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佛教密宗女性神佛

(2008-12-31 12:55:45) 下一個
 
李 南*
載《南亞研究》2007年第2期
 
  【內容提要】 佛教密宗的神殿中女神雲集,蔚為大觀,其中不乏忿怒的凶神。大量女性神佛的出現與印度教性力派崇拜的興起不無關係,而忿怒女神的湧現則是佛教密宗重要義理的體現。
   
  在佛教密宗當中,女性神佛的身影堪稱無處不在。最高神本初佛的明妃般若波羅蜜多菩薩具有無上的智慧和地位。五位禪那佛也各有明妃,大力協助五佛弘揚五智。另外,還有為數眾多的佛母、天母、瑜伽母、荼吉尼活躍於天上地下,人世之間。這些女性神佛有的慈眉善目,扶危濟困,救眾生於水火之中;有的麵目猙獰,殺氣騰騰,令眾魔羅聞風喪膽;有的學識淵博,誨人不倦,在世間宣道弘法,傳播勝義之諦。然而,在佛教創立初期,卻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在佛教初期的巴利文和梵文佛經中,出現過為數不多的一些男女神明,他們源自印度早期存在的其他宗教體係。那些皈依佛教的信徒們在接受佛教教義的同時,並未完全放棄其傳統的信仰和崇拜。於是,婆羅門教係統乃至吠陀時期的一些神祇改換門庭,進入這一新興宗教的領域。在巴利文文獻中,這些神明雖未達到至尊,卻也居於天界之中,其地位僅次於佛陀。在早期的佛教女神當中,地母神波哩提毗,以及吉祥天母即財富女神地位最為重要。

  《名義明燈》稱吉祥天母是美貌與吉祥女神。巴利文《長部經注》將她描繪為家庭財產與智慧女神。在《奢梨迦本生經》等本生經故事中,她司管財富、智慧和道德。《薩羅婆伽本生經》宣稱吉祥天母決不會拋棄一位善於感恩、以心製勝、溫柔、仁慈的智者。由於佛教的吉祥天母同時兼具智慧女神之神格,可以說她是婆羅門教的吉祥天女與娑羅室伐底的結合。不過,佛教中也有一位單獨的女神被稱做娑羅室伐底,亦即辯才天母。《小史》中提到,篤信佛教的錫蘭國王波洛羅摩婆訶一世在首都普拉提城王宮附近修建了一座辯才天母廟。巴利文《法句經注》將她稱作賜王位財富天母,表明她賜予王位和財富。《小史》中還提到英雄吉祥天母,她是一位在戰鬥中賜予英雄勝利的女神。在《吉祥迦羅迦尼本生經》中,吉祥天女被描繪為護持國土、安撫眾生的天王持國天的女兒。她自天而降,身著金色衣衫,塗飾金色油膏,配戴金色飾物,放射出奪目的金色光芒。她愛上一位商人,在他落魄時與他共同生活。她鍾情於他,因為他舉止文雅,溫順和藹,待人友善,樂善好施,剛正不阿,忠誠正直,不施詭計,是一位頗具魅力的高貴之人。若要獲得她的青睞,這些品質缺一不可。這位女神的對立麵為非吉祥天母,等同於迦羅迦尼。本生經將她描述為廣目天的女兒。她從空中降臨大地,身著藍色衣衫,塗飾藍色油膏,配戴藍色珠寶,放射出不祥的藍色光芒。她青睞虛偽、淫蕩、乖張、貪婪、嫉妒、詭計多端之人。
   
 
  在大乘佛教的文獻當中,女神的數目日益增多。及至大乘佛教發展到佛教最高階段——密教金剛乘時期,眾多女神紛紛出現,體係龐大,蔚為壯觀,其影響更是空前絕後。於是,在金剛乘的神殿中,我們發現了六位女方位神,五位女保護神,四位女門神,四位女舞神,四位女光神,四位女獸麵神,四位荼吉尼,十二位波羅蜜多女神,十二位自在女神,十二位女持明,她們各司其職。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是五禪那佛及其所統轄的浩蕩的部母、明妃等女神隊伍。在密教的早期經典《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中,初次全麵詳細地描述了密教的神殿,包括五禪那佛及其真言、壇城和各自的部母、明妃以及他們統領的其他男女神祇。五禪那佛為大日、阿閦、寶生、彌陀和不空成就。他們分別具有五種智慧,即法界體性智、大圓滿智、平等智、妙觀察智和成就所智。據稱,若通過明師指引獲得這五種智慧,即能達到“菩提”,即身成佛。此外,由於密教各派皆主張以方便(悲)為父,以般若(慧)為母,特別強調般若與方便(慧與悲)的結合,認為當方便不與般若結合時,便是一種束縛,隻有當二者相互緊密結合時,才可變為解脫。因此創造了大量男女神佛神聖結合(maithuna)的雙身佛,以此作為“ 悲智和合”的表征。五禪那佛作為密教各部的部主,自然也有各自的部母、明妃等女尊為其配偶。在這部經典中,彌陀的明妃是白衣觀音或稱白處尊菩薩,阿閦的明妃是忙莽雞菩薩(也稱多母或金剛母),大日的明妃是佛眼菩薩,不空成就的明妃是度母,寶生的明妃是金剛界主菩薩。在《文殊師利根本經》和後來的《成就法鬘》、《真實瑜伽論》等經典中,作為統轄五部男女天神的部主,五禪那佛更為係統化,而內中神明,尤其是女神的數量和屬性也更為豐富。

  屬於彌陀佛部的男神有兩位,而女神有三位。其中最為重要、廣受尊崇的是居樓居拉佛母。在《成就法鬘》中,至少有14個成就法是針對她的。據說,她在一種稱作“所作自在”的、以法術魅惑人的密儀中能夠賜予修行者成功。她的真言是:“唵,居樓居拉,吽,醯利,莎訶”,若吟誦萬遍,就能魅惑任何人,甚至國王。她常做挽弓放箭姿勢,箭由鮮花做成。因此她與愛和征服的儀軌有著特殊的關係。她有雙臂和四臂兩種形象。毗俱致觀音地位較低,是觀世音的伴侶。她是四臂、一麵、三眼的美麗童女。大屍陀婆蒂天母為四臂、一麵,膚呈紅色。

  僅有一位男神屬於大日佛部,其他均為女神。其中最重要的是摩利支天母或稱威光天母。她有時也被認為是大日佛的部母。她是一位太陽女神,其車輦由七隻豬所曳。在《成就法鬘》中,有十六個成就法描寫出她的六個不同形象。但隻要憑借一副母豬的麵孔(若她有多張臉,必有一張是母豬臉),以及為她駕車的七隻豬,就可以輕易地將其辨認出。女神最勝佛頂天母是一位廣受崇拜的神,她膚白,三麵,佩戴華美飾物,正當豆蔻年華。她的四隻右手持有雙雷、蓮花上的佛陀、箭矢、結施願印;而四隻左手執持弓、套索、水罐、結無畏印。白傘蓋天母, 阿波羅爾多(無能勝天母)和大千毀滅天母在這裏都是地位較低的神。除了摩利支天母,屬於大日佛部的重要女神還有金剛亥母和純陀天母。金剛亥母與呬嚕迦的結合是著名的《勝樂輪經》中的主題。下文還要詳述。純陀天母是被稱作《純陀陀羅尼經》的佛教陀羅尼經的概念化身,寂天曾經提到過這部經。這位女神的名字在《文殊師利根本經》和《大乘集菩薩學論》中出現。她的形象在《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寫本中畫有圖像。這位女神在《成就法鬘》中被描述為四臂、一麵、膚白的形象。在《真實瑜伽論》中有三段對她的描繪。有幾個純陀天母的形象為十六臂。

  在不空成就部的群神中,金剛甘露是惟一的男神,其他皆為女神,大多屬於度母族。除此之外,還有葉衣菩薩,她通常被認為源自阿閦佛。金剛商竭羅天母和金剛健馱棃天母是地位略低的神。隻有大孔雀天母比較重要,其形象為六臂、三麵,每張臉上有三目。三隻右手上分別持有孔雀羽毛、箭矢、結施願印;而三隻左手分別是珠寶、碗,以及置於膝上的水罐。還有一些屬於度母族的女神。

  屬於寶生佛的神有寶藏神和不淨金剛。寶藏神有時被認為屬於阿閦佛部。他與財富有關,據說可向他的虔信者分發珠寶和財富。在印度教中,類似的神是俱比羅。寶藏神的明妃是雨寶天母,二神常呈雙尊像。當單獨出現時,他是金色的,左手持貓鼬,右手持枸掾。他的明妃穀物女神雨寶天母,也經常被認為屬於阿閦佛部。屬於寶生佛部的其他女神還有阿波羅爾多(無能勝天母),她將群主踏在腳下,結猛擊印。大隨求天母或單獨出現,或作為四位一體的成員之一與其他三位神一起現身於曼荼羅中。這裏還有金剛瑜伽天母的身影。她一般由兩位瑜伽天女陪伴於兩旁。屬於寶生佛部的女神中還有兩位來自度母族的女神。

  在五禪那佛中,統領識蘊的阿閦佛經常居於最高地位。前四位禪那佛一般以第五位禪那佛阿閦佛的小像為標誌,而後者又以金剛薩埵的小像為標誌。在金剛乘中,至高神為本初佛或曰金剛持、金剛薩埵等,他是空的體現,是空與悲的無二狀態;為了表明空識他同時也具有空與悲的同一性。五禪那佛皆源於他。他的明妃是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他經常以雙尊像的形式出現,緊緊擁抱著他的明妃。
  屬於阿閦佛部的神明隊伍龐大,青色的阿閦佛與恐怖神相關聯。事實上,除了寶藏神,所有源於阿閦佛的男性神都具有駭人的外形:猙獰的麵容,呲出的獠牙,充血的三眼,吐出的舌頭,髑髏製成的花環,虎皮與蛇皮的飾物。在這些神當中,暴戾可畏天是著名的《暴戾可畏大激昂經》中描述的最重要的神祇。對於他的崇拜總是秘密進行。在佛教造像中他常與明妃相擁,呈雙尊像。

  阿閦佛之化身呬嚕迦是佛教密宗金剛乘中影響最為深廣的神靈之一,對於其產生的原因,印度學者S.B.達斯古普塔指出:金剛乘“試圖以與可怕的伽梨女神的結合,來解釋創造和自然的神秘力量。而這種結合不僅是五禪那佛與伽梨女神之間的,甚至還是本初佛本身與伽梨女神之間的。用這種方式,通過禪定,本初佛逐漸發展了一種產生的力量。憑借這種力量,產生了駭人的勝樂天母,以及其他恐怖的荼吉尼魔女,全部都是伽梨女神類型。她們獲得了與她們同樣可怕的配偶。而這些配偶又都被認為是本初佛和諸禪那佛的反映。這些凶惡的‘佛’,分別叫做時輪金剛、呬嚕迦、不動明王、金剛陪羅縛等,據信,他們具有不亞於那些天界佛本身的力量。”[1]《呬嚕迦怛特羅》以及其他的金剛乘經典中描繪了對於呬嚕迦的崇拜。他以半跏趺坐狀位於屍身之上,身披人皮,右手執一金剛,左手持一盛滿鮮血的髑髏。身配骨飾,頭上飾有五髑髏。呬嚕迦的明妃是無我天女和金剛瑜伽天女。以雙尊像出現的呬嚕迦的另一形式是大名鼎鼎的勝樂金剛,其明妃為金剛亥母。這三位著名的佛母以及其他屬於阿閦佛部的女神將在下文詳述。屬於阿閦—呬嚕迦係列的男性神佛還有瑜伽空金剛、覺頭金剛、七無盡金剛、大幻金剛等。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佛教女性神佛大都源自部族宗教體係,是大乘佛教與部族宗教妥協的結果。但是她們中的大多數與非佛教的女神在性質與觀念上有著本質的不同。她們不過是一些思想的抽象體現,而崇拜部族女神的實用目的十分明確,那些女神代表了生活的各個方麵。哈拉帕母神基本上是地母,主司生殖與豐饒。吠陀女神代表了不同的自然現象,用以適應遊牧部落生產生活的需要。史詩與往世書女神是不同信仰調和的產物,有關這些女神的觀念揭示了漫長的曆史變革。確實,古已有之的女性崇拜的教派對於佛教密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在實踐上使之浸透了女性崇拜的原則。但是,佛教密宗在這種影響下產生的許多女神缺乏具體性。密宗佛教徒的造神過程堪稱不屈不撓,他們把一切外境、宇宙和哲學原則、字母、方位、甚至願望都轉變為男女神明。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用神明表現各種抽象的佛教教義信條的特征。例如,婆和婆吒著《勝樂輪注》第四品中寫道:“現在教說諸天母之自性。具身念處之自性者為荼吉尼。具受念處之自性者為喇嘛母。具法念處之自性者為碎生母。具心念處之自性者為有色母。以上屬於識輪。具欲神足之自性者為暴惡母。具勤神足之自性者為怒目母。具思惟神足之自性者為光華母。具心神足之自性者為大鼻母。具信根之自性者為勇心母。具精進根之自性者為侏儒母。具念根之自性者為楞伽女王。具定根之自性者為樹蔭母。以上屬於心輪。具慧根之自性者為護法母。具信力之自性者為大怖畏母。具精進力之自性者為風力母。具念力之自性者為飲酒母。具定力之自性者為綠天母。具慧力之自性者為妙賢母。具定覺支之自性者為馬耳母。具精進覺支之自性者為鳥麵母。以上屬於語輪。具喜覺支之自性者為輪力母。具輕安覺支之自性者為碎生母。具擇法覺支之自性者為釀酒母。具念覺支之自性者為輪甲母。具舍覺支之自性者為勇猛母。具正見之自性者為大力母。具正思惟之自性者為轉輪聖母。具正語之自性者為大精進母。以上屬於身輪。具正業之自性者為鴉臉母。具正命之自性者為梟臉母。具正精進之自性者為犬臉母。具正念之自性者為豬臉母。具有使未生善法生起之自性者為閻摩護法母。具有保護已生善法之自性者為閻摩女使節。具有斷除已生惡法之自性者為閻摩獠牙母。具有使未生惡法不生之自性者為閻摩毀滅母。以上屬於屍林輪。具有正等覺之自性者為吉祥亥如伽。”[2]
   
 
  前麵提到,阿閦佛部有著為數甚巨的神祇。屬於阿閦佛部的女神,更是特色鮮明。有一些女神來自印度教神殿。其中,頗負盛名的常瞿梨天母作為醫治、防止蛇咬傷的女神備受尊崇。她等同於印度教女神瑪那薩。有趣的是,在印度教往世書和怛特羅中,常瞿梨天母是瑪那薩的一個名號。葉衣菩薩是防止時疫爆發的女神。她與印度教女神悉達拉十分相似。通常她被描繪為不空成就的明妃。在造像中她常表現為將象征窒礙的群主踩在腳下。雨寶天母是寶藏神的明妃,前已提到,後者相當於印度教的財神俱比羅。而她相當於印度教觀念中的地母與穀物女神。她是一位16歲的少女,右手結施願印,左手持穀穗。她通常屬於寶生佛部。
  還有一組來自阿閦佛的女神屬於度母族,數目繁多。關於慈悲濟世、廣受崇拜的度母,筆者已有專文論述[3]。這裏不再贅述。

  另外兩位阿閦佛部的重要女神是無我天母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無我天母”是呬嚕迦的明妃。其名號“無我”,是“空”的另一名稱。密教認為,通過“空”識獲得菩提心,即可達到涅槃。在此,“空”的純粹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為女神無我天母。當呬嚕迦與之結合時,會獲得永恒大樂。她麵孔駭人,舌頭伸出,右手持短劍,左手執髑髏,其形象酷似伽梨女神。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是知識與智慧的化身。她是一位美麗的女神,端坐於白蓮之上,右手執一朵紅蓮,左手持一部般若波羅蜜多經。與其他阿閦佛部的女神迥然相異的是,她具有秀美的麵龐和歡快的表情。她經常以書本的形式被崇拜。她呈現出白色、黃色、金色等多種形態。一般認為,般若波羅蜜多菩薩能夠賦予崇拜者們智慧和博學。

  佛教密宗發展到無上瑜伽部時,女性神佛數量空前,地位日升。她們當中,有些女神一直是重要的佛母或菩薩;有些女神在剛出現時原本地位較低,而後發展成為教派崇拜的中心;還有的女神曾經是男主神的明妃,後來地位逐漸提升,最終占據了怛特羅壇城的中心,而其男性伴侶反倒受到排擠。在這些女神當中,金剛瑜伽天母的形象尤其引人矚目。作為單獨出現的神,金剛瑜伽天母是“眾瑜伽女之首”。她的主要真言兼名號為“一切佛陀之荼吉尼”的符咒。這名號本身就說明了問題,它清楚地表明,在崇拜金剛瑜伽天母的教派中,金剛瑜伽天母被理解為“一切佛陀之荼吉尼[4]”,亦即,她是一位佛教荼吉尼的至高化身,是一位最傑出的金剛瑜伽女,是一切金剛乘女神之和。不過,她具有多種形象,分別被冠以不同的名號。

  金剛瑜伽天母最常見的一個形式是金剛亥母。在許多有關金剛亥母的修行成就法中,她都被尊稱為金剛瑜伽天母。一般認為,金剛亥母本質上與金剛瑜伽天母並無二致。金剛亥母名字意為“金剛母豬”或“佛教之母豬”。她源於婆羅門教的一位女神亥母,作為七或八位母神之一,她曾經廣受崇拜。在尼泊爾,她迄今仍以此種身份接受膜拜。通常,婆羅門教的亥母有一副豬的麵孔,是毗濕奴下凡的化身之一野豬的女性配偶。她有四臂,左手持鉤子或刺棒,右手執套索;另一左手持錘子或狼牙棒,右手執矛;她大腹便便,凶惡強大,被祈求滅除敵人。佛教的這位女神繼承了她忿怒的特征,同時,正如亥母一樣也具有麵目可憎的豬頭,用以威嚇敵人,因此金剛亥母的特點也是凶殘忿怒。

  一如亥母,金剛亥母並非總是僅僅生有一隻豬頭。她最常見的形象是:一隻咆哮的豬頭附在主頭的右側。按照傳統,恐怖的獸頭形象與保護有關。而這似乎正是金剛亥母造像中有著頗具特色的豬頭的目的。盡管佛教傳統上將豬與愚癡、無明聯係在一起,但是,梵文的各種佛教成就法中皆未對這一豬頭的意義或者象征意義加以解說。不過,據英國學者伊麗莎白·英格利希考證,早期瑜伽女形式的壇城中曾出現過一位愚癡女神的形象,她有一張“原豬(即毗濕奴的豬之化身)”的麵孔,並且有著“惑人的目光”。與此同時,她的忿怒特性也得到強調。密宗的忿怒神明往往會“使恐懼本身恐懼”,或者“使危險本身危險”,因此他們的忿怒應被理解為大悲情懷的展現。金剛亥母也與其他密宗神明有著共同之處,她忿怒地實施恐嚇,實際上是悲憫的體現。[5]

  豬首女神大約在佛教密宗瑜伽部形成時期進入佛教經典。在《一切如來真實義攝經》中,亥母是濕婆教派的“一切母”之一,位於地獄界。通過金剛手,她皈依到佛教壇城。此時,她的名號為金剛臉。而在瑜伽母怛特羅中,一位豬臉女神“亥母”作為許多侍從女神之一出現在呬嚕迦的曼荼羅中。如前所述,她還是摩利支天母的一群豬臉侍從之一,其義理與作用均與保護有關。當金剛亥母成為位於曼荼羅中心的呬嚕迦的明妃時,地位變得日趨重要。擔當這一角色後,她的造像也起了變化。在《大悲空智金剛王經》中,她作為四臂呼金剛的明妃出現。在此,她具有與其主人相同的形象:青色,手持髑髏碗與金剛,卻絕未提到是否生有豬頭。在《真實瑜伽論》中,描寫了兩個呼金剛的曼荼羅,而她是其中一位呼金剛的明妃。不過,金剛亥母隻有在被當作勝樂金剛的明妃時,在呬嚕迦曼荼羅中才實實在在地占據了中心地位。這一教派以勝樂金剛崇拜為中心。勝樂金剛是呬嚕迦的另一形象,是青色、怖畏型的神明,具有十二臂,與金剛亥母相擁。在此,這位女神的形象具有自己的鮮明特征,不過,再次沒有顯現出豬首。她紅色,雙臂,因情欲而瘋狂。她右手持金剛,左手高舉一隻淌血的髑髏碗,鮮血流入其主人張開的口中。當勝樂金剛展現出其他外觀時,金剛亥母也是勝樂金剛的明妃。例如,在《中間靜慮經》和《真實瑜伽論》中,當他處於六轉輪曼荼羅的中心,以金剛薩埵慧荼加現身時,即是如此。在這一曼荼羅中,位於中央的這對神被五位荼加佛環繞。在這裏她分別被稱作智慧荼吉尼、智慧界主母、金剛亥母等。金剛亥母在造像中的形式一般隨著勝樂金剛形象的變化而變化。例如,當她身為勝樂金剛六臂七字化身的明妃時,她同樣也有六臂和與他相近的屬性,惟一的相異之處是,她持弓和箭,而勝樂金剛持一張剝下的人皮。此外,金剛亥母還是呬嚕迦的另一形象馬頭金剛的明妃。

  隨著崇拜瑜伽母教派的深入發展,金剛亥母逐步變為自己壇城的首領。《秘密三昧耶成就法鬘》的論述表明,她是一位中心神,在與勝樂金剛的相擁中是這樣,當她作為更為常見的沒有任何伴侶的“孤獨女英雄”時,更是如此。在此,金剛亥母能夠化身為數種不同的形象,她往往與金剛瑜伽天母相關聯。例如,在勝利金剛的《金剛瑜伽天母成就法》中,金剛亥母是修行者致敬的對象,而金剛瑜伽天母實際上是被觀想的神明。密宗經典還聲稱一切荼吉尼都生自亥母族。《秘密三昧耶成就法鬘》提供了這位女神的豐富造像,在其他怛特羅的文獻和藝術作品中,也還有多種金剛亥母的形象。譬如,一副18世紀的尼泊爾唐卡就表現了一副罕有的金剛亥母的形象:具有六臂和四種不同顏色的豬首,這些豬首附在位於中央的人形麵孔旁。最古典的金剛亥母的一個形象在烏瑪主天著的《金剛亥母成就法》中提到,這一成就法著重描述了武士姿勢的金剛亥母形象:無豬首,其性既忿怒又淫蕩,在眾瑜伽女的環繞下,她位於一個三十七重的曼荼羅中心。金剛亥母的形象傳入我國西藏地區後,更是受到廣泛的崇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教密宗何以會出現如此大量的女性神佛,其中為何又有許多忿怒的凶神?造成女性神佛眾多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這裏簡單談兩點。首先,從曆史背景來看,佛教發展到四、五世紀時,大乘佛教教義日趨深奧繁瑣,足以令廣大的普通信徒望而卻步,使得群眾的信仰逐漸失去。此時,笈多王朝出現了新興的宗教 ——印度教,由於它以婆羅門教為基礎,深深紮根於印度社會,同時又巧妙地吸取了某些佛教的教義,教義簡明,易於接受,從而形成了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印度教的發展,崇拜大女神提毗的性力派更是牢牢地吸引了大批的信眾。在這一過程中,傳統宗教觀念,特別是母係氏族社會崇拜大母神的原始宗教功不可沒。在吠陀時期之前,印度地區的大母神崇拜曾經長期存在,影響深廣。父權製的雅利安遊牧部落武士們的侵入,使得印度史前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中至尊顯赫的大女神地位日趨衰落,帶有濃鬱英雄主義色彩的男性天神一統天下。然而,母神崇拜的派別並不能完全消滅。我在《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吠陀時期的女神》一文中曾經說過:“當舊的經濟形式已被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取代,與舊的經濟形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並不會即刻退出曆史舞台。母係氏族社會的原始宗教曆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早已與女性崇拜的習俗和思想一起,形成根深蒂固的習慣勢力,融入民族和社會的文化傳統之中,使人們難以與其一刀兩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它還會保留,隻要條件適當,它便會改頭換麵,以新的形式出現在新的宗教中。而當一種新的宗教出現時,為了擴大影響,吸引更多信徒,也會自然而然地求助於這些傳統的意識形態。 ”因此,遠古時代的大女神,便改換門庭,搖身變為印度教性力派中的提毗,接受信徒們的狂熱崇拜。而佛教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盡快走出大乘佛教愈益遠離廣大普通教眾的陰影,也效法印度教,駕輕就熟地祭起原始宗教女神崇拜的法寶,成功地扭轉了佛教式微的頹勢。

  其次,從宗教心理學方麵來看,宗教的心理功能,從本體角度出發,最明顯的是心理慰藉。女性神佛更易被人接受,給人以親切感,使人們心中的苦悶易於得到宣泄。宗教所關心的眾多認知問題,諸如苦難、生死病老等,都是人生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在女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當中,大女神往往具有多重神格、多種司職,涉及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呱呱落地到生命的盡頭,為人生的旅途保駕護航。我們看到,密教宣稱它的不少佛母、天母,也可肩負起這種種重任,從而受到廣大教眾的歡迎。

  至於眾多女凶神的出現,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密宗所宣揚的“忿怒”、“怖畏”的義理。密宗宣稱五禪那佛皆有兩種變化身,除了“正法輪身”的善神形象外,還有“教令輪身”。“教令輪身”以其猙獰恐怖的形象發出威猛之力,教令法界,摧破煩惱業障,降伏種種影響修道的精神與物質的因素——諸“魔 ”,使眾生從“無明”中獲得解脫。為了大地豐饒而產生的人祭儀式在大女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中本已有之,因此大女神形象中凶殘的一麵由來已久,並作為傳統力量深入人們的意識之中。適應密宗義理的需要,諸多忿怒女神從遠古大女神的形象中發展而來,應該說是順理成章。
  

*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研究員
[1] See S. B. Dasgupta, An Introduction to Tantric Buddhism, University of Calcutta Press, 1974, p.65.
[2] 參見拙著《勝樂輪經及其注疏解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頁。“亥如伽”即此文中的呬嚕迦。
[3] 詳見《論度母》,《南亞研究》2000年第2期,第59~65頁。
[4] 這裏,荼吉尼泛指佛教密宗金剛乘的一切女性神佛。
[5] See Elizabeth English, Vajrayogini: Her Visualizations, Rituals, and Forms,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2,p.4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