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傳法:《三主要道》(夏壩仁波切講解)

(2009-01-19 05:47:40) 下一個


三主要道頌 /    宗喀巴大師
                           仁欽曲紮 譯

敬禮諸至尊上師

一切佛經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讚道,有緣求解脫津梁,我今隨力而宣說。
於三有樂不貪著,為暇滿義而精進,誌依勝者所喜道,諸有緣者淨意聽。
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果法,由貪有樂縛眾生,故先尋求出離心。
暇滿難得壽無常,串習能除此生欲,業果不虛輪回苦,勤思消除後世貪。
修已於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
若無菩提心攝持,出離不成無上覺,圓滿安樂之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四瀑流衝難阻止,業力繩索緊密係,投入我執鐵籠中,無明黑暗籠罩之,
無邊有中生又生,三苦逼迫常無斷,諸母情狀與處境,思已發起殊勝心。
不具通達真理慧,雖修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有根故,應勤通達緣起法。
能見輪涅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且能破諸所執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現相緣起不虛妄,離執空性二了解,何時見為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
不複輪替而同時,甫見不欺緣起已,普滅實執所執境,彼時見觀察圓滿。
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空性除無邊,若知空性現因果,不為邊執見所奪。
如是三主道諸要,子能如實通達時,當依靜處起精進,速疾成辦究竟願。

此為多聞比丘洛桑紮巴,為擦廓·阿旺紮巴所作之教誡。

開篇導言

  今天,我們講《三主要道頌》的導論。我們在前麵已經講了許多糾正動機的內容,為了節省時間,我們不再講糾正動機的部分。但請大家以非常清淨的動機來諦聽佛法,念想:我要為利一切有情父母眾生而尋求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為此,我要認真聞、思“三主要道”。這一點非常重要。

  一般所說的“道”,是指道路,也就是如何到達目的地的一種途徑。然而在這個地方卻是用來表明,我們從凡夫地到達佛陀果位的方法。“三主要”是指:出離心、菩提心、性空正見。無論顯宗、還是密宗,不經過發出離心、菩提心、通達性空正見,就無法到達佛陀果位。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歸根結底講的就是這三個主要之道。通達佛陀果位之道有很多,具體的比如六度、四攝、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等等。再如所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等聲聞、緣覺的五道,與大乘的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藏地稱之為五道)等等,實際上都是修行的次第和修行之道。總而言之,最主要的就是三個:出離心、菩提心與性空正見。故而稱為“三主要道”。如《菩提道次第廣論》那麽大的一部書,其中所有的內容集中起來也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性空正見,就這三個內容。因為《三主要道頌》所言乃“三主要道”最核心的內容,故稱此頌為“根本頌”。

  此“三主要道”係來自於文殊菩薩,是文殊菩薩直接傳授於宗喀巴大師的。從顯現的角度來說,宗喀巴大師初學之時是看不見文殊菩薩的。那時雖然他已學識很深,佛教知識非常豐富,但是仍有一些難題解決不了。當時有一位烏瑪巴大師,由於他前世所修福報的原因,七、八歲時即能現見文殊菩薩。後來受了文殊菩薩的灌頂,專門修持文殊法之後,他見文殊菩薩就像我們見師父一樣,隨時可以向文殊菩薩請示任何問題。此時宗喀巴大師就通過烏瑪巴大師向文殊菩薩請示問題。

  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宗喀巴大師問文殊菩薩很多問題,但由於烏瑪巴大師的學問不如宗喀巴大師深,因此有些問題,文殊菩薩回答時,烏瑪巴大師聽不懂,他就對文殊菩薩說:

  “您所說的這些內容,我聽不懂怎麽辦?”

  文殊菩薩說:“我怎麽說的,你就怎麽把它寫下來,然後直接跟宗喀巴大師說就行了,他能聽懂的。”

  所以有很多非常深奧的佛法道理,烏瑪巴大師雖然聽不懂,但他記下來之後告訴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馬上就能明白。但是對於甚深法的最深奧的道理,當時宗喀巴大師仍未通達。為此宗喀巴大師就跟烏瑪巴大師說:

  “你問問文殊菩薩,我聽不懂怎麽辦?”

  文殊菩薩回答說:“你現在聽不懂不要緊,你把我所說的內容記下來,然後放下當前的一切,去苦心修行,到你修至福德、智慧資糧具足,業障基本消除之時,你自然會明白的。”

  那時候的宗喀巴大師,僅比丘弟子就有五百多位,已經是非常有名的大德,但宗喀巴大師還是聽從文殊菩薩的教言,把所有的事情放下來,隻帶了身邊最優秀的八個弟子,到西藏的南部山區去苦修。

   在此期間,他磕了三百五十多萬長頭,在整個一塊石頭的上麵磨出了深深的印痕,現在仍清晰可見!他邊念《三十五佛懺悔文》邊磕長頭,直至現見了三十五佛。他把一塊石頭當作曼紮盤供曼紮,將自己的胳臂從腕部到肘部全都磨成了硬繭,就象牛角一樣。打坐修行時,把整部《華嚴經》的內容作為所緣境來修。從古至今,能夠把整部《華嚴經》的內容作為所緣境來觀修的,唯有宗喀巴大師!他把《華嚴經》的每一段作為所緣境依次觀修,直至生起《華嚴經》中所說的覺受為止,最終了達了萬法體性皆空,斷除了一切無明,達到了“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境界,真正斷除了輪回的根源。此後,宗喀巴大師就能夠親自現見文殊菩薩,一旦遇到難題,就直接請問文殊菩薩,並得到圓滿的回答。

   在有關宗喀巴大師事跡的文獻中,現在還可以看到有關當時宗喀巴大師與文殊菩薩問答內容的記載,其中明確地記載了“三主要道”就是文殊菩薩直接傳授於宗喀巴大師的。後來,宗喀巴大師用了較長時間專門寫了非常殊勝的修學佛法的論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但是,後麵的“止觀”部分他當時沒有詳盡地寫,隻寫到 “六波羅蜜”和“四攝”為止就結束了,相當於現在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一半。後來他問文殊菩薩:

  “我寫的如何?”

  文殊菩薩說:“不就是我給你講的‘三主要道’嗎?還有什麽別的內容嗎?”

  宗喀巴大師對文殊菩薩說:“是您教授的‘三主要道’。但是,我是把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作為母本,以您的‘三主要道’為生命,以印度諸多高僧大德的教授及佛經的核心內容為框架,依當下眾生的根基所著的。我考慮到,現在能夠了達‘萬法體性皆空’者甚少,所以沒有寫‘禪定波羅蜜’和‘智慧波羅蜜’的內容。”

  文殊菩薩回答說:“事雖如此,但你的弟子中也會有了達‘萬法體性皆空’者,因此雖不會有廣大饒益,但會有甚深饒益的意義,所以你還是把後麵的‘止觀章’寫下來吧。”

  宗喀巴大師聽從文殊菩薩的教示,就把“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部分完整地寫了下來。

  這就是今天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因此可以說,《菩提道次第廣論》其實就是“三主要道”進一步完善而詳盡的解說。

   “三主要道”導論分序分、正分、結分三個部分。

  甲一、序分,分三:
  乙一、頂禮;
   乙二、立誓造論;
   乙三、勸請諦聽。
  
    乙一、頂禮
  
    “敬禮諸至尊上師!”
     
    就是頂禮一切至尊上師的意思。為什麽要頂禮?因為過去印度的高僧大德在寫佛教的任何論著之前,首先一定要頂禮一切諸佛菩薩,尤其是文殊菩薩,祈禱在著論過程中,消除一切違緣,具得一切順緣,著述圓滿。其中“至尊”是指文殊菩薩,“上師”是指文殊菩薩化現的一切傳承上師、法緣上師、根本上師等一切上師。也可以說“至尊上師”是指“以文殊菩薩為主的一切上師”。因為其一,宗喀巴大師親自在文殊菩薩本尊麵前接受了很多教授,所以文殊菩薩也是他的師父;其二,自己的師父和文殊菩薩無二無別,有這樣兩層意思。

  談到傳承上師,有必要講一下“三主要道”的傳承情況。從佛祖釋迦牟尼佛到宗喀巴大師,直到我這兒為止,從未間斷的法脈是怎麽來的呢?從佛祖那裏有兩個法脈傳下來:一是廣行派,二是深見派。

  廣行派是釋迦牟尼佛傳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大概在1500年前,無著菩薩為了得到大乘佛法,在(印度)雞足山下,修了12年彌勒菩薩的法。當時龍樹菩薩已經圓寂幾百年了,此間佛法遭受了三次破壞。無著菩薩的母親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婆羅門居士,她在佛前發願說:我乃女流之輩,弘揚如來大乘佛法的困難太大太多,但我若能生子,一定讓他弘揚如來正法,祈請佛加持。後來她果真就生了無著菩薩。而無著菩薩從小的時候就沒有父親。

  一天,他問母親:“我父營何業?”(印度的規矩是,父親是木匠的話,孩子也要作木匠;父親是商人的話,孩子也要經商。)

  母親說:“你不是為了繼承父業而生的,是為了弘揚大乘佛法而生的。你到那爛陀去,出家為僧,弘揚如來正法。”

  他銘記在心,踐履母命,由於其精進修學,很快通達了當時非常重要的佛教經典。之後,他感到佛法如此衰微,實在不行。他為了得到殊勝的法脈傳承,專修彌勒菩薩的法。在雞足山下修了三年,一點兒動靜都沒有,他覺得修不下去了,就想下山。途中遇到一個老翁正在磨鐵杵,就問:

  “您這是在幹什麽?”

  答曰:“磨針!”

  “偌大之鐵,想磨成針,豈有此理?”

  這個彌勒菩薩所化的老翁就對無著菩薩說:“若有精進心,搬山也能辦,何怕磨此針?”

  無著菩薩深受觸動,“看來我這個出家的修行者連這個老翁都不如,還是回去好好修吧!”

  回去後,下定決心又修了三年,可連個好夢都沒有,還得下山。路過一個比較險要的地方的時候,坐在那裏休息一會兒,發現一滴一滴的水滴到石頭上,把石頭衝出了一個一個的小坑。

  “水衝石頭都能出坑,相比之下,我的精進心不是太差了嗎?”

  於是又回去修了三年,還是沒有什麽動靜,終於忍不住又回來了。歸途中見一山洞,內有鳥巢,雕鳥飛進飛出,將洞口的石頭都磨光了。“唉呀,鳥的羽毛都能把石頭磨光了,我的精進心連鳥都不如!”他又回去修了三年。

        就這樣總共修了十二年,仍是修無所成。“這次說什麽也得下山了,不管遇到什麽情況,決不回頭!”他一邊這麽想著一邊向山外走。途經一個小村莊時,發現一條母狗趴在地上,下半身已是腐爛生蛆、慘不忍睹。無著菩薩看到後,隨即生起了極強烈的慈悲心,想把蛆蟲取出來,又擔心傷著它們,於是他就以法杖為抵押,選了一把好刀回來,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打算用舌頭將蛆蟲舔吸出來放在肉上。可當他閉上眼睛去舔吸的時候,卻什麽也沒有碰著,睜開眼睛一看,哪有什麽母狗,唯有莊嚴無比的彌勒菩薩站在眼前!十二年苦苦所求,一旦現前,本該高興才對,可他不但不高興,反而一肚子的委屈:

  “菩薩以慈悲為本,可為何遲至今天您才現身見我呢?”
  彌勒菩薩說:“並非我不見你,而是你的業障太重無緣得見啊!其實你一開始求法時,我就一直在你身旁。”

  “那為何現在又看見了呢?”
  “那是因為你方才見到母狗,激發了強烈的慈悲心,並由此消除了業障,方能得見於我。”此時無著菩薩激動萬分。

   同時又想,“這個村莊多年來為我提供食物,我何不把菩薩請到村裏去,讓所有的村民拜一拜呢?”為此,他請菩薩坐到他的肩上。

  菩薩說:“沒用,他們是看不見我的。”
  雖然如此,無著菩薩還是堅持那樣做。

  村民們看到無著菩薩到處喊叫“快來拜見彌勒菩薩呀!”紛紛問他:“彌勒菩薩何在?”
  他說:“這不就坐在我的肩上嗎?”

  可是誰也看不著。大家就議論說:“唉呀,太可憐啦,多年苦修,你看他都發瘋了!”
  現在也有人這麽說!哈哈哈……。

  最後總算有一個非常有緣的人,看見了彌勒菩薩先前所化現的那隻母狗的一條狗腿,他當下就生起了非常殊勝的證悟。之後無著菩薩抓住彌勒菩薩的袈裟被帶到兜率天,就在吃一頓飯的時間內,也就是我們的五十年當中,彌勒菩薩為他傳授了彌勒五論,即《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究竟一乘寶性論》、《辨中邊論》和《辨法法性論》。這是插敘一段無著菩薩見彌勒菩薩的故事。

  彌勒菩薩傳授於無著菩薩以後,無著菩薩傳予世親菩薩。以下順次為:聖者解脫軍、尊者解脫軍、最勝軍、調伏軍、清淨軍(唐朝的玄奘法師的師父就是清淨軍。玄奘法師從印度回到長安以後弘揚唯識宗法門,天下諸多慈恩寺,包括沈陽的慈恩寺,都是唯識宗的。所謂慈恩寺就是西安慈恩寺的分寺,故而稱為慈恩寺)、寂護大師、獅子賢、大孤薩黎、小孤薩黎、金洲菩薩、阿底峽尊者。這就是廣行派。

  深見派是從釋迦牟尼佛傳授於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在2100多年前傳授於龍樹菩薩,以下順次為提婆菩薩、佛護論師、月稱菩薩、大杜鵑、小杜鵑、阿瓦都諦巴大師、金洲菩薩,這樣傳下來的就是深見派。

這兩個傳承從金洲菩薩傳授於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傳授到宗喀巴大師之間有三個傳承:一個是從仲敦巴大師傳博多瓦、霞惹瓦、伽喀瓦……卻季桑波,至宗喀巴大師為止為噶當教典派;一個是仲敦巴大師傳授於貢巴瓦大師、內鄔蘇巴……從這裏傳下來,最後到虛空幢(南喀堅讚)那裏,再傳授於宗喀巴大師,這叫作噶當道次第派;還有一個傳承就是仲敦巴傳授於慬哦瓦、一代一代傳到虛空幢,再傳於宗喀巴大師,這就是噶當教授派。從宗喀巴大師開始將此傳承分為班禪係列的傳承與 DL係列的傳承。這部分傳承因為時間的原因就不講了。至於我所得到的傳承有這麽幾個:一個是持蓮花上師傳授於我,第二個是我剛學佛法時的師父叫做赤列繞央大師傳授於我,再一個就是果索仁波切傳授於我,還有永嘉仁波切也傳授給我了,還有幾個師父,其實這些皆根源於墀江仁波切乃至帕邦喀大師。這就是法脈傳承。

  嚴格地說,傳承有近傳與遠傳之別。遠傳即如上述,是從釋迦牟尼佛……到宗喀巴大師;而近傳則是釋迦牟尼佛傳文殊菩薩,由文殊菩薩直接傳授給宗喀巴大師的。

  乙二、立誓造論

   “一切佛經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讚道,
    有緣求解脫津梁,我今隨力而宣說。”

  “一切佛經心要義”是出離心,“諸佛菩薩所讚道”是菩提心,“有緣求解脫津梁”是了達萬法體性皆空的性空正見。

  何謂出離心?從世間到達出世間的彼岸——涅槃的果位,這就是“出”;“離”即離開六道輪回的世間。這種強烈希望離開俗世,到達涅槃果位彼岸的任運、無造作之心,即稱之為出離心。

   何謂菩提心?“菩提”是梵音,漢語翻譯成菩提,就是了達或者通達的意思。而最通達者就是佛,故可稱佛的果位為菩提。為了解救一切有情父母眾生,而尋求佛陀果位之心就是菩提心。正如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所說:

   “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父母眾生,而尋求佛陀果位,那就是菩提心。

  何謂性空正見?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凡是因緣所生的法,它的體性或自性是沒有的,因為不是獨立的、自在的,故而稱之為性空。

  漢地南北朝時,鳩摩羅什有一個弟子叫僧肇,僧肇法師寫了一部《肇論》,其中有一篇叫《不真空論》。為什麽叫《不真空論》呢?因為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嚐到的、聞到的、接觸到的、了知到的一切,雖然看起來就像真實的一樣,但若真的去尋根求源之時,卻又找不到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都是如夢如幻的。

  比如說我——夏壩活佛,你們在那裏指著我說:“這就是夏壩活佛。”可仔細想想看,哪裏是我呢?我的手是不是夏壩活佛?不是。鼻子是不是夏壩活佛?不是。我的肉是不是夏壩活佛?不是。骨頭是不是夏壩活佛?不是。五髒六腑是不是夏壩活佛?不是。可除了這些之外,究竟誰是夏壩活佛呢?有人會說:“你的心才是夏壩活佛。”這麽說的話那就麻煩了,你從來就沒有見過我的心,怎麽能認出夏壩活佛來呢?其實你們看到的夏壩活佛,隻是我的肉體的部分,而肉體當中沒有一處是夏壩活佛。如此說來,真正的夏壩活佛,和你們所看到的夏壩活佛就有天壤之別。再者,說心是夏壩活佛也不對呀,夏壩活佛歡喜之時的那個心,和發怒之時的那個心,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心,究竟是喜心是夏壩活佛呢,還是怒心是夏壩活佛呢?都不是!其實夏壩活佛的心,也是因緣和合、刹那不停地變化的。如果昨天夏壩活佛的心是夏壩活佛的話,今天的夏壩活佛的心自然就不是夏壩活佛了,為什麽呢?昨天夏壩活佛的心已經滅了,今天夏壩活佛的心又新生了,如果兩個都是的話,就變成兩個夏壩活佛了;如果上午、下午都是的話,那就有四個夏壩活佛了;如果按小時劃分,所見都是的話,那就變成很多很多的夏壩活佛啦!這樣一來,心不是夏壩活佛,身體也不是夏壩活佛,那麽除了心和身之外,何來夏壩活佛呢?當人們未做深刻觀察的時候,因緣和合的如夢境或影子般的一個聚合體,被安立了一個假名,人們就稱他為夏壩活佛。認真探究的結果,實際上,夏壩活佛也是諸多因緣和合而成的,因而是無自性的、性空的。同樣,你們自己也是這樣的!凡是因緣所聚的,都不是真實的。既然不是真實的,那就是虛假的。既然是虛假的,那就是假名安立的。既然是假名安立的,那就是如夢如幻的。既然是如夢如幻的,那就是體性皆空的。了知這樣的道理,就叫性空正見。

  我先解釋一下什麽是佛?唐朝以前的時候,不念“佛陀”,而念“普陀”或“布達”,後來發生了音變。所謂佛陀,簡單地說是“覺悟者”,實際上是指,從迷惘的夢幻中覺醒過來,悟出萬事萬物的真麵目者。“布達”的梵文本義有兩個:一個是消除之義,即已經消除了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一個是增長廣大之義,即如同蓮花盛開一樣,一切慈悲和智慧不斷增長廣大。佛所說之法,後結集為三藏十二部,統稱為“佛經”,其核心關要之所在,即“解脫輪回”之義。

  第二句“是諸菩薩所讚道”,諸佛菩薩所讚揚的真正的對象是菩提心。因為即便你有了出離心,若沒有菩提心,是不可能得到無上佛陀果位的。因此一切如來得到佛果位的方法除了生起菩提心之外,別無他法。故說一切菩薩所讚道就是菩提心。

  “有緣求解脫津梁”,是說即便有了菩提心,如果沒有破除我執和法執,沒有了達萬法如夢如幻、體性皆空的話,仍無法斷除我們內心的無明。由此必然會產生貪欲和嗔恨,隻要有貪欲和嗔恨,我們就會有痛苦、憂愁、煩惱,因此斷除一切痛苦、脫離輪回苦海、有緣求得解脫、到達佛陀果位的唯一的渡船或橋梁,就是了達萬法體性皆空的正確的見解。

  “我今隨力而宣說”,這是宗喀巴大師說:“現在我就盡自己的能力對你宣說。”說給誰聽呢?宗喀巴大師早期有八大弟子,其中有一個叫擦廓·阿旺紮巴,是一個高官子弟,非常聰慧,修行佛法非常精進,他是宗喀巴大師早期的弟子。後來他回到家鄉(即現在四川省阿壩地區的馬爾康),自己建了寺廟,也剃度了許多僧人,很快形成了比較大的規模。當時,他給宗喀巴大師寫了一封信,請求宗喀巴大師把佛法實修最核心的內容,通過書信的方式教授給他。宗喀巴大師就根據文殊菩薩的教授,把這個寫下來,寄給了阿旺紮巴大師。雖然當時宗喀巴大師隻是為了回應阿旺紮巴大師所請才寫了這個教授的,但是後來這短短的一頁紙,居然變成了整個格魯巴乃至整個藏、蒙等藏傳佛教地區修學的最核心的內容。凡是格魯巴的,凡是學宗喀巴大師教法的,無人不知此“三主要道”。它雖然隻有幾行字,但若詳細地講,其內容每天講六個小時,也得講三年。所以說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唯有文殊菩薩的化身——宗喀巴大師的才智,方能以如此簡潔的語言來表達如此深刻、圓滿的道理。像這樣言簡意賅的教授,唯有《般若心經》可與之媲美!

  乙三、勸請諦聽

   “於三有樂不貪著,為暇滿義而精進,
    誌依勝者所喜道,諸有緣者淨意聽。”

  “三有”是指生有、中有、死有,或者欲有、色有、無色有。這段話是說,對天和人世間的一切痛苦根源的三有之樂不要貪著,而要充分利用此八暇十圓滿的難得之身,一心依止諸佛菩薩唯一歡喜、讚歎之道,終生精進修行善法,力求解脫。與此有緣之人,請你們淨心攝意,認真聽講。

  所謂“淨意”,是要求聽者斷除“三過”、具備“六德”。“三過”是以“倒”、“染”、“漏”三種容器為喻。其一,容器如若倒著放,再好的東西也裝不進去;同樣,聽者若不全神貫注認真聽講的話,即便坐在道場裏邊也是聽不清楚的。其二,如果容器中有毒或者有汙染,再好的東西吃下去也會鬧肚子;同樣,聽者若動機不純,不是虔誠受教,而是以研究對方、撈取資本或者傲慢之心來聽的話,那就非但不會受益,反而會造罪障。其三,容器若是漏的,有窟窿,那麽往裏倒多少好東西,也必將漏盡無疑;同樣,再好的法,法會上也認真聽了,但就是記不住,那也不會對你起任何作用,因此要每天念誦,反複串習,這非常重要!

    所謂“六德”是指聽者所應具備的六種心,即視自己為病人,視上師為醫生,視佛法為良藥,視聽法為治病,視消除煩惱和業障為康複,視如來為正士,願佛法常住世間,以此六德來思維非常重要。為什麽要把自己想成是病人呢?我們確實有病,有貪病、嗔恨病、愚昧病、自私病、我慢病、執著病、狂熱病、嫉妒病、頑固病、疑心病等等,這一切病的根源就是無明病。自己是病人,師父是醫生,因為是他用佛法的妙藥來對治你的病。因為佛法可以清除你內心的貪嗔癡等病患,令你得到身心的安樂,故而說它是良藥。認真諦聽就是吃藥。不認真諦聽,即便再好的佛法,對你也不起作用。諦聽即聞,聞而思,思而修,內心的貪心、嗔恨心、愚昧心、傲慢心、嫉妒心、疑心、自私心等有所減少之時,就是你的健康在逐漸恢複的時候。這就是勸說諦聽“三主要道”。

甲二、正分,分三:
    乙一、出離心;
    乙二、菩提心;
    乙三、性空正見。

   乙一、出離心,分三:
              丙一、為何生起出離心;
    丙二、如何生起出離心;
    丙三、出離心生起之量。
    
              丙一、為何生起出離心

        “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果法,
        由貪有樂縛眾生,故先尋求出離心。”

  如果沒有出離六道輪回的“因心”,就不會有息滅“希求有海”快“樂”之“果法”。所謂“有海樂果法”就是世間法。比如說,現在多數人燒香拜佛所求的是發財、祛病、消災免難,求的是名聲、地位、權力、錢財等等,很少有人會求脫離輪回,更難得有人會為利一切眾生而要證得無上佛陀果位。之所以我們求佛、求法、求僧的效果不明顯,加持力很小,原因就在於我們心量太小,常以個人今生非常小的利益而求,因而我們的善根很難變成為非常廣大的善根,由此導致效果不明顯。更可怕的是,修學佛法本來是了生脫死的大作為,理應為自他雙利發揮大效用,而如今卻變成人們謀求世間榮華富貴等小果的手段,豈不是太可惜了?!所以說沒有出離心,就沒有辦法息滅我們對“有海”輪回之樂的那種希求心,因而就擺脫不了魔鬼當中最核心的魔鬼——貪心的束縛,任由貪心的魔鬼把我們永遠束縛在輪回的“水車”上,生死無間,脫苦無由!

  這種狀況就象一個圓形的石頭從山頂往下滾一樣,根本沒有定數,或許掉到坑裏,或許掉到溝裏,或許被更硬的石頭碰得粉碎!其實我們的後果比那石頭更可怕,或許墮入地獄、餓鬼、畜生,或許生在阿修羅、或者天界、人間,即便生在善道,福報享盡也難免下墮。總之是求出無期。而要脫離輪回苦海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必須生起出離心。

  丙二、如何生起出離心,分三:
   丁一、滅除對今生的貪欲;
   丁二、滅除對後世的貪欲;
   丁三、如何做。
   丁一、滅除對今生的貪欲

       “暇滿難得壽無常,串習能除此生欲,”

  首先要修睱滿人身難得。過去乾隆皇帝的國師——章嘉國師講法的時候,說睱滿人身如何難得,有人不理解,說:“這位大德肯定沒有去過我們漢地,如果去過,就會明白,人太多了,根本不難得。”是的,現在我們中國有十三億人口,全世界有六十多億人口,不能說少。可你知道嗎,夏天一棵樹上的蟲子,就可能超過整個大慶市的人口數!再如一個家庭裏邊頂多就是三、五個人,可家家戶戶有多少個蟑螂啊!還有蒼蠅、蚊子、螞蟻等等未算在內。由此可知,人與畜生道的眾生數是沒法相比的。更別說畜生與餓鬼相比,餓鬼眾更多;餓鬼與地獄相比,地獄眾更多。可見人的數量是微乎其微的。

  那麽,在這極少的人類之中,是否都是睱滿人身呢?非也。六十多億人中,信仰佛教的估計不超過八億,而這其中多半是半信半疑,燒燒香、拜拜佛而已。真正懂得佛法的能有一億嗎?沒有,我估計一百萬都算多說。而這其中能夠依止善知識直接聽聞如來正法者,那就更少啦!所以說暇滿人身確實很難得。因而,我們不要把有限的暇滿人身的寶貴資源,浪費在世間的榮華富貴、名聲、地位等上麵,一定要抽出部分時間為來世做些準備,為長遠利益做好打算,這才是真正重要而且非常必要的。要知道,人死後唯一有用的就是我們所修的善法,其它的權力也好,名聲也好,地位也好,再大也沒用。千軍萬馬你帶不走一人,金山銀山你帶不走一分,就連我們自己的肉體你都帶不走,唯有我們孤獨的心,不得不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惡之業而獨闖來世。即如此,我們為什麽不利用此十分難得又珍貴無比的人身準備準備未來呢?因此,要盡快斷除對現世的貪欲,一心想著如何使來世離苦得樂,這非常重要!這是第一步。

  丁二、滅除對後世的貪欲

      “業果不虛輪回苦,勤思消除後世貪。”

  當你對此生的名聲、地位、權力等看得較淡,非常急於準備來世的時候,你還要斷除對後世的貪欲,即對來世得到人天福樂的那種貪欲。那麽,是不是不求今生,今生就會痛苦?不求來世,來世就會痛苦呢?絕對不會。因為你之所求不是放棄了今生與來世,而是尋求更遠更大的目標。當你尋求來世的時候,今生所需的福樂自然會到來;當你徹底斷除對來世的貪著,而尋求圓滿涅槃果位的時候,來世的人天福樂自然包含在內,不必另外而求。

  九百八十多年前,阿底峽尊者在西藏的時候,西藏的大弟子仲敦巴問尊者說:“現有諸多修行者求今生之福樂,他們能得到什麽結果?”阿底峽尊者說:“得果如是!”也就是他能得到今生的福樂。又問他:“來世能得到什麽?”尊者說:“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告訴我們,如果隻為今生而修福德,來世很可能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的境地,因為我們之所作是惡多善少。如果我們謀求來世,今生的利益自然得來;如果我們謀求涅槃果位,來世的利益也自然會得到。所以要徹底斷除對後世的貪著。

        怎麽斷除?“業果不虛”,“輪回”皆“苦”之理要多修學。很多人對因果有誤解,這些人可簡單歸類為二種:一種是不相信因果,甚至否定因果的虛無主義者;另一種是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者。實用主義者對因果的看法猶如做生意,我給你十塊錢,你馬上就得給我十塊錢的東西,一時見不到東西就不高興,“哪裏有什麽因果!”他那麽想。虛無主義者則認為,“好人不長壽,壞人活千年”,不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都是邪見。對此我正在寫一部關於因果的書,其中對善、惡因果的問題做了比較詳細的、容易接受的、比較合理的解釋。我希望這部講釋能夠解決當前學佛者和修佛者所遇到的種種難題。至於輪回皆苦的問題,我在《為什麽學佛》的碟子裏、《法雨清流》的書裏麵都講過,你們可以詳細地看看,以便通過這些方式逐步斷除對世出、世間的貪著。

  龍樹菩薩說:
      “先修增上生,後生決定善。
   增上生即樂,定善謂解脫。”

  意思是說,我們修學佛法,應該一步一步按次第學修。因為我們心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比如,如果你打算把兩個相互怨恨極深的敵人變成為知心朋友的話,絕對無法讓他們直接從敵對的位置上變成為朋友,那是不可能的。而應當首先尋找他們之所以變成敵人的原因,然後消除誤解,化解仇恨,直到相互理解,產生好感之後,才可能進一步變成知心朋友。人與人之間的變化規律一般是這樣的,人心態的變化規律也是這樣的。


“暇滿難得壽無常,串習能除此生欲,
 業果不虛輪回苦,勤思消除後世貪。”

  這是下士道和中士道的核心內容。我們現在極其迷戀今生,貪圖於今生的榮華富貴、名聲、地位、權力等等,這種欲望幾乎可以勝過一切,有時候甚至會勝過對自己生命的愛惜。那麽,在這種情況下,想直接產生對世間和輪回的厭煩之心,明了其真相,脫離輪回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要有一個轉折。其實我們今生的欲望、來世的欲望、脫離輪回苦海的願望、為利眾生願成佛的願望之間的關係,就是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因而願心越來越大,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比如有些人,開工資以後,天天像過年一樣,幾天之內就把一、兩千塊錢花光了,其餘大半月的時間,就隻好這兒吃一點、那兒蹭一點,那時他就苦嘍!同樣,很多人就是為了今天的利益而出賣明天;為了今年的利益而出賣明年;為了上半生的利益而出賣下半生;為了今生的利益而出賣來世;為了來世的利益而出賣根本的利益;或者為了一己之私利,而放棄一切天下蒼生的利益,都是一個道理。

  我在身邊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人。同樣,我們實際上比他們也好不了多少。咱們都是信仰佛教者,就應該高瞻遠矚,可是有多少人想過來世?有多少人想過死的時候怎麽辦?很少!其實我們明明知道絕對逃不過死亡的,明明知道人生中最大的災難莫過於死亡,也明明知道,在我們的未來中,最不可預料者就是死亡與死後之處境,但是,我們仍然對它采取回避、逃避或者默然置之的態度。對於死魔你可以不想它,問題是你不想它,難道它就不來了嗎?不會的,或早或晚你必須麵對它。有人說:“明年就要高考了,現在還到處玩兒,不讀書,太愚昧了,不知道為自己的前途著想。”但是誰又敢保證,死亡不會在考試之前到來呢?對此,你做好準備了嗎?所以,對任何一個必須麵對的東西,都要大膽地、認真地麵對它,而不要回避它、逃避它。逃避是沒用的,怎麽逃避,它也會到來。而且死亡這個東西很不講道理,它從來不排隊,有的生下來就死,有的二、三十歲就死,有的四、五十歲就死,有的七老八十、一百多歲還不死!

  最近我一回到家鄉,就感到非常寂寞。為什麽?我身邊的很多人已經沒有了,包括我的那些師父們。我的老師、舅舅,連我的父親都沒有了。甚至跟我同齡的很多人也不見了(我才37歲),還有比我小的、從小跟我一起長大的很多人,現在都不見了。之所以我沒死,是佛菩薩的保佑,可這時會有明顯的危機感,好像在暗示你說:“你要準備走了,你要做好自己的準備啦!”

  所以我覺得人有時候很聰明,有時候卻很愚昧。為什麽對人人都感到最可怕又最無知的問題不聞不問,甚至采取逃避的態度,反而對那些細小的眼前利益卻拚命不放?人有時候小氣到了極點,甚至為幾十塊錢而殺人;有的時候又大意到了極點,甚至連死的問題都不考慮!要知道,死的時候,失去的豈止是幾十塊錢!你所擁有的全部,包括自己的身體都不得不放棄,更何況是身外之物呢?對此他卻毫不在乎!我覺得這就是很愚昧的地方。我們應該好好地反思反思,要計較的話,應計較大事。為什麽偏要計較小事?我們到底應何去、何從?

  諸位居士,人身極其難得,又非常寶貴。生命如朝露,隨時可幹涸,在尚未幹涸的短暫的日子裏,如何做好應付死亡的準備,這才是我們真正急需做的事情。我講此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讓你們明白,什麽是大事,什麽是小事;什麽是長遠利益,什麽是眼前利益;什麽叫目光遠大,什麽叫目光短淺;什麽叫為了現在出賣未來,什麽叫為了未來不惜一切代價地去努力。這就是我給你們講經說法的核心目的。隻要明白了這些道理,你們就知道該做什麽了。

  很多人不理解,學佛為什麽還要有次第?天天念阿彌陀佛不就得了嗎?幹嘛要那麽複雜?有這種想法的人,他是沒有認真思索。要知道,光是念一個佛號度日子是不夠的,首先要學會掌握我們自己心的這種特殊的變化規律,然後才能想辦法令心改變。

幾天前我從沈陽飛往大慶的時候,飛機裏碰到一位沈陽市沈河區的先生,他是中國石油公司的一個官員,到大慶來開會。他看我的衣服非常好奇,就問我:“你是不是學佛的?”

  我說:“是。”

  “那你是不是和尚?”

  我說:“是呀。”

  然後他就向我問起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最後問我:“你們和尚是幹什麽的?”

  我說:“和尚要做兩件事。”

  “哪兩件事?”

    我說:“第一做修改,第二做彌補。”


  “修改和彌補?”他說,“怎麽沒聽說過呢?”接著他又問:“修改什麽?”

  我說:“修改心。”

  “心幹嘛要修改呢?”

  我說:“我這個心毛病太多、太大。你看,貪心、嗔恨心、愚昧心、自私、傲慢、執著、狂熱、嫉妒、頑固、疑心,這些毛病如果不改,會帶來很多很多的煩惱、痛苦、憂愁、難受,所以我必須把它改掉!”

  他說:“那你彌補什麽?”

  我說:“我的心漏洞太多,必須得補一補。”

  “有什麽漏洞?”

  我說:“我明顯看到,我的心裏麵慈悲不夠、智慧不夠、德能不夠、信仰不夠、廣聞不夠、守戒不夠、清淨不夠、慚愧不夠,我要彌補這些東西,得好好地補一補。”

  “原來是這樣!”他說:“人家都說和尚是普度眾生的,你怎麽隻改自己?”

  我說:“我沒說隻改自己,我說要修改‘心’;我說的‘心’,既是我的心,也是你的心,也是所有人的心。”

  他就哈哈大笑,說:“你肯定學過哲學。”這時他的興趣來了,跟我要網址。他說:“一定要看看你的書,看來你的書肯定有趣。”

  其實,我們學佛就是做兩件事:一個修改,一個彌補。因此,既然要修改,你總不能全部一下子做,要一個一個地來。同樣的道理,人們現在隻顧眼前的利益,從來不在乎來世如何,那麽就要讓他明白人身難得,明白死亡無常,明白來世的去處。由此,我們首先就要把貪求眼前利益之心,修改到不但尋求今生的利益,更要尋求來世的利益上去,這就是修改。這就是 “斷除此生欲”。

  但是,隻求來世人天福樂就夠了嗎?不夠!因為來世你還可能碰到壞人,學做許多壞事,因此還會繼續墮落。若要做到從根本上脫離輪回之苦,永享安樂,就要繼續修改。而不能隻求來世的利益,還要徹底地從輪回的苦海中脫離出來,得到解脫的涅槃果位,那才是永久安樂的果位。

  丁三、如何做,分二

  至於如何做,重要的就是要糾正動機,不能光為自己所求了,因為天下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不可憐,沒有一個不需要快樂,沒有一個喜歡痛苦。他們都曾經無數次地做過我們的父親和母親,因為我們的前世是無數的。既然如此,我們不但要考慮自己脫離輪回苦、得到永久安樂,更要令天下所有的眾生脫離一切苦,具得一切安樂,故而我們就要修菩提心,要尋求具有最圓滿的智慧、慈悲、德能的佛陀果位。這就跟其它宗教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伊斯蘭教的信徒,他永遠沒辦法做上帝,永遠沒辦法做安拉,他永遠隻能是安拉或者上帝的子民。而我們佛教徒,隻要自己肯努力、有出息,就可以做佛。什麽是佛?具有最圓滿的智慧、慈悲、德能者,那就是佛;斷除一切缺點和漏洞者,那就是佛。歸根結底,剛才我所說的修改和彌補兩項工作做好了,那就是佛。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

  這三個內容,必須要前麵的生起之後,後麵的才能生起,否則直接修後麵的,那是不可能生起的。就像你沒讀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就想直接讀研究生,那連門兒都沒有,根本不行。這就是我所說的斷除今生的貪念,欲求來世之念;再斷除來世的貪念,欲求解脫。

  有人說,你又讓我心裏麵想來世得到人天福樂,又要我斷除來世尋求人天福樂,那不是矛盾嗎?不矛盾,因為它所處的階段不一樣。你看,一個醫生看到病人病情很嚴重,首先,他會用泄法治這個病;病好後,發現他的身體很弱,尤其是營養不足,那麽就會要他多吃高營養的東西;待其康複後,若營養過剩,可能導至其它疾病的時候,醫生又會告訴他:千萬別吃高營養的東西,要多吃青菜粗食。雖然是同一個醫生對同一個病人,一會兒是泄,一會兒是補,一會兒說要增加營養,一會兒又說要控製營養,但這並不矛盾,這是由病人不同階段的身體狀況所決定的,是辨症施治的科學態度的體現。

  同樣,我們首先放棄對今生榮華富貴的貪求,把目標放在來世得到人天福樂上,這是第一步;而後不但要考慮來世得到人天福樂,而且要尋求徹底脫離輪回苦,獲得永久快樂,這是第二步;而後再向前跨出一大步,即不僅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要為了天下一切父母眾生的利益,去攀登佛陀果位,這是第三步。如此一步一步地向上走,修行境界才能不斷提高。人的修行境界不一樣,站的高度就不一樣;站的高度不一樣,看到的問題就不一樣;看到的問題不一樣,處理問題的方式就不一樣;處理的方式不一樣,達到的效果就不一樣。這就是我們為什麽要不斷地修正、彌補自己的原因所在。

下麵說說業果的問題。分為二個部分:

戊一、總思業果;

戊二、別思業果。

戊一、總思業果,分四:

  己一、業決定義;

  己二、業增長義;

  己三、未造業不遇;

  己四、已造業不失。

 己一、業決定義


  何謂“業決定”之理?就是說,你造了善業絕對不會因為這個善業而得到苦報,一定會得到樂報;你所造的是惡業,絕對不會因這個惡業得到快樂或者安樂報,隻會得到苦報,那是決定的。包括我們今生當中,哪怕是走路不小心摔一跤,或者不小心頭撞在牆上這麽小小的痛苦,其根源都是作惡的結果。包括我們今天開心大笑,這麽一點點的快樂,都是來自修善所得。修善而得苦報,絕對不會有。同樣,作惡而得樂報,也絕對不會有。這就叫“業決定”。正如俗語所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而得豆者,未曾有也。所以,種瓜唯有得瓜,種豆唯有得豆,作惡唯有苦報,作善唯有樂受。

        由於不了解或者不真信這個道理,現在有很多人倫理道德觀念扭曲,在教育孩子時甚至說:“孩子,別太善良了,善良要吃虧的!”有些父母擔心地說:“我的孩子什麽都好,就是太善良了,怕他吃虧呀。”把吃虧的原因歸咎於善良,真是天大的謬論!這是絕對不會的。那為什麽我們看到有些人很善良卻常常吃虧呢?那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把老實人和善良人混為一談了。其實,沒做壞事的人,並不一定是善良人。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因其既無德又無才,所以即便他天天想做壞事,也做不成什麽大壞事。但這並不等於他是好人、是善良人。由其惡心常存,他必將得到苦報。作惡修善的關鍵在於起心動念。也有老實的人會吃虧,但那不是因為他善良,而是因為他缺乏智慧,缺乏才能,隻有德而沒有才。所以,不要把吃虧的原因歸罪為善良,而要歸結為愚昧、無知。這叫業決定。

  總之修善者,有初善、中善、後善;作惡者,有初惡、中惡、後惡。何謂初善、中善、後善?當你想做好事的時候,善念一起,首先是自己非常快樂。比如說我個人的感受,當初(2001年)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我決定建造4000米周長的理塘長青春科爾寺的圍牆塔,總數近千個塔和4000米的圍牆。塔高2.5 米,牆體高度平均5米。當初我下這個決心的時候,手裏一分錢也沒有,因為我已連續四年讚助法相院160多個和尚的吃、住、穿、用,最後要換屆的時候,還剩下44萬塊錢,留給他們作保障。一方麵是手中沒有一分錢,一方麵是工程需要上千萬,怎麽辦!當時我想,我是副縣長,家鄉又有很多的信眾,這樣勞務費可以大大減少,另外在很多方麵政府也可以幫我,算下來大約占費用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如能找到一個居士讚助一座塔,圍牆就能延長4米,找到10個讚助就能延長40米;隻要閻王爺不叫我馬上死,大不了10年、20年,總會建成這個圍牆塔的!當時我也沒有多少弟子,無非天津有100多個居士,北京有幾個,成都有幾個,深圳有幾個,沈陽有幾十個弟子。在這種情況下,我去了一趟北京、天津,找到了180個塔的讚助!這時我就增強信心了,蠻輕鬆愉快的。這就是中善。後來繼續努力,隻用了兩年,就把所有塔的讚助找到了,三年內就把所有的圍牆和塔全部建完了,這時心裏別提多高興啦!直至現在,我每次回到理塘的時候,不想別的,就想去看看圍牆塔,看著它心裏就舒服。現在每當我談起此事的時候都很開心。這就是後善。人一生當中,最值得開心和榮耀的,就是做好事、善事;最感到羞愧,最感到恥辱,最感到不可告人的,那就是做壞事、惡事。要是做壞事,剛想做的時候,心裏就很恐懼,很不舒服;做的過程中更害怕、更難受;做完之後,生怕別人發現,時時提心吊膽,甚至別人一提起相關的事就心驚肉跳。這就是初惡、中惡、後惡。我想每個人大概都是這樣。所以說,行善而得苦果者未曾有也,故稱業決定。

己二、業增長義

  無論作惡還是修善,其業力增長得都很快。例如:曾有一位活佛福報很大,天天都有從四麵八方來的信眾,以牛、馬及各種金銀珠寶等物向活佛做供養。活佛的侍者見到後就起了貪心,想:“活佛天天有那麽多的收入,我若能得到活佛一天的收入就滿足了。”活佛有神通,知道侍者的心中所想,這天就對侍者說:“我明天的所有收入都歸你,怎麽樣?”侍者當然高興,雖然嘴上說不要,但實際上他心裏很想要。他高興得覺都睡不著,當晚就做準備,他要事先準備好明天放置牛、馬和金銀珠寶的地方。他天天侍候活佛,知道一天能有多少供養。可第二天等啊等啊……就是沒人來。等到下午的時候,才有一個老頭拿了一塊幹牛皮來供養。他怎麽也想不通,每天都有那麽多的供養,今天為什麽隻有一塊幹牛皮?於是他就問活佛:“為什麽我就那麽倒黴,一天隻得一塊幹牛皮呢?”

  活佛說:“你賺了。”

  他問:“我賺什麽了?”

  活佛說:“我觀察過你的前世,你在很多世當中,隻做過一個鞋底的布施。如今一個鞋底變成了一塊牛皮,你還不知足嗎?”

  有些做大生意的人最了解這種情況,在某些場合,你無意中得罪了某個領導,過若幹時間後,在你想幹某個大項目的時候,他馬上就會給你設障礙,讓你幹不成。這就是一次小小的疏忽,無意中得罪人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有時候也會這樣,當你同某一個人初次見麵,雖然互不相識,但你卻非常熱情地主動打招呼,向他問好,使他很高興,豈不知此人原來是個大權在握者。等你要辦一件大事的時候,並沒有抱多大希望去找他,但卻順順利利地解決了問題。本來你善意對人時並沒有多想什麽,結果卻贏來意想不到的大利益。這就是業的增長力。小小的善業,能贏來大的利益;小小的惡業,同樣也能招至嚴重的後果。這正如古語所雲:“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有一次在飛機上,我遇到一個年輕人,問我善惡因果。我就跟他講了一些相關的道理。最後他要求我說:“你能不能讓我看到因果?”我知道他的意思是什麽,因為他認為佛教很神秘,也聽說過神通變化之事,就想讓我變化出一個因果來。但是,如果因果能變化的話,那就不是因果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業果決定,怎麽能變化出來呢?

  但是,當時我對他說:“可以。”

  他問:“真的可以嗎?”

  我說:“真的可以,我馬上就可以讓你看到。”

       “好,那你快讓我看一看吧!”他很高興地說。

  這時我就問他:“我問你,你討厭我嗎?”

  他說:“不討厭。”

  我問:“為什麽?”

  “你這麽講禮貌,又那麽有學問,對我又那麽友好,我喜歡你還來不及,怎麽會討厭呢?”

  “你知道這是為什麽嗎?”

  他說:“不知道。”

  “這叫善有善果,我讓你看到了吧!你看,我以善心來對你,雖然我無求於你,但當我以善良的心來對你的時候,你不但不煩我,而且喜歡我,這就是我得到的善果。”

  接著,我又對他說:“如果我傲慢無禮,以瞧不起人的眼光來看你,跟你說一些很難聽的話,你會怎麽想?”

  他說:“那我肯定會討厭你。”

  我說:“是啊,你會討厭我,也會瞧不起我,雖然隻是幾個小時的時間,但是你我都將很不愉快,不是嗎?”

  他說:“是。”

  “這就是惡有惡報。”

  有很多人,無論到哪裏去,他總會遇上不愉快的事,不是他打別人,就是被別人打。你問他的時候,他滿嘴都是道理,說這個人怎麽不好,怎麽欺負人,怎麽壞,所以我就教訓他等等。可是,他遇到那麽多的壞人,我們為什麽遇不上?很簡單,我們常用善良之心去麵對他人的時候,你想打架也找不到地方,因為沒有人討厭你,沒有人欺負你,怎麽會打架呢?他為什麽到處遇到這種事呢?首先是他的心態不好,對別人的態度極其惡劣,人家一看此人相貌不善,心裏就不舒坦。其次,如果再話不投機,必然要發生衝撞,甚至打起來。這就是業增長。原本小小的事情也會造成大的後果,如同小小的火種,可以燒毀整個山林。

  己三、未造業不遇

  若不造善惡二因,絕不會領受樂苦二果。

  隻要你沒有做惡事或者善事,就絕對不會得到任何一個苦或樂的果報。任何一個果報,都是由善或惡的業力所生。如果你沒有造任何業的話,就不會得到任何果報。就像農夫若不向田裏播種的話,就不會有任何收獲,因為沒有種子,是不會結果的。同樣,如果你沒有造業,就不會得到任何一個果報。

  

  己四、已造業不失

  所造之業,隻要沒有受到損壞,必將受果,哪怕是萬年也會受。業果報應可分三種:一種叫現世報,一種叫來世報,一種叫他世報。

  你上半生所做的事情,下半生得到結果,那叫現世報;今年做的事,明年得到結果,那也是現世報。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現世報。比如說,現在退休了,在家裏安安穩穩地坐著,每月拿退休金,那就是現世報。為什麽?因為你上半生做的事情的積累,下半生看到了結果。你這個月工作,月底的時候發工資,也是現世報。因為努力了一個月的工作,有了回報了。同樣,我們現在得到的一切快樂,是過去和現在所造的業力的結果。現世報當中比較明顯的,比如說上半生作惡多端,下半生災難很多,一個又一個的災難和苦惱,那就是現世報當中的苦苦。又比如說你小時候、年輕的時候,不孝敬父母、打父母、或者辱罵父母、不贍養父母。老了以後,你的孩子開始虐待你,這就是現世報。由於你今生殺生太多,你最後得短命果報,三、四十歲就死掉了,也是現世報。這種現世報報得快,但效應小。

  來世報是什麽呢?你這輩子做的事,這輩子沒有得到結果,下一輩子才得到。這種報往往效應很大,無論是惡的果報,還是善的果報。因為你造這個業,業增長的空間已經很長,所以說這種業力不斷增長,會變得很大很大。我們往往認為,我之所以現在活得這麽幸福美滿,並非前世積善的結果,但實際上前世積善所起的作用起碼占50%。比如,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是帝王將相之子,或是富貴人家的子弟。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是平民百姓或是窮人家的孩子。當然了,以後有沒有出息,最終取決於個人努力的結果。但是,其前提條件畢竟不同,前者一句話就能達到的事情,後者恐怕要努力二、三十年才能辦到,況且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這從表麵上看似乎命運很不公平,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這都是我們前世自己所造的福報。

  但是前世代替不了今生,今生所做如何,方能決定你未來的結果。比如剛才所說的,窮人家的孩子不如富家子弟的條件優越,但是他不斷努力,謙虛謹慎,積極進取,往往今生就能造福。而富家子弟由於先天條件優越,不思進取,反而容易墮落。前世與今生的果報是這樣,今生與來世的果報又何嚐不是如此?米拉日巴大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的前世真有出息!他掙來了我們的人身。可是今生的你,千萬千萬不要把未來推到懸崖上!”說得很有道理!

那麽,所造之業是不是今生不報,來世一定報?不一定。有的來世不報,來世的來世也不報,可能要等到幾萬年、幾億年之後才報。為什麽?因為所作之業雖然是內因,但若僅有內因,不具外緣仍難顯發,唯有因緣會遇之時,才會發生結果,這就叫因緣和合。就像一朵花,什麽樣的種子決定開什麽樣的花,但是光有種子也是開不了花的,因為它還需要土壤、水分、陽光、肥料等等,樣樣不可缺少。隻有因緣會聚之後,種子才會發芽、開花、結果。同樣,在我們的習性當中,潛伏著無數前世所造的貪、嗔、癡等等的業力。雖然如此,如果我們現前不具備引發惡果之緣的話,即便業力再大,也不會遭受果報。比如,我們曾造過殺生之業,按道理今生肯定要被他人所殺。但是,今生你有幸遇上了佛法,通過修善積德,變得非常和藹可親,此時誰還會害你?你遭受他人傷害的可能性已經降到最低了,被殺的機會不大了,所以,即便你前世造了業,今生也不大可能得到報應。你完全斷了殺生,就把受報的環境給破壞了,因緣不具就結不了果。

  再比如說,你前世造了一些你今生要飽受牢獄之災的惡業,但今生你發心,既不搶也不偷,也不用卑鄙的手段謀取不良資財,隻做善事,不做惡事,不違犯法律,那麽你的環境已經不適合爆發這個結果了,所以說今生就可以逃得過去了。如果你前世造下了妻離子散、家庭破壞的惡業,本應受報,但是由於你今生遇見了佛法,皈依了佛門,嚴格遵守斷邪淫的戒律,夫妻和合,相互寬容,恩愛團結,並且勤修懺悔,那麽,家毀人散的可能性就降到極點了,即便你前世造下了這種惡因,今生仍可能形不成惡果。假如你前世造下了欺騙他人的罪業,理應受報,但你今生從不妄語、惡口、兩舌等等,這就大大降低了被他人欺騙的可能性。前世你可能造下了破財損命的業障,但是今生第一你不喝酒,更不耍酒瘋,第二不吸毒,那麽你破財損命的可能性就已經降到最低。由此可見,佛門之所以製五戒,就是用來保護你,讓你免受惡報,這就是清淨遵守五戒的效用。

  我是比丘,要守二百五十三條戒。曾經有人問我:“你守那麽多的戒律,受那麽多的苦幹什麽!難道你不難受嗎?”如果把戒律當作自我捆綁一樣的束縛的話,那當然很難受了,可能比蹲監獄還難受,因為行動太不自由了。按照西方人的說法,那就是剝奪了人身的權利。可是,當你把它當作莊嚴自我所必需的時候,不但不難受,而且顯得很完美。

因此我說:“對我來講,戒律比金剛鑽石還要尊貴千萬倍!”

  我說:“你看我是活佛,我無論到哪裏去,都有那麽多的人尊敬我,信仰我,對我那麽好。而且有那麽多的人發自內心的愛護我,為我的健康、為我的一切擔心的人成千上萬,如同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我,為什麽?因為我有二百五十三條戒律的莊嚴。你這個金剛鑽石能值幾個億,可招來的是什麽?並不是關注你本人,而是盯上了你的珠寶,一不小心,為珠寶而喪命是極有可能的。或者就是嫉妒你,嗔恨你,希望你的這個東西為他人所用,總而言之,珠寶帶給你的多為煩惱。可是戒律對我的裝飾,卻是強盜搶不走、竊賊偷不走、騙子也騙不走的莊嚴,因而是最完美、最輕鬆的。”你看藏裝有那麽多的裝飾,一個人身上九十多萬、一百多萬,把金、銀、珠寶、珊瑚弄得滿身都是,動都動不了。炎熱的天氣裏自受苦果,滿麵汗水,還自我感覺良好。你看我,不用帶,不用裝,也不用掛,戒律之美隨身自帶,何苦之有!我是如此,你們也是如此。凡是守戒律的人,都是行為美的人,是莊嚴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曾經有一個不信教的人對我說:“以後找商業夥伴的時候,我盡可能找信仰佛教的人。”

  我說:“為什麽呢?”

  “他們騙人的可能性很低很低。而什麽都不信的人是最可怕的。”

  前幾天還有人說:“這人間最可怕的就是什麽都不信的人,因為對他真是無藥可救。”

  確實是這樣。隻要你有信仰,就有戒律;有戒律,就有約束;有約束,就不會幹那麽多的壞事,知道自己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所以說,戒律就是自我完善最好的莊嚴。誰能擁有清淨的戒律,誰就是莊嚴者,誰就是尊貴者,誰就是完美者。

  在沈陽,眾口一詞都說法輪寺的僧人好,不是別的,就是他們戒律清淨,舉止莊嚴,用戒律來相互製約,更重於自我約束。很多居士們也是這樣。這世上有錢的人多了,有地位的人多了,可是,唯有守持戒律之後,才會變成一個可信的、可交的、可敬的人!

  一般地說,我們每個人所作的惡業都不少,若不想得到苦報的話,從此以後就要嚴格遵守五戒十善,盡量斷除一切惡業。若想徹底根除惡業,那就必須懺悔。怎麽懺悔?是不是基督教、天主教所謂的“贖罪”那樣,求上帝饒恕你?非也!這世上沒什麽上帝,也不需要向誰贖罪,而是自己懺悔。懺悔需要具足四力:

  第一、 依止力

       首先要有懺悔的對象,最好是自己的師父。把自己所作的一切業障,在師父麵前懺悔,效果是最好的。每當開法會,念經的時候,在師父麵前,對自己現在的、從前的,所做的一切罪障及其後果,生起非常大的恐懼心、厭煩心、後悔心,來進行懺悔。

       也可在佛像前懺悔,一般晚上最好,因為你一天的事忙完了,現在該總結了。但要把佛像當作真佛,要相信佛無時無處不在,隻要你虔誠地跪在佛像麵前,雙手合掌,摯誠懺悔,佛就一定會作你懺悔的見證人。這叫所依力。

  第二、破壞力

       即破除所做一切惡行及其習氣之力。比如,每天晚上做功課時,你都要對自己全天的身、語、意三業做個總評,想一想,我今天早上起來之後,第一個起的是貪心?還是嗔恨心?還是愚昧心?還是自私?還是我慢?還是執著?還是嫉妒?還是頑固?還是疑心?是什麽要查準。然後再觀察我第一句話說的是什麽?以後又說了什麽?其中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好的,要分別清楚。然後再回憶一下今天都做了些什麽?做了多少壞事,多少好事?哪些是利益眾生的?哪些是惱害眾生的?然後再總結昨天的事、前天的事、月內的事、乃至年內的事等等,都把它挖出來。然後再深入的想一想若不改正,將會引發什麽樣的嚴重後果,並使內心產生非常強烈的內疚與改悔之意。對此有人可能會奇怪:“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你還提它幹什麽?”要知道,事情本身並不可怕,但做事的過程中在我們的意識裏所留下的習氣才是最可怕的!我們之所以經常“秋後算帳”,就是要把這些不良習氣徹底抹掉。這就等於毀掉了可能發生惡果的種子,故而稱之為破壞力。

  第三、遮止力

        當你察覺自己的所為惡多善少,心中感到特別愧疚、特別害怕之時,要雙手合掌跪在佛前,內心中至誠發誓:“從此以後,我決不再做這樣的惡劣可卑之事……。”要不止一次地發誓,發得越重越好。因為人有很多的惡劣習氣,常處於潛伏狀態,輕描淡寫地懺悔幾次肯定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以後一看到貪欲或者嗔恚的對象,馬上又會不由自主地生起貪、嗔之心。如能經常發重誓,就會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遇到這種情況時,你就會想到:“我曾在佛麵前發過誓,不能這麽做!”這樣就有了自我約束力,可以大大地遮止惡事、惡念的發生。

  第四、對治力

       對治力,即發露罪業,至誠懺悔之力。所謂發露就是自己在佛菩薩或者大眾麵前,把自己所作之罪及後果,一個一個地說出來。因為宣說出來與隻在心中默想,所產生的力量是不一樣的,這樣懺悔的效果可成倍增加。在懺悔十三僧殘之罪或者其它犯戒之事的時候,不但要在僧眾麵前自己說出來,說:“我犯了某某錯,請諸位原諒我!並幫我消除我的業障吧!”若犯了十三僧殘等大罪的時候,還要“撥位”,即讓他從原來較前的位置,搬到最後的位置去坐。一段時間後,經大家討論通過,方可換回原位。按道理或者從實效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應當這麽做。但是,考慮到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一般恐怕接受不了,所以為了照顧你們,可以先念誦《三十五佛懺悔文》或者馬鳴菩薩的《總懺悔文》,念誦懺悔。然後在沒有別人的情況下,關上門,在佛菩薩麵前逐一懺悔。免得別人知道後增加煩惱。

  戊二、別思因果,分二:
   己一、十業道;
   己二、彼之果報。

   己一、十業道

  首先,講一講什麽是十業道。業有多種,概括地說就是三個:一個叫善業,一個叫不善業,一個叫不動業。從業果的角度來說,不動業可包含在善業當中,因此又可粗分為善、惡二業。造業者有三,即身、口、心。無論幹壞事,還是做好事,做者隻有此三個,要麽是身體所做,要麽是口中所說,要麽是心中所想。又叫身、口、意三業。但是,身體和嘴巴是無辜的,真正的支配者是心。就像拿斧頭砍人一樣,雖然是斧頭砍的人不假,然而誰都知道斧頭是無辜的,是凶手拿著斧頭砍的別人。那麽,既然歸根結底在於一心,為什麽釋迦牟尼佛說身、口、意三業,並說要守護三門?其實,身、口之所造者,叫思已業;而心之所想者,叫思業。就身、口而言,其本身是不分善惡的,如同工具而已。但是,心想之後,就有一個“心所”,或者說是一個心的支分,自始至終支配並跟隨身、口之所做。比如我“想”喝茶,那隻是我的意業。是“想”了之後,才讓手伸出去,將茶端過來,放到嘴邊之後,再喝下去,這一係列的行為,都是心的另一個支分,按照意業的指令具體完成的。由此可知,思業和思已業兩個都屬於心。但是,一個是付諸行動,一個僅僅是提出設想。因此,才有了身、口、意三業的進一步細分。

        凡夫純屬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殺害他人,此為造罪。而菩薩決不會無故殺人,在更多人的生命麵臨危脅之時,雖殺一人,而解眾危,此時唯有菩薩才能挺身而出,做無畏之施。此舉非但不是造罪,而是實為造福。反之,此時若不做為,恰恰是犯了菩薩根本戒。所以說,動機不同,造業殊異,一般人很難理解。《上師供》中說到“為欲利益一一有情故,住於無間獄火經劫海”,當菩薩修成了精進波羅蜜的時候,為了一個眾生的利益,在地獄中忍受苦惱十萬、百萬劫之久,也心甘情願,毫無猶豫,而且是歡歡喜喜。像這樣的菩薩,怎麽會無故殺人?

  密宗裏有很多護法,看起來是很恐怖的忿怒相,為什麽?因為有些妖魔鬼怪,就是不聽話,跟他講道理是沒用的,那就隻有先嚇唬嚇唬他,實在不行再終止他的生命,將其神識強行遷往極樂世界。所以三怙主(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中的大勢至菩薩也就是金剛手菩薩,是很凶猛的樣子,就是為了調服魔軍。其實魔軍也是眾生,也是我們的父母,是有恩德者,菩薩怎麽忍心消滅他?其實這是為了不讓他造更多的惡業,既毀了自己,也害了他人。所以說菩薩和凡夫是不一樣的。漢地寺廟裏一般都有四大天王,凶猛地守門衛戶,其實他們也是菩薩,他們的憤怒和我們凡夫的嗔恨是兩碼事,與慈眉善目的菩薩相比,不過是不同的顯現而已。

雖然有無數的業,但是,可以將其歸類為三部分,即身三、口四、意三,共十業。因其有善、惡之別,故分別稱之為十善業或者十惡業。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講:

   “不殺斷偷盜,不作諸邪行,
   斷妄言兩舌,惡語無義語。
   無貪心嗔心,悉斷諸邪見,
   此謂十善道,反此即十惡。”

  身體的第一個惡業就是殺生,斷除殺生就是第一個善業;第二個惡業即偷盜,從此不再偷盜就是第二個善業;第三個惡業即邪淫,從此斷除(在家人斷除邪淫,出家人斷除一切淫行)就是第三個善業。這是有關身體的三惡業、三善業。

  口業有四:一是妄言,即說謊話,主要是指“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裝神弄鬼,欺騙眾生。其實未來之事,除了佛菩薩或者真正有神通的人之外,無法了知。但是,過去的事,尤其是當下的事,是比較容易了解的。

  因為人的麵孔,就像電視的屏幕一樣,能夠顯現出你當下的狀況。同樣一個人,當他是總統的女婿的時候,和當他變成監牢裏的囚犯的時候,其麵孔長相雖然沒變,但若細看的話,他的氣色肯定是不同的。因為人的氣色受其心情所左右,心情不一樣,透射出來的氣色就不同。因此,根據不同的麵孔,你可以斷定,這個人脾氣不太好;這個人很貪財;這個人很愚昧;這個人很聰明;或者這個人很慈悲;這個人有雄心大誌等等,一看就能看得出來。通過麵相,既可以看出他當下怎麽樣,也可以判斷出他以後往哪個方向走。大多數人,隻要你跟他聊幾句話,馬上就能知道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他對人、對事的態度等等,因此即可判斷出此人將來可能會有什麽樣的發展,可能會遇到什麽樣的麻煩。有人就據此編造一些神乎其神的東西混入其中,真假難辨,就變成了有一定準確率的妄言。

  第二是兩舌,即挑撥離間,當甲說乙,當乙說甲,使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

  第三是惡語,即說話難聽,出口傷人,讓人不愉快,傷害他人的自尊心。

  第四是綺語,即無意義語,大家在一起說一些容易讓人生起貪、嗔、癡之心的無聊話題,這叫無義語。

  所以妄言、兩舌、惡語、綺語這四個是口裏一定不能說的四惡業。反之,要學會:第一,要說實話、真話;第二,要學會說有益於團結的話;第三,說話態度要好,讓人容易接受;第四,不要說對己、對他都沒有實際意義,卻容易使人生起貪、嗔、癡的話。這樣就變成了口的四善業。

  有人說:“我這人就是這麽直,我想到什麽就說什麽。”他還以為這是自己的優點,其實錯了。你為什麽對人家不直言讚美,反要直言傷人呢?難道此人沒有一點兒優點嗎?絕對不可能!因為你隻觀察別人的缺點,而沒有實事求是地觀察別人的優點,所以你看到的對方就都是缺點,故而你的直言隻有惡口,而沒有讚揚,這很不好。你可以說直言,但是這種直言最好不是讓他人感到難受的直言,而是讓他人高興的直言。比如說,你明明知道這個和尚學問不怎麽樣,你卻跟他說“你學問淵博”,那當然是妄言了。可這個和尚學問雖然不怎麽樣,可是他的品德很好,那麽你就可以不提學問的事,而直言:“你這個人品德非常好,很寬容。”這也是實事求是的話,對方聽了也會很高興,對雙方都有利。之所以你隻看見他的學問不好,卻看不見人家的品德好,說明你有片麵性的毛病,應該改。

  一般地說,你看別人的缺點越多,說明你自己的缺點越多,反之亦然。當你經常用挑剔別人缺點的眼光來看人的時候,你的缺點將會越來越多;反之,當你常用隨喜別人優點之心來觀察別人的時候,你的優點也將會越來越多。所以,對自己要多觀察缺點,對別人則要多觀察優點,而非反之。比如說,佛菩薩怎能不知道誰有缺點?但他們從不會去挑剔這個,埋怨那個,隻會用很多的善巧、方便來引導每一個人棄惡向善。這才是智者之所為。

  意業有三:貪心、嗔心與邪見。此處所指的貪心並非一般的貪,主要是指內心深處生起奪他人所愛的這種貪心。此處所說的嗔心,跟一般的嗔恨心也不太一樣,主要是指念想傷害他人之心。所謂邪見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前世和來世,不相信上師、三寶。

  所說的十惡當中,其餘的什麽惡都好對治,唯有一個最可怕的、幾乎無藥可救的就是邪見。人一旦起了邪見之後,基本上是無藥可救了,除非他自己放棄邪見。因為一旦產生了邪見之後,你給他講多麽正確、多麽深刻的道理也沒用,他什麽都聽不進去。除此邪見之外,多麽惡劣的人都好改變。

    比如,我有一個弟子,曾經是一個大壞人,打架、吸毒等什麽壞事都幹。一般來說,墮落到這種程度,幾乎是無可救藥的了。可我為什麽有信心救他?因為我發現這個人有一個好處,對上師、對佛寶、法寶、僧寶深信不疑。另外,此人雖然由於周圍環境的原因學壞了,但其心中仍有良知和正義感,他還能分清誰害我、誰愛我。所以我就運用多種方式教育他:或者用讓他難以忍受的語言刺激他;或者用溫暖的語言安慰他、引導他;或者用激將法來激發他;終於使他變得自覺無地自容,痛哭失聲!他真的改了,現在非常不錯。如果他在墮落的基礎上,再持邪見的話,那我半點兒辦法也沒有了。之所以我能救得了他,讓他變成好人,因為他還沒有滅掉良知,能聽得進去好話、真話。開始給他講道理的時候他就哭,將自己的頭碰到地上,狠狠地哭,我就感覺,這個人還是有救的,果然真的有救了。

  事實又一次告訴我,最可怕的是邪見。諸位居士們,千萬不要產生邪見,不然的話,這世上就沒有什麽東西可救了。釋迦牟尼佛如此大慈、大悲、大智慧,也沒有救得了提婆達多、善星比丘等等,就是因為他們有邪見。

  己二、彼之果報

  現在講黑白業的果報。先講十惡的果報。

  “殺生短壽報”:無論是殺人,還是殺其它動物,凡是殺生者,都會短壽。今生如此,來世會更短。

  “逼惱遭多損”:你傷害他人的利益了,老是逼惱他人,你就會常常遇到他人所逼、萬般無奈的苦惱。

  “偷盜財匱乏”:用卑鄙的手段獲取不應得到的財富,你越這麽做,就會越窮。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毫不費力地得到許多財富,那是他前世所作的布施的功德。很多人之所以一生當中拚命努力卻仍感匱乏,就是因為他前世過於吝嗇,或者偷、搶所致。

  “邪行境多怨”:如果你邪淫的話,連自己的孩子與妻子或丈夫都會變成敵人。會有很多敵人,會經常遇到問題。很多家庭發生不幸之事,多半是由其前世多犯邪行所致。

  “妄語遭誹謗”:裝神弄鬼、妄言惑眾者,必會多遭毀謗。

    “兩舌親眷離”:經常對他人進行挑撥離間的人,自己很難找到忠誠的朋友,甚至自己最親的人,也會離棄而去。

  “惡口聞不悅”:你若傷害他人的自尊心,他人豈肯善罷甘休?他可能會用更難聽的語言來回敬你,你說他像豬,他肯定要說你像狗,那就麻煩了。寂天菩薩說:“人人都希望得到快樂,但由於其方法失當,故親手毀掉了自己的快樂之因;人人都不想遇到苦惱,但由於其不懂脫離苦惱的方法,反而招來了更多的苦惱。” 為了顯示自己厲害而多犯惡口,結果使自己變得更差、更糟糕,人見人厭,經常招致“聞不悅”,即經常聽到很多難聽的話。

“綺語他不信”:經常海闊天空、廢話連篇的人,到頭來誰也不會相信他的話,這叫“他不信”。

  “貪心害所求”:隻要你貪欲大,常奪他人之所愛,那麽必將招致他人奪你所愛,愈貪愈失,倍增煩惱。

  “嗔心受驚怖”:你若心生嗔恨,傷害他人,別人一定會變本加厲地奉還於你,十年、二十年都不會忘記。故而你會常受驚恐,遭受更大的傷害。

  “邪見惡見報”:邪見者,必將遭受無可救藥的惡見之報。

  “飲酒心智亂”:酗酒者必然心智混亂,行為失控,該說不該說的、該做不該做的,全都搞得一塌糊塗,傷身坑人,醒後悔之莫及!

  “不施故貧乏”:舍不得作供養,舍不得作布施,舍不得付出的人,他未來的前途隻有一個,隻會越來越窮,今生乃至來世都不會富有。

  “邪命遭他誑”:邪命,即用諂媚奉承等方式謀取私利,騙人錢財。你這麽騙別人,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騙你。

  “驕恣種下劣”:所謂驕恣,就是仗恃自己種族高貴、位高權顯、博學多才、美麗莊嚴、年富力強、財大氣粗等等,而驕慢自恣,盛氣淩人。人一旦生起了驕恣之心,他的發展就已經到達山頂了。這就意味著,下一步無論你往東南西北哪一個方向走,隻有一個可能,就是下坡,決不會再提高。所以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放在低處,不要生起慢心、驕態,否則將變成種性下劣,人人都瞧不起,人人都厭煩的人。

  “嫉妒少威德”:一般嫉妒心強的人,越嫉妒別人,他自己的威望就會越來越下降,故說少威德。

  “嗔惡形色醜”:經常發脾氣,經常憤怒的人,其形貌將會變得越來越醜。如果你想形貌美麗,青春常駐,就千萬不要生氣。一般人不知道美與醜的根源何在,其實美與醜的根源就在自己內心,而絕對不在於膚色,更不在於型態。如果你內心中沒有貪心、嗔心、癡心,沒有自私、我慢、執著、狂熱、嫉妒、頑固、疑心,而充滿了慈悲心、智慧心、德能心、寬容心、包容心、喜悅心,那你這個人,無論是什麽樣的膚色、什麽樣的外形、多大的年紀,或者哪怕是殘疾人等等,都會討大家的喜歡。為什麽?因為與你接觸沒有那麽多的煩惱,反而會增加樂趣。而愛發脾氣的人,一看就能看出來,決不會像心態好的人那樣慈眉善目,和藹可親。有些人之所以一生下來就特別醜,就是他前世的嗔恨心太重所致。

  “不問智故癡”:有些人就是放不下架子,不懂裝懂,從不去問有智慧的人。你越不請教他人,就會越愚昧。今天我能給你們講個三言兩語,就是因為我從小比較喜歡問師父,久而久之,智慧漸增,如果不是經常請問師父,我哪能知道這麽多的道理。所以說你們想增長智慧,就得問,一有空就問,那才能智慧大增。因此說 “不問智故癡”。


  丙三、出離心生起之量


   “修已於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


  通過這種方式來修,即對輪回的一切盛事,包括榮華、富貴、名聲、地位、權力等一切世間享樂,沒有一點點的欲求,沒有一點點的貪心,沒有一點點的希望之念,“晝夜唯求解脫心”,無論睡覺的時候,還是吃飯的時候,無論白天還是晚上,心裏隻是想著,“我怎麽樣才能盡快脫離這個火坑一般的輪回之獄呢?”如果心裏能夠任運生起此種強烈欲望的時候,那時候才可以說,你已經生起出離心了。  

  這就是“三主要道”當中的第一步“出離心”。對此出離心的內容,我講得實在太少太少了。一般說打五折,那就是最低的了,可我已經打成一折了,可能一折都沒有。如果完整講的話,出離心要講一至三周。這次我隻能是方向性地點一點,等以後因緣具足的時候,再詳細地講吧。


     乙二、菩提心,分二:
   丙一、為何要生起菩提心;
   丙二、如何生起菩提心。
   丙一、為何要生起菩提心

  《華嚴經》中說:

   “若能發起菩提心 則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 則得生在如來家
    若得生在如來家 則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 則得信樂心清淨
    若得信樂心清淨 則得增上最勝心
    若得增上最勝心 則常修習波羅蜜”

“若能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這句話,平平常常的一句話,內容可不一般。是說,如果真正能夠生起菩提心的話,那麽佛現在擁有多大的功德,將來你就可以達到多大的功德,也就是說你將會成為佛的。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修成菩提心的話,那你就沒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菩提心就是證得佛陀果位的最核心的因。

  “若能勤修佛功德,則得生在如來家”,就是說,若能勤修佛的功德,就會變成佛子,也就是變成菩薩了。聲聞、緣覺也是佛的弟子,怎麽不叫佛子呢?這就像國王兒子眾多,但太子隻有一個;佛的弟子雖然很多,但是將來繼承如來家業、堪成佛之果位者唯有菩薩。

  “若得生在如來家,則善修行巧方便”。如果你發心成了佛子,則一切善巧方便的修行你都會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與“四攝”等等,你就都會修。方便就是方法,得到佛果位的方法,你都會做。

“若善修行巧方便,則得信樂心清淨”,如果你修一切方便善巧的菩薩行道,就能夠生起真正的信樂,對佛法的精進心或者信樂心,皆清淨而堅定。

  “若得深心妙清淨,則得增上最勝心”,由於你對證得佛的果位的信念非常強烈,對佛的功德和佛利益眾生的廣大悲心,生起極大的信樂和清淨之心的緣故,你速速證得佛陀果位的這種增上心就將越來越強大。

  “若得增上最勝心,則常修習波羅蜜”。由於你速證佛陀果位的信念日益堅固,所生起的殊勝增上心越來越強的緣故,你必然會主動、經常、精進地修行波羅蜜。所謂“波羅蜜”就是到達彼岸的方便,斷除輪回的方便,破除一切我執和法執的方便,萬法自性皆空的智慧,亦即到達彼岸之法。這就是為什麽要發菩提心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

      “若無菩提心攝持,出離不成無上覺,
    圓滿安樂之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如果沒有菩提心所攝持的話,也就是若沒有生起菩提心的話,即便你有了真正的出離心,也不會得到佛的果位。因為出離心最大的作用,隻是讓你清淨學佛,脫離苦海,證得涅槃,但並不一定是佛陀的果位。比如聲聞、緣覺的阿羅漢果位也叫涅槃,但這距成佛尚差十萬八千裏。唯有發了菩提心之後,才可能繼而成佛。也就是說,不僅僅要有出離心,更具有決定意義的是要發菩提心。因此智者皆重視修習“發菩提心”,即為了解救一切眾生,而要以最快的速度證得佛陀果位。這就是為什麽要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丙二、如何生起菩提心

       “四瀑流衝難阻止,業力繩索緊密係,
        投入我執鐵籠中,無明黑暗籠罩之,
        無邊有中生又生,三苦逼迫常無斷,
        諸母情狀與處境,思已發起殊勝心。”

  咱們先講最後兩句話——“諸母情狀與處境,思已發起殊勝心”,然後再說前麵的。“諸母情狀”“思已”,即先想想我們母親的狀況及其處境如何悲慘。所謂 “諸母”,即天下所有的眾生,包括我們周圍的蒼蠅、蚊子,包括你家中的蟑螂、蚊蟲在內都曾是咱們的母親。為什麽?因為生命無始,輪回不斷,在無始迄今的輪回過程中,每一個生命都可能做過我們無數次的父親和母親,給過我們無數次的恩德。或曰:“這都是過去的事了,怎麽能與現世的母親相提並論。”非也!母親豈有先後之別?隻要做過我們的母親者,那就都是一樣的母親。此理即如,今天的恩人是恩人,昨天的恩人也是恩人,因為今天的恩人就是由昨天過來的。因此怎能說,今天的母親是母親,昨天的母親就不是母親呢?所以說,每一個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母親。

  那“諸母”的狀況和處境為什麽那麽悲慘呢?這就回到源頭了:“四瀑流衝難阻止”。所謂瀑流,就是高山懸崖之上川流不息下瀉之水,因其比平地水流湍急,故稱瀑流。這些如母眾生所遭受的就是難以阻止的生、老、病、死的四種瀑流。有“生”必有“老”,其間難免“病”,最終必得“死”。這就是瀑流。

  另外還有一種 “愛、有、無明和見”的四大瀑流。“愛”乃貪愛之愛,包括嗔、貪兩個部分。貪欲是愛,嗔恨也是愛。由於貪欲之愛,就特別希望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越求不得就越貪欲,貪欲越盛就越著急,由此,憂愁、難受、煩惱、痛苦等接踵而至。一旦得手,又非常害怕失去,由此,擔心、恐懼、煩惱、痛苦等又會不期而遇。這就是愛。“有”即前世所造之業與當世所生之“愛”與“取”相結合,變為再 “生”之因。一有此因,必遭諸苦。“無明”就是不明白萬事萬物的真相,不明白“我”的真相,不明白一切萬法如夢如幻,如水中月、鏡中影。由於不明白“我” 乃是於因緣和合之上的假名安立,是絲毫沒有自性的、非自在與獨立的、如夢如幻的假相,卻把它當真了,而為此假“我”爭名、爭權、爭色、爭財,為此而永沉輪回,受苦無盡。主導此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無明,它才是真正的魔鬼。很多人怕鬼,其實最大的鬼就是我們內心中的愚昧與無明!內鬼若除,自然就會明白,外在的所謂的鬼都是如夢如幻、虛假不實的,沒什麽可怕的。唯有我們內心中的無明愚癡,才是魔中之魔,鬼中之鬼,才是毀害我們一切安樂的敵人之中的敵首!“見”主要指邪見,剛才說過,在這兒就不多說了。

  這樣的四大瀑流,不給我們絲毫的休息、安生的機會,讓我們受盡了苦難,把我們衝到六道輪回無窮無盡的苦海當中,毫無自由。這就是我們的母親——所有眾生——遭受的苦難。這是現狀。

  “諸母”的處境是,“業力繩索緊密係”。就是說,我們過去無數世以來,由於無明的緣故而造的福德業、非福德業和不動業等世間的業力,把我們緊緊地捆綁在六道輪回當中,就像把我們緊緊地捆在一個水車上麵,不得不跟著水車轉一樣,業力牽引著我們在六道輪回中無處不轉。這就是“諸母”的處境,非常可憐。如果捆綁她們的真是繩子那倒好辦了,問題是在繩子的內外還有兩層雖然無形但卻難以剪斷的繩索,這就是“人我執”與“法我執”這兩種執著。就像《金剛經》所說的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等,所有的著相和執著把我們關在無形的籠子裏,走不出去。這就是“諸母”的處境。在此籠中,三苦交逼,難得稍安。三苦中,行苦為本,即由於善惡業力所推,不得不在從世間頂到十八層地獄為止的六道當中輪回不止。在生死輪轉的過程中,人們自以為樂的一切假樂最後都會變成痛苦,這就是壞苦。比如站久了認為坐著快樂,坐久了覺得站著快樂,這就是壞苦。而人人所知之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有漏蘊聚苦等等,這就是苦苦。

  見“諸母”之慘狀,怎能不決心解救?但現在我等連自己都解救不了,遑論他人?!唯有諸佛,因其神通廣大,智慧、慈悲、德能無窮無盡,可於刹那間變幻出成千上萬的化身,在不同的眾生麵前顯現不同的善知識相,來引導眾生修學佛法,離苦得樂。為此我們首先就要盡快證得佛陀果位。這就是“三主要道”當中的第二步——發菩提心。

乙三、性空正見,分二:
 丙一、為什麽要樹立正見;
 丙二、性空正見生起之理。

  性空正見也可以稱之為“正見”或“清淨見”。從兩個方麵講:第一、為什麽要樹立正見?第二、性空正見之理。
 
     丙一、為什麽要樹立正見

       “不具通達真理慧,雖修出離菩提心,
     不能斷除有根故,應勤通達緣起法。”

  就是說,如果你沒有通達真理的智慧,不能認清萬事萬物的本來麵目的話,即便你有了前麵所說的菩提心和出離心,你仍然難脫輪回。因為,隻要你沒有通達萬法體性皆空之理,你就無法根除無明。隻要有無明在,你必會執著“我”、“法”,把“我”和一切萬事萬物當真。由此必然會起貪、嗔之心,並引起其它的煩惱心。這就必然要造業——福德、非福德、不動三業,並將這些業力的種子保留在意識田中,因而“愛”、“取”漸起,必成後“有”;“有”則必“生”,再成“名色”;胎中發育,產生“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漸成,眼可見色、耳能聞聲、鼻可嗅香、舌可嚐味、身可感觸、意可成思,即“觸”;“觸 ”生三“受”——苦、樂、舍“受”;貪、嗔必起,由此生“愛”;“愛”則“取”;“取”而成“有”;“有”則必“生”;“生”則必“老”,間或生病,老、病必“死”;憂、悲、苦、惱充滿其間。這就是如環無端的十二因緣。

  隻要你沒有根除無明,就不得出離,永無寧日。《般若心經》中“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一段講的就是十二因緣的順轉、逆轉及其體性皆空之理。從“無明”到“老死”為順轉;從“無無明”到“無老死盡”為逆轉。

  如上所述即為順轉。佛菩薩通過逆轉,徹斷無明根源,由此而得涅槃。當我們了達了從“無明”起到“老死”止的十二因緣,了知它是如夢如幻,如水中月、鏡中影,因而毫無貪、嗔之心的時候,就再也不會輪轉了。所以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智慧的彼岸,也就是通過修行真理的智慧,才能到達智慧的彼岸。

  關於“我執”,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

       “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意思是說,首先把“我”當真了,因此認為這就是“我”,好的“我”全要,壞的“我”全不要,因此對“好的”貪、對“壞的”嗔,引生諸多煩惱,由此也造下了許多業障,最終招致生死輪回。把“我”當真之後,繼而會把一切萬事萬物也當真,對“我的”得和失過於執著,這就好像是前麵比喻的自己把自己綁在水車上一樣。

  丙二、性空正見生起之理,分三:
   丁一、何謂性空正見;
   丁二、性空正見生起之量;
   丁三、正見殊勝之處。
   丁一、何謂性空正見,分二:
    戊一、正見生起的情況;
    戊二、尚未了達正見的情況。

  一是如果你了達“現相緣起”與“體性皆空”二者無二無別,那麽你就了達了諸如來所歡喜的道理,即 “佛陀所喜道”;二是,如果你仍將“現相緣起”與“體性皆空”作分別執持者,那就是還沒有了達諸如來所歡喜之道。
 
    戊一、正見生起的情況

       “能見輪涅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
    且能破諸所執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我們無論對輪回也好,涅槃也好,如果把所有的一切萬事萬物,也就是萬法,從現相的角度上認識到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的道理,也就是從現相的角度上認識到因果不虛的道理;同時從體性上或本質上,能破除其真實性、自在性、獨立性,將其看成是如夢如幻,從而把現相的因果與本質的體空兩個視為無二無別。因為現相的因果不虛,所以本質是體性皆空的;因為是體性的皆空,所以現相緣起不虛。當這兩個融為一體的時候,你就得到了諸佛菩薩所歡喜的正道,也就得到了真正的道。了知這一點非常重要!

    戊二、尚未了達正見的情況

       “現相緣起不虛妄,離執空性二了解,
     何時見為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

  龍樹菩薩說:為什麽一切因緣所生的法是空?正因為是因緣所生的,所以才是空的。要是不空的話,是真的話,那就不應該是因緣所生,而應該是獨立的、有自性的和自在的。

  正如我們所知的一樣。比如這個如果真是杯子,那麽即便咱們不給它取名字叫杯子,從它那裏也應該可以找到一個是杯子的東西。那你把它拆成一塊一塊的,把顏色也去掉,這一塊一塊的東西都不是杯子,那麽,還有杯子嗎?沒有。也就是說,嚴格地來講,這個杯子是由許多不是杯子的東西集中起來的事物,人們給它安立個假名叫杯子,其實它的組成,就是“不是杯子”的組合。

  再比如說,夏壩活佛就是“不是夏壩活佛”的組合,然後給他強加了一個假名之後,就變成夏壩活佛了。同樣你們每一個人也都是一樣。因為人當然不是水了,水去掉;也不是火,火去掉;也不是風,風去掉;也不是土,土也去掉;也不是空,空也去掉;也不是識,識也去掉,除此之外,還何有人哉?沒有了。

    所以說,一切事物,你稱它為“某某”是可以的,但你進一步觀察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這個事物,都是假的、虛的。

  這就跟一個企業很相似,本來沒有這個企業之前,誰都不會認為我就是某某企業的董事長,這就是我的企業,那就是我的員工,員工也不會有類似於認為我就是會計,我就是秘書等等的心念。當幾個人在白紙上麵寫了幾個黑字,然後拿到另一個人群當中去,那個人群的某個人如果這樣寫上了什麽字,就會變成什麽什麽公司了;如果那樣寫也可能變成不是了,就這麽簡單。原有的房子、原有的人、原有的紙和墨,就在白紙上麵寫了幾個黑字,就變成什麽什麽公司了,你們各自變成什麽董事長、總經理、秘書,而自己對這個董事長或者秘書毫不懷疑地認為自己就是。但是,如果有一天破產了,原有的房子和人都依然如故,隻不過在這白紙上麵增加了幾個黑字,就破產了,從此,他又丟失了原來“我認為我是董事長”的這種心。其實明明知道這都是假的,比如市長、省長、主席啊,哪能生來就是主席啊?他是主席,就是白紙上麵的黑字變成了主席,變成了省長、市長,同樣又是白紙上麵的黑字也可以把他變成為不是。其實都是假的、虛的,隻不過暫時取這麽個名字而已,可是我們卻把它當真了。如果當真了,我們就有苦惱了;如果我們不當真的話,我們就不會起貪心、不會起嗔心,所以我們就不會有苦惱。如果將“現相的緣起 ”與“體性的皆空”割裂開理解的時候,就還沒有得到佛陀所歡喜之道。

  當你仍然認為現相緣起的因果不虛與其本質的體性皆空這兩者之間還是矛盾的時候,你就還沒有了達佛所歡喜的秘密之道。

  丁二、性空正見生起之量 

       “不複輪替而同時,甫見不欺緣起已,
        普滅實執所執境,彼時見觀察圓滿。”

  就是說,什麽時候你不需要輪替地先想緣起後想性空,而是當你發現事物是由因緣所生的時候,同時心裏麵一下子就能夠生起事物體性的實質其實全部毫無真實感,當你將事物視為如夢如幻,徹底消除了對所緣境的執著之時,你的正知見(即清淨見)的觀察就已經圓滿了。

  丁三、正見殊勝之處(或者特點)

       “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空性除無邊,
     若知空性現因果,不為邊執見所奪。”

  這是指中觀應成派最高境界的思想。因為包括中觀自續派與唯識宗等其它任何一個宗派在內,都達不到這個境界。一般來說,中觀自續派等認為,由現相能除掉無邊;而由性空能除掉有邊。而中觀應成派則認為,現相能夠除掉有邊;而性空能夠除掉無邊。

  什麽是有邊、無邊?即邊見,也就是偏見的意思,是偏於兩邊之見,而非中正之見。

  那麽“有邊見”是什麽?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實有的、實在的這種見別,包括“我”和“法”都認為是實在的這種見,就是“有邊見”。

  那麽什麽是“無邊見”?即認為一切萬事萬物本身本來是沒有的,前世、後世也沒有,三寶也沒有,因果也沒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沒有,執持一切皆為虛無者,就叫“無邊見”。

那麽如何才能夠既有顯相,又能破除“有邊”呢?關健在於要把“現相的緣起”與“體性的皆空”視為無二無別。當你看到任何一個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的時候,把原來那種當真、當成實有的執著消除掉,沒有把對方(所緣境)當成任何一個執著的邊執的時候,由於你看到了因緣故,就一下子了達了它的體性皆空。所以說,顯現出來的,就不認為是實有的,那就是由於“現相的緣起”變成為不是實有的主要理由,所以說“現相除有邊”。

  什麽是“由空性除無邊”呢?當你發現一切萬事萬物體性皆空的時候,同時知道,因為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才是自性空。因此一旦了達事物的體性是空的時候,就會想起其理由就是緣起故,所以就自然斷除了沒有因果、因果是假的、虛的這種“無邊見”,也就是“無”的邊見。因為這樣能了知“現相的緣起”與“體性皆空”之間即是因果的關係,就不會再被邊見的執著奪走你的正見,故而你才算是立了正見,也就是了達了“清淨見”。

  甲三、結分,分二:
   乙一、勸修;
   乙二、作品圓滿。
   
      乙一、勸修

       “如是三主道諸要,子能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起精進,速疾成辦究竟願。”

  宗喀巴大師說:“對前麵所說的菩提心、出離心和正見(或者叫清淨見)這三個最主要之道的內容,法子你(指宗喀巴大師的弟子,擦廓長官,阿旺紮巴)等如果真正通達的話,就應該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精進修行,盡快成就究竟之願。

乙二、作品圓滿

  “此為多聞比丘洛桑紮巴,為擦廓·阿旺紮巴所作之教誡”,是宗喀巴大師為其弟子擦廓·阿旺紮巴所作的教誡。

  《三主要道頌》已經圓滿地講完了。

  如果想詳細了知“性空正見”的話,《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一半是止觀章,其中最多的就是“毗缽舍那”性空正見。因此你們可以認真地去學習。今天我隻是指個方向而已,讓你們了解一下什麽叫性空正見(清淨見、正見),什麽叫菩提心,什麽叫出離心。你們了解了之後,最好天天念誦《三主要道》,一定要天天念誦!因為《三主要道》非常重要,而且念誦當中,由於你聽過導論,所以會有所感悟。當你了解了什麽是出離心,什麽是菩提心,什麽是性空正見的時候,也就走上了學佛的第一步,學會了基本的佛學知識,以後我再講法的時候,你就會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其實我不隻是今天和昨天下午專門講了佛教的知識,這幾天我在灌頂的過程當中,字裏行間講了許多佛教的基本知識,讓你們建立起基本的正法思想,這樣你們就會明白,什麽是正法,什麽是不正確的,該怎麽修等等。

  我們這三天的佛事,講經說法的事業圓滿成功,諸位居士們也辛苦了。我看到有些居士,真是很難受,因為不曾盤腿坐過那麽長時間,所以說那真是叫坐立不安啊。但是不管怎麽樣,我發現一件事情,讓我很高興,我看到了你們很喜歡聽,這就很好。對佛法產生喜悅心,那是殊勝的因緣。隻要對佛法有喜悅之心,就會逐漸了達很多佛法,明白很多知識,就會認真地去學,那麽就一定會變成為非常優秀的居士。所以說,我最怕的並不是你們現在的學問不夠,而是怕你們幹脆沒有興趣。如果你們對佛法沒有興趣的話,那麽即使佛祖釋迦牟尼來到麵前,也毫無辦法。所以一定要記住,無論什麽時候,都要保持對佛法非常強烈的欲望和希求!聽佛法的時候,就像得到了無價之寶的甘露丸一樣,一個字、一個字牢牢地記在心間,回家以後,反反複複地思考,反複糾正自己的動念。千萬不要把這個當成開會。

  講法和開會是截然不同的。開會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形式,不會太認真,隻要差不多就行。可是聽佛法,要做的是以後必須依教奉行,也就是以在上師麵前聽到的法作為以後修法的指南針。這幾天講的法,就是你們以後的人生當中需要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的指南針。一個無邊無際的大海裏,沒有指南針是絕對不行的,即便你這個船再先進,一旦失去了指南針,失去了導航係統的話,你這個船就會不知道去向,就會迷惑,你根本就不會到達目的地。同樣,如果沒有善知識來講經說法,沒有把講經說法的內容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南針,而是他講他的,我修我的,那你永遠也得不到任何成就。所以請記住,之所以佛陀講這麽多的教授,實際上就是起一個指南針的作用,為我們引導方向,令你們得到精確的方向。所以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達到目的地:我為了你們到達這個目的地而給你們講說,而你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地而認真地諦聽。

  (注:此文為夏壩仁波切在大慶、葫蘆島、上海等地三次講授《三主要道頌》的匯集稿。)

出處:夏壩仁波切的網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