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法安靜

(2006-11-08 14:43:03) 下一個

其一

    現代科學的種種發明,用得著它們的時候,對那些創造了這些事物,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天才,你會存了滿心的感激。比如電話,對離家萬裏的人來說,就仿佛是命根子一般重要的東西,我的好幾個在美國的朋友,放學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抱著電話機和人聊天,有時一聊就是數個小時。活在信息社會,家裏有電話,車裏有電話,辦公室有電話,熟悉的親朋好友有急事還會撥打手機,走到哪兒都逃不開電話鈴聲的追蹤。而像我這樣,經常需要有個安靜的環境,尤其是在寫作、編程的半當中,此起彼伏的鈴聲,讓你恨不得要將電話的鼻祖貝爾罵個狗血噴頭。其實和我同病相憐的大有人在。有一次和我的一個從事IT工作的朋友互相訴苦,他告訴我當年發明電話的貝爾,成名之後,到處都是找他的人,後來連他自己聽到電話鈴聲一響都會心驚膽戰。我朋友說的是不是真有其事已無可論證,不過信息交流發達的現代社會,要找一個不被人打擾的“世外桃源”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

 

    離貝爾實驗室總部所在的波士頓開車不到兩小時,有一個小島叫作“瑪莎葡萄園”(Martha’s Vineyard), 島上的風景和島的名字一樣美麗。瑪莎葡萄園六十年代之前還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小島,現在已經成了新英格蘭地區聞名遐爾的觀光度假勝地,美國的數任總統包括克林頓就常常帶著全家到島上消夏。有一年初秋,我也隨著導師去了島上一次。我們去的目的,倒不是避暑度假,而是去參觀島上的一棟最老的房子。房子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城市規劃之父”凱文.林奇。六十年代,林奇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的時候,出版了《城市意向》(The Image of the City)一書。 《城市意向》不僅僅在規劃設計界引起了很大反響,而且很快成了當時的暢銷書,而林奇也因此成了公眾人物。為了躲開紛至遝來的訪客的騷擾,林奇在“瑪莎葡萄園”島上買地造了一個房子,作為他專門寫書創作的場所。房子裏一切從簡,為了杜絕外來的打擾,林奇甚至連電話也不願意安裝。即使他的夫人也要相隔一個星期才去島上看他一次。一九六一年秋天的一個下午,林奇夫人像往常一樣推門進去,發現了倒在書桌旁的林奇。因為心髒病發作,現代規劃設計界最有才華的設計師兼作家,就這麽一個人悄悄地離開了人世。林奇夫人去看望他的那天,距他死去已經有好多日了。拆了電話機的後果,讓林奇擁有了難得的一片安靜空間,和一個永遠祥和的世界。

我在“瑪莎葡萄園”島上的那個下午,獨自一人在林奇的舊宅裏呆了很久。這屋子因為很多年來無人居住,四周空蕩蕩的,靜得出奇。想想當年林奇就是在這個安靜的房間裏,將他“意向”中的城市勾勒在紙上;也就是在這麽一個死一般靜寂的下午,我們的“城市規劃之父”靜靜地倒在了他的書桌旁。大西洋上刮過來的海風不時地敲打一下紗窗,打斷我的思緒。我知道外麵的風景很好,在涼爽的海風吹拂下去沙灘上走走,肯定是很愜意的一件事情。不過,我還是寧願一個人靜坐在小屋裏,不僅僅是因為擔心看見擁擠的遊客人群,侵擾了林奇為我構築的一片安祥的風景,更不願意被外來的嘈雜,不經意就破壞了我難得找到的一份平靜的心緒。

“請關上所有的門窗,不要讓浮躁的塵土飛揚;請熄滅所有的明亮,讓我感受黑暗裏的陽光。”無數的文人們都這麽在吟唱。

 

其二

    文人們畢竟還可以去尋找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躲起來。娛樂圈內的公眾人物要想安靜,那就更加困難了。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說過一個很誇張的笑話:某電影明星和人吃飯,中途上了趟廁所,回來時,褲子濕了一大塊。

他朋友問:“你的褲子怎麽濕啦?”

某答:“自從我成名之後經常這樣。 ”

他朋友很愕然:“經常這樣?” 

某答:“可不是!旁邊老有人撒著尿突然轉過來大叫:“呀?!這不是某某嗎!”

美國人喜歡幽默,有時候甚至敢用很庸俗的玩笑拿自己開涮。我那朋友是在娛樂界多年的編劇,說這笑話多半是因為受了現時中相類似的故事啟發。

長得極有貴族氣質的葛麗泰.嘉寶在一九三二年主演的電影《戈蘭酒店》裏有一句很精典的獨白:“讓我一個人靜一會兒。”(I want to be left alone.) 不知這是電影劇本裏的原話還是嘉寶自己的感慨。當時的嘉寶不僅美麗動人,而且是紅得發紫的影星,想安靜自然是難上加難的事情。現在的《牛津名言詞典》裏不但收錄了嘉寶的這句名言,並且注明了是出自嘉寶之口。中國的年輕人學得真快,記不起哪一年我回國,看見滿大街很多男男女女的T恤衫上就印了嘉寶的這句名言,不過將原話稍微改了一下,變得更加直白:“煩著呢,別惹我。”

很多人都知道靠近世界影城好萊塢有一個影星們和富翁們聚居的地區叫貝佛利山莊。貝佛利山莊原來是一個很寧靜的小鎮,也因為如此,就自然成了名星們躲避外界騷擾的聚居區。不過好景不長,由於絡繹不絕的住戶入遷以及行行色色好奇的遊客光顧,沒有多少年,貝佛利山莊就成了洛杉磯地區最繁華的小鎮。不但白天不得安靜,就連夜裏,也是一樣的熱熱鬧鬧。

離開洛杉磯不遠,還有一個據說是人均財產全美最高的小鎮叫羅林山莊。很多富翁們為了找一塊安靜的棲身之處,不惜重金住到這裏。羅林山莊裏的房子設計大都不拘一格,追求自然,和周圍的林地溪穀融為一體,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跡。居住其間的人們頗洋洋自得,認為終於找到了一塊不受外界打擾的“世外桃源”。我聽說羅林山莊自從被媒介曝光之後,現在已經漸漸演變成為另一個貝佛利山莊了。不知最早搬進羅林山莊的那些住戶,是不是經常會埋怨歎氣:“化了這麽多錢還是買不到安靜,要想安靜真難啊!”甚至會怒吼一句:“別煩我,我要安靜!”

 

其三

 

    美國的都市,到處都那麽繁華喧鬧,連靠近都市的校園也不例外。哈佛的校園,一到夏末秋初,絡繹不絕的遊客一撥接著一撥,大都是衝著一個響亮的名字來走馬觀花一把。因此座落於哈佛園內的哈佛銅像大概算得上是波士頓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遊客旅遊的目的,大都不是去看風景的,看的是名氣。

    哈佛的暑期很長,我常常要外出做事。每次出門回來,還沒有來得及褪洗仆仆風塵,又得遭遇各種噪聲的包圍。我在美國的幾個夏天,總是要在這麽鬧轟轟的氣氛中熬過去。雖然每年都叫苦不迭,但是為了學業和工作,也無可奈何。九七年的夏天,剛好英國皇家園林協會邀請我們去英倫島參觀英式花園,總算給自己找到了一個機會,可以暫時躲開哈佛園裏喧囂的人群。

    事不湊巧,我在英國的那個月,正趕上英倫島上最不安寧的一段時間。深受英國人民喜歡的戴安娜王妃在巴黎喪生車禍。於是大報小報的頭版頭條都是戴安娜的照片,似乎整個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她一個人身上。戴妃娘家決定將戴安娜安葬在艾索普花園的一個四麵環水的島上,並且在一年內關門謝客。大批準備悼念戴安娜的人群,紛紛趕去艾索普(Althorp)小村。戴安娜的墓地還沒有開放,紛至遝來的人們已經幾乎擠滿了整個艾索普小村。我們一行大感幸運,因為戴妃娘家史賓塞家族所在的艾索普花園,是著名的法國園林設計大師勒偌特的代表作之一,我們才在幾天前參觀過。我們後來去南漢普頓的時候,還經常聽到有遊客抱怨史賓塞家族關閉了花園,讓他們連去悼念一下戴安娜的機會都沒有。

從南漢普頓回來,我順便去了倫敦城裏的西敏寺。西敏寺裏埋葬著英國曆史上大部分的君王和王後,還有無數的文人詩人,每一個名字都是世界文學史上很厚重的一頁。戴安娜還沒有等到成為王後就撒手西歸了。要不,在西敏寺大大小小的石碑群之中,該有一塊空地為她而留。我這麽想著,就進了西敏寺教堂。教堂的墓園裏遊客熙熙攘攘,墓地已經成為了旅遊勝景。看來戴安娜該慶幸自己沒有躋身到西敏寺來。雖然躲在艾索普的小島上,也無法徹底逃脫世人的拜訪騷擾,但是至少還能遠離她已經厭倦的皇室宗族的生活。在綠樹濃蔭的庇護下,多多少少可以暫時忘卻許多高貴的煩惱。。

我在倫敦的街頭,滿耳充斥著有關戴安娜的各種消息。不知為什麽,這些議論總讓我止不住回想起艾索普花園裏的小島,懷念島上的那份安祥謐靜的氛圍。甚至在倫敦剩下的幾天,我一直尋思,島中的世界和喧鬧的倫敦街頭會有怎樣的天壤之別。

現在聽說那島在一年之後已經開放了,遊客交十英鎊的門票就可以進去悼念一下戴安娜。可以想像,在給她的家族每年貢獻數百萬英鎊的收入之後,可憐的戴安娜又不得安寧了。

 

 

其四

 

今年夏天,我在杭州,準備一個風景區規劃發展的項目。每天奔波於遊人如織的風景點之間,忙著辦理亂七八糟的事情,和形形色色的人打著交道。晚上,躲在西湖邊上的一個山莊,本想靜下來完成幾篇書稿,卻怎麽也無法集中精力。偶爾聽不遠處傳來淨慈寺的南屏鍾聲,每一聲敲擊,都仿佛敲在自己的心坎。聽了一晚,想來或許是冥冥之中的某種暗示,仿若是給自己浮燥的心情敲的警鍾,白天就已經很煩悶的心境越發覺得恐慌。打電話和朋友訴苦,朋友開玩笑說也許我應該去後麵山上的名刹拜會一下那裏的高僧,讓他們給我一些點撥。朋友是寺廟的常客,和主持很熟,自告奮勇可以陪我一起去。

 

原來以為高僧隻會和我說些常人無法理解的深奧禪理,不料他竟像我在美國的心理醫生一樣,不厭其煩地詢問我一直以來的生活情況和心理狀態。他說的最後一段話,倒是讓我著實慚愧了很久。 “淡泊以寧靜,寧靜以致遠。年輕人,凡間沒有一個真正安靜的去處,最安靜的地方在你的心裏。” 是啊,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我平時也愛吟詩誦詞,這樣的句子按理不知讀了多少,關鍵時侯,卻忘了領會其中的真意。

我們正在聊著,突然就有小沙彌來報告,說有貴客來訪。老主持慌忙起身,解釋說因為寺廟很快就要擴建,要來的貴賓正是有意捐款的商賈。他一個勁地對我們道歉,滿臉的難堪,全然沒有了剛才和我們解釋禪理時的那份從容祥和的神態。我剛剛生起的一點虔誠霎時就消失地無影無蹤。想想,原來這清淨之地,也並非能真正安靜。

出了寺廟,朋友看我不聲不響,不知是想寬慰我還是想開解我:“你看,即使象寺廟裏的高僧,也得為俗塵瑣事奔波,千萬別想著真有一塊沒有人間煙火的淨地。”

也許他是對的,喧囂是外界的造化,安靜是自己內心的感受。隻是我還是太愚鈍的凡夫俗子一個,無法參透其中的玄機罷了。回去的一路,我一直努力揣摩這個道理,末了還真的感覺有些漸漸心氣平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