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當不益壯

現居海外,常回國內,自稱
個人資料
正文

沿著苦路感受耶穌蒙難 2017年以色列約旦行(10)

(2019-06-26 18:23:38) 下一個

遊覽耶路撒冷的重頭戲是走一趟當年耶穌最後時刻走過的隻有500米的“苦路”。苦路是指耶穌背上十字架,前往刑場遊街示眾的路途。信徒走苦路在宗教上也稱之為“ 拜苦路 ”。 我曾看過美國1959年版的電影《賓虛》,通過猶太人賓虛與耶穌的交往,再現了耶穌被審判、走苦路、被釘十字架的全過程,從頭到尾耶穌被打的鮮血淋漓、慘不忍睹,真切呈現耶穌為世人受難之苦,給我留下震撼的印象。因此到了耶路撒冷老城,對“苦路”印象就格外深刻。

圖1、苦路第一站

苦路的前八站都是在穆斯林區內。這條受難之路,是彎彎曲曲鋪上石頭的窄巷,石階多。兩邊建築除了羅馬總督的雕堡外,便是猶太教的會堂和民居,後期增建了不少建築物,包括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的居所。 苦路第一站是耶穌被彼拉多定罪的地方,牆上釘著羅馬字母“Ⅰ”。這裏以前是安東尼亞堡,現在是奧瑪麗亞中學,靠近獅子們(司提反門)。

圖2、版畫:耶穌被彼拉多定罪

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猶太領袖們看不慣耶穌,想要鏟除基督耶穌卻沒有判刑的權利,於是他們借彼拉多之手判給耶穌死刑。出賣耶穌的猶大在聽到耶穌被判死刑時也愣住了,急急歸還從祭司長手上拿到的三十塊銀幣以後,就去了。

圖3、聖方濟各會的修道院

第二站如今是天主教聖方濟各會的修道院。在這裏耶穌背上十字架,戴上了荊棘冠冕,並被鞭打開始遊街。原來的審判大廳和鞭打處,在1229-1244年被十字軍時期的教堂所代替,後來又被1903至1904年間建造的教堂所代替,即我們現在看到的方濟會定罪堂(Church of the Condemnation and Imposition of the Cross)和鞭笞堂(Church of Flagellation)。

圖4、版畫:耶穌背上十字架

圖5、定罪堂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

定罪教堂附近的遺址位於羅馬時代,位於安東尼亞堡壘的龐提烏斯彼拉多所在地,也是審判大廳的所在地。當年由七十個長老文士和一個祭司長組成的猶太公會要求彼拉多處死耶穌。 約翰福音18:28 :“然後他們將耶穌從該亞法帶到審判大廳”。在教堂外有巨大的石頭,是羅馬人行道的一部分。

圖6、鞭笞堂

鞭笞堂(Church of Flagellation)  有五個白色圓頂,每個圓頂兩側有高高的彩色玻璃窗。 天花板由粉紅色大理石柱支撐。教堂祭壇的正前方,懸掛著一幅巨畫,正是耶穌即將背上十字架。 據《約翰福音》第19章第16至17節記載,耶穌在被鞭打後,帶上荊棘冠,在這裏被定罪,他要背起十字架走向死亡之地。

圖7、第三站是耶穌第一次因為十字架沉重而跌倒的地方

    第三站是耶穌第一次因為十字架沉重而跌倒的地方。現在是建於19世紀的天主教小教堂,屬於波蘭的亞美尼亞教會。教堂門楣上的雕塑,展示了耶穌跌倒的情景。

圖8、版畫:耶穌第一次因為十字架沉重而跌倒的地方,

圖9、小教堂內景

圖10、第四站現在是一座小小的亞美尼亞教堂

第四站現在是一座小小的亞美尼亞教堂,也屬於波蘭的亞美尼亞教會。教堂入口處上方的石雕描畫了聖母安慰耶穌的畫麵,為波蘭雕塑家Zieliensky 的作品。聖母瑪利亞看到正在受難的兒子,心情非常痛苦。

圖11、版畫:耶穌在這裏看見了他的母親瑪利亞。

圖12、教堂內景

圖13、教堂內壁畫《耶穌遇到聖母》

圖14、 第五站耶穌留下的手印

第五站位於El-Wad路和苦路的交界處,如今是聖方濟各會的一個祈禱室。當時在這裏古利奈人西門替耶穌背上了十字架。門邊的牆上有一個手印,據說是耶穌扶了一下牆留下的,遊客輪流把手放進了那個手印之中。

圖15、版畫:當時在這裏古利奈人西門替耶穌背上了十字架

圖16、第六站現在是貝洛尼卡教堂

第六站現在是聖維羅妮卡,但這個教堂似乎不開放。擦臉事件發生的地點確認是在1883年。希臘的羅馬天主教買下了這個地方,修建了聖臉和聖維羅妮卡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Face and Saint Veronica ),號稱維羅妮卡給耶穌擦臉的地方就在房子裏。小教堂裏有一個紀念品商店,專門出售繪有維羅妮卡和耶穌頭像的手帕。

圖17、版畫:維羅妮加在這裏用手帕為耶穌擦拭汗水

    耶穌走這個哀傷的旅程時,從祂頭上那荊棘冠冕滴下的血,混著嘲弄祂的人的唾沫。在人群中一個充滿憐憫的朋友——維羅妮卡——將祂麵上的唾沫、血和汗抹去,減輕耶穌痛苦。手帕上永遠地留下了耶穌的麵容。

圖18、第七站是基督教的審議門,現在是一座小的教堂

第七站是基督教的審議門。據傳說,耶穌的判決書就是貼在這裏,所以,它被稱為“審判的大門”。耶穌在這裏第二次跌倒。後來方濟各會的教士們便在此處建立起一座小的教堂,用以紀念這件事。小禮拜堂祭壇上方有耶穌跌倒的雕塑。

圖19、版畫:耶穌在這裏第二次跌倒

    十字架實在太重,耶穌在此跌倒。祂擦損膝蓋,祂的臉埋進泥塵裏。

圖20、第八站如今是一座希臘修道院的北牆

 第八站如今是一座希臘修道院的北牆,石牆上羅馬字母“Ⅷ”下麵,有一個十字架的浮雕,紀念耶穌對耶路撒冷的婦女的勸告。一大群人跟隨著耶穌,其中有些婦女為他悲傷哀哭。耶穌轉過身來,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路加福音23章27-29節) 

圖21、版畫:耶穌對耶路撒冷的婦女勸告“不要為我哭”

    耶穌觸摸麻風病人,他在安息日替人治病,他在公眾場合和婦女談話。現在耶路撒冷的婦女在沿途與耶穌相遇,為他的命運哀哭,表達她們對他的感激。較早時耶穌預言那裏的婦女會為他哀哭,現在預言應驗了。

圖22、第九站聖墓教堂外

第九站在基督教區,這一站在通往聖墓教堂道路的一個岔路裏,這裏已經可以看到聖墓教堂的圓形尖頂了。這裏放著一個木十字架,是為信徒模仿耶穌走苦路準備的。耶穌走到聖墓教堂東北的院牆外,第三次跌倒。經過鞭打、拷問和長途勞累的耶穌的身體實在是無法再承擔十字架如此重負,第三次被十字架壓倒在地。這三次摔倒足以表明十字架之重和耶穌所受的苦難之大。

圖23、版畫:耶穌第三次跌倒

圖24、第十站耶穌在這裏被脫去衣服

第十站至第十四站,是當年的刑場所在,位於城外的一座圓形山丘,稱為「各各他」(Golgotha),在希伯來語有「骷髏山」的意味,而事實上,山丘的形貌確像骷髏骨,傳說亞當的頭蓋骨在這裏。不過,昔日的刑場,今日已變成聖墓教堂了,又稱“複活大堂”。 第十站耶穌在這裏被脫去衣服。耶穌被脫下衣服的地方,現在是聖墓教堂的入口處右邊帶圓頂的小教堂。

圖25、版畫:耶穌被脫去衣服

     兵丁拿他的衣服分為四分,每兵一份;又拿他的裏衣,這件裏衣原來沒有縫兒,是上下一片織成的。他們就彼此說:“我們不要撕開,隻要拈鬮,看誰得著。”這要應驗經上的話說:“他們分了我的外衣,為我的裏衣拈鬮。”兵丁果然做了這事。(約翰福音19:23-24)

圖26、第十一站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油畫下方)

第十一站耶穌被釘十字架,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章24節)。聖墓教堂進門右手邊樓梯上去是一個小教堂,這裏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

圖27、版畫: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圖28、教堂穹頂壁畫

因為基督教主要分為七個教派,其中希臘東正教派、亞美尼亞教派和羅馬天主教主要瓜分了聖墓教堂的各個財產。由於教派紛爭厲害,爭鬥不止,1757年國際仲裁組織判定,以當時爭端發生時的範圍為永久範圍。其中第十和十一站是屬於羅馬天主教會。

圖29、聖壇底下的石頭是豎立十字架的地方

第十二站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聖壇底下的石頭是豎立十字架的地方。這地方屬於希臘東正教。一個祭壇,上方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塑像模型。像前的一個大理石的圓孔,說是當初豎十字架的孔。

圖30、版畫: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圖31、第十三站耶穌被從十字架上放下的地方

第十三站 耶穌被從十字架上放下,放入馬利亞的懷裏。後麵牆上的壁畫上詳細描繪了當時的情景。

圖32、版畫:耶穌被從十字架上放下,放入馬利亞的懷裏

圖33、石板是耶穌身體被潔淨包裹的地方

聖墓教堂入口處的石板是耶穌身體被潔淨包裹的地方,人們把耶穌從十字架上解下來,安放在這塊大理石上塗抹膏油,準備安葬。有許多虔誠的教徒,把信物放在大理石上擦拭,然後帶回家供奉起來。更多的人則是長時間跪下親吻這塊說是浸透著耶穌的血的石頭。

圖34、人們排大隊等待參觀耶穌被埋葬的地方

第十四站耶穌被埋葬。一個叫約瑟的財主向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潔淨包裹後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裏,並用大石頭封住墓門口。聖墓教堂中收藏墓碑的地方是個小神社,需要排隊進入。一年四季如此,凡是和主耶穌有關的,一定擠滿了人。很多人是朝聖者。恐怕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像耶路撒冷一樣,能把世界各地的人集中在一個城池裏。

圖35、版畫:耶穌被埋葬

圖36、耶穌墓

聖墓其實是一個石洞,稍為狹小,不足2米寬。修教堂時,將墓穴周圍的山岩都削去,就保留下墓穴。據傳,這裏原本是貴族約瑟夫購買的墓地,當年他因敬仰耶穌基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獻出來埋葬耶穌。門口的希臘東正教士嚴肅守衛著。這就是苦路的最後一站——耶穌墓。說當時耶穌被安葬於此,三天後就是從此處複活的。裏麵還有當初墓上的大理石,人們排隊就是進去摸一下那塊原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