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在家修行,不要誤入誤區 /智宗法師

(2009-01-12 11:53:34) 下一個

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0804/t20080416_68055.htm 

 

*******************************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學佛,在家修行,這是居士的一個最顯著,也最重要的特點。也正因為這個特點,作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應該注意的,就是要立足於自己仍要居家過日子的實際,不去做超出或有違家庭生活的那些想當然的“修行”!

之所以這樣說,實在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至今還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還是被眾多的後進居士讚歎、傾羨、模仿的所謂“精進”居士當中——存在著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師父靠攏;有沒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學出家師父學得全,學得像!譬如說,出家師父要晨鍾暮鼓早晚做功課,那麽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從楞嚴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藍讚,滴水不露——根本不顧其他家庭成員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許,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藍讚了!出家師父要修廟建寺,莊嚴佛像,那麽他也要不滿足於一麵牆、一張桌、一個像,而是要一間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這對個人修行有無必要,對家庭是否加重負擔!出家師父要每天參禪打坐,精進念佛,那麽他也要屏卻萬緣,每天動不動雙腿一盤,夢想如此就能往生極樂——忘記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顧,小孫子是不是還在哭鬧,自己的責任是不是已經盡到!……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風,似乎這樣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學佛!

而事實上呢?

一個老人的來電很能說明問題。他說:師父啊,你一定要勸勸我老伴,現在她學佛學得這日子也不好過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來做功課,弄得全家人覺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孫子鬧也沒用。我和孩子說她,也不聽,反說我們根性太淺,不明白事理,還說要和我分居,專心修行——真是,年輕時我沒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

學佛學到這個份上,我們還能隨喜讚歎是真精進嗎?修行修到這般田地,她能夠不入魔道,我們就由衷地替她念一聲:阿彌陀佛,萬幸,萬幸啊!

這事明擺著,在家居士學佛修行,最起碼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樂。由家庭和樂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會,由佛化社會到普度眾生同登覺路,這才是學佛修行的要義和真諦!而那些因學佛造成家庭關係緊張,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學佛走上岔路,學成外道;雖名為學佛修行,實為壞佛敗法——因為旁人也許會因他一人的所作所為,而誤以為所有學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麽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

這樣做的居士,原因即在於他們忘記了,忘記了居士學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點,絕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麽,作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課就不能學了?這倒未必,有能力、有條件的居士能學好五堂功課還是值得我們讚歎的。然而,需要講明的是,並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學五堂功課,能學則學,不能學,或學不全,也不必沮喪,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緣,能學會一經一咒,或別的什麽經咒、佛號,也是很令人歡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課,更不是非五堂功課莫屬。會五堂功課,而且有條件的——比如說獨門獨戶,離群索居,不致影響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礙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那就絕不要去做。做功課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進修行,慎勿放逸,至於做功課的內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則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來製定,誦一部經,持一個咒,或者是念一定時間的佛號,都可以是做功課的內容。在做功課的時間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裏的規定,非要和出家師父一個點兒,居家過日子,關鍵是要步調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課的時間,同樣要服從這個前提,盡量和家庭裏其他成員的作息統一,或在取得認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異。
補:弘一法師談《切忌誤解佛教》中(三)‘課誦’。學佛的人,在早晚誦經念佛,在佛教裏麵叫課誦。為了這件事情,有幾位問我,不學佛還好,一學佛問題就大了,我的母親早上晚上一做功課,就要一兩個鍾頭,如學佛的都這樣,家裏的事情簡直沒有辦法推動了,在一部份的居士間,確有這種情形,使人誤會佛教為老年有閑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學,其實,早晚課誦,並不是一定誦什麽經,念什麽佛,也不一定誦持多久,可以隨心所欲依實際情形而定時間,主要的須稱念三皈依,十願也是重要的。其實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從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時間短些不要緊,次數不妨增多,終之學佛,不隻是念誦儀規,在家學佛,絕不可因功課繁長而影響家庭的工作。

注:佛日講,早晚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為在家人所說的各種經中,都不見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課誦、過午不食、初夜後夜坐禪的言句,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營生治事,閑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貽誤家事、國事,影響家庭和睦、身體健康,是為佛法所不許。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則學習、工作、人事往還,不但不妨礙學佛,而且是學佛所必需。學習知識技術,不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學通佛法、弘揚佛法所必需。把學佛與學習、工作、生活看作兩回事,以學習、工作為學佛的障礙,以不信仰佛教的人為對立麵,當然會觸處成礙,苦惱重重。即使出家,也難免事務牽纏的苦惱。縱然能保證早晚課誦、吃素、坐禪,一天隻花那麽兩三小時學佛,其餘大部分時間還在有礙的世法俗務中浸泡,就算不無受用,而欲期見道證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

欲圖速速進道,隻有依大乘菩薩道,將生活、學習、工作、人事交往與學佛打成一片,即世間俗務而修出世間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貫於生活的全過程,念念修行不輟,勤集福智資糧。就今天居家學佛的條件而言,這是最契機的法門,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報。僅吃素、抽暇課誦、坐禪,是小修行,隻能種些善根,難得即生了辦。有誌的青年,應按佛陀教誡,以大修行為本,至於小修行,能修固然好,無條件修者暫時不修,也未必為非。

在這裏有一點還需要說明,有居士說,某某經隻能在幾點幾點前誦,某某咒隻能在幾點幾點前誦。這種說法在經中是沒有什麽根據的。無論哪個經咒,都是諸佛普度我們凡夫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的微妙法寶,無論何時唱誦,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擁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如果我們在實際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時就誦,時時都誦,刻刻在誦,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地不辜負佛以一大事因緣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

至於做功課的地方,也並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沒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課時需要留意的是房間要靜。靜室有助於調節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幫助自己凝神提念,專心辦道修行。對於佛堂、佛像而言,實則是可有可無的,因為若是我們念念是真善美聖,時時是仁義誠信待人,佛就是恒處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偉的佛堂、多莊嚴的佛像都具有實際的受用,我記得有個居士來問我說,師父啊,我請一尊佛像到底放啊裏好呢?家裏地方小,放廳裏吧,太擠,又亂;放臥室裏吧,總覺得對佛不敬;放走道裏吧,又覺得我們人住得好好的,卻讓佛靠邊站,啊……我趕快打斷他說,不用講了,你哪兒也別放了,就放在心裏吧,這樣不就沒那麽多事啦。當然,把佛放心裏,這是從理上說,因為我們畢竟是末法眾生,業深障重,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些。所以說,對絕大多數居士而言,
在家中設一個佛龕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來提醒自己,啟發自己,見賢思齊,勇猛精進,實證無上正等正覺,也還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說到設佛龕、佛堂,我們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較普遍的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佛龕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偉越妙——有些居士甚至還在家中佛堂張掛起長幡寶蓋,擺放上鍾磬鐃鈸,有事沒事地就叮叮鐺鐺起來!而且以此為美,以此自傲,覺得很了不起。這實在是走上旁門邪道的“典範”!家庭不是寺院一樣的宗教活動場所,居士在家中設佛龕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樣,寺院是以神道設教,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致,普度群機,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堅信,最終導引眾生同歸解脫彼岸;家中的佛堂僅僅是自修、自用。眾所周知,我們佛教修行貴修心,貴在修去我們的貪、嗔、癡等種種雜心亂心,自證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龕佛堂上以繁複為美,以豪華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們的居士中有沒有這種情況?),那豈不是與學佛修行的本意南轅北轍?這不是走上邪路又會是什麽呢?

家中的佛龕佛堂,應以簡約為美,以樸實為上。掛一軸與自己有緣的佛菩薩圖畫,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別歡喜的佛菩薩聖像,前麵敬奉幾盤新鮮潔淨的果品,再焚上一爐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辦,那就簡直是幾近於勞民傷財,徒增家庭負擔——有錢不如多花在做社會公益事業上,行善積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
在家修行的居士,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燒香問題

我們在寺院裏常常見到眾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爐裏燒香,他們認為多燒多福,多燒香說明我心誠。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偏見誤解。這種偏見誤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係列的惡果,比如說,在行為上破壞衛生,汙染環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種迷信現象,使我們佛教倍受現代文明社會的批評,成為落後不開化的代名詞……所以說,多燒多燃的風氣決不可長,更不可帶到家裏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麽三支九支的。敬佛關鍵在於心誠,學佛也關鍵在於學佛一樣的誠心。俗話講,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我們學佛修行當然更是這個道理。從另一個方麵來說,佛菩薩雖然是慈悲喜舍,廣開方便,但卻是無私的、平等的,如果說你多燒香佛菩薩就給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薩豈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貪官汙吏?那還是佛菩薩嗎?!

其實,類似於多燒香多得福的錯誤認識,在居士中還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認為,是居士,家裏就該有佛像;還有居士認為,是居士,手裏就該常拿有念珠;更有眾多的居士堅決認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過!……於是因這種種的認識,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場合,在單位開會發言也先來一句“阿彌陀佛”,搞得全單位人都怪怪的,覺得他別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麽埋怨,小孩怎麽哭鬧,手頭上怎麽忙亂,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動地雙腿往那兒一盤…… 我這樣講,絕不是說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認念佛打坐的實際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們,要切記念佛打坐隻是眾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說法不在於嘴,禪修不在於腿」,這是在佛教叢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
打坐隻是修心養性的基礎方法之一,它並不是開悟的絕對方法,隻有心的清淨無雜、了了分明,才是證悟的關鍵。

古人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一個修行人,如果行住坐臥四威儀都能夠恒處定中,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況且,對於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碼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會生活中,修整規範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讓家人歡喜,越修越讓社會接納,越修越讓大眾欽敬。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那麽,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呢?

其實,“居士”的“士”,就告訴了我們答案。“士”是什麽?“士”是人,然而卻不是普通的人,照古書上講,“學以居位曰士”,也就是說,這個人必須是學問好,道德高,才配得上叫作“士”(上古時“居位”——即做官——可是憑道德學問而不是別的)。聯係到今天居士修行,那麽,這個“士”,也就是提醒大家,居家修行更要注重福慧兼修,悲智雙運,爭取做一個福德智慧日趨完善的人。這也正如《優婆塞戒經》所言,“善男子,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
 
福德從何而來呢?

居士都讀過《修福積德造命法》、《文昌帝君陰騭文》,還有《了凡四訓》等等一類的書籍,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是輕車熟路,一句話,福德從行善而來。行善積德,善行得福,這是曆代祖師大德和社會賢達在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麽,作為三寶弟子,佛教信徒,我們就更要依法從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學習觀音菩薩尋聲救苦,無處不現身的奉獻精神。當然,我們所做的這個“善”和觀音菩薩所做的比起來,那真是沒法提,但也用不著比,因為我們雖然都是在學菩薩道,但畢竟還未成菩薩,像觀音菩薩那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沒幾個人能做到,不過,沒關係,“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我們可以先從和自己有緣的小善做起,從致力於建設和樂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設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會說,一說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麽修橋鋪路、賑災濟貧、捐資助學,還有植樹造林之類的,提建設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們的修行標準降低了?我們學佛的居士如果總想著建設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當然不是!為什麽呢?我們要知道:

第一,善行無遠近。不能認為捐款救災希望工程什麽的才叫善,在家中恪盡家庭職責,孝敬老人、愛護子女什麽的就不叫善。如果一個人在家中惡言劣行,在外卻慈悲慷慨,我們隻能說,像這樣的人絕對是沽名釣譽的偽善。

第二,善行貴在日常堅持。一個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動中捐出大筆的捐款這並不稀奇,而一個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終堅持善行善意卻是最難得的。要不毛主席也說嘛,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啊。我們學佛不就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嗎?堅持最難行、最難忍!

第三,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家庭是國家的基石。我們的這個世界就是由千千萬萬的小家庭所組成,如果我們居士們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設得幸福美滿,那麽,由眾多的小家庭所組成的大社會自然也就穩定發展,社會穩定發展了,帶來的當然是國家的繁榮富強,世界的和平興旺。因而,對一個居士而言,建設幸福和樂的家庭生活,絕不是什麽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連成為受歡迎、受愛戴的家庭成員都不能做到,或者說,連自己的家人都不愛,那麽,這樣的人走到社會上,我們還能期望他能愛別人,愛眾生?期望他做到時時處處地讓人挑大拇指,受人欽敬?

說到建設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這裏我講一個我親眼所見的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居士在寺院裏和人吵架了,旁邊的一個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邊,苦口婆心地給她講學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頭火,能燒功德林”啊。年輕居士聽得不住得點頭。我就想,看來,這個老居士還挺會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這麽回事。那邊老居士心滿意足地剛走,這邊年輕居士就脖子一扭,說,呸,還說我呢!你還不是剛和家裏老頭子吵完?難怪古人講“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還有什麽資格去教育別人?人家又怎麽會聽你的呢!
***********************************

不飲酒和家庭應酬

每次講課的時候,總有居士問,師父,我們在家居士總免不了應酬接待的,有時候不喝酒真過不去,可一想到是個居士,我們又不敢,這可怎麽辦啊?我想問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沒有遇到這個問題,如果沒有的話,那我就不講了……有,那我告訴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那麽麻煩幹嗎?你就喝。

這下好嘍,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經在高興了,為什麽?反正法師講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麽,對這種人,我必要再說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業,喝了就受報應。為什麽?因為你還沒有聽我仔細地講明,為什麽能喝,怎樣才喝。第一,不飲酒是什麽戒。是遮戒,前麵四個是性戒。不一樣的。所謂性戒,也就無論受不受戒,誰做了都是造業,都要受報;而遮戒,是說本性上並不是惡,不過是因為它容易遮蔽我們的本性,讓我們造惡,所以才不去做。第二。。。

在這裏,我要強調一下,
學佛是讓我們幸福快樂的,是讓我們生活越來越輕鬆的,如果一個人越學佛越感到麻煩和不便,越學佛越感到受到約束和壓抑,那麽,毫無疑問地,你肯定是學錯了,如果再學到人見人煩,人見人以為你這個人有問題,有毛病,那麽我更要告訴大家,在這時你就千萬不要去學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沒事去逛逛馬路,到公園裏“嘭嚓嚓”吧,否則,再學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學佛關鍵在會活學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養智慧的大腦,實現智慧的生活。如果一個人學來學去隻學成一腦門的條條框框,無論做什麽事,都得看看條條再說,就像過去有人看黃曆出門似的,什麽都要看書上寫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寧肯耽誤事也不出門,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這樣,啊呀,這樣的人還是不要學佛的好,因為太累,別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百喻經上的故事:傻子看門。)

有的居士不分場合,在單位開會發言也先來句“阿彌陀佛”,這表麵看好象是修行真精進,實際上也是不合時宜,犯了不綺語戒。到哪山上唱哪山歌,在什麽場合說什麽場合的話。這都是老俗話。這不是教人圓滑,而是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做人修行就是要如此才能通達無礙。要隨緣不變,而又不變隨緣。
如果一味地認為念佛是好事,我為什麽非要去適應你們!那麽,這樣的居士要注意,你這樣做已經是有違佛教的圓融慈悲了。

華嚴經上不講嗎?能隨順眾生者,即是隨順供養諸佛如來;能對眾生尊重承事者,即是尊重承事諸佛如來;能令眾生生歡喜者,即是令一切諸佛如來歡喜。為什麽?諸佛如來以大悲而為體故。慈悲啊!學佛就是要學活的佛,絕不是死學的道。其實,這些問題佛在世時也批評過多次的。

經上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講弟兄兩個到一個國家去做生意。這個國家有個習慣,都不穿衣服,是個裸人國。弟弟說,入鄉隨俗,我們也不穿衣服了,做生意嘛,不會有什麽問題的。哥哥卻說,什麽?讓我們也要不穿衣服?太無恥了,我們是什麽地方來的?啊,他們不講禮儀,我們卻不能丟掉祖宗家風!弟弟說,身正不怕影斜,雖然我們的外在形體有所變化,但隻要行為正直,也是戒律所允許的。哥哥說,不行,我絕不那麽做。弟弟無法,隻好弟兄兩個分家,自己做自己的了。結果,弟弟因為學裸人國人的樣子受到熱烈歡迎,關係非常融洽,國王還用多十倍的價錢把弟弟的貨物全包了,走的時候全城的人都來給弟弟送行。可哥哥呢,雖然也來做生意,但是滿口仁義道德,處處表現得和人不一個樣,引起人裸人國全國人的反感與憤怒。大家把哥哥抓起來狠狠揍了一頓,並把他的貨物全部沒收了,要不是弟弟說情,怕是哥哥的命都保不住了。這個故事很發人深省,大家不可不認真記取。

我們學佛關鍵是學佛的實質,至於形式問題一定要隨緣任運,絕不能一味地執著。我覺得最好的居士,應該是學佛學到一點也不像個居士的“居士”。什麽意思?就是說,不要因為學佛就什麽都貼上個標簽兒,處處一副我和你不一樣,我是居士,你不是居士的態度。和其他法師說話時,我曾開玩笑說,這是典型地自絕於黨和人民。為什麽?因為別人還沒怎麽著,他自己就先把自己孤立起來了,沒有和群眾打成一片。

我們學佛目的是做心髒手術,是換我們的凡心為佛心,並不是非要我們做什麽拉皮抽脂的美容手術,對於居士來說,外形像不像所謂的居士,實在是個次要問題,想一想,這就好比穿衣服,無論你穿什麽衣服也都不會把你這個人給換了,“形跡雖變,道常存”,有佛心才是如一的。所以我們學佛也要明白此理,做父親的就是父親,而不是居士父親;做廠長的就是廠長,而不是居士廠長;開會就是開會,而不是居士開會。要考慮到我們佛教居士畢竟還是社會的少數派,還被許多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學佛學到不貼標簽,而是注重把握實質,這不僅是保護自己的問題,更是一個便於我們“打入敵人內部”,順利“策反” 的問題。方便度人啊!

學過菩薩四攝法的居士,其實也能明白,這就是佛陀所講的四攝法中“同事”一法的妙意所在。(法華經上窮子認父的故事可講講)所以說,在家的居士們一定要好好考慮啊,千萬不要固執己見,認定我學佛是好事憑什麽非要附合你們!要想到,我們靈活地順俗不是為了流俗,而是為了更好地化俗才行。“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嘛。
**************************************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輕人即是自輕。達摩祖師也曾對二祖說:不要輕視後學。

我們不少同修,自恃學佛經年,讀了不少經論,看了不少開示,參了不少公案,覺得自己的見地可以了,於是就有點兒目中無人了。別忘了,我們能有今天的見地,也是多年不斷的參學悟得的;別忘了,我們的見地,也曾幼稚過。所以,我們要在交流中,善待一些剛接觸佛法,剛走上修行之路同修的發言,多給予他們鼓勵,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指正。否則,就會搞得一些同修都不敢發言了。

有的同修,常為自己的文字般若竊竊自喜。有話不好好說,又是詩呀又是偈的,整天雲裏霧裏的,頗有點顯擺的味道。當然了,具備文字般若,固然可喜,但那個畢竟是文字上的領悟,也隻能說明你能說會道而已。真正的悟,是在“行”上。行上沒做到,嘴上的悟,就是紙上談兵;嘴上的悟,就是狂慧。

也有的同修,自恃讀了不少禪門典藏,整天也是左一個公案,右一個祖訓,引經據典,就怕別人不知道他學問高,知道佛學知識多。其實,佛法最平實了,我們完全可以用生活中的語言、日常中的語言,互相交流,同參共學嘛。學習有學愚的,學佛也有學愚的——離開了公案祖訓、佛言典語,不會講佛法了。

還有的同修,那就更厲害了。自恃佛學知識懂得多多,戴上了有色眼鏡,看一些大德、法師們東西,也覺得有問題,不是這個地方講錯了,就是那個地方講偏了。凡正是:大德、法師們錯了。言外之意,那些大德、法師們不如他。

有的同修,自恃根機高,有資格學禪修禪,瞧不起別門他宗。甚而把禪門中,隻是隨機隨緣而用的轉鋒機語,當成雞毛令箭了,東一耙西一掃地點評他人。自我感覺挺好的,而旁觀者看得清清。

法無高下,依根隨機而用。因病與藥,方劑再好,總不能什麽病都去用吧?人參好,不能什麽病都用其入藥呀。所以說,一些修禪的人,不要有“我門我宗”之見,更不要有“我高他低”之見。盡管我也是學禪修禪的,但我還是勸一些禪門的同修,不要太狂了。何況修行之人,沒有什麽可狂的。

禪門重的是行門,你在行上沒做到位,就是口頭禪。做人要好實,修行也要老實。懂不少公案,知不少祖訓,會不少佛言佛語,那不是禪,也矇不了人的。兔子和烏龜賽跑的故事知道吧?兔子自恃先天優勢,有了慢心,結果呢?禪門中人,可不要做那隻兔子,自作聰明!

“說時有,用時無”。現在,多數修行人,包括我在內,說人家的時候,都會說,自己做沒做到,隻有自己心裏最清楚了。勸人家的時候,頭頭是道的,等輪到自己了,就另當別論了。看見別人臉上灰易,看見自己脖子後灰難呀。人呀,總是願意找別人的毛病,很少人願意找自己的毛病的。我也常常以此反醒自己。
我們應該以恕已心恕人,以責人心責已。所謂:一切功德日見已過,一切罪惡總見人非。

做人要謙虛,低心與人相處,不要處處表現得比別人強;修行上也要謙虛,與同修間低心相處,也不要動不動就表現出“老修行”的架子。修行上,不能論資排輩。別人修的晚,但人家可能一日千裏,不要瞧不起人家。

大海為什麽能納百川?就是因為它處的低嘛。修行之人,就要有海一樣的胸懷,沒有分別心、慢心才好。你看大海,不管是大流小河,是髒是淨,統統一概納之。我們做到了沒有?別人不知道,凡正我是沒做到,還差得很遠呢。

不要動不動就把人家看成外道。什麽是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從果位上說,四果羅漢、聲聞、緣覺,在佛法上都算是外道。因為,他們沒有透徹證得菩提道果。說他們也是外道,是從這個觀點上說的。所以,我們也不要瞧不起外道,你先超過了外道,再瞧不起人家也不遲嘛。

很多人,動輒言他人外道,這是輕人自輕,是慢心,分別心作怪。其實,說人家的人,自己還不如外道呢!就如有人言自己修大乘,不屑於小乘,瞧不起修小乘法的人,嗬嗬,我希望這種人,反觀一下自己,自己小乘做到了沒有?自己小乘沒做到,就不要瞧不起人家修小乘法的人。更何況,小乘修圓滿了的人,自會入大乘。為什麽?就如我們在工廠裏幹活,別人都不計得失地無私奉獻,一旁邊看的人,也會不自覺地加入其中的!
***************************
不殺生與家庭飲食矛盾。

有一個老居士很自豪地給我說,師父,我把我們家的人都度了,他們現在都跟我吃素了。我說,好啊,不過,你用的什麽方法啊?她說,那還不容易,我也是家裏的半邊天,又掌管做飯大權,我說吃什麽就是吃什麽,想吃葷沒門兒!我一聽,隻好苦笑,這也算是度人?不鬧矛盾才怪!後來偶然見到了這個居士的孩子,說起吃飯來,做孩子的果然抱怨說,我媽你沒法跟她講,講也沒用,我們現在都懶得理她。看看,連家人都“懶”得理你,都抵觸你,你還談什麽去度他們呢?

希望居士們注意:

第一,我們學佛人不殺生,不是因為不殺生好,殺生不好——如果是有這個好與不好的觀念才去不殺生的話,那就是“戒禁取見”,佛祖一再批評的邪見之一——而是因為我們通過學佛認識到因果輪回、報應不爽的真理,自然而然地用慈悲博愛的心去對待一切事物,所以不去殺生。

第二,戒律是學佛人淨化自己的內在要求,而不是規範別人、強製別人的鞭子。因為我們懂得了因果輪回的道理,我們不殺生,這是我們對個人的要求;別人因為不懂得這個道理,或者不接受這個道理,去殺生,那是別人的需要,我們絕不能因為彼此不同,就利用特殊的關係(如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去逼迫別人,或者,利用一定的權力手段(如我做飯就做這個,愛吃不吃)去強製別人,這樣有違於一個學佛人的慈悲。可想而知,這樣一個有違慈悲的人走到社會上,大家會歡迎?如果這人在社會上還做領導的話,恐怕也會免不了天怒人怨,人人反感,
因為他並沒有真正懂得尊重人。

第三,“愛”不是我們限製別人的借口,不能總是覺得我這是愛你們,幫你們,度你們,就不顧及別人感受,想怎樣就怎樣。。。
真正的“愛”,是理性的尊重和寬容。

第四,佛教度人是用智慧而不是別的,佛祖講眾生平等,講人人都應當相互尊重本身也是一種度人的智慧。如果一上來就搞僵了,鬧抵觸,又怎麽能有更深入的接觸,使他接受我們的佛法呢?況且,對尚未達到一定根基的人來說,允許吃三淨肉,也是佛的慈悲本懷,並不違反律製,我們又何苦心急呢?心急吃不得熱豆腐啊。

第五,不吃葷不等於不殺生。比如說有些居士吃素雞素鴨的,剛上來就說,真像啊,得,還沒進嘴就已經犯了戒。如果夾上一口,再來句:啊,味道也像極了。那就更是犯戒無疑了。為什麽呢?因為持戒關鍵在心,沒有葷想心。
 

補:弘一法師的《切忌誤解佛教》中談,(二)‘吃素’:我們中國佛教徒,特別重視素食,所以學佛的人,每以為學佛就要吃素還不能斷肉食的,就會說:看看日本,錫蘭,緬甸,泰國或者我國的西藏、蒙古的佛教徒,不要說在家信徒,連出家人也都是肉食的,你能說他們不學佛,不是佛教徒嗎?不要誤會學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學佛,學佛與吃素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實學佛的人,應該這樣,學佛後,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社會,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裏清淨,使家庭中其他的人,覺得你在沒學佛以前貪心大,嗔心很重,缺乏責任心與慈愛心,學佛後一切都變了,貪心淡,嗔恚薄,對人慈愛,做事更負責。。。雖然學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確是中國佛教良好的德行,值得提倡,佛教說素食可以養慈悲心,不忍殺害眾生的命,不忍吃動物的血肉。不但減少殺生業障,而且對人類苦痛的同情心會增長。大乘佛法特別提倡素食,說素食對長養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吃素而不能長養慈悲心,隻是消極的戒殺,那還近於小乘呢!

素食確為中國漢傳佛教的優秀傳統,出家人尤應堅持。但居家學佛的青年,應首先以為修道本錢的身體為重,不宜不顧身體而強行吃素。佛陀所製在家眾戒律中,乃至出家眾戒律中,並未禁斷肉食,至今恪守佛製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僧尼皆食魚、肉。至於《楞伽》、《楞嚴》、《梵網》等經中戒肉食之說,係對法身大士和閉關專修三摩地者而製。漢地佛教界素食之製,乃梁武帝敕定,並非佛製。(佛日講此)

***************************
不偷盜與家庭財務管理

我很想問居士們一個問題,大家到寺院裏來經常捐款捐物,供養師父什麽的,可誰能回家後興高采烈地對家人說,我今天在寺院裏又拿出多少多少錢?有沒有?很少!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我們學佛卻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不要埋怨家人不懂佛法,更不要埋怨家人這是勢利,自己要想想我是不是家人的業障,“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要想到,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我們自己做得不對!

不對在什麽地方?別的先不要說,僅僅是這個“不偷盜”就沒做好。什麽叫“不偷盜”?也就是不與取,即不經別人同意而私自作主動用啊。家庭財富是家人所共有的,我們有些居士沒經過家庭中其他成員的允許就動用了家庭財富,當然會招致家人的反對,而我們自己也明知如此,所以才偷偷摸摸,不願意讓家人知道,結果就是天天說著要持五戒十善,卻實際上又天天做不到五戒十善,你說,我們不成了偽君子了嗎?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難,關鍵是和我們的家庭財務管理有關,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家庭的半邊天,我們是不是能夠很好地對家庭財富做一個合理切實地安排。

《善生經》中佛為居士的財富分作四份:
一分為飲食生活;
一分為田業即營業資本;
一分為儲蓄,預防意外之用;
一分為投資之用。

在《雜阿含經》中佛建議居士的財富應該分為三種用途:
一分是供養父母;
一分是養育妻子兒女周濟鄰裏朋友與窮人;
一分是供養沙門,廣種福田。

《涅般經》中則說,除個人生活需要外,要分成四份:
一份供養父母妻子;
一份補助屬下傭人;
一份施給親屬朋友;
一份奉事國家沙門。

所以綜合起來,考慮到現實情況,我建議居士們如此管理家庭財富,用下表來表示:

把宗教生活放在個人必要消費裏,一是表明宗教生活是個人需要,不能強加於家庭其他成員;二用於宗教生活的資金是個人資金,而不是家庭共有財富,也就不必再需向家庭匯報。
 
**************************
 
 
在和居士們接觸的過程中,經常有居士這樣問我,師父,我讀這本經書行不行啊?師父,這本經書我讀好不好啊?對於這樣的一些問題,我基本上都是回答不行或者不好。這是為什麽呢?是不是這樣會打擊人家學佛的一腔熱情?對此,我樂意和大家探討一下。

首先一個是,我這樣回答實在是因為我看到居士們中間存在一個比較普遍的規律,注意啊,是比較普遍,而不是絕對的。什麽規律?就是但凡是看佛經看得多的,記佛言祖語記得多的,基本上都是貢高我慢,鼻孔朝天,時時處處,他都是一副“大家風範”——那我們就隻好是“小家風範”嘍。所以,我想,與其你學佛學得,讀經讀得如此這般討人嫌——我們沒有專門就喜歡人家看不起我們的吧?——那還不如不學佛,不讀經,所以,我很少主張居士們讀經。再一個是,我發現的另一個規律是:但凡拿著經書這樣問我的居士們,基本上對該不該讀,能不能讀,讀了好不好等等,他實際上是早已有了答案,他問我不過是希望從我嘴裏再對他說兩句好聽的話,比方說,你好精進啊,你厲害啊,能讀這樣的書了不起啊之類。我對這種人比較不客氣,所以,對此問題我就毫不例外地說,不好,不行。

對照我講的這兩個規律,在座的居士們可觀察一下身邊的人,是不是有這樣的情形,有這樣的人?這種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你如果問他讀經之類的問題時,他總會對你大加讚揚,而且還會興致勃勃地給你背上一兩句經文,生怕你不知道他是讀過的。

我這樣說,可能有的居士會覺得太過份了。好,如果你覺得我說話太過份的話,那麽,下麵的,希望你能更仔細地聽。我之所以這樣說,其實是希望大家能注意,注意什麽?注意想想,我們為什麽讀經?換句話說,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麽學佛!記得我在前麵講過,我們學佛不僅僅是為了死得時候能瀟灑,不僅僅是為了活著活得能快樂,也不僅僅是為了求一身的神通,這些都副產品,學佛最根本目的是要得到佛祖的智慧,有了智慧,其它的什麽也都有了。但是,再進一步說,
我們學佛無論是哪一種目的,最關鍵地,也還在於我們是不是能夠親身實踐,身體力行。就像我們求往生,光懂得那麽多的往生道理有什麽用呢?能不能往生還是要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信、願、行”,老實念佛啊。

過去我們佛教的一位大祖師洞山禪師曾經對此慨歎:

學者洹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
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裏步。

什麽意思?也就是批評我們太多的學佛人不過都是在說說大白話,唱唱高調,並沒有老老實實地腳踏實地地去修行啊!即所謂,說道者多,行道者少!

在這裏我對大家多交待幾句,實際上,說道者多,行道者少,光說不練假把式這樣的事,也並不是隻是居士們才有這樣的情形,我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看人家這居士,啊,嘰哩咕嚕,見人就是一大串地佛言祖語,看那居士,啊,也是嘰哩咕嚕地,見人又是一串佛言祖語,我心裏那個羨慕,那個眼紅啊,就別提了。於是我就使勁地找書看,讀啊背的,終於也記下了不少,於是我見人也是嘰哩咕嚕地大串大串地佛言祖語,而且還專找人多的地方擠,說得比誰都多、準、快,因為我畢竟年輕,又有文化功底啊,所以每次看到好多的老居士眼神中透出的那種羨慕,我就心裏那個美啊,唉,那簡直可以說是,比豬八戒吃了人參果還舒服啊!那個時候就那樣,甚至哪怕是我遠遠地看到有居士對我指指點點地,我也不管人家到底是在誇我還是在罵我,我也一律自廂情願地認為人家是讚揚我,於是不由自主地胸脯就高了,眼睛就上天了。

現在想來,那個時候是真傻啊,但沒辦法,那個時候人就那樣,就以為能多背背多說說佛經,那就算是熬出頭了,修出正果了。至於什麽老實做人,真修實證,早就不知扔哪兒去了!這種情形一直到我出家後,才在我師父的教育下猛然警醒。所以今天我和大家談居士修行問題,我也不怕慚愧,講出來,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的確,佛法如大海,唯信乃能入,但如果你不把握住老實做人,真修實證這個關鍵,你跳進去也是“咕咚”一聲就淹到底,出也出不來。所以,我講證得佛法智慧要靠勇猛精進心,那麽,這個勇猛精進心的最基本層次,就是我們一定要理論聯係實際,老老實實地用佛法來指導我們做人。學佛不在你讀了多少經,不在你磕了多少頭。經者徑也,每一部經其實都是告訴我們人生道路的一種走法,告訴我們完成人格的一種方法,如果我們讀經後不能運用這種方法,不能沿著經典指出的這條道路前進,那麽,我們就是把頭磕破,把膝蓋磨爛,也到不了極樂世界,也成不了佛。這是一個大問題,希望我們在座的居士們都要好好思考一下。

我們現在有很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對生活多的是牢騷、抱怨和索取,少的是感恩和服務。就像是一個笑話中的乞丐。說,有一個人啊,每次走到這個乞丐前時總是掏錢給他,不多不少,整一百。可這天這個人辦完事走到乞丐麵前時,一摸包,隻有八十塊錢了,於是這個人就把這八十塊錢給了乞丐。這個乞丐很奇怪,問,你每次都是給一百的,今天怎麽就給八十了呢?這人解釋說,因為辦事花得就隻有八十了。乞丐很生氣,說,你怎麽拿我的錢去辦事呢!

大家不要笑話這個乞丐,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這個樣子,生活中很多應該感恩的事,因為經曆多了,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就沒有了那份感恩。比如說,天天走路,可沒見幾個人感謝修路工人;日日吃飯,也沒見誰對種地的農民格外感恩;還有常見的,連報紙上都講城市建設離不了民工,可城市人見民工差不多又都是什麽態度?等等現象全是我們缺少感恩心的明證。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不少這樣的人,他不光沒有了感恩,更可怕地是,反而還以為生活虧欠他太多太多,看這不順眼,看那不咋樣,動不動就端起碗來喝酒,放下碗來罵娘,整天就覺得自己是屈原、杜十娘、竇娥(冤啊),人人都對不起他似的。像這樣沒有感恩之心的人,誰會喜歡?又怎麽會有智慧呢?我們學佛人不能做這樣的人!

有的居士因為吃葷不吃葷的鬧得家裏矛盾重重、怨聲載道。原因在什麽地方?是不是因為這些居士沒有理解五戒十善?答案絕對不是,因為他要講起來恐怕比我還如黃河之水濤濤不絕。鬧矛盾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缺少一顆平等心!平等,最起碼的含義就是要讓我們去尊重他人的個性、愛好以及宗教信仰等。雖然彼此擁有血緣關係,可這隻能說明今生的緣份更深,更近而己,卻並不能成為我們去粗暴地幹涉他人,甚至強迫、剝奪他人發展個性、愛好以及宗教信仰等權利的理由!

當然了,吃不吃葷僅僅是家庭生活的一個方麵,我聽到的和我看到的家庭生活中的種種不平等的地方還多得是,像現在在家裏誰掙得錢多誰就是老大,不管說什麽別人都要聽他的;在家裏誰在社會上做的官最大誰就是老太爺,別人就得圍著他轉;在家裏做父母的信什麽教,做孩子的就要信什麽教,他要不信就認為是不孝,甚至於做媳婦的隻要能生個胖小子,也立馬長了威風,家裏人誰見誰都要低三下四的,更不要提現在常見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想盡一切辦法逼孩子去繼承自己“未竟”的理想、願望和事業……你說,這些都至於嗎?可這還確實是生活中的實情!

正是由於我們很多人缺少一顆平等心,我們就不由自主地把很多屬於社會上的一些不正常的東西帶進了家庭,搞得本來應該是溫暖、和睦、快樂的家庭,也一步步地異化成我們爭強好勝,甚至勾心鬥角的名利場!讓我們好好思索一下吧,有多少人的家庭已經不再是輕鬆的話題,舒心的享受,而是沉重的負擔和無法麵對的難題?
 
勇猛精進心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堅持二字。我們學佛人常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論是哪一種修行方法,坐禪也好,念佛也好,隻要你能堅持,都是好方法,最終都能使你有所成就,怕就怕你沒有一門深入,堅持到底的勁頭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什麽都有一搭沒一搭的,那就什麽也完了,決定不會有成功的那一天。這和女士們減肥一個道理。為什麽有的人一減就輕,而有的人卻減多少次也還是瘋長依舊?區別就在於是不是能堅持到底。前幾天我還遇到一個很胖的居士,在寺院裏住了老長時間了,對我講,她在家減肥減了好幾回了,可就是減不下來,真是愁死了,問我佛教中有沒有特殊的減肥法門。這真是有病亂投醫,虧她竟然想到佛教頭上。我是又好氣又好笑,就故意說,有啊,不過現在不能輕易告訴你。這樣吧,隻要你能天天爬一趟佛頂山,一個月下來,我必定傾囊傳授。這位胖居士一聽就咧嘴了,佛頂山那麽高,一天一趟,想想她就腿發軟了,哪還有心去爬啊。我看那泄氣的樣子就知道她這肥一輩子也別想減了,就幹脆告訴她,這世界上哪有什麽特殊的減肥法門啊,無論什麽事不都靠個堅持二字?能“堅持就是勝利”,能堅持也就是大福德,大智慧。減肥如此,學佛修行,完成人格也同樣如此啊。就像我今天講居士的修行的福德與智慧問題,講五戒十善和家庭生活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不是說我說說,你聽聽,我講講,你笑笑,就沒事了的,如果覺得有用卻不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如果覺得有用而不能堅持運用到底,那我們這不是在這裏白費時間嘛。居士戒本上講,“善男子,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一者智慧。”“若能具足二莊嚴,則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則成佛必定無疑。

    所以,我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居士們:一、把握居士修行的特點,在家人不做出家人的事;二、認真持好五戒十善,福德必然如影隨形,心想事成;三、始終抱有一顆感恩心、平等心、懺悔心和勇猛精進心,現世快樂,後世安康,成佛決無可疑。最後,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讓我們一同努力,誓將修行成佛進行到底。
(智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