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Q: 如何無我布施? / A: 有為和無為& 禪和問答

(2009-01-16 05:09:31) 下一個


Q:
  讀經念咒,遇一經一咒有多殊勝時,接之來便是各種世間功德說。於是做事布施漸不自然,常有念頭跳出:種福田,結善緣,以後會有什麽樣的福德,功德...尤其在看了幾篇菩提心文章,在作自換換他心法後,會有意識:我開始變得慈悲啦,這樣做多偉大啊...

不是自大的人,但這樣的念頭不能阻止,L說是一種自我的心理暗示,我想她是對的。

金剛經裏講無相布施,無我, 不執著,放棄所有幻相...   困惑,為什麽反而以前在不接觸佛法時做得很自然而然,現在看了佛經,卻平添了許多無謂的念頭? 難道反而不看修行的方法遵從內心的善才是無為,知道了反而汙染了本心嗎?...  一些道理真是明白容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

今早無意翻到篇以前保存的文章,好像電光閃過,簡直就在為我解疑答惑一般:

1 沈家楨的日常生活充滿了隱士韻味,不住豪宅,不吃山珍海味,家裏沒有豪華擺設,常年穿著夾克衫,衣服洗得發了白,枕巾磨出了洞,開的是廉價的四輪驅動吉普車,吃的是粗茶淡飯,吃完飯還要和夫人把一張餐巾紙撕開用。給家人定下嚴格的規矩,離開房間必須隨手關燈,電腦打印文件,用的是背麵還能利用的廢紙……。就是這樣一個消費摳門兒的人,扶貧濟困時卻從不手抖,而且從來不要求受益者給予任何回報,還衷心感謝別人給了他捐獻錢財的機會,甚至能把得過他5 萬美元資助的人忘掉是誰。

                                      衷心感謝別人給了他捐獻錢財的機會...

走在路上一直在想這句話,說得多好啊!這不就是答案嗎?  原來根本不是我在幫別人,布施眾生( 居然還妄想什麽功德!)  那是別人在提供給我布施的機會,幫助我修行,助我上菩提道,我應該感謝他們才對啊!

然後突然想起一句似曾相似的話。06年陪父母去凡爾賽,想去看勝利女神,卻走錯了大廳,媽腿腳不便,望著對麵的V女神,中間隔的上上下下的台階...興歎說不去了吧,我不死心...    正在這時,麵前出現一位中文流利的英國小夥子,也是遊客,他問我: 你們是不是要到對麵去,我可以幫助你們嗎...  事後當我感謝他時,他卻說,今天我太高興了,謝謝你!給我這樣幫助人的機會!
。。。

當時我隻是覺得他是個難得的心底善良之人,充滿感激,並沒有覺得這句話有什麽特別...  但是今天我腦海裏卻跳出了他的這番話... 難道他知道我今天的疑惑嗎???

又想起一件事,04年在諾曼底,我的車翻到了溝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晚上5點左右,在我心裏默念了觀世音菩薩保佑後,居然神兵天降,來了一旅遊巴士意大利也不知道西班牙人,下來十幾個,三下五除二就把我車抬上出了溝。他們也說了一句,不要謝,能幫助你我們今天真是太高興了!!!



總是這樣,每當我有疑問,我都不會馬上到處問別人求解,而是放在一邊,寧願順其自然,也許知道總會找到答案的,irgendwann, irgendwo... 果然不出幾日,就會有答案跳入眼簾,冥冥中就好像有菩薩在幫住我,指點我,真的好感動!!!此時我心裏充滿了感恩的心,我知道這個世界遠遠不是我看到的那樣,我能感受到 佛菩薩從來從來就沒有拋棄我們,從來就在慈愛的關注我們,隻要我們求助,他們就用慈愛的眼神看住我們,伸出援助的手...隻要你用心去體會,去察覺..



2 下午又翻到一篇以前存的,這篇更是詳細,係統,辯證的用理論在幫我解惑。

http://www.shijian.org/html/2006-05/6067.htm


  客觀地講,有為與無為之辨證關係並不是靠理解來了知的。我們隻要不識空性,未能明心見性,首先就無法真正地了知什麽才是無為法(此乃屬於勝義諦範疇)。

        所以我們初學者隻有望文解義地作一種想象或觀照,一般隻有明心見性之人才會如實地體悟和修持。
再說,佛學中的這些名詞概念及修持,在具體的實修過程中分別又有著許多不同的層次和內涵,須實修實證者才能真實體悟。

        
恕妙澤實在無力具體地描述。妙澤在這裏隻是掛一漏萬式的作些譬喻,絕不究竟和準確。請閱讀者不必執著於這些為圖方便而作的假言。   

 
  比如佛門常說三輪體空,行善積德後不上心,不求功德,不求回報,不著人我相、法相,不產生道德優勢和自我崇高感等,即可認為是一種“無為法”。《金剛經》上有“無著相布施”,意思是我們不要有“我”在樂施好善之念,更不要在意錢物的多少,以及區別每一個受施的對象,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些就是無為法。

        還有,《金剛經》雲“實無眾生可渡”也是這個道理,我、眾生、法乃大空性,渡眾生時別以為真有一個“我”在渡眾生,或有所謂的眾生被我的法所渡。其實,從我們凡夫的角度看,正因為有了那麽多眾生的存在,才成就了我們可以“修行”的一個個驛站,他們使我們不斷過關、取得進步,攢足了善業功德,我們應感謝眾生才對,反過來想,實是眾生在渡我們呢。   

  對於一個修行者而言,無為法已是比較高的層次了。其知見、智慧、德性和修證等,已經層次很高了,超越了許多假相和局限,已沒有無為、有為、已沒有我及我之外萬法的對立,也無出世與入世之分別,無謬見。此等人離覺悟已是不遙遠了。  

  有為法很好理解,有為即有“著意”。為了達到某一目的或效果,事先立一個目標、采取一定的理論或方式方法即為“作意”。比如,一個人無法入睡,為了入靜,隻好心中默數,即把心思雜念歸於數數字。因此,凡是采取某一具體方法來對治或改變其狀態時即為“作意”。對於一個修證佛法的人,他刻意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對治自己不好的生理、心理及思維和行為狀況,即是佛門的有為法。許多門類的修行都會修習禪定(隻有在禪定中才可以開發智慧和生命潛能),比如打坐入靜、守丹田、持咒、觀想、觀像、控製意念等,都是有為法。  

  從實質上講,佛法真正的行持核心在於“舍”,舍即放一下切(不是狹義的布施、割舍)。尤其是指放下心念與意欲上的一切執著。能舍我者則能舍法,這就是無為法。刻意如法去做,肯定沒有錯,此為有為法(世俗諦),有為法修持到了一定程度(尤是明心見性後),一切自會水到渠成,那便生出了無為法。從實際的行持上來看,有為、無為的分別在於“心”,不在於事相。
本然地無心而應則為無為法,“心”無所住的“有為法”就是無為法。這個無為不在別處,它隻能通過有為而安立,所以二者不可斷然分割。  

  如法是有為,不著法是無為。凡是法即依因緣而生,因緣消失,法不可執取。沒有一個法孤立存在和永恒實有。如果我們凡夫沒有開悟,沒有明心見性,千切別扯談什麽順其自然,什麽無為,那不關我們的事。一個人隻有吻合於“道”才是自然,並非縱容自我就是自然。縱容自我叫我執,恰是修行的大忌。所以日常中,對於我們凡天而言,無為法就是有了進步不在意、不上心。我們除了努力如法地修學以外,不必要太刻意起心去思想、去識別有為、無為的區別。這就是“無為”的一種觀照方式。  

  所謂成佛證道,就是以有為法對治“非法”,然後進入出世間法、無為法,最後還要舍法才能究竟圓滿。佛說,連他和他教授的方法都要丟棄,我們才可能同他一樣。“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即是這個意思。然而,飯得一口口地吃,小學生不要學大學生的課本,佛教是因材施教的,我們離不開語言,但執迷於言說又是不會得要領的。作為一名佛弟子,我敢鬥膽說一句,佛理就是假言,處處有真理,處處是悖論。誠如二律背反一樣,事物從其內容到形式多樣化、複雜化,我們可以有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和切入點,針對其特殊、能想見、能接受、可感知的那一麵進行講述和方便示現。  

  萬法不離因緣,講“一”時或許就暴露了“二”的不究竟。因為講“一”時我們不能跑題,我們是有針對性的,不可能把“二、三、四”全莫名其妙地講出來。就象別人找我們是為了治胃病,我們不能給了胃藥又給感冒藥。所以,關於有為與無為,大家不能僅僅執迷於本文這種單一性的言說。修行都這樣,若不身體力行去實際“證得”它,我們就無法進入事物的本質。  



禪和問答-(46)何謂「無為、有為」;何「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呢

...

問: 何謂「無為、有為」;何「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呢
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有雲: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
何謂「無為、有為」?
何謂「無為法、有為法」?
既是「無為」要「如何有所差別」?
此言「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寓含何意?
是否隱喻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涵呢?
此句經文在開示彰顯什麼重要意涵呢?

~~~~~~~~~~~~~~~~~~~~~~~~~~~
問:何謂「無為、有為」?
何謂「無為法、有為法」?
----------------------------------------

答:  無為-是無所作為,有為是有所作為。
       無為法-是[空,無相,無作],是超然的心態.是心態上不同於世俗患得患失的想法。
       有為法-是身心的種種造作, 是世俗的身心行為。

~~~~~~~~~~~~~~~~~~~~~~~~~~~~~~~~~~~~

問:既是「無為」要「如何有所差別」?
-------------------------------------------------------
答:行者體悟無為法之後,如果他不顧一切,去過他自己想過的生活,那麼他是自了漢。行者體悟無為法之後,未經過[信解行證]的過程,即大吹法螺,那麼他是[泥菩薩過江]。

行者體悟無為法之後,如果他繼續原來的生活,繼續體驗無為法如何融通於世俗,那麼他是[巧把塵勞為佛事], 行者體悟無為法之後,經過長時間的順逆磨鍊,終於能夠心寛坦泰麵對周遭吹來的八風。

~~~~~~~~~~~~~~~~~~~~~~~~~~~~~~~~~~~~~~~~~~~~~~~

問:此言「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寓含何意?
是否隱喻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涵呢?
----------------------------------------------------------------------
答: 無為法-是説萬事萬物都是相依相緣而有的表相,沒有誰有那個能耐,能夠去完全的掌控的。

應無所住-是説行者應該不要有任何的執著。
而生其心-是説你可以繼續原來的生活,但是不要執著,行者麵對人世間的種種不完美及無奈,你要知道這是自然的現像,  是牽涉到累世的種種複雜的因緣,順未必是好,逆也未必是不好。行者隻要接受這個如同天氣變幻莫測的人生表相,但儘管生心好了;隻要做到這樣就可以薄貪瞋,因而逹到平安之地了。

但可惜有人因此誤解[無為法],以為什麼都不要做,不讀書不工作,  百念不思,  這樣叫做[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其它禪和問答:

http://blog.sina.com.tw/chensun44/article.php?pbgid=6516&entryid=1231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