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持經功德分_張玄祥居士

(2009-01-03 07:57:15) 下一個
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24Bible/E9-155.htm

依昭明太子所說的「持經功德分」,持經這個名詞解釋一下。受持、讀誦經典,不是隻有讀而已,要依經典的經義去修

如果你讀誦《金剛經》,它告訴你要當菩薩,

第一個就是要發願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
第二個要無有一眾生可度想,《金剛經》的立論在於立有、立空,隨立隨破,不能存有任何枝節,枝節是依幻化因緣而成的,過了以後,就要不執著。

世尊又告訴我們要學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去我相,要修忍辱,「無我得成於忍」這句話在後麵會講到,「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為忍辱波羅蜜」,修忍法,於內心的習氣毛病要忍外,對因緣所起的法、所現的境界也要忍,還不究竟時,有什麼小神通出來,更要忍。空有神通,沒有心地的解脫知見是沒有用的,如果有解脫知見,附帶有神通,這有助於利眾,但不是用神通來度人,神通度人隻會誤導眾生來學神通,不會得究竟解脫,這是本末倒置。

很多人修行,要學特異功能、別人沒有的能力,這樣就走錯路了,果位是依你的心清淨程度來印證,不是因神通,世間四禪就有五神通,他們連果位也沒有,如果身見不滅或不去守戒,犯了戒禁取的執著,甚至於犯了疑病,這連須陀洹的境界都沒有,雖然你有四禪天的境界,有五神通,但連須陀洹的境界也未得,因為你執著有一個身,執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神通,這些通很多都是依我們的肉體所顯現,天眼通用見性所現,神足通依肉體所現,這些都離不開這色身,先有解脫知見,再有神通,那是正規的修行,也就是心清淨所產生的神通,這是無可厚非;如果相反,是你練出來的神通,還執著有個有為法,沒有辦法自求解脫,這種神通,對佛教徒來講,寧可不要。

講到第十五分的道理,你讀誦哪一句話,然後依諸經義來修行,這才是 持經者 誦讀經典,受持其經義而修者之稱.  自佛陀教化以來,經典結集後誦經文、持受其義而行,都稱為持經。持經也好、受持也好、讀誦也好,深層的意義就是誦而且去行,很多人隻會誦沒有去行,早晚兩部《金剛經》,讀了一、二十年不懂其義,永遠沒有辦法去推動內心的改革,這就很可惜。如果你不能夠了解《金剛經》中重要的義理,那你做不到空有不二的道理、實相觀。《金剛經》中經文的出現都有它的次第,譬如離四相以外,衪教你要善於布施,布施,要無住相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有形有相的布施可以,看你能力有多少?能布施什麼?但這些布施做了以後要放下、忘記,不要去執著。《金剛經》一直強調要學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就是沒有一法可得、沒有少法可得,才叫無上正等正覺

很多人會懷疑,那我什麼都不學,我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大乘佛法,為什麼是什麼都不學、什麼都不執著?你要成為菩薩、成為佛,不是用有為法,你捨到不能再捨時,你的心就清淨,有清淨法身時,眾生憶想你,你不知不覺間就化一個化身出去,這跟同時有千萬億人憶想佛、菩薩,佛、菩薩化千萬億個化身出去,誰的能力大?當然是佛、菩薩的能力大,而且衪是在不動之間,被動感招應化出去的,這是最後你要學的。你不要懷疑我什麼都不學,我在幹什麼?學無為法是為了要得到最高的如來的清淨法身。本尊不動,某甲想你,你就化一個身給他,某乙念你,你也化一個身給他,這樣多自在?把目標、方向搞對了以後,你就要去做,你既然發了菩提心,就是要學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回到清淨自性,妄想習氣毛病斷盡,不執著善境界、神通變化,回到清淨自性入無餘涅槃時,虛空就是你的體。如來及諸大菩薩,衪們懂了這個道理,每一世這麼去行菩薩道、去受持,我們今生有幸能夠聽聞到《金剛經》,我們也知道這個道理,原來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放下、捨掉一切,就是要培養我們清淨的法身,清淨法身現起,就有一個圓滿的報身和無量的應化身,我們知道了,就要如實去做,這叫受持。

持經 相對於持律者,律法,是初機修行的一個根本,沒有守戒,你修不了佛法,沒有嚴格的戒律,方便往往都變成隨便。初級的守戒,愈嚴格的人會愈有成就,愈縱容自己方便一下沒關係,往往都會打折扣。持戒很嚴有什麼作用?持戒精嚴,麵對障礙你不會胡思亂想,你定力夠,不犯這個貪、也不犯那個貪,這樣哪個境界來,你都安得住你的心。譬如口業,口業守得不好,今天跟這個人講錯一句話,明天又跟那個人講錯一句話,然後障礙來,就開始胡思亂想:我是不是因為那天講錯那句話,才有這個毛病、有這個障礙?搞得自己胡思亂想,心慌意亂。守戒不是隻要你不做某些事或要做某些事,不是,戒律是要讓你在障礙來時有定,如果你守戒守得很好,你心安理得,身口意三業清淨,那障礙來時,你不會胡思亂想,菩薩考試時,你也不會胡思亂想,你自在無礙、可以克服,這種實修的境界,你要去體會。守戒,什麼戒?五戒、菩薩戒或出家的具足戒,守了以後怎麼樣?守得很好,障礙來時,你坦蕩蕩沒有一種罪惡感,守戒清淨,由戒而得定就是這麼來的,你有沒有真正體會到由戒而得定的道理?你說守戒,守戒就一定有定嗎?你隻要有絲毫的缺失,你就定不了,定不了,這個時候,就要用大乘佛法的般若智慧來觀,破一切相,管你是真的、假的,反正我都看沒有,這是【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虛妄,守戒不守戒,不一定由守戒得定,我用智慧來得定,破一切相,當然你可以【般若經】的境界,進入菩薩的境界。一個初學者一定先要去受戒,在守戒時,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先行為規範你自己,這樣心裡麵安定,當然這隻是持經跟持律的對待語,持經、讀誦、受持,持律的話,依戒律修而不犯。世間的香味,是有受遠近距離的限製,超過一定的距離就聞不到香味,小乘的聖人,他們守戒清淨,會產生戒香,這個戒香是遍十方虛空一切佛剎土,你不要看他們穿的衣服破破爛爛,不洗澡,他隻要守戒清淨,這個戒香發起,沒有時空的限製,這是修行人持戒有成時所形成的戒香,這裡講持律,隻是提出來跟持經對待解釋而已。

而有持經者之稱。持經者大多受持誦讀大乘諸經典,一部經你讀一次,還不太懂,似懂非懂,如果誦了幾百部,每一次誦,一定會特別有幾個字、幾句話比較吸引你,那是菩薩在教你今天要注意這一句話,你看進去,腦筋一轉,這句話要怎麼解釋,也許過了又忘記,讀經不思考不會變成你的東西。聽經聞法還好,講經說法的人,依佛的心通力跟你講,人家講一小時,勝過你讀幾個月的書,甚至於幾年的修證,我剛剛講,為什麼要你捨一切法?為什麼要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能學一切法?要成就如來清淨法身,不能有少法可得,要捨一切法,這道理你懂的話,大乘的目標就對了,目標是要得到什麼東西,過程就是不能得一法,這不是很簡單嗎!懂了,就要去做,過程之間種種色身的變化或是能知能見,能超一般人的能力,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你不去玩它,慢慢它就沒有了,你一直去玩它,能力愈來愈高強,最後迷失了,你沒有捨掉你那內心的執著。持經要特別注意怎麼去持、怎麼去做?你持什麼經呢?其實什麼經都可以持,都有它的功德。

一般經典講的持大乘經典有其功德,有的人沒有辦法接觸經典,你讀誦他們可以聽到,不管是人或者非人、諸佛、菩薩,自利還可以利他,在這裡講的《金光明最勝王經》這部經是不錯的,好幾個人翻,把它彙總在一起,《金光明最勝王經》大乘經典大部份裡麵都有一些咒語,《金明經》有附初地菩薩的咒語、二地菩薩、三四五六七八地、十地菩薩等等的菩薩都有護持他們的咒語,已經進入一義的了解,再進一步的把一義化成陀羅尼,以一義演譯成無量義這種能力,大乘經典都是這麼講。《金光明經》裡麵還有幾個很有意義的故事,流水菩薩,釋迦牟尼佛有一世出生做太子,衪的名宇叫做流水,流水怎麼去救水池裡麵要枯乾了魚?這個時候,菩蘟就憶想無數憶劫以前有一位佛說的十二因緣咒,因為魚池枯乾,魚都快死了,衪憐憫來度它們,想到那個咒,一唸,這些魚都生忉利天。寶髻如來也是度畜牲道眾生,寶髻如來咒很簡單,如果你還不會唸那個咒,你就唸南無寶髻如來,唸祂的佛號也可以度眾生,那個蟲如果要死時,你唸一唸,它死時就可以升忉利天,這是寶髻如來的本願,可以度這些畜牲道。

《法華經》大家都比較熟悉,有的人拜《法華經》一字一拜,當然一字一拜是很慢,但是,你在定中,不急不徐的這麼拜,什麼法門都可以成道,你既然沒有辦法持經,讀通受持去改造你的心,你就這麼依照佛菩薩的威德力,這麼去拜經拜經,有的拜了會成就的,有的幾年也沒有消息,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這兩部經均有誦讀、書寫經典者,可獲無量功德之記載。我們古聖大德常常有這些記載,現在印刷術比較發達,根本不必去印刷,上網去搜尋,你要什麼經就有什麼經,不怕你看,就怕你福德不夠,看不懂,隻要你能夠看得懂,那就是你的。《梁高僧傳》、《續高僧傳》、《法苑珠林》等,亦詳載歷代各持經者感應靈驗之說。一般受持誦讀《金剛經》、《法華經》、《阿彌陀經》、《地藏經》、《藥師經》…等,依你個人的因緣去持誦,大乘有智慧的人他會誦《金剛經》要學智慧,讀通《法華經》其實是在學神通,那你沒有神通的基礎,你去讀這個經,有讀沒有懂,很可惜,如果你把《大般若經》、《金剛經》道理都搞懂了,空性悟得了,你再來讀《法華經》,那你會很受用。《普門品》裡麵有講,觀世音菩薩說你這個人該以什麼身得度者,衪就化什麼身來度你,怎麼化?你要先讀這些空觀的書,《唯識》的書、讀《解深密經》第八品要怎麼化,佛陀衪告訴你要怎麼化,或者你一粒米要化成像須彌山一樣多的米,要供養無量眾生、要超渡,這是《法華經》裡麵的偈語,有的人要化之前要唸那個偈語,萬法唯心造,你怎麼去造?《法華經》裡麵講的一些故事,看起來好像稀鬆平常,沒有高深之意,其實每一句話都在講神通變化,因為你不會變,讀這部經有什麼用呢?僅積點福德,沒有大用!

《阿彌陀經》是最多人唸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唸《阿彌陀經》,《地藏經》是孝經,講地藏王菩薩的本生故事,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為母親說的,這也是跟超生有關,印度有一個地方現在叫尚卡西,過去名字叫僧伽施,這個地方就是釋迦牟尼佛從舍衛國那邊上忉利天,下來時,帝釋天主造了三座天梯,寶梯、金梯、銀梯三道,從忉利天走下來的所在。釋迦牟尼佛要飛很快,直接飛下來就好,為什麼要走這個金梯、銀梯、寶梯?衪慢慢走下來是要顯現給當時的世人看,因為那時候大家不相信釋迦牟尼佛會到天上講經說法,大家也不認為衪是人天導師,衪就藉這個機會,叫舍利佛還有很多弟子去通知大眾,釋迦牟尼佛哪一天要從哪裡下來,讓大家看到所有的大梵天王、忉利天主,還有各天天主,陪著衪從天上走下來。尚卡西那裡有一個斯裏蘭卡的廟,廟裡有個壇場,印度人要出家受戒的壇場,那裡麵就畫了一個釋迦牟尼佛跟大梵天王、帝釋天主從天梯走下來的圖像,這也是「八大聖地」之一。這是祂在忉利天講《地藏經》,當然天上不是隻講這部經,這部經是衪對衪的母親跟其他的天神講的。

《藥師經》是在吠舍離 ( Vai śālī) 講的,要去朝聖的人要記得吠舍離是講《藥師經》的地方,當時吠舍離正發生瘟疫,釋迦牟尼佛人在靈鳩山旁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裡,那時候阿難就問,吠舍離在發生瘟疫,要怎麼處理?釋迦牟尼佛就講《佛說卻溫黃神咒經》,雖然講了這部經,還是沒有辦法讓吠舍離的災民直接得到好處,吠舍離的國王召集大臣來商量,要怎麼解決?大臣就建議請王舍城的聖人釋迦牟尼佛來幫忙,世尊一有因緣一定要去了,衪答應了,從王舍城到吠舍離這邊,大概四、五百公裏左右,世尊過恆河一腳踏進吠舍離的土地,天就開始降甘露,下雨了,見到國王後,國王問要怎麼消除這瘟疫?世尊就告訴他,你要唸「南無藥師瑠璃光如來」,要虔誠的唸,國王就找了所有大臣一起來唸「南無藥師瑠璃光如來」,唸了不久藥師佛就出現在空中,把瘟疫化除掉,化除掉以後,釋迦牟尼佛才開始講這《藥師經》,所以《藥師經》就在吠舍離講的。

要受持誦讀什麼經,依你的需要,有醫病、開智慧學神通、往生西方,各唸各的經,如果你要孝經,那要學斷業障,那地藏王菩薩也是威猛,地藏王菩薩比釋迦牟尼佛以前的菩薩身還要早,你在誦《地藏經》可以看到,地藏王菩薩的神通變化不亞於釋迦牟尼佛,因為衪所度的眾生連佛都看不盡,不要講文殊師利菩薩,衪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衪永遠都是在度眾生,《地藏經》開頭就在講地藏王菩薩的功德,然後才開始講目蓮救母的故事,這是有關於受持、讀誦,解釋經典裡麵的持經受持分,再提出來加強一下。

2 ﹒晝夜六時

一晝夜分為六時,即晨朝、日中、日沒(以上為晝三時),初夜、中夜、後夜(以上為夜三時)。在印度時間之最小單位稱剎那 ( k =a5a ) ,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 ( tat- k=a5a )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羅婆( lava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須臾( muhūrta ),五牟呼栗多為一時 ( kāla)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 ahorātra ),六時亦為一晝夜。

晝夜六時,我們經文上是沒有晝夜六時,隻有提到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我們既然學佛法,要研究一下印度的季節、時間,因為佛法是來自於印度。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生在印度?所有的佛要成佛都要出生在印度,因為世界的中心在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的南邊就是印度,尼泊爾其實過去也是印度的一部分,釋迦牟尼佛就出生在迦比羅衛國,很靠近喜馬拉雅山的山腳下,未來的佛、彌勒佛,衪也會出生在稍微南邊一點,但也是在同一個省區。開始來學習印度的曆法跟時間,一晝夜分為六時,我們中國說十二時辰,他們隻有分六個時辰,你可以想像,我們分成十二個時辰,他們是四個小時為一個時段,六時就是指晨朝、日中、日沒(以上為晝三時),經典講的初日分以恆河沙那麼多的珠寶或身體去布施,中日分、後日分,也這樣無量布施,比不過你去受持讀誦,或為別人講解《金剛經》的功德。另半日則是講夜三時這三分:初夜、中夜、後夜。

這晨朝大概從早上六點到十點、日中從十點到下午二點、日沒就是下午二點到晚上六點、傍晚時,這是晝三時;初夜就是晚六點到十點、半夜十點到淩晨二點這是中夜、半夜二點到清晨六點就是後夜,這是夜三時,他們六時是這麼分的。在印度時間之最小單位稱剎那 ( k=a5a 唸成叉那 ) ,最小單位是怎麼講?分很多,一剎那有幾個心念?一剎那,有九百多個心念,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 ( tat- k=a5a )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羅婆( lava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須臾( muh ū rta ),五牟呼栗多為一時 ( k ā la )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 ahor ā tra ),二十四小時分三十個牟呼栗多,一晝夜,六時亦為一晝夜。

三十晝夜為一月( m ā sa ),十二月為一年( var = a )。更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等單位。六十怛剎那為一羅婆 (lava) ,三十羅婆為一須臾、牟呼栗多( muh ū rta ),三十須臾為一晝夜。

三十晝夜為一月( m āsa ),十二月為一年( var =a )。再上去就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是不可數的劫等單位,後麵還有六十個數目,不可數、不可稱、無有邊功德,那個都是一個數目,它都有梵文的單位,不可數是什麼、不可稱、無有邊是什麼?這些都在講很大的數字,就像阿僧祇,阿僧祇就不可數,阿僧祇再加一個劫,這是很大的一個時間。六十怛剎那為一羅婆 (lava) ,三十羅婆為一須臾、我們常常在講須臾間、須臾間,須臾就是牟呼栗多( muh ūrta ),有時 候牟呼栗多又叫做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三十個牟呼栗多也是一個晝夜,一個小時是五個須臾,是我們的一個多小時,這些雖然不是特別重要,但是起碼以後你讀到時知道是在指什麼。

此外,一念與剎那、生滅之關係,就《仁王般若經》所述,一念為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故一念之間計有八萬一千生滅。另《雜心論》謂一彈指有六十四剎那;《大智度論》謂一彈指為六十剎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