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風起深壑,秋葉舞商弦。 我在山頭坐,靜觀秋月圓。
個人資料
山菊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閑話新年

(2006-01-08 10:42:28) 下一個

 文章來源: 黃楊2005-12-31

 每年一月一日是陽曆新年,中國人現在叫元旦。

“元旦”一詞中的元有“初”、“始”之意,旦則指“天”和“日”,元旦即為新年第一天。

中國古時候紀年用的是陰曆,因而,以前中文的元旦指的是陰曆每年的第一天。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朔日就是陰曆每個月的第一天。在這一天,月球恰巧轉悠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和太陽同時出沒,月亮呈新月相,像把鐮刀。從這天起,月亮每天一點兒一點兒變大,直到十五變成滿月,像個銀盤。

正月則是一年之中立為歲首的月份。那麽,一年之中的哪個月是正月呢?這在中國早期曆史上並不統一。夏商周三代使用不同曆法,各自為政。 夏曆以孟喜月(一月)為正月,殷曆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曆法咱也得統一不是?要想讓帝王大業傳之萬世,沒個準譜兒還行?於是,秦用顓頊曆(秦曆),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這麽一來,問題就出現了,新年伊始,人們迎來的是漫長的寒冬。要不說,秦朝長不了呢?新年帶來的景象不是“春風楊柳萬千條”,而是“無邊落葉蕭蕭下”,不吉利呀!再說,這個曆法在天文計算上也很不準確,有時甚至出現“朔晦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漢書律曆誌》)的怪事。

漢武帝一瞧,這還行?這不更沒準譜兒了嘛。於是,召集司馬遷,射姓,鄧平,唐都,落下閎等幾位專家學者,重新製定曆法。在武帝的親自關懷下,經過司馬遷等人的不懈努力,一部新的曆法----“三統曆”誕生了。武帝大喜,於公元前104年敕令頒行新曆。這一年是漢武帝太初元年,所以,人們又稱這部曆法為“太初曆”。

太初曆定孟喜月(一月)為正月,把該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這樣做還是比較符合中國古代中原地區氣候變換和農業發展規律的,尤其是二十四節氣的發明對於指導農事非常有用。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對此有所論述,中國中原地區的農民至今還跟著陰曆走也是明證。

由於太初曆比較符合以農業為國民經濟發展命脈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國情,所以,一下子在中國使了兩千多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陰曆,亦稱作農曆或夏曆。但是,陰曆正月初一的元旦並不是人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為什麽呢?這是因為中國現在用公曆紀年,官方和民間陰陽曆並行。為了區別中國傳統的陰曆新年和西方的陽曆新年,現在把陽曆新年叫作元旦,把陰曆新年叫作春節。近代中國曆史改朝換代比較頻繁,因而,關於新年的叫法就不很統一,再加上港台和大陸的節日又有點兒些微區別,人們對元旦,新年和春節等名稱容易混淆。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人花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追求西方化在政治製度層麵獲得的具體成果。

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立法決定自公元1912年1月1日起使用公曆,並規定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是,當時新年並不叫作“元旦”。不久,由於袁世凱複辟,繼而軍閥混戰,各自為政,在曆法使用上也出現混亂局麵。到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後,中華民國政府重新頒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國使用公曆。

把公曆新年稱作“元旦”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事。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規定新政府采用世界通用的公曆和公元紀年法,順便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的元旦改為“春節”。

使用公曆,對中國農民,尤其是中原地區的農民來說是不方便的,他們需要的是“順農時”的曆法,因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種莊稼。然而,作為一個已經被強迫納入以西方國家為首的現代國際體係的國家來說,中國已不可能關起門來自成一統,接受並采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使用的公曆是大勢所趨。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老百姓覺著用陽曆別扭,照樣使用陰曆。
      
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和公元紀年法,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公曆即陽曆,又稱格裏曆,是現行國際通行的曆法,是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在公元1582年改革儒略曆製定的曆法。儒略曆亦稱朱裏安曆(the Julian Calendar),是公元前46年羅馬統治者儒略•凱撒(Julius Caesar)在羅馬帝國頒行的曆法。儒略曆實際上由亞力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根據古埃及的太陽曆所製定的。凱撒死後,由他的繼承人奧古斯都(Augustus)在公元8年最後定型,它也是歐洲國家使用最久影響最為深遠的曆法

追根溯源,應該說最早的陽曆是古埃及人創立的。陽曆的基礎是以太陽中心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回歸年)來計算曆法年的,所以叫作陽曆。

古時候的天文知識和科技水平都不是很高,製定曆法大多根據可觀測到的自然現象的變化來測算時間單位。古埃及人種莊稼靠尼羅河水灌溉,河水每次泛濫之間大約相隔365天,水退下去就種莊稼,周而複始,人們便把這365天定為一年;把每年6月尼羅河的潮頭來到開羅附近,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天作為每一年的起點;再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這麽分,還多出來5天,得,這五天就算過節吧。所以,古埃及人稱過年為“漲水新年”,歡度新年的風俗就和期盼農作物豐收緊密聯係起來了。人們用各種農作物的種子當作貢品,擺在自家門口,希望尼羅河水神在新的一年帶給人們更多的豐收。

埃及的太陽曆將一年定為365天,與回歸年相比,相差大約0.25天左右,短期內,這種差別還沒什麽影響。可是,每4年就差一天,日久天長,幾百年以後,這日子就沒法過了。如果您還按照日曆過年,準備好多貢品,等著尼羅河漲潮,人家就是不來,您不想讓它來的時候它來了,不鬧水災才怪呢?

後來,凱撒重編曆法,雖然要求編輯人員以埃及太陽曆為藍本,但是,太陽曆中每年約四分之一天的誤差是需要進行調整的。為此,儒略曆的編輯人員提出設立平年和閏年的方案,即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4年設立個閏年,這樣就解決了埃及太陽曆每四年丟一天的問題。埃及人把每年多出來的五天不算數,這也太不嚴肅了嘛。於是,他們把一年十二個月分成單雙月,單月每月31天,雙月30天。這麽分配每個月的天數,還是不夠分,那就隻好選個雙月少分兩天。就這樣2月份就成了特例,平年29天,閏年30天。

凱撒被刺身亡後,他的繼承人奧古斯都(Augustus)對儒略曆又做了些改動。奧古斯都是個好大喜功的人,在位時,不斷發動對外戰爭,擴大帝國疆域,加強專製統治,確立元首政治體製,從而成為羅馬帝製的始祖。

貴為皇帝,至高無上啊!可他自己的生日是八月份,而這儒略曆偏偏把八月份定成隻有30天小月份,這不有損皇帝神威不是?於是,他下令修改曆法,從那個倒黴的2月中再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之成為有31天的大月。今天,英語裏的八月(August)一詞用的就是他的名號。這麽一改,後麵的9、11兩個月就跟著改為小月,10、12兩個月則改為大月。經過奧古斯都改動後的儒略曆,每個月的天數與現今通行的公曆就基本相同了。

當初,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一準兒想難為難為後來的天文曆法學家,一年365天的零頭讓你不好算。儒略曆曆年的平均長度是365.25天,同回歸年長度則是365.2422天,相差仍有0.7078日,400年裏就能有3天左右的誤差。從實施儒略曆到1582年教皇頒布格裏曆,累計誤差約為10天。這就是為什麽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要重新修訂曆法的原因。

格裏曆用調整閏年數目的方法將一年的長度定為365.2425天, 與長度為365.2422天的回歸年之間的差距,已經縮小到不易察覺的程度,要積累出一天的差距需要曆時3300多年。當然,在數字化社會,這種微小的誤差照樣會有“失之毫厘,謬之千裏”的可能。因此,許多國家的學者現在又醞釀著編纂新的曆法。

從科學角度來說,這不是什麽難事,難的是人們對新事物往往會采取排斥態度。譬如說,格裏曆把儒略曆1582年10月5日定為10月15日,那個月一下子少了10天。很多人就不習慣,堅持使用儒略曆,還因此鬧出個愚人節來。

當然,曆法的使用還有其政治經濟和文化意義。盡管格裏曆比儒略曆更為準確,但是,當教皇於1582年10月15日正式頒布這一新曆法時,隻有意大利、法國、波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天主教國家立即采用,新教國家則予以抵製。直到18世紀,大英帝國及其所屬的部分殖民地,包括現在的美國才采用格裏曆。

大家熟悉的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11月7日爆發的,但為什麽叫“十月革命”呢?這是因為信奉東正教的沙俄帝國堅持使用儒略曆,那一天是儒略曆的10月25日。列寧是個非常西化的人物,在西化等同於現代化的年代,蘇維埃政府剛一成立,就於1918年1月24日發布命令改用公曆。當然,蘇聯並不是最後一個放棄儒略曆而采用公曆的國家。

今天,世界上通用公曆和公元紀年法不能不說是現代西方國家在世界上占統治地位的結果。盡管公曆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曆,但是,它實實在在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人們現在解釋曆史事件,不得不使用公曆和公元紀年法,承認西方文化的主導地位。

公元四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並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國教,他還規定儒略曆為基督教的曆法,就是忘了規定哪一年是它的起點,這對具有線性思維方式的歐洲人來說,始終是塊心病。任何事情,包括曆史,咋能無始無終呢?

於是,創立一個以儒略曆為基準的紀年法就勢在必行了。自從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帝國國教後,基督教的實力與日俱增,教會不但壟斷了宗教和世俗權力,在文化上也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這項任務最終還是由基督徒落實完成了。

公元525年,為了預先推算“複活節”的日期,狄奧尼西(Dionysis )教士提出了耶穌誕生在古羅馬的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他還主張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的紀元的起點,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 年,教會將此紀年法首先在教會中使用,並在全歐洲推廣開來。從此,狄奧尼西教士所臆造的耶穌誕生的年份便被正式定為稱為儒略曆紀元元年。

後來的格裏曆基本上沿襲了儒略曆的框架,再用基督紀年法這個問題上更是沒有任何爭議。根據基督紀年法,所謂“公元元年”,就是公曆基督誕生那一年。舉例來說,“公元2006年A.D.”中的A.D.是拉丁文Anno domini的縮寫,意即“in the year of our Lord.”(我們主的生年),在公元元年以前,則統稱“公元前”,英文用B.C.表示,意思是“Before Christ”(基督以前)。這種基督紀年法多少有點兒像淨土宗傳教的方式,為基督教的推廣起到了春風化雨般的積極作用。

後來,有曆史學家考證出,耶穌誕生的年代讓狄奧尼西搞錯了,至少他讓耶穌年輕了四歲,或者更多。怎麽辦呢?沒轍!基督紀年已經形成了傳統,改變傳統,難!不管怎麽說,用紀年的方法讓人們經常念叨著基督,教會的宣傳目標其實老早就達到了。另外,從應用的角度看,基督紀年法比較實用,尤其對初學曆史的學生來說,公元前104年或公元1928年比起漢武帝太初元年和民國39年要容易記。

過年,意味著辭舊迎新,迎合了人們喜新厭舊的心理,所以,人們都喜歡過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這首《元日》非常形象地描繪出中國人過年時的高興心情和喜慶氣氛。當然,他講的是過中國的陰曆年。至於過陽曆新年,中國人從來就沒把它當回事兒。盡管中國正在努著勁兒地向西方看齊,中國人過元旦的興趣好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陽曆年怎麽說也還是受到黨和人民充分重視的。甭說別的,每到元旦,對金門澎馬,停止炮擊三天,讓蔣匪官兵好好過年,夠重視的吧?文革之中,每年的兩報一刊元旦社論,舉國上下,認真精讀,那是什麽景象!工農商學兵,誰不得寫年終總結呀,您就是想不重視都不成。現在可好,除了例行放假,跟過禮拜天似的,沒個熱鬧勁兒。

那麽,美國人重視新年這個節日嗎?回答可能也是否定的。從過節的角度來說,美國的新年,有點兒像美人遲暮,放假過節的大好時光無可奈何的就要過去了,過了新年就得上班,大多數人要熬到五月份的清明節(Memorial Day)才能盼到放假。

美國人慶祝新年最著名的活動是紐約時代廣場每年舉行的倒計時活動。據報載,紐約迎接二零零六年的倒數計時活動已準備就緒,“2006”看板已高懸在廣場大樓頂端,三十一日晚間將在水晶球緩緩下降後點燃它,迎接新的一年。官方預計,今年的倒計時活動吸引人潮與往年差不多,約在七十五萬至一百萬人之間。一般老百姓不能親自參與這個活動的,大都在家看電視,看完熱鬧早早睡覺,明早還要上班。好在今年的新年是星期天,星期一接著放假,人們可能會玩得盡興一些。

美國人對節日還是很看重的。那為什麽過新年不是很熱鬧呢?我想主要原因還是聖誕節鬧的。聖誕節在12月25日,離新年太近,而且,人們重視聖誕節的程度遠遠高於重視新年的程度。正因為美國人太重視聖誕節了,從進入十二月開始,就已經為過節開始張羅了,采購節日禮品,寄送聖誕賀卡,計劃探親訪友,買票旅行出遊,反正一進入十二月,誰都沒什麽心思幹活兒,就一個話題----過節。所以,人們管十二月叫節日季節。

在這麽長的節日季節中,聖誕節無疑是高潮。高潮剛過,您說誰還有勁兒過新年呢?盡管美國的新年隻有這麽一個,但它卻讓聖誕節比得黯然失色。

中國人不太重視陽曆新年,那是因為中國人更重視陰曆新年,也就是“春節”。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春節一般都在一月底或二月初,離陽曆新年也不是很遠。如果說美國人過新年時是高潮已過,那麽,中國人過新年時則是正在鉚足了勁兒準備迎接節日高潮的到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