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風起深壑,秋葉舞商弦。 我在山頭坐,靜觀秋月圓。
個人資料
山菊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網林摘葩】留美就是風投

(2016-02-04 10:35:17) 下一個

留美就是風投

作者:薛湧

封麵:取自網絡(謝謝不知名的作者)

 

最近有則消息說,中國留美的學生,已經超過33萬。另外來自中國的高中生,也已經取代了韓國學生,成為留美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

 

“留美熱”早就不是新聞。這裏無需贅言。但是,三十多萬的人數,而且還在急速增長中,說明留美早已不單純是富人的遊戲,而遍及中產階層。我個人在美國大學執教十年,最近也開始輔導一些中國學生進行留美的準備,親身體會到了“第一線”的炙熱,也看到了學生和家長們在留美問題上重大的誤區和盲點。

 

舉個例子。我最近有個學生準備兩年後出國,就確定目標學校的問題向我谘詢。他的家庭年收入大概就三四十萬。我算了筆賬:留美即使挑便宜的學校,一年學費也快3萬美元(也有少數2萬左右),加上一萬美元的生活費,一年開銷4萬美元,也就是24萬人民幣。如果上紐約大學、波士頓大學等都市“名校”,學費4.6萬上下,大都市生活費昂貴,一萬下不來,一年全部費用大致要6萬美元,相當於36萬多人民幣。也就是說,上貴的大學,要花光家裏的全部收入,父母隻有靠積蓄生活。即使便宜的大學,也要花掉家裏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收入。

 

然而,這還不是個頭兒。大學後麵還有研究院。畢業後要想說服美國的雇主花錢給你辦工作簽證,你至少要拿到一個專業職位,沒有人會為雇傭司機、售貨員、前台接待而去為一個外國學生辦工作簽證,即使辦也難有成功的可能。如今拿個大學文憑,能幹的大致就是這些低端職業。因此,兩年研究院,成了在美起步的必由之路。這樣屈指算來,是六年的投入。取個中間數字,假設一年投入5萬美元,六年就是30萬美元,接近200萬人民幣。

 

這麽多錢砸下去,沒有結果怎麽辦?事實上,最近就有報道說,70%以上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在美國根本站不住。如果是大款的子弟倒還無所謂。一來家裏有的是錢,二來父母也許就指望孩子出去鍍層金,回來後會為之安排工作。但對於普通中產階級家庭,孩子留學多年隻能當海歸、回國拿3000塊的月薪,那可真叫賠得血本無歸了。

 

有些急著忽悠父母讓自己啃老出國的小年輕,曾憤怒地在網上和我辯論,稱我這種觀點是把教育當生意。他們豪邁地說:出國是為了開闊眼界、不能用錢來衡量。可惜,我就在美國的大學教書,這些“開闊眼界”來的中國留學生見了許多。那些畢業後站不住的,大多英文閱讀都不過關,和美國學生基本沒有來往,不過是幾個中國學生在美國合住一套房子、吃了四年中餐而已。這算開闊什麽眼界?

 

所以,在我看來,對於年收入幾十萬的中產家庭來說,留學就是風投。風投有幾個特點。首先是風險大、成功難。大部分出去留學的,都站不住。第二是,風投不能沒完沒了地投。燒了幾年錢,如果還沒有結果,投資人往往就撤了。留學也大同小異。許多中產家庭,支持孩子出去讀四年已經很勉強,如果包括研究生讀上六年,最後彈盡糧絕。到那時還見不到回報,那不是血本無歸是什麽?

 

把留美比作風投,並非勸阻大家留學。恰恰相反,風投如果成功,往往回報巨大,值得冒險。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認識到留美的風投屬性,然後才能有效地規劃自己的戰略。這裏最關鍵的是,把錢投進去前,應該估計一下幾年能夠見成效。不見兔子不撒鷹。必須在有十足的把握時,才應該把錢投進去。

 

什麽是十足的把握?其實,風投顧名思義是風險投資,從來沒有十足的把握。能有七八成的把握就很難能可貴了。這七八成的把握是什麽?我看最關鍵的,就是大一的學業能夠成功。中美教育體製和哲學有天壤之別。大一初來乍到,仿佛降落到外星,語言和文化障礙交加,最不適應。如果大一成績單上一串都是B和C,這個風投基本就失敗了。所以,步入美國大學前,學生至少要有把握:在經過短期的適應後,功課不輸人,第一學期跟上班,第二學期開始出頭。等步入第二年,則基本是個優秀生了。這樣,你有響當當的成績單,有教授的推薦信,申請好的研究院不成問題。一言以蔽之,早出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出去,就要保證自己在起跑線上占盡優勢。

 

可惜,中國學生和家庭的普遍病症,就是不管準備得如何,出國從來是爭先恐後。今年我輔導一些已經被美國大學錄取的學生,其中幾個程度比較低,很難適應美國的學業。我都對他們提出推遲一年入學的建議。絕大多數美國大學,都會輕易批準新生推遲入學的請求。事實上,“空缺年”在美國是個時尚。即高中畢業被大學錄取後,申請推遲入學,利用高中到大學之間的“空缺年”修煉自己。成熟一些後在去讀書。其實道理不難想象:美國大學的學費貴得驚人,孩子不成熟,進了大學不知道自己幹什麽,豈不白白浪費錢?誰願意加入一個昂貴的健康俱樂部,卻一年到頭不使用呢?

 

然而,沒有一個家庭接受我的建議。在一個把“起跑線”當作“搶跑線”的國度,大家心裏焦躁到不可能多想的地步。大家硬著頭皮回避的,是這樣的現實:假使第一年一串C的成績,留美生涯就算是地地道道地“輸在起跑線上”了。結果是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無所事事,耽誤的恐怕不是一兩年。起跑時搶出來的時間,會加倍地丟回去。如果晚出去一年,把學業準備好,第一學年的功課主要是A,有少數幾個B,日後越來信心越足,表現越佳。這樣的風投,是否更靠譜兒一些?

 

急急忙忙地出國,不僅僅破壞了大學學業,也擾亂了中學、高中時代的成長。我曾有個學生,思考能力非常強,英語閱讀也很出色。17歲眼看要留學了。但SAT去培訓機構一測,才1400多分。我告訴他,這個分數大大低估了他的實際水平,因為許多考到1900分的學生,閱讀也不比他強太多。但他一下子心裏慌了,頓時亂了方寸。其實,他很信服我的教育理念:不死記硬背,埋頭通過英文學知識、自然地提高閱讀能力和詞匯量,臨考最後兩個月專心突擊一下應試技巧即可。但是,他麵臨危機,覺得通過大量閱讀的辦法提高已經來不及了,決心埋頭刷題、背單詞一年,雖然明明知道這樣背下來的單詞考完馬上忘掉。這一年的苦行,在教育上基本是浪費。其實,如果推遲一年行期,多一年強化閱讀訓練,立即海闊天空:SAT能夠拿到理想的成績,英語的實際水平也上去了,進大學後適應力強得多。何樂而不為?可惜,在這個焦慮的時代,孩子即使知道我講的有道理,也不會照著作。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些拚命刷題、迷信考試的人,其實最不信考試。比如,在SAT、GRE的考生中,你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單詞背一下對付了考試就可以。反正許多單詞太偏僻,一輩子再不會碰到。記住也沒用。”我們這些反對應試教育的,反而更相信這些考試:考試裏出現的詞匯,分明都是大學裏的常用詞匯。美國人很實際,用什麽考什麽。不會拿生僻的詞匯難為你。為什麽你覺得這些詞匯太生僻?因為你接觸的大學層級的讀物太少。需要強化閱讀。為什麽大家都說考完後一輩子不會第二次碰到這樣的詞匯?因為這些人進了大學也不怎麽讀書,或完不成閱讀,當然難得再碰到大學的常用詞。也正是這些人,最後站不住回來,喜歡給後輩傳授自己的心得體會。那些把考試的常用詞真正變成自己的常用詞的人,往往在美國事業順利,忙得沒時間回國。他們的經驗反而不為人所知。所以,我一向告誡學生:如果靠自然閱讀能在SAT上考出個體麵的成績,就說明你大致能適應美國的大學。這時再追加兩個月應試培訓,大幅度提高一下分數,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是理性選擇。但是,隻求分數,犧牲自己真實的英文水平,那無疑是自欺欺人。到了大學就會為之付出代價。

 

事實上,中國學生長期沉溺於應試,對美國大學缺乏起碼的學業準備。比如,美國大學的課程喜歡布置期末讀書報告或論文。我輔導的幾個考分挺高、並進入名次很好的學校的學生,居然沒有一個知道讀書報告應該怎麽寫。這樣糊裏糊塗地出去,對父母的血汗錢是否有些太不負責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