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指縫間的鄉愁

(2006-11-04 12:31:49) 下一個

文人做事寫文章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講究。英國二十世紀的文學巨匠T·艾略特,在哈佛求學的時候,經常寫一些很有“英倫味”的文字。據說他寫文章時,喜歡用一隻手捏著裝滿熱咖啡的杯子,另一隻手拿著很老式的“派克”筆。這樣他才能在熱氣騰騰的咖啡香氣的熏陶下,產生無窮靈感,寫出很多美妙的詩句來。他的導師,哲學大師桑塔那耶曾開玩笑和人說,艾略特的文字都是從指縫間流出的英國“濃咖啡”。

 

    著名的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久居鋼筋混凝土構建的紐約鬧市。卻在自己家的小庭院裏營造出一塊類似他蘇州老家的庭園小景。而且還親自在庭院內栽種了美國很少見的中國竹子。每每親躬自耕,他自稱那是用自己的雙手在感受一點“中國和故鄉”。

 

    我的一個朋友的母親,自從來了美國之後,閑著沒事,想靠打毛衣解解悶。去了幾個商店,都沒能找到毛線和織針。於是不嫌麻煩托人從國內郵寄了毛線和織針給她。但是她的幾個孩子,都不願意穿她手織的那些“樣式老套”的東西。這樣一來弄得她織毛衣的興趣驟減,最後幹脆藏起了織針。隻是這以後,她逢人就要說“這些從小穿我織的毛衣長大的孩子,都變了。做母親的樂趣,是越來越少了。”

 

我小的時候在鄉下長大,跟著是晚清文人的老祖父練字學畫,很喜歡用毛筆塗塗抹抹,字寫得還不算賴。逢年過節的時候,我經常就承包了書寫鄰裏鄉親的門聯的任務,有興致的時候還可以作畫題字,附庸風雅一回。等到後來上學,先是鉛筆然後是鋼筆再然後是簽字筆,筆的進化工程和成長的軌跡近乎同步。時間久了,毛筆慢慢地被我遺忘在不知什麽角落。等到出國留學來了更“進化”的美國,連用筆的機會都少得可憐,取而代之的是電腦的鍵盤和鼠標。我在哈佛的一位博士導師,很喜歡中國的國畫,經常收集很多中國的字畫仔細研究,而且還不時總結出一些很奇怪的心得來。大概由於美國人的理性思維多一些,好端端的一幅中國寫意山水畫,不去琢磨意境,卻告訴我中國畫用“多點透視”的方法作畫,對比“一點透視”的西方寫實技巧,真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這還不算,他逼著我根據“多點透視”的原則,嚐試用電腦設計程序畫中國山水畫。我辛苦數月用電腦程序畫出來的山水畫,著“墨”布局好象和用毛筆畫的效果很相似。我的導師頗為興奮,到處給同事們看。美國人看了都覺得妙不可言,而我怎麽看怎麽別扭。好端端一種很享受的作畫過程,換了用電腦的鍵盤敲擊出來,全然沒有了手捏毛筆酣暢淋漓的感覺。

 

法國的鴻儒羅蘭·巴爾特一直想跟上“時代的潮流”,努力地學習用打字機打文章。到最後還是沒能學會,隻好感歎自己老了,“不夠進化”。想起來,當初我開始用電腦打字寫文章的時候,也是隻能先用筆寫,寫完之後再輸入電腦。用電腦直接寫作根本找不到靈感。沒想到半年之後,手寫的靈感漸漸從筆端消失,最後竟然發展成隻有用鍵盤敲擊,才能有連續的思路。大概是我年紀還輕的緣故,要是巴爾特在世的話,不知是會羨慕我“適應”、“進化”的速度,還是可憐我失去了拿筆寫作的靈感。不管如何,我一直慶幸自己還好沒有繼續研究怎樣用電腦畫山水畫,否則有一天,僅存的一點拿毛筆的靈感都消失了,真不知如何對地下的祖父,以及張大千潘天壽們交代。

 

詩人門子感傷“機械文明殺傷力太大”。電腦可以將王羲之們的長“槍”短“矛”逼進曆史的角落,而有些更加不起眼的“機械文明”,甚至可以將血液裏的一點傳統文明的精髓都破壞掉。由於我上學早,在學校寄讀時習慣了用勺子吃飯。於是從小到大,不能正確地使用筷子一直是我很羞於啟齒的一件事。尤其偶爾請我的外國朋友吃中餐,慚愧的心情,就更加沉重。“老外”們認為,學會拿筷子是接觸最地道的“中國特色”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我拿筷子的姿勢,就經常辜負了外國朋友們的信任,讓自己覺得真算是白吃了那麽多年的中國飯。

 

我的很多位朋友,來了美國之後逐漸養成了在網上看書的習慣,對我喜歡買書藏書的癖好很不以為然。尤其因為在美國經常要搬家,每次搬家都要請朋友幫忙搬書,他們總要抱怨我“老土”、“落伍”。其實倒不是我不習慣在網上找書看書,我實在不忍放棄手指輕撚書頁的那一點快感。據說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教授發明了一種有可能取代紙張的“數字化”新材料,文字不再印刷在紙麵,而是變成了數字化儲存的信息。不知道這種手再也觸摸不到的“書頁”什麽時候會投入使用,我不是羅蘭·巴爾特,卻也擔心自己會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不能用手指輕撚書頁,連讀書的能力都會退化。

 

兄長從國內給我來信,說我如今一直那麽忙碌,和家裏的聯係,頂多也隻是通通電子郵件而已。“父親母親老了,怎麽也不能學會用電腦,你又沒時間給他們寫書信。時間長了,他們想給你寫信,也不知該說什麽了。”細細想想,我竟然已經有兩年沒有用筆寫信了。才忽然醒悟,自從十多歲出門求學之後,離家越來越遠,所謂“追求”先進文明的這個過程中,最珍貴的一些東西,不知不覺地,已經從父母親的指縫間,從我的指縫間悄悄地溜走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旁白 回複 悄悄話 鄉愁 餘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嗬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嗬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