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當不益壯

現居海外,常回國內,自稱
個人資料
正文

有感毛澤東詩碑

(2016-08-16 11:33:49) 下一個

在通往蘆林一號的小公園裏興建了一座“毛澤東詩碑園”(原名是“毛澤東廬山詩詞苑”)。據當地有關材料介紹說,1993年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的時候,廬山管理局為了紀念毛澤東三上廬山的革命風範,為了充分表達廬山人民對毛澤東主席的深切懷念,興建了當代最大的花崗岩石建築“毛澤東詩碑園”,展示了毛澤東曾在廬山創作的光輝詩篇。

我認為,建“毛澤東詩碑園”這種政治性很強的事,絕非廬山管理局單方麵敢為,沒有江西省委及中央有關方麵的點頭,是建不成的。

圖1、毛澤東詩碑園

“詩碑園”占地4400平方米,為傳統的中軸線對稱建築格局,背倚吼虎嶺和玉屏峰,與巍峨的筆架山相望,依山取勢,環境優雅。

詩碑園入口處,“毛澤東廬山詩詞苑”刻在一塊長2.8米、高1.4米的8噸冰川巨石上。走上台階,聳立著毛澤東與周恩來並肩站立的高大青銅塑像,塑像高2.8米,重達1.5噸。塑像後麵為主詩碑,15噸的星子花崗岩的正麵上,刻錄著毛澤東手書《七律·登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背麵有江 澤 民書錄的《七律·登廬山》。兩邊立柱上刻著毛澤東《七律·登廬山》裏最有名的兩句:“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圖2、毛澤東、周恩來兩個人的青銅塑像

這裏為什麽聳立著毛澤東、周恩來兩個人的青銅塑像?經過那個時代的人大多百思不得其解。如果隻有毛一人的塑像,到也正常,因為這畢竟是“毛澤東詩碑園”。如果是領袖群像的話,通常都是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四個人,很少有兩個人的,倒是文革前劉少奇作為國家主席,其大幅頭像照片在國慶節《人民日報》頭版曾與毛澤東的照片並列刊登過。如今這裏聳立著毛、周兩個人的塑像不知有什麽講頭?神秘與玄機是中國政治曆來的特點,總有讓人猜不透的地方。

把毛澤東1959年八屆八中全會後寫的《七律·登廬山》作為“詩碑園”的主詩,從字麵上看,倒也說得過去,畢竟詩名為“登廬山”,詩裏的第一句是對廬山的描寫:“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但這首詩是政治詩,是反擊彭德懷等人批評大躍進的炮彈,對此毛澤東毫不隱諱。

圖3、毛澤東手書《七律·登廬山》

1959年9月1日,毛澤東主動把《七律·登廬山》和《七律·到韶山》兩首詩寄給《詩刊》主編臧克家等人:“近日寫了兩首七律,錄上正改。自以為可,可以上《詩刊》。”,並對彭德懷破口大罵:“近日右傾機會主義猖狂進攻,說人民事業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全世界反華反共分子以及我國無產階級內部,黨的內部,過去混進來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投機分子,他們裏應外合,一起猖狂進攻……讓他們罵上半個世紀吧!那時再看,究竟誰敗誰勝?我這兩首詩,也是答複那些忘八蛋的。”9月7日,毛澤東就這兩首詩的修改致信胡喬木,更加明確地指出:“主題為了反右傾鼓幹勁的,是為了懲治反黨、反總路線、反大躍進、反人民公社的。”

毛澤東將權謀與藝術結合得天衣無縫,把詩詞作為政治鬥爭的利器運用的得心應手。正是其“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的心態,把提出中肯批評的彭德懷、張聞天、黃克誠、周小舟定性為“反黨集團”,大罵他們是“王八蛋;把本應該糾“左”的廬山會議,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給“熱風”火上加油,把全國變得瘋狂,結果是災害“灑江天”,造成1960-1962年餓死數千萬人的世界罕見大悲劇。

圖4、從“詩碑園”看筆架山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對廬山會議蓋棺論定:“毛澤東同誌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同誌的批判,進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八屆八中全會關於所謂‘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反黨集團’的決議是完全錯誤的。這場鬥爭在政治上使黨內從中央到基層的民主生活遭到嚴重損害,在經濟上打斷了糾正‘左’傾錯誤的進程,使錯誤延續了更長時間。”

江大人為什麽在1993年書錄《七律·登廬山》並刻於廬山?莫非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炮轟中央“不改革”後,江大人心中窩火,有苦難言,與當年挨批評的毛澤東惺惺相惜?看來該“詩碑園”政治意味深不可測。有人稱廬山是“政治山”,果然名不虛傳。

圖5、毛澤東手書《七絕·為李進同誌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繼續往前走,到達北麵的主碑亭。從入口到主碑亭共有83級石階,象征著毛澤東走過的83年戰鬥曆程。亭子中央,潔白的大理石上刻錄著毛澤東手書《七絕·為李進同誌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詩碑園”的設計刻意把此詩的題目抹去,意圖在於掩蓋此詩的政治含義。

這首詩是1963年12月發表的,刊登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裏。1964年1月4日,《人民日報》第1版也刊載了這首“題照詩”。稍後,4月11日的《人民日報》發表郭沫若的解讀文章《“無限風光在險峰”——讀毛主席<七絕·為李進同誌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同一版上,還刊出了署名“李進攝”的“廬山仙人洞”照(圖7)。

這首詩比《七律·登廬山》更加有名,不但因為這也是一首政治詩,更重要的是在詩的題目上特意點出了一位重要人物,為她登上政治舞台造勢。李進何許人也?老百姓不知道,但高層領導卻是知曉的,是毛澤東的夫人江青。有人甚至能琢磨出隱藏其間的政治意味。

圖6、仙人洞香火很盛

這照片是江青1959年上廬山拍攝的。據江青講,開始時江青並不在廬山,在北戴河。毛決定倒彭時,一度感到壓力很大,沒有足夠的把握,於是想到發揮江青的作用。他給江青發了一封短信,附了回擊彭德懷的草稿。江青急忙回電,倆人通話後,江青即刻於7月24日飛赴廬山。江青果然厲害,毛不好出麵的,由她出麵摸底,做工作。她先和住在山腳下的林彪談話兩小時,接著分別拜訪周恩來、李富春、柯慶施,直到半夜才回到毛的住處,完成了毛交辦的任務。她感到她可能由此出現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很興奮。

緊張的政治鬥爭之餘,她不忘其愛好,陶醉於攝影,“仙人洞”照便是此間的代表作。“仙人洞”照很有功力,名曰“仙人洞照”,卻不見仙人洞,雲海翻滾,點綴著幾團黑雲;蒼勁的鬆枝雄踞空中,下麵險峰挺立。在構思取景上,似有政治考量,很有深意。

圖7、江青的“仙人洞照”

書呆子郭沫若哪裏懂得政治的玄機,解此詩時,曾出於考古家的癖好,多方考證仙人洞,不僅考出其方位、形貌和景物構成,還考得“仙人”之來曆。考證完了,郭氏不得不承認:“主席的詩,和所謂仙人洞本身,看來並沒有多麽大的直接關聯。主席是在為‘廬山仙人洞照’題詩,而不是為仙人洞題詩。”

無心插柳柳成蔭,沒想到“仙人洞”由此名聲大噪,解放後曾被取締的道教在這裏死灰複燃,每天香客不斷,香霧繚繞。

圖8、江青照片中的險峰

這照片被毛澤東選中題詩,卻是在1961年9月9日,那時毛的處境遠比1959年廬山會議被動,全國大饑荒及數千萬人餓死證明毛的“大躍進”徹底失敗,黨內要求糾正毛的“左”傾路線的呼聲極為強烈。1961年5、6月在北京以及8月在廬山召開的中 央工作會議上,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 小 平支持搞責任田,鄧 小 平提出著名的“貓論”,陳雲說:“農民已經有了怨言說:‘蔣介石手裏受難,吃飯;毛澤東手裏享福,吃粥。’這說明農民很不滿意。”

毛澤東是步步後退,心情不好,很少參加會議,毛在政治局裏的堅定支持者寥寥無幾,除了林彪、還有柯慶施、康生(政治局候補委員)。此外,就是夫人江青。他對他的醫生說:“中國共 產 黨裏,好人早就死完了,現在剩下的都是些行屍走肉。” 後來(1962年)召開的七千人大會上,他被迫違心地做了檢查。

圖9、江青照片中的那棵鬆樹

毛澤東決定進行反擊,開始醞釀著“文化大革命”。整個“題照詩”七言四句,有著極強的政治的隱喻:“暮色蒼茫”即代表當時他受壓的形勢;“亂雲飛渡”一看即知,就是以劉少奇為代表的掌握了中央和地方權力的“行屍走肉”,後來毛澤東給他們起了一個名字:“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勁鬆”代表他自己及黨內的革命力量;至於後兩句,換成革命話語即為:光明在前,革命者必能不畏艱險,攀上勝利的頂峰。

毛決定啟用江青,作為他反擊的炮手。他認為江青雖有些毛病,但政治上很強,敏銳,堅定,還擅長點火,有一股敢打敢拚的精神。關鍵時刻放出去,會出奇製勝。毛注意調整與江青的關係,做足了姿態,和江青一起並肩登廬山,望長江,流連山水之間,在眾人麵前擺出一幅親密和諧的圖景。毛澤東最喜歡去的地方是海拔1286米的含鄱口。含鄱嶺和對麵的漢陽峰之間形成一個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盡山麓的鄱陽湖水之勢,故得名。

圖10、親密的伴侶、堅定的戰友在含鄱口遙望山景(1959年廬山)

毛澤東為江青的照片題詩後,江青一直認為“題照詩”是獻給她的,她就是毛筆下的“勁鬆”,極為得意,製作了許多“仙人洞”照廣為散發。遇到重要人物,她還要模仿“毛體字”,將毛詩抄寫在照片背後送給對方。

江青自己又作了一首小詩《五絕·自題小照》:“江上一峰青,隱在雲霧中。平時看不見,偶爾露崢嶸。”江青把自己的名字夾在絕局裏,以表達她長期被壓的抑鬱心情。她與毛結婚時,中央曾做出她不得幹政的決定。毛澤東現在把她解放了,她要露崢嶸了。江青在毛澤東死後被審判時,曾氣急敗壞地描述她和毛澤東的政治關係:“他(毛)的一條狗”,“他說要咬的,我就咬”。

圖11、遙望含鄱口

1963年,毛澤東決定公開發表此詩,吹響了反擊的號角,並正式把江青推到前台。江青1972年8月曾坦白地告訴來訪的美國學者洛克珊·維特克(著有《江青同誌》一書)有關“文革”的前奏:“調查早在1961年就開始了,到1963年就采取行動開始進攻。”

詩與政治進攻之間,竟有如此巧妙的時間對應關係。沒想到的是,毛的反擊最終把中國人民推向了更大的災難。

以上兩首政治詩,本應隨著毛的錯誤被糾正而壽終正寢,沒想到至今有關方麵不但頂禮膜拜,大樹特樹,連瘋狂的文革時代江青想做而未能做的即建立“詩碑園”的壯舉,卻被飽受大饑荒以及文革磨難者的後人們做到了。

真是讓人費解。

圖12、登上含鄱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