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水利專家的預言:“紅旗渠”因缺水麵臨斷流 (圖)

(2007-05-10 22:03:19) 下一個


轉貼:

水利專家的預言:“紅旗渠”因缺水麵臨斷流

————————————


搜狐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圈 - 財經 - IT - 汽車 - 房產 - 女人 - 短信 - ChinaRen - 郵件 - 博客 - BBS - 搜狗

新聞中心 > 國內新聞 > 國內要聞 > 資訊


“紅旗渠”因缺水麵臨斷流 曾被譽為新中國奇跡

時間:2006年05月29日00:19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

  今日紅旗渠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勇 見習記者 葉靜 特約記者 李長需/河南、北京報道

  紅旗渠,一個時代的記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紅旗渠用水事關河南、河北兩省,更是河南林州市的農業和工業用水保障線;目前,隱現的斷流危機日漸突出;而隨著周邊省份水資源的匱乏,紅旗渠源頭——山西境內漳河的分水問題一直是令人關注的現實話題。

  1969年7月,工程曆時10年、總長度“可以把廣州和哈爾濱連起來”的紅旗渠峻工。紅旗渠與南京長江大橋一道被周恩來總理自豪地譽為“新中國的兩大奇跡”。

  作為“國家與民族精神財富”而飲譽世界的紅旗渠,其源頭是山西境內的漳河,由此源頭引入紅旗渠的漳河水成了河南林州市農業和工業生產用水的重要保障。

  紅旗渠隱現的斷流危機,既是該地區水資源匱乏的直接體現,也是相關省份之間分水難題的現實反映。

  當然,紅旗渠的分水難題,以及涉及到的“水權問題”並不是獨此一家。在我國貧水區,水量的分配與爭奪日益成為一個敏感話題。據水利部不完全統計,2001年至2005年,全國共調解水事糾紛4萬餘起。

  目前水利部正在製定的《水量分配暫行辦法》將對流域內水量分配作出統一規範,並將初步建立國家水權製度,基本完成主要江河尤其是北方缺水流域的省際水量分配方案,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用水權指標,逐步明晰初始水權;與此同時,利用市場機製優化水資源配置也正成為各方努力的一大方向。

  紅旗渠斷流危機隱現

畢保吉的心情近來不錯。

  “五一”黃金周帶來的旅遊盛宴,讓這位河南安陽紅旗渠管理處處長正陶醉其間:有著“世界奇跡”、“民族精神”盛譽的紅旗渠在黃金周內賺得盆盈缽滿。

  據安陽市官方稱,黃金周期間,該市共接待遊客173.27萬人次,同比增長98.29%,預計旅遊收入2.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06%。

  “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麵”,而該市“強力打造”的知名旅遊品牌紅旗渠已“散發出了迷人的魅力”。

  當然,紅旗渠的管理者也有“心情沉重”的時候,譬如當話題觸及紅旗渠的“斷流”。

  紅旗渠出現“斷流”現象

  1997年首次出現斷流;年引水量逐年減少,直至減少到最初的零頭,當地農業灌溉用水也……

  “為了修建紅旗渠,有些人甚至犧牲了生命,現在卻因為斷流澆不了地……”5月11日,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的紅旗渠管理處灌溉科科長彭銀生,在回憶起紅旗渠第一次斷流的情形時“直想掉眼淚”。

  這位紅旗渠的水利官員清晰的記得,紅旗渠首次斷流始於1997年,其後便揮之不去。時間最長的一次發生在2002年間,當時這條全長1500公裏“人工天河”76天無水,似乎要被風幹。

  據紅旗渠管理處提供的資料顯示:紅旗渠建成後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年引水量達3.7億立方米;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年均引水量下降了1億多立方米;1990年到1998年,其年均引水量隻有1.4億立方米;1998年到2000年的3年間才引了2.1億立方米的水,年平均引水量為0.7億立方米,僅相當於建成初期的零頭。

  林州市目前總人口98萬,農業人口86萬,耕地86.3萬畝,堪稱農業大市,而紅旗渠又占其全市農業灌區麵積的70%,稱其為林州的“農業命脈”亦不為過。2002年,占該市農業用水總水量95%的紅旗渠斷水長達76天,導致13個鄉鎮、1個城區的30餘萬農田灌溉受到嚴重影響……若不是地方政府當年補貼50萬元,靠農業用水為主要收益的紅旗渠管理處簡直無力自解危難。

  此後兩年,林州市政府沒有提供紅旗渠管理處補貼,但從2005年始,當地政府每年為此給管理處的補貼已提高至每年100萬元。紅旗渠管理處也在盡力開發工業用水來獲得收益,但目前隻有兩家。

  河水的供需矛盾和爭水的“戰國時代”

  與紅旗渠相關的省份包括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也就是說,紅旗渠的源頭——漳河事關三省的用水大事。隨著漳河水的供需矛盾不斷加大,水的分配比例和用量也在不斷調整,而由此引發的衝突也不斷出現。

  紅旗渠的斷流並非“一日之寒”。

  山西省發鴆山東麓的漳河為紅旗渠的水源。漳河上遊由清漳河、濁漳河兩條支流組成。上世紀60年代,濁漳河河水基本上隻有紅旗渠一家使用,但自上世紀60年代末始,山西境內相繼修建了3座大型水庫、80多座中小型水庫,河南、河北兩省則分別修建了躍進渠、大躍峰渠、小躍峰渠及其灌區,小型引水工程及水電站更是難計其數。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漳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現。

  “從上世紀80年代末,漳河水量分配方案就已經確定”,5月22日,水利部政策法規司政策體改處熊向陽副處長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根據1989年國務院批複下發的“42號文件”,河南、河北兩省按照48%:52%的比例對漳河水進行分配,其中對紅旗渠的取水情況作出了明確(見注1)。

  而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委會”)高級工程師劉思清則表示:“問題在於,‘42號文’當時隻是界定了兩個省的分水比例,並沒有把上遊的山西列入其中,也沒有對水量的具體多少作出明確規定”。

  1993年,為了解決好漳河用水問題,國務院牽頭成立了海河水利委員會漳河上遊管理局(以下簡稱:“漳河上遊管理局”),對三省邊界地區的108公裏河段實行統一管理。按照協調的結果,紅旗渠可取濁漳河水的50%,安陽躍進渠和河北的渠道分別可取25%的水。

  不過,由於水資源日趨緊張,加之漳河上遊管理局對漳河上遊水庫沒有調度權,所管轄的108公裏河段內也沒有調蓄工程,缺少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調配的機製和手段,所以紅旗渠的水源問題並沒有因此得到有效解決。

  在此背景下,圍繞水源角力的各方步入了“戰國時代”。

  據紅旗渠管理處的一位官員介紹,1989年,山西省長治市水利局和平順縣水利局聯合修建戰備渠,擬引漳河1.5個流量(河流每秒通過1立方米的水量被稱為一個流量)的水發電。彼時,漳河水不過7個流量,而50%的流量已被各方分配完畢。深感威脅的紅旗渠管理處當即“反戈”,後經中央有關部門調停,這場紛爭以“數敗俱傷”告終——長治市水利局、平順縣水利局項目被迫停建,紅旗渠管理處則出資180多萬元給予賠償。

  而這場紛爭,僅僅是各方利益博弈的一個縮影。來自紅旗渠紀念館的相關資料顯示,山西、河南、河北群眾因爭水引發的衝突至今已有30餘起。

  “市場化”救贖策略:

  買賣水權+旅遊“淘金”

  為解決“斷流”和水資源不足的問題,紅旗渠管理層早在2001年便開始“買賣水”的市場化行為;而開發和發展紅色旅遊,也成為紅旗渠在市場經濟大時代背景下,選擇的一條新的生存和發展之路。

  紅旗渠管理處開始寄希望於“市場化”這根魔杖解決水源問題。

  “買、賣水資源”成為紅旗渠管理處的第一塊試驗田。不過,他們很快便償到了失敗的滋味:2001年,該處借力所在地林州市(原林縣)政府的鼎力支持,耗資94萬元從山西省漳澤水庫等5座水庫引水3100萬立方米。

  但是,由於紅旗渠年久失修,水損嚴重,加之管理成本偏高(該處512名職工的工資全靠自籌),每立方米水流至農田時售價已高達0.1元,當地群眾十分不滿。而即使如此,紅旗渠管理處每賣1立方米水還要虧損一分錢。

  不過,這樁“賠本生意”還是堅持了下來。

  5月24日,紅旗渠管理處灌溉科科長彭銀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自2001年始,該處已連續5年組織調水,累計從山西等方麵引水1100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計約300萬畝次。“要不是政府補貼,(這水)我們還真不敢買。”紅旗渠管理處副處長張永保透露說。

  其後,開發“經濟含量較高”的工業用水客戶成了紅旗渠管理處的“謀生”手段。目前,林州市優創熱電公司和鑫隆鋼鐵公司已成為紅旗渠的“客戶”,月用水量分別為15萬、20萬立方米。

  “一個月也就是四、五十萬塊錢的收入,但這是一個新起點。”紅旗渠管理處灌溉科科長彭銀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工業用水目前售價每立方米0.15至0.20元,“以工補農”的思路給了紅旗渠一線生機。

  此外,紅旗渠的旅遊資源也成了管理者新的淘金寶藏。

  2004年4月5日,北京北方亞事無形資產評估事務所對其品牌價值做出了17億元評估。相關數據顯示,在“人工天河”、“中華水長城”等盛譽吸引之下,目前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已逾1028萬人(次),為紅旗渠景區貢獻門票收入8000萬元。紅旗渠管理處辦公室的李保軍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坦陳,“旅遊開發辦”如今已是該處的“重點科室”。

  盡管紅色旅遊為紅旗渠帶來了不少的經濟收入和更高的知名度,但這並沒有解決紅旗渠的最基本功能和現實問題——供水。

  如何分水?

  國家協調還是地方合作?

  “思想工作”加“管理智慧”使各方因為分水而發生的糾紛正在逐漸減少,新的“漳河水資源規劃方案”也已經上交國家有關部門。而漳河上遊新建水庫等項目也將與下遊統籌考慮。

  紅旗渠的斷流現象,盡管有“分水”層麵的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水資源匱乏。

  “我們經常給他們灌輸這樣的觀念:現在是沒水可分,你再爭也沒有水——過去河北說我們把給水給河南了,河南又懷疑我們把水給河北了……”漳河上遊管理局水調科科長申麗霞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苦笑。不過,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在水資源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各方之間的“鬥爭形勢”自2005年以來卻“比以前平穩得多了”。

  當然,“思想工作”僅僅是化解紛爭的重要一環。在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水資源方麵,漳河上遊管理局也是超水平發揮。比如灌溉季節采取分時段、交叉供水、每年5、6月份充分利用上遊水庫下泄水、每年汛期合理使用水庫棄水等等。

  針對漳河的實際情況,漳河上遊管理局擬定了漳河水資源規劃方案,請求在山西境內的漳河上遊吳家莊段和管轄河道內各建一座水庫,以攔洪蓄水,緩解四大灌區的用水緊張狀況。目前,該方案已提交給國家有關部門。

  紅旗渠的所在地林州市政府也在積極行動。紅旗渠一直就被林州市政府視為其“農業命脈”和“城市名片”。麵對“每年都要到山西買水”但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水源問題”的現實,2004年5月8日,該市開始在境內的馬家岩修建水庫,旨在補充紅旗渠水源。此外,該市設計投資額為3000萬元的紅旗渠續建配套及節水改造項目,也於2005年10月份得到國家水利部認可,目前一期工程已經開工。

  海委會的劉思清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隨著水量的日益減少,民間用水糾紛時有發生。而即將在上遊修建的吳家莊水庫又將觸及漳河水量這個敏感的話題。

  “和以前不一樣的是,這一次,山西水庫的修建將要考慮到下遊河南河北兩省的用水情況。對於修建後的水庫,不僅要確定分水比例,也需要對水量做一個規定。”劉思清說,目前海委會也在積極做相關調研,以保障下遊的供水。

  致命的問題——缺水

  麵對種種努力,紅旗渠的未來依然無法樂觀。因為問題的關鍵是:缺水。

  “現在是一年四季都缺水!可以說是抗旱貫穿全年吧——非灌溉季節他們(用水各方)要發電。”5月11日,漳河上遊管理局水調科科長申麗霞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這位手持漳河水資源分配權杖的官員現在有點尷尬和無奈,“根據我多年的統計,至少也要三、四十個流量的水才能滿足四大灌區(指紅旗渠、躍進渠、大躍峰渠、小躍峰渠四區涉及的灌溉區域)的需要,可是現在才有10個流量的水,特別幹旱的時候隻有4、5個流量,根本沒水可分。而各大灌區的引水設計能力在100個流量。”

  劉思清表示:盡管漳河現在還不至於斷流或幹涸,但不能保證取水量的實際多少,而海委會現在做的就是在現有水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這樣的背景下,申麗霞則認為以前的“水資源分配方法”已經成了“過去”。目前漳河流域的取水量劃分遵循的依然是原有的“42號文”。

  “紅旗渠不斷流還是保證不了。”某相關人士分析說,在漳河上遊修建吳家莊水庫的蓄水量取決於漳河上遊,但現實是“整個水資源在逐年減少”。事實上,漳河上遊全境斷流已不鮮見,近年來發軔的“濕潤工程”即是漳河上遊管理局被“逼”無奈的結果——為了保護漳河河道,他們從山西水庫調水濕潤漳河上遊,好讓它“細水長流”。

  “河道經常斷流,多少年來都是這樣。”漳河上遊管理局的一位官員坦陳。

  此外,林州市馬家岩水庫建成後的作用亦被業內人士認為“將十分有限”。因為林州現有的弓上水庫庫容1580萬立方米,隻能保證市區用水。另一座南古洞水庫庫容3050萬立方米,則屬於歉收水庫。據紅旗渠管理處處長畢保吉估計,該市每年還缺八九千萬立方米的水。顯然,解決這些缺水,三座水庫已是力不從心,支援紅旗渠幾乎是一種奢望。

  “以我個人的看法,要‘特別解決’紅旗渠的問題,應該和山西方麵實行聯合調度,因為山西有水——為了預防缺水,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們修了一百多座水庫。”申麗霞說。

  不過,山西方麵也有自己的難處。

  “要拿出我們的庫容去進行這方麵的工作還是有困難的。”5月19日,山西省漳澤水庫管理局副局長劉紀平如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我們水庫本身工業用水負擔比較重。”這位多次配合漳河上遊管理局、山西省長治市水利局調水增援豫、冀兩省的水利官員坦言,該地區雖然受農作物結構影響,與豫、冀兩省相比,其灌溉用水較少,但卻承擔著山西省長治鋼鐵廠等10餘家大中型企業的供水任務。因此,該庫“能拿出來支持人家的”也基本限於每年汛期前後。

  至於其他能夠緩解紅旗渠水源緊張狀況的山西水庫,也各有難處。《中國經濟周刊》在采訪中,也曾與山西省長治市水利局有關人士聯係過,對於分水一事,他們也表示為難:“這個事兒不好說”。

  業內人士指出,實現省際間的“聯合調度”涉及到水權分配,而水權分配要由國家水利部門來協調解決。這一係列程序和環節中,不僅關係到各方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現有體製的改革突破。

  注1

  1989年6月3日,國務院向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印發《國務院批轉水利部〈關於漳河水量分配方案請示〉的通知》(國發[1989]42號),漳河水量分配方案的主要內容有:

  1、分水原則:首先必須在節約用水的基礎上進行水量分配;上下遊、左右岸統籌兼顧、團結治水;尊重曆史,麵對現實,適當考慮發展,兼顧工程現狀及用水現狀。

  2、分水方案:

  (1)年水量分配按濁漳河紅旗渠首河段、清漳河匡門口及觀台以上區間年來水量之和扣去嶽城水庫棄水後的總水量進行分配,年水量分配河南為48%、河北為52%。並確定各灌區的水量由兩省在配額內自行安排;枯水年兩省的分水比例定為各50%。

  (2)濁漳、清漳河基流分配:

  灌溉季節(三至六月、十一月),濁漳河河南省、河北省分水比例按照紅旗渠渠首河段的實際流量三比一分配;清漳河基流由河北省引用。

  非灌溉季節(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二月),各灌區引水最大限額為:紅旗渠3立方米每秒、其他3個灌區各2立方米每秒,餘水流入嶽城水庫存蓄。

  汛期(每年七月至十月),當濁漳河來水小於15立方米每秒時,仍按灌溉季節比例分水;當來水量在15至30立方米每秒時,要有部分水量進入嶽城水庫,紅旗渠最大引水量控製在7立方米每秒,其他3個灌區控製在各4立方米每秒;當濁漳河來水大於30立方米每秒時,各灌區可適當增加引水量。

  河南、河北兩省按照年水量分配比例所分得的水量,扣除各自在嶽城上遊用水量後,餘水量由嶽城水庫蓄水分配給河南漳南和河北民有兩灌區。

  (配文)水利部官員稱:

  水量分配《辦法》將出台

  ★《中國經濟周刊》見習記者 葉靜/北京報道

  “對於富水地區而言,水量分配並不顯得那麽急迫,但是對於貧水地區而言,水量分配卻是非常重要”,5月23日,海河水利委員會高級工程師劉思清向《中國經濟周刊》說。

  紅旗渠的“分水難題”從來就不止紅旗渠一家,近年來,隨著水量日益減少,在貧水區,水量的爭奪與分配日益成為一個敏感的話題。據水利部不完全統計,2001年至2005年,全國共調解水事糾紛4萬餘起。

  “雖然糾紛並不完全是因為‘搶水’而起,但是這幾年,水量分配已經成為一個很突出的問題,而目前的管理也還不夠規範”。2006年5月22日,水利部政策法規司政策體改處熊向陽副處長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水利部正在製定《水量分配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對流域內水量分配作出統一規範。

  而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副司長殷紅東也在日前表示,要初步建立國家水權製度,基本完成主要江河尤其是北方缺水流域的省際水量分配方案,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用水權指標,逐步明晰初始水權。

  水量分配:初顯端倪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漳河水量分配方案就已經確定”,熊向陽副處長介紹說。

  根據1989年國務院批複下發的42號文件,河南河北兩省按照48:52的比例對漳河水進行分配。

  “目前為止,已經有10來個流域開始了水量分配工作”,熊向陽說,“但是,在一些富水地區,水量分配工作還沒有開始。”

  事實上,自《水法》修訂明確了流域管理和和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製後,一些流域管理機構就開始了水量分配工作,再加上早期一些明確的水量分配方案,水量分配已在過去的幾年裏已初現端倪。

  水利部政策法規司司長趙偉在2006年全國水政工作會議上表示,在處理晉冀豫漳河、川黔同民河、冀津寧河北、冀京拒馬河、浙閩交溪、吉林內蒙古霍林河等水事糾紛中,水權理論得到了初步嚐試和應用,給當地水資源的調處工作提供了合理的依據。

  而作為第一條進行水量分配的流域,黃河常被很多人拿來說事。為緩解黃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國務院於1987年頒布了黃河水量分配方案,將349.6億立方米的水量分配給黃河流域8省。

  不過目前已經開始的某些流域的水量分配,也遭到了一些指責。認為分水方案機製的確定基本是暗箱操作、政府拍板和高度集權等,沒有經過各地方的充分協商和民主參與,同時也沒有較好的監督機製,造成分水失控。

  據劉思清介紹,流域內的水量分配通常都是由水利部組織流域內相關的省市共同協商,根據各地的實際用水需求予以劃分。在確定分配標準前,水利部門要做相關調研,對各省市的實際用水需求進行了解。而在實際分水時,本著“尊重曆史,麵對現實”的原則。隻要不存在大的爭議,通常不會打破原有的供水係統,剝奪原用水主體的權利。但對不合理的水資源使用狀況也要進行管理,將水資源流轉到更有益的地方去。

  不過劉思清也坦誠,在進行水量分配時仍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和各省市的協商還是很艱難,“說白了就是各省都想多要一些水,但是總量是有限的。因為水少,必然要出矛盾”。

  《辦法》:完善總量控製

  “根據今年4月剛剛施行的《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跨省流域的水量分配由水利部另行規定”,劉思清說,水利部正在製訂的《辦法》也是為了更好的貫徹《條例》。根據條例規定,取水許可實行分級審批。

  劉思清表示,《辦法》可能主要側重於流域管理機構對流域內各省區水的總量進行控製,而《條例》中涉及的取水許可更多的是關注個體單位水資源使用和征收,由當地水利部門主管,是在總量控製下的一個定額分配,最終目的是真正實現流域與區域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製。

  據熊向陽副處長介紹,《辦法》將主要規定流域內水量分配主體、程序、責任、監督等幾方麵的情況。而對於外界所關心的各省市到底能分到多少水,《辦法》中並沒有明確,既沒有絕對量,也沒有比例。

  “每個流域的實際情況都有很大差異,流域管理機構會更了解各地的水資源需求情況,所以我們在《辦法》中會對其進行授權,在授權的範圍進行水量劃分”,熊向陽說,“而對責任的劃分也會對流域水量劃分工作起到監督作用。”

  專家介紹,目前省際水量總量劃分主要有協商及科層管理兩種方式。富水地區,通常通過各省間的協商就能確定各省間的水量分配;而在貧水地區,則需要科層管理,即由上級部門下文明確規定各省的用水量。

  “雖然南方富水地區的用水糾紛還不明顯,但是《辦法》的出台將會有效預防富水地區的水糾紛,也可以解決當前貧水地區的用水糾紛,”劉思清說。

  熊向陽也表示,對於富水區而言,可以把用不完的水餘存起來,在水權轉讓進一步規範後,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而對於貧水區而言,可能每個省和地區都會作出一些犧牲。

  如果沒有大的變動,《辦法》年中即將出台。

  水權轉讓:有待規範

  “目前,水權交易在用水緊張的地區時有發生,雖然去年水利部已經下文進行規範,明確有些權利不能轉讓。所以針對需求日益明顯的用水權交易仍需要進行新的規範,”熊向陽說。

  而早在河南林州90萬元買水之前,就已有了“買賣用水權的交易”。2000年11月24日,浙江省東陽市和義烏市簽訂有償轉讓橫錦水庫部分用水權的協議,義烏市一次性買斷了東陽市4999.9萬立方米水的使用權,東陽市除獲得2億元水權費外,還獲得每年500萬元的水綜合管理費。

  不過,對於這些交易,在劉思清看來,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水權買賣,而隻是對原有水庫建設費用,運營費用,水資源使用費的一種補償。

  “用水權價格還沒有明確的規範,目前主要是各地自己協商,水利部去年下發的文件中提出了一些設想,從實施效果來看,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還不能反映潛在的需要了”熊向陽表示,目前,用水權的轉讓價格、轉讓期限等問題都還在研究之中。水利部也將起草新的法案,逐步利用市場機製優化水資源配置。

  (配文)

  紅旗渠:一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勇/河南報道

  “站在文化的角度,安陽是座世界性的城市,堪和古埃及、古希臘並肩而立。”

  2006年5月5日,網友張小無這一說法在虛擬世界“安陽戰略思想庫”裏引起了強烈反響,支持其論點的文化資源除了安陽“殷墟、甲骨文、青銅器、周易”等,還包括已被譽為“國家精神”的“紅旗渠精神”。

  厚重緣於曆史

  紅旗渠的厚重緣於曆史。

  林州(原林縣)以前的境況可以說是“十年九旱”,“由於一直缺水,修渠引水是當時群眾最渴望的事。”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回憶說。

  1960年2月,紅旗渠破土動工。10萬林州人民投入了這場浩大工程。“當時參加修渠的所有人員一天能吃三斤糧,而實際上隻能吃到六七兩飯”。雖然窮困,但其鬥誌卻猶如鋼鐵。

  “那時領導和我們一樣吃糠吃野菜”。共和國特等勞模、時任紅旗渠排險隊隊長的任羊成眼含熱淚地回憶說。

  另一幅震憾人心的畫麵是——1960年春,紅旗渠一攔河大壩尚未合龍,河水突至,500多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立即跳進了冰雪未消、寒氣逼人的激流中!在他們身後,建設大軍硬是砌起了底寬13.46米、頂寬2米、高3.5米的大壩。

  1969年7月,曆時10年、80餘人為之獻出寶貴生命的紅旗渠峻工。總幹渠牆高4.3米,寬8米,支、幹渠總長1525.6公裏,設計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沿渠建設一、二類水庫48座,小型水力發電站45座,庫容6000餘立方米。

  1970年代初,總長度“可以把廣州和哈爾濱連起來”的紅旗渠與南京長江大橋一道被周恩來總理自豪地譽為“新中國的兩大奇跡”。

  1996年9月,紅旗渠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林州市統計數據表明,這條“人工天河”通水近40年來,總引水量達85億立方米,灌溉麵積達8000萬畝次,共增產糧食15.9億公斤,發電4.7億千瓦時……其創造的財富已經等於總投資的23倍。

  紅旗渠精神依然延續

  富澤一方百姓的不僅僅是紅旗渠的水,還有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內核的“紅旗渠精神”——這種極具張力的精神感動了中國乃至世界。

  紅旗渠長達10年的建設,為當地培養和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改革開放後,這支勁旅憑借“紅旗渠精神”縱橫市場,屢建奇功,團隊發展至14.5萬人,客戶遍布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300多個城市,並開拓了阿聯酋、也門、俄羅斯、新加坡等境外建築市場。

  林州市建築工程九公司在中原重鎮鄭州已經營26年。離開故土時,該公司全部尚不足百人,如今卻已發展成為擁有4500人、注冊資本金7794萬元的國家建築一級企業,“鄭州市每10幢住宅樓中就有一幢是他們建的”。

  “一說起是當年修紅旗渠的地方出來的建築隊伍,人家就特別信任我們。我們也要求員工,誰也不能砸了這塊牌子!”在北京亞運村、北京西客站、首都機場、國家圖書館、中國大劇院均有“作品”的林州市建築工程三公司副總經理秦保儀自豪地說。

  《中國經濟周刊》在采訪中了解到,多年的市場洗禮已使這支來自紅旗渠畔的隊伍素質得以顯著提高——擁有高、中級技術職稱人員5200餘人,專業技術管理人員7000餘人,初級技術職稱人員15000餘人,而這一切帶給林州的回報也頗為豐厚。

  林州市統計資料顯示,地處八百裏太行山腹地的這座城市,在過去的20多年間,當地百姓的儲蓄存款餘額連年位居河南省縣市第一,其中銀行存款70%來自於建築業,農村強壯勞動力的70%從事建築業,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得益於建築業。

。。。。。。。。。。。。





————————————————————————


紅旗渠網,林州,林州市,林州市人民政府,林州新聞,紅旗渠,紅旗渠風景區

今日紅旗渠

來源:人民網  發布時間:2006-05-29

  致命的問題——缺水

  麵對種種努力,紅旗渠的未來依然無法樂觀。因為問題的關鍵是:缺水。

  “現在是一年四季都缺水!可以說是抗旱貫穿全年吧——非灌溉季節他們(用水各方)要發電。”5月11日,漳河上遊管理局水調科科長申麗霞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這位手持漳河水資源分配權杖的官員現在有點尷尬和無奈,“根據我多年的統計,至少也要三、四十個流量的水才能滿足四大灌區(指紅旗渠、躍進渠、大躍峰渠、小躍峰渠四區涉及的灌溉區域)的需要,可是現在才有10個流量的水,特別幹旱的時候隻有4、5個流量,根本沒水可分。而各大灌區的引水設計能力在100個流量。”

  劉思清表示:盡管漳河現在還不至於斷流或幹涸,但不能保證取水量的實際多少,而海委會現在做的就是在現有水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這樣的背景下,申麗霞則認為以前的“水資源分配方法”已經成了“過去”。目前漳河流域的取水量劃分遵循的依然是原有的“42號文”。

  “紅旗渠不斷流還是保證不了。”某相關人士分析說,在漳河上遊修建吳家莊水庫的蓄水量取決於漳河上遊,但現實是“整個水資源在逐年減少”。事實上,漳河上遊全境斷流已不鮮見,近年來發軔的“濕潤工程”即是漳河上遊管理局被“逼”無奈的結果——為了保護漳河河道,他們從山西水庫調水濕潤漳河上遊,好讓它“細水長流”。

  “河道經常斷流,多少年來都是這樣。”漳河上遊管理局的一位官員坦陳。

  此外,林州市馬家岩水庫建成後的作用亦被業內人士認為“將十分有限”。因為林州現有的弓上水庫庫容1580萬立方米,隻能保證市區用水。另一座南古洞水庫庫容3050萬立方米,則屬於歉收水庫。據紅旗渠管理處處長畢保吉估計,該市每年還缺八九千萬立方米的水。顯然,解決這些缺水,三座水庫已是力不從心,支援紅旗渠幾乎是一種奢望。

  “以我個人的看法,要‘特別解決’紅旗渠的問題,應該和山西方麵實行聯合調度,因為山西有水——為了預防缺水,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們修了一百多座水庫。”申麗霞說。

  不過,山西方麵也有自己的難處。

  “要拿出我們的庫容去進行這方麵的工作還是有困難的。”5月19日,山西省漳澤水庫管理局副局長劉紀平如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我們水庫本身工業用水負擔比較重。”這位多次配合漳河上遊管理局、山西省長治市水利局調水增援豫、冀兩省的水利官員坦言,該地區雖然受農作物結構影響,與豫、冀兩省相比,其灌溉用水較少,但卻承擔著山西省長治鋼鐵廠等10餘家大中型企業的供水任務。因此,該庫“能拿出來支持人家的”也基本限於每年汛期前後。

  至於其他能夠緩解紅旗渠水源緊張狀況的山西水庫,也各有難處。《中國經濟周刊》在采訪中,也曾與山西省長治市水利局有關人士聯係過,對於分水一事,他們也表示為難:“這個事兒不好說”。

  業內人士指出,實現省際間的“聯合調度”涉及到水權分配,而水權分配要由國家水利部門來協調解決。這一係列程序和環節中,不僅關係到各方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現有體製的改革突破。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勇 見習記者 葉靜 特約記者 李長需)

  注1

  1989年6月3日,國務院向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印發《國務院批轉水利部〈關於漳河水量分配方案請示〉的通知》(國發[1989]42號),漳河水量分配方案的主要內容有:

  1、分水原則:首先必須在節約用水的基礎上進行水量分配;上下遊、左右岸統籌兼顧、團結治水;尊重曆史,麵對現實,適當考慮發展,兼顧工程現狀及用水現狀。

  2、分水方案:

  (1)年水量分配按濁漳河紅旗渠首河段、清漳河匡門口及觀台以上區間年來水量之和扣去嶽城水庫棄水後的總水量進行分配,年水量分配河南為48%、河北為52%。並確定各灌區的水量由兩省在配額內自行安排;枯水年兩省的分水比例定為各50%。
  (2)濁漳、清漳河基流分配:

  灌溉季節(三至六月、十一月),濁漳河河南省、河北省分水比例按照紅旗渠渠首河段的實際流量三比一分配;清漳河基流由河北省引用。


  非灌溉季節(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二月),各灌區引水最大限額為:紅旗渠3立方米每秒、其他3個灌區各2立方米每秒,餘水流入嶽城水庫存蓄。

  汛期(每年七月至十月),當濁漳河來水小於15立方米每秒時,仍按灌溉季節比例分水;當來水量在15至30立方米每秒時,要有部分水量進入嶽城水庫,紅旗渠最大引水量控製在7立方米每秒,其他3個灌區控製在各4立方米每秒;當濁漳河來水大於30立方米每秒時,各灌區可適當增加引水量。河南、河北兩省按照年水量分配比例所分得的水量,扣除各自在嶽城上遊用水量後,餘水量由嶽城水庫蓄水分配給河南漳南和河北民有兩灌區。

作者:

[打印] [關閉]

主辦:中共林州市委 林州市人民政府 維護:林州市網絡信息管理中心 電話/傳真:0372-6808178
網絡支持:中國網通集團林州市分公司
通用網址:紅旗渠網 ICP備案序號:豫ICP備06004122號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