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人要下廚

(2006-11-08 13:18:30) 下一個

每次告訴別人我喜歡下廚時,對方總會睜大眼睛看著我說:“哇,好難得,現在女孩子都不愛煮飯,娶你的男人真有福氣”。女人下廚,本來是男人對老婆的基本要求,現在卻成了一種奢求。結了婚的女人有兩把金鑰匙,一把在臥室,一把在廚房。廚房的那一把長久不用,也會生鏽。因為男女平等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不再一統天下。越來越多的白領女性開始對廚房避而遠之,如果男人不頂而替之的話,隻有請鍾點工或上館子解決吃飯問題。

和中國的已婚白領相比,西方女性對家庭烹飪的熱衷卻方興未艾。盡管醜聞纏身,美國主婦明星Martha Stewart的現場烹飪秀仍然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三個和家居生活有關的電視頻道——家和花園(HGTV),生活(LIVE)和飲食(FOOD)——不分晝夜地連續播放各種和廚房廚藝有關的電視節目。走進超市或書店,花花綠綠的家庭烹飪類書刊總是占據了最醒目的位置,其風頭之勁甚至超過服裝,首飾等時尚類書刊。在任何一家大型商場(Shopping Mall),你都可以找到幾家專門出售廚具或廚房小玩意(Kitchen Gadget)的連鎖店,有趣的是這些設計精巧,工藝精致,讓人愛不釋手的鍋碗瓢盆,刀鏟勺杖大都是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但是在國內的商店裏卻找不到它們的蹤影。忠實的消費群,持續增長的消費力使家庭烹飪在西方已經變成了一個商機無限的巨大產業,家庭烹飪是時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這些年在中國,在白領聚集的大都市,追逐時尚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女人的化妝包裏少不了Estée LauderBiothermChanel等的產品。如果你送給心愛的女人一個LV的經典名包,或者一件Prada的新款外衣,一定會聽到驚喜的歡呼。但是“民以食為天”,當男人展開LVPrada攻勢,歡天喜地地把時尚女人迎娶回家後,發現還要搭上一個會煮飯的鍾點工,或者幹脆把飯桌搬到了餐館裏,會不會對時尚產生“不沾人間煙火”偏見?

為什麽白領女人不喜歡下廚?我們對於廚房最早的印象來自於母親。從蜂窩煤到煤氣罐,從幾分錢一勺的菜籽油到沾滿泥巴和小青蟲的蔬菜。一把菜刀,一口鐵鍋,一把鏟子,一塊用了又用的抹布。廚房在我們的回憶裏總是煙熏火燎,沾滿油垢,母親為了準備一頓飯菜常常把自己關在那個又亂又髒的小屋子裏,忙得蓬頭垢麵。總之下廚簡直等同於強製勞動和慢性毀容。想想,一天八小時工作夠不夠累?買一瓶Chanel的保濕精華素要多少錢?去美容院做一次美白麵膜又要多少錢?下廚?還是免了吧。

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都市生活一再宣揚要和國際接軌,星巴克咖啡館,古巴雪茄,法國孛艮第葡萄酒,形形色色的國際品牌爭先登場。可是被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標簽包裹的日常生活,卻越來越缺少了家庭的和睦和溫馨。我們希望穿Prada的女人回家後係上圍裙,我們希望周末的下午家裏彌漫著燉肉的濃香。廚房雖小,卻是家庭生活的靈魂,是女人揮灑才智,展現溫情的時尚空間。所以,女人要下廚。當然,為了把母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家務變成輕鬆快樂,趣味橫生的時尚生活,我們先要給廚房改頭換麵,來一場小小的革命。

首先我要給中國的建築設計師,家庭裝修設計師提一個建議,把備餐區(廚房),就餐區(餐廳),娛樂區(放電視的客廳或視聽室)當作一個完整的空間來布置。下廚的女人不應該被囚禁在三,四平方米的小屋子裏埋頭苦幹,而男人卻翹著二郎腿,拿著電視遙控器沒完沒了地換台。女人是家裏的女皇,哪怕煮菜做飯的時候也一樣。她應該站在由水池,煤氣爐和冰箱組成的三角區的中心,煤氣爐的灶台上方是高排量低燥音的吸排油煙機,灶台下方是烤箱,灶台旁邊有微波爐和混和絞拌器。她可以清晰地看見電視機播放的節目,假如她想換個頻道,坐在沙發裏的男人很樂意遵從她的吩咐。孩子(假如有的話)伏在餐桌上塗鴉,孩子總有問不完的問題。此時的家裏象唱開了一曲歡樂的交響樂,生菜下油鍋時的嗞嗞聲,吸排油煙機工作時的嗡嗡聲,水流的嘩嘩聲,電視節目的音樂聲,男人翻報紙的悉悉窣窣聲,孩子尖尖細細的童聲。女人在一個光線充足有互動交流的開放空間裏烹飪,就象表演一場現場秀,她是當之無愧的家庭明星。

很多人質疑開放式廚房在中國的可行性,認為中餐需要煎炒煸炸,油煙味太重。其實學會使用烤爐就可以避免。肉食和蔬菜裹上橄欖油放入烤箱,可以替代容易產生油煙的煎炸,而且食物和煎炸的一樣外脆裏嫩。我們還從母親的經驗裏得到一個錯誤信息,認為油鍋一定要燒旺,這樣炒的菜才香。其實溫火煎炒一樣可以使洋蔥,大蒜,生薑香味四溢。又有人抱怨,煮菜做飯是件單調的家務活,翻來覆去幾個家常菜,沒什麽意思。正因如此,我們需要摒棄一成不變的舊菜譜,倡導寓樂於學的家庭烹飪文化。當今社會提及文化二字都無法抗拒多元化和國際化的誘惑。想讓家庭烹飪變得有樂趣,中餐改良也需要走一點多元化和國際化的路子。自從改革開放後,國人一直熱衷於生搬硬抄西方文化,從建築到裝飾,從繪畫到電影,從網絡到動漫,連居住小區都起名叫奧蘭多小鎮,溫哥華森林。但是有兩樣國粹卻崴然不動,第一是上公共廁所的習慣,第二就是煮菜做飯。就象大家都喜歡蹲在坐便器上排泄一樣,倘若誰家裝了個大烤箱,一定會變成鍋碗瓢盆的儲藏櫃。所以很多都市白領表麵上好象已經處處和國際接軌,譬如持續增長的奢侈品購買力,離婚率突飛猛進,一夜情泛濫,穿著打扮不怕露點。。。但是,骨子裏卻還沉澱著祖祖輩輩頑固不化的陋習。用奢侈品裝點自己固然是國際化的膚淺表現,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應學習使用幾件改良國民生活的工具。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中餐是全世界最棒的。我從不質疑這個觀點。但是由此產生了大國情緒,對西方飲食文化不近情理地一概拒絕就有點武斷了。從歐洲旅遊回來的人提起餐飲都會連連搖頭“難吃,難吃”,大部分負責當地陪同的海外導遊都隻帶中國遊客去郊區廉價的中餐館吃布菲(Buffet),因為許多中國人對西餐館有排斥心理。遍布各地的麥當勞,肯德雞和比薩派等商業快餐一直在愚弄中國大眾的味蕾,以為炸薯條(French Fries)是法國餐的經典開胃小菜,其實英文的French和法國無關,而是被切成條的意思。所以炸薯條不是法國菜,麥當勞,肯德雞和比薩派也和西方的烹飪文化無關。商業快餐帶給中國人關於西餐的誤解就象“英雄”和“無極”帶給西方觀眾關於中國電影的誤解一樣糟糕,以至於國人在許多味道鮮美頗有特色的西餐館前駐足不前。其實烹飪文化在西方決不是一本一成不變的宮庭秘方,相反,它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碰撞的結果。西餐總是在不斷的創新和改良。由於媒體強大的宣傳作用,這種拿來主義的精神會立即反映在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打開任何一本深受主婦們歡迎的菜譜,你可以看到印度的調料,希臘的草藥,中國的蔬菜,意大利的麵食,法國的Cheese,日本的大米,一本薄薄的菜譜不亞於一場大型藝術展,帶給你關於國際化,多元化的深刻感受。主婦們足不出戶,卻把北美洲的廚房搬到了希臘或日本。原來家庭烹飪也可以升華成一場色香味俱全的文化之旅。這也許是家庭烹飪為什麽能在西方白領中蔚然流行,形成時尚的原因。

國際化從家庭的廚房開始,也許能根治中國人某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甚至根治當今社會吃喝浪費之風盛行的頑疾。因為我們的下一代也是從母親的經驗裏獲得對家和廚房的印象。中國的白領女性短短數十年期間,已經完成了無數和國際接軌的挑戰,不知道麵對烹飪文化,姐姐妹妹們是不是也躍躍欲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