三種毒藥操 控著六道眾生。圓輪軸心的豬象征無明,雞象征貪心,蛇象 征 瞋 心。 圓輪的邊緣 表明了十二緣起,從上端的盲眼人(象征無明)順時針方向轉動到最後一個緣起-一具死屍(象征老死)。所有這一切被死魔的巨盆大口和魔爪牢牢掌 控。
從我 們根本無明中產生了動機行為( “ 行 ” 支),而 “ 行 ” 成 為苦因。 “ 因 ” 的狀 態變成 “ 果 ” 的狀 態,而 “ 果 ” 本身又可以作另外一個 “ 因 ” ,會 產生結果-所以 因果 變化,無有盡頭。 “ 十二 緣起 ” 的教言幫助我 們清楚認識到我們 是如何輪回在這無窮無盡的苦諦中。一旦我們處於 “ 行 ” 支和無明的操 縱下,輪回就無有結束。
十二 緣起支(它們象征為生命之輪)是:
無明(盲眼人)
行 (製陶匠)
識 (猴子)
名色(行舟人)
六入(有六窗和一 門的空屋)
觸 (一 對行淫的男女)
受 (一狩 獵者眼中有一箭)
愛 (醉酒者)
取 (一猴子摘取果 實)
有 (孕 婦)
生 ( 產婦)
老死 (死屍)
為了理解第一組因果關係,集諦和苦諦如何運作,我們順時針轉動十二緣起圓輪,觀察第一緣起(無明)如何導致第二緣起(行),然後推進到第十二緣起(老死)。然後,為了理解第二組因果關係-滅諦和道諦,即道諦作為滅諦的因,是如何斷除輪回的?我們實際上要反過來轉動十二緣起的順序,把最後一支緣起(老死)放在第一位觀察,假如我們不想要(老死),我們必須斷除第十一支緣起(生),為了斷除(生),我們必須斷除第十支緣起(有)等等。
在《佛說大乘稻杆經》中,釋迦牟尼佛教授了緣起的教言,他說:
“此” 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盡管緣起本身是一個主要課題,學習十二緣起,可以來泛解集諦和苦諦的關係。可從兩個方麵理解-集諦和苦諦是如何相互關聯的;由於這兩個諦,整個輪回又是如何運轉的?從我們的角度,將非常簡略的思考以下的圖表-十二緣起是如何聯係到我們的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
首先看中間部分,我們的現在生。在其中有六個方框,它們涵蓋了所有的十二緣起。它們又被分成兩部分-左邊的兩個方框上標著“果”,而右麵的四個方框上標著“因”。因此,所有的十二個緣起存在於我們的現在生,它們或作為“果”或作為“因”。
從底部中間的方框開始,第一支緣起是(無明)[1],從(無明)我們轉到右邊的方框(行)[2]。這兩者的運作產生了(愛)[8]和(取)[9],它們在中間上部的方框裏,經此以後,產生了(有)[10],它在上部右邊的方框裏。
兩個在中間的方框,(無明)、(愛)和(取)屬於迷妄心,而右邊的方框中的(行)和(有)處在(行)的標題下,這說明迷妄心和(行)是它們產生的因。
盡管我們能體驗這兩個“因”在現在生中產生的某些“果”,它們主要的“果”將在未來生中成熟顯現。右邊部分在“未來生”下麵的方框,其中有兩個方框:(生)[11]和(老死)[12],(識)[3]、(名色)[4]、(入)[5]、(觸)[6]、(受)[7]。如果從表格的正中開始移動,從“現在生”移到“ 未來生”部分,你能發現一個完整的十二緣起支。
回到“現在生”,在“果”的標題下,有(識)[3]、(名色)[4]、(入)[5]、(觸)[6]、(受)[7]、和(生)[11]、(老死)[12],這些是過去生的“果”。那些處在“過去生”小標題下麵的方框,是過去生的“迷妄心”(無明、愛、取)和“行”(行和有)。
所以同樣的,在“現在生”的“果”下麵的方框,綜合“過去生”下麵的方框,成為一個完整的十二緣起支。
這就是“十二緣起”是如何在我們生命中運轉的?盡管所有的十二緣起在“現在生”中運作,它們起著不同的作用-某些緣起支是我們“過去生”迷妄心和行的“果 ”,另一些是我們未來生中(生)、(老死)等緣起支的“因”。盡管這張圖表初看很雜,但我想學習這個表是很重要的,為了真實的了知十二緣起支是如何在生生世世中相互起作用的。
十二緣起向前運轉的順序
觀察表格的中間部分。“現在生”,我們看一下十二緣起向前運轉的順序。
1無明
在中間偏下的方框中,(無明)處在“因”的標題下。有很多層次的無明。在這裏我們指的是細微層次上無明於因果法和無“我”正見。
2 行
第二支緣起,在(無明)右下方的方框裏。(行)是指“業行”或“動機行為”。我們先前討論到“業”,因而這裏不再詳細說。但在兩類不同的“業”中-有漏業或無漏業-這裏嚴格地單指有漏業。
3 識
按照十二緣起支一般的運轉順序,下一個緣起支是在現在生部分中“果”下麵的方框中-第三緣起(識)。同樣有許多層次的(識),在這裏主要指細微層次上、起到今生到下一生間橋梁作用的意識,即住胎第一刹那的意識。
4 名色
第二支是名和色,是從住胎的第二刹那開始算起。當個體的識進入母體的子宮,在這之後,“色”(即物質胎形)開始生長。“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識一起的受、想、行(四個識蘊)。從住胎的第二刹那起,若還沒有生長出“色”蘊(物質胎形),對它們來說這時間裏僅有四個識蘊,四個識蘊之間沒有阻礙(非物質)的,它們是心識的一個過程,所以叫作名。因而這一支緣起有“名”和“色”的區分。
5 入
有時候又被翻譯成六入,換句話說,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根剛剛開始形成,雖然逐漸在發育成熟,但是眼睛還看不到東西,耳朵還聽不到聲音,……,六根尚無法接觸到六塵的階段,這個過程叫作入支。
6 觸
觸就是接觸,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經成熟,而且能夠接觸到外境的階段。為什麽叫作觸呢?例如,在這一階段中,在具備了三種緣:第一是耳根;第二是聲音;第三是耳識,並且在這三者結合以後,耳朵就可以聽到外麵的聲音。
7 受
在這一生中,一旦我們生長生長出“色身”,“色根”和“根識”與外界的事物一接觸,我們馬上會生出感受-樂受、苦受、不樂不苦受。
8 愛
第八個緣起支,(愛支)在中上部的方框裏。它又能被稱為貪執。你可以選用任一詞語,隻要它能令你覺得有道理。當心識實際上趨向一事物,或者對其貪取,或者對其瞋恚,(愛)指的是對前麵一個緣起支-(受)的加深。
9 取
第八個緣起支是(取)。我們貪愛某一事物的欲望可以變得非常強烈,這表明當心識不僅僅趨向事物-並且想要占有這一事物,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占有。這被稱為(取)。(愛)支和(取)支在強烈程度上不同,(取)支的程度更強烈。
10 有
第十支緣起-(有)在右上方的方框裏。在死亡來臨時,前麵的緣起支(愛)支或(取)支變得及其強烈,心識趨入於第十支緣起-(有),接近於牽引下一生的“果”。
(有)支解釋為輪回的因。輪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樣的,隻是用詞不同而已。(行)支是上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這一世的因;(有)是這一世造的業,同時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惡的業。
11 生
接著我們“下一生”的部分,方框最上麵的是(生)支。強烈的(取)支欲望變成了(有)支,(有)支產生的“果”是(生)。
12 老死
在(生)支之後,(老)支立刻開始,它最終導致(死)支。因此,老支和死支包括在同一個緣起支裏(老死)。
上麵的過程實際上僅僅觀察了十二緣起的一次輪回而已。關於思考十二緣起是如何根據因果法起作用的?我們可以從中間部分的“現在生”中“因”的標題下,觀察到未來生,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次第符合邏輯且精確。
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71022080421.html
思惟十二緣起:三士道的所依基礎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文章來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噶當派的大善知識樸窮瓦,一生專門思惟“十二緣起”這個內容,按照道次第思惟如何遮止和進入。這是修行的關鍵。
比如,如果希求後世增上生的安樂,就應思惟如何遮止增上生的違品、趨入增上生的正道;如果希求解脫生死,就應思惟如何遮止隨順生死的集、進入解脫道;如果希求佛果的安樂,就應思惟如何遮止下劣作意和法我執、趨入大乘方便和智慧的道。因此,若始終在緣起上思惟遮止與進入,則能讓自心轉入三士道。
以下具體宣說思惟十二緣起能成為三士道的所依基礎:
此複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
進一步說明“依道次第思惟流轉還滅”之理。何種思惟是屬於下士道的法類呢?思惟惡趣十二有支的流轉與還滅,是下士道的法類。
“惡趣十二有支的流轉”即前文所說:“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
追溯惡趣生死的源頭就是業果愚,由於不認識以黑業感生不悅意果的道理,身口意隨無明力不自在地緣黑業而轉,再以愛取滋潤,就會現前惡趣的根身器界。相反,知道惡趣的根源是業果愚之後,破除業果愚,自然就會關閉惡趣之門。因此,下士道的核心就是思惟業果,如果不對業果生起勝解信,就無法遮止心緣黑業而轉的勢力。相反,如果相信業果,內心畏懼,連小惡也不敢造作。總之,從惡趣還滅的道理,即:業果愚滅,非福業滅;非福業滅,引惡趣習氣滅;引惡趣習氣滅,惡趣名色等滅,如此從惡趣流轉中還滅。
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
“次進”以動機而言,不僅要超出惡趣,還要出離生死;以內涵而言,不僅要思惟惡趣的流轉還滅,還要進而思惟兩種善趣中以十二有支流轉與還滅的道理,這是中士道的法類。
為何要思惟流轉與還滅?其作用是認識了流轉善趣的因緣,就能針對引、生的因緣遮止,而且抉擇了從善趣還滅的因緣,就能如理趣入解脫道。
流轉善趣的因緣有能引和能生二支:能引是真實義愚——對人無我愚蒙,以它造福業和不動業,導致在心中熏業習氣;能生就是愛取有三支。
凡夫的特點是以受緣生愛,這個愛是導致流轉的關鍵。前文世親菩薩具體列出了引生二種善趣後有的方式:緣來世五欲樂受耽著,增長福業,就轉生欲界人天;緣定生樂受耽著,增長不動業,就轉生色界一至三禪;緣定生舍受耽著,增長不動業,就轉生四禪天與無色界。
如何才能遮止流轉呢?隻要能滅流轉的關鍵——愛,就能遮止流轉。滅愛的方便有兩個,一是要認識“受即是苦”,不論是五欲之樂、定生樂受、定生舍受都是行苦的本質,這樣生起厭離,才能遮止緣受生愛。二是要思惟、觀修“人無我”,眾生都是由我執增上貪嗔,集有漏業而受生,它的能斷唯一是對內外法的五蘊等了知無我。也就是在因位並沒有集業的作者我,隻是以煩惱與業集業,在異熟果位也沒有受者我,僅僅是苦而已。若能了達無我,破除我執,貪愛自然會止息,由此遮止能引與能生。因此,以出離心與無我智慧攝持,才是真正趣入了解脫道,從此能漸漸遠離生死、趣入涅槃。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這一句道出了思惟十二緣起成為上士道所依的道理。其實大乘菩提心七支因果的修法,都含攝在十二緣起中。
自己對苦有了切身的體會後,應將心比心,觀察他相續,就能體會三界有情的苦,推想曾經是自己母親的有情都是由十二有支的流轉門,相續不斷地漂流生死。透過思惟諸母有情生死之苦,一定會在相續中真正生起大慈大悲。有了慈悲心,不忍舍棄諸母有情,就會發心救度他們出離無邊的苦海,而要達成這一目的,就必須成佛具足圓滿的智悲力。因此以大悲為因,就會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願菩提心。以願心攝持修行六度四攝,就是修學行菩提心。以上是屬於上士道的法類。
思惟苦諦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是引生大悲的因,若對苦諦認識不夠,認為苦諦隻是苦受,不知樂受是壞苦,就更難認識行苦的微細行相。試想:若自己還不能體會諸受是苦,仍然耽著其中,又怎麽可能普緣三界有情平等生起悲心呢?《大乘莊嚴經論》中說,真正的大悲要具有平等的體相,如果隻緣具有苦受的有情生起悲憫,而對具有樂受或舍受的有情生不起悲憫,這不是平等大悲。菩薩應觀見有情不論感受苦樂舍何種受都沒有超出三苦,從而悲憫有頂有情如同無間地獄眾生,這才是平等大悲。
我們思惟十二緣起,如果能對苦諦產生真切的認識,再緣其他有情觀察,就會明白三界有情都是以十二緣起不自在漂流生死的苦相,這樣將心比心,就會生起慈悲。比如,自己患有關節炎,感受過關節炎發作的痛苦,再看其他關節炎患者,就能體會他的苦處,願意幫助他。如果自己對這種痛苦毫無感受,就很難生起由衷的憐憫。所以,首先要在自身上認識凡夫是如何受緣起鏈的支配,從無始苦到今生,還要苦到未來,如此才能悲憫周遍虛空的三有有情。
有了慈悲心之後,就不忍眾生一直漂流在茫茫苦海之中,想度他們出離生死,發起如《金剛經》中所說的大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但是有情種類繁多,根機與意樂也各不相同,單憑願力而沒有能力也無法實現大業,所以為了利益眾生就要發心求證佛道,由這股動力推動,精進修學六度四攝,這時就成為上士道的法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