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載:當代中國中產階級的形成

(2006-10-11 18:22:09) 下一個
作者:程乃珊


在一次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孫軼瑋采訪中,大家談到了中國當代社會中產階層的定義和形成,如中國是否可以說已經有了自己的中產階級,其定義是否拿收入和生活品牌來衡量,包括當今的中產階級與解放前上海中產階級的差異在哪些方麵等。對這些問題,我談了談自己一些簡單的看法。

先談談新老中產階級的比較。老上海“中產”和如今的“中產”,在很多方麵相同點還是比較多的。比如,同樣受過高等教育,就職於大企業或國際公司,追求高品質的個人生活,對孩子的教育期待很高,等等。但我比較關注他們不同的地方,因為這個不同是文化道德層麵上的,而且包括了價值觀。

老“中產”雖然是當時最能接受西方信息的人,但同樣很注重自身的傳統文化,比如聽戲或收集字畫。這固然跟當時社會的曆史背景有關,可問題的關鍵還在他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儒學基礎有關,他們對生活是求精不求闊,也不刻意追求一種身份和標誌,而是自然自發的生活習慣。我認為現在所謂的“中產”很大部分隻是“高收入者”,是不是就等同於“中產”,我質疑。進入“中產”的關鍵不是有多少錢,而是消費、生活方式和文化。這裏就涉及到消費內容包括消費觀念或者價值觀等。

要談這個問題,我想拿暴發戶來作為參照。當年老上海的“中產”與暴發戶有非常明顯的區別,比如說那時候的玻璃絲襪二兩黃金一雙,暴發戶一買兩雙。老“中產”不是買不起這種時髦玩意,而是通常把錢花在一些耐用品上,像汽車、冰箱、烤箱這類進口甚至走私進來的產品,還有鋼琴一類的樂器。對他們來說,不是買得起買不起東西的問題,而是觀念跟不跟得上的問題,像中國有傳統不食冷食,冰箱這樣的東西,不是有錢就能接受得了的。由此可見,當時的老中產階級和暴發戶是有相當的區別,這個區別就在於對生活的理念、文化和價值的差異。

反過來看看當今的所謂中產階級。現在“中產”和當代的暴發戶都屬於“高收入者”,就目前來看他們對財富的心理承受力和消費習慣沒有太大的區別,這可能跟目前中國社會的狀況有關,因為現在是市場經濟,倡導的就是消費主義,有錢是地位和成功的標誌,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就是這樣的。像GUCCI這類的頂級品牌都會有針對中國市場的營銷策略,其中有一條就是把商標要做在明顯的地方,要大,最好整個包上滿眼都是,但同樣的商品在西方市場就會把商標做在幾乎看不見的地方。我們現在的“中產”就比較樂於消費這樣的產品,生怕人家不知道自己所穿所用的是名牌,不知道自己富有,而暴發戶也喜歡消費類似的產品。更何況,現在社會對暴發戶的看法已經不像以前是一種鄙夷的態度,因為他們也算是某種成功人士。由此可見,如今的中產階級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價值觀和文化。

從“文革”結束到改革開放後,一共才20多年的時間,而且市場經濟的到來提供了很多一夜致富的機遇,不少新“中產”在沒有準備的前提下就以為成了“中產”,然後隻能靠對時尚媒體學習和模仿來標榜堆砌自己的身份地位。在我看來,目前的狀況就是“中產”文化還沒形成,因此也就談不上中產階層。

中國“中產”需要什麽條件才能真正形成?我認為這是急不來的,關鍵在於文化的積累,要知道,老“中產”的形成是在上海開埠以後經過60年到70年的文化積累才形成的,那些30年代經典的“中產”都是從小被以一個“中產”的要求教育起來的,他們從小就在心理上準備好了做一名出色的“中產”,然後通過自己的奮鬥,比如說從一個銀行的小職員做起,最後成為一名主管,一切都是很自然而然的。

中產的數量決定了社會的穩定程度,這沒錯。所以政府鼓勵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中產”是可以理解的。但“中產”階層是否成熟穩定事實是由社會發展成熟度所決定的。因為社會形態成熟後,社會的各方麵,政治、經濟、文化等等的發展都會相對穩定,才有基礎完成“中產”所需的積累。但我們現在的社會,還處在一個尚未完全穩定的階段,很浮躁,所以“中產”難以真正成形,而隻流於一些表象概念,這是很現實的。但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澱,中國一代新“中產”會作為社會中堅而存在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